纸媒的脚步不妨“慢”下来

2016-02-13 15:23:35温海英
中国地市报人 2016年11期
关键词:党报报纸

□温海英

(青岛日报社,山东青岛266000)

纸媒的脚步不妨“慢”下来

□温海英

(青岛日报社,山东青岛266000)

信息碎片化是互联网时代的一个显著特征,人们生怕错过了每一条重大新闻,各种推送,各种头条,让第一时间“快阅读”成为可能,快速阅读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一种常态。当阅读变得速成化、浅薄化、功利化,不少人失去了思考能力,迷失了价值取向。对于平面媒体尤其是城市党报来说,如何从碎片化的“快读、浅读”中走出来,引领并吸引读者向“慢读、深读”转型,寻找新的优势和发展空间,已经成为城市党报发展的一项全新课题。

不拼条数拼深度,解读新闻背后的“新闻”

多媒体环境下,城市党报的尴尬地位毋庸赘述,网站、微信、微博、客户端,信息一个比一个“快”;在一线市场激烈拼杀的生活类报纸,更是花样百出,让传媒阵地硝烟弥漫。媒体传播方式和传播渠道日益呈现多元化,围绕城市党报如何转型,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各种声音层出不穷。

受众阅读行为向新媒体的迁徙已是大势所趋。在这种形势下如何提升受众对城市党报的关注度?在笔者看来,我们不能一味追随,盲目奔跑,不妨回头看一看,把脚步“慢”下来,在实现报网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做大深读和慢读,放大优势,重新找准自己的定位。

城市党报作为一座城市的政经大报,从来都不缺新闻,党政领导的政务报道、城市发展的政策发布和产业动态、民生关切的热点话题充斥版面。为了和新媒体、生活类媒体竞争,强调第一时间和信息量,很多城市党报的稿件变短,条数变多,对于读者的黏性却变差了。传统媒体不再追求深度和思想性,迫于新媒体和生活类报纸的压力,城市党报似乎有点不知所从。这种时候慢下来,深进去,发挥木桶长板效应,把新闻做透做深,就成为当务之急。

何为深读?笔者认为,深读就是对一些社会热点话题进行深度调查和分析,对群众关心的问题进行纵深性的挖掘。

所谓的深读模式,有点像央视的焦点访谈,就是要不遗余力把政策解读、问题报道作深做透。这样的报道不会满足于向受众传递一个信息,而是由此及彼,把个案的问题推而广之,由表及里,透过现象看本质,向广大受众挖掘新闻背后的新闻,对一些现象出现的深层次原因进行剖析,满足读者对信息深度的需求。深读模式是对人们关心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的探讨和解释,对政经新闻的解读、对热点新闻的全景链接、从海量信息中遴选热点展开精读,这些选题来源多是国家的政策方针的落地采访、本地热点话题的延展纵深,内容涵盖时政、经济以及医疗卫生、教育等各个领域,通过公共治理、社会学以及心理学等方面的专业性分析解读,最大程度地满足受众的知情权、获得感和信任感。这种阅读体验所带来的思考以及思维和观点的碰撞与新媒体的“快”和“浅”正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利用慢阅读来黏住读者,彰显报纸品质

不论传播载体如何变化、不论社会如何发展,“慢阅读”都应该成为现代人回归的文化传统。这一点,已经成为城市报纸发展的共识。慢读,可以展现城市生活品质和休闲时尚的节奏,而在人文领域进行深度耕耘,更能彰显都市报纸的品位和厚度,让城市党报真正成为一份拿回家在饭后灯下仔细研读的报纸,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新媒体越是“快”和浮躁,越能突出传统媒体“慢”的可贵性。慢阅读更富有内涵,就地方党报而言,扎实的调查、优美的文本、独特的视角和独到的观点、深入的探访,正是新媒体所缺乏的。在新媒体碎片化信息的“轰炸”中,读者真正需要的恰恰是这样一些可以给读者带来独特感受的东西。

山东《青岛日报》近年推出的“那城那事那人”,就是我们精心包装的一个“慢读”栏目。这一栏目从城市人文的角度切入,对城市的过去进行深度回望,对城市档案进行归纳梳理,我们不吝版面推出一些可以收藏留存的经典性作品,使读者能够沉下心来反复阅读。事实证明,这一栏目受到了读者的喜爱,在城市党报中可谓独树一帜。城市党报在城市文化领域的深度挖掘,不但会增加报纸本身的厚度,提升报纸的时尚气质,同时也将为城市的底蕴增添人文色彩。备受读者喜爱的广东《南方周末》,是以专题报道取胜的最好案例,《南方周末》浓郁的人文色彩、杂志化的办报风格,都贴上了鲜明的个性化符号,与杂志比较,它有新闻性而不失鲜活和深刻,且有城市的时尚气息,整版推出的巨稿让读者穿行其中,庞大的信息量和极尽所能的纵深让读者感到透彻过瘾。未来,类似《三联生活周刊》、《南方周末》、《周末人物》等这种兼具人文气息的调查类稿件一定会历经大浪淘沙而挺立潮头,这种“慢”和“深”透露的是对新闻的精耕细作的新闻态度,在新媒体以快取胜、拔出萝卜带出泥的大环境下,其中的价值和优势不言而喻。

通过“慢阅读”黏住读者,实现和新媒体的竞争,只有占领这个高地,城市党报才能赢得一席之地。而事实是,城市党报拥有的人才优势、传统优势以及制度优势,也为有品质的“慢读”作品的培植提供了土壤。

做有态度的媒体,需要甄别判断及时发声

新媒体时代,海量信息,鱼龙混杂,读者很容易出现选择困难和判断障碍。城市党报这时候必须有所作为。城市党报占据着官方渠道,是城市管理者的首选媒体,我们要做的,就是从表达洪流中精选观点,让优质表达影响城市,影响这个城市的人。对于纸媒来说,有态度,就必须用大量的事实来说话,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提炼归纳总结,不但提升稿件品质,对于读者和用户来说,也就等于创造了新的价值。

比如,同样是一个事件新闻,寻常判断仅仅是一条消息,如果纸媒和新媒体发出的是同样一条短消息,其中的信息量差别不大甚至近乎雷同,纸媒这时候就等于丢失了自己的阵地。而事实上,很多城市党报的都有这种让读者味同嚼蜡的鸡肋稿件充斥版面,同样一个新闻事件,同一个观点,不能发出自己的声音,没有自己的立场,又怎么能够赢得读者?

所以说,有态度和没态度,决定纸媒的未来。在这种同题材作文的时候,纸媒的脚步更应该“慢”下来,沉淀一下,杜绝浮躁,带着强烈的新闻敏感,依靠扎实的新闻素养,深入采访,抛开现象看本质,最终发出媒体自己的声音。

有态度的内容可以成为核心竞争力,这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人云亦云,跟在别的媒体后边跑,必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人民日报》的《人民论坛》,应该是纸媒发声中最好的案例。论坛选取社会生活中一些带有全局性、代表性、倾向性的事件、问题和现象,及时准确地加以剖析、阐释、引导,既讲明道理,又发表议论,解疑释惑,情真意切,针砭时弊,激浊扬清,体现出一股生气、正气、锐气,涌动着一种社会舆论的正能量。有新闻事件,有社会苗头,不是跟风报道,而是第一时间沉淀,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这种报道的效果往往比一般的消息和动态报道更能产生强烈的社会效果。其实,媒体发声的方法有很多,一条综述,一个通讯,都可以在文章后边配言论,阐述意义,以鲜明的态度和价值观引导舆论走向,这样纸媒的报道才会无可替代。与新媒体的碎片消息比较起来,这样的报道更加大气,小报小刊只能望其项背。

推出更多原创作品,彰显原创的力量,同样是城市党报做深做精的题中应有之义。无论“慢读”还是“深读”,都必须强调内容为王,在抓独家报道的同时,还要会讲故事讲好故事,这些都给新形势下的纸媒生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慢,不比快;比深,不比浅;比实,不比虚;比整,不比大,这似乎应该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竞争的不二法则。由此说来,城市党报在实现报网融合转型发展的同时,别忘了“慢”下来,“深”进去,努力实现纸媒的全新跨越。■

猜你喜欢
党报报纸
报纸
卖报纸
可以吃的报纸
卖报纸
党报专副刊怎样撑起“半边天”
传媒评论(2018年12期)2018-03-21 07:51:48
报纸
办好党报内参的思考与探索
传媒评论(2017年3期)2017-06-13 09:18:10
议提升地市党报竞争能力
新闻传播(2016年23期)2016-10-18 00:54:15
党报创新文娱报道的实践与思考
新闻传播(2016年11期)2016-07-10 12:04:01
如何正确认识党报副刊的作用
新闻传播(2016年12期)2016-07-10 08:1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