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明琨 徐艳玲
(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济南 250100)
近年来“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研究述评
陈明琨徐艳玲
(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济南250100)
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构建
近年来,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话题,国内外学者围绕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的现实依据、建构原则、目标要求、实践困境、实现路径等展开了分门别类的研究。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反映当前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的研究概况,力求为进一步深化与拓展在该领域的研究进程提供借鉴和参考。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要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1]。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更是提出了“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和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的重要命题。2013年12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研究进行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发挥好新兴媒体作用,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2]随后,国内外学者围绕“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进行了分门别类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国内学术界对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的研究起步较晚,多数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十八大以后,尤其是2013年8月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相继召开,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研究进行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对此发表重要讲话之后,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逐渐受到学界的重视,并掀起了研究对外话语体系的热潮。
当前国内学界主要围绕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的现实依据、原则要求、实现目标、实践困境、建构路径、需要注意的问题等展开了初步的研究,并形成一定存量的研究成果。
(一)构建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的现实依据
学界普遍认为,中国共产党成立90多年、在中国执政60多年、领导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变革和快速发展,随着中国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的提升,当前中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与中国的世界大国地位极不相称,对外话语的劣势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经济发展优势。为此,要精心构建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破除对西方话语体系的盲目崇拜,扭转我们在国际话语中的不利态势,掌握话语主动权,形成与中国大国地位相匹配的话语地位。中国发展到这样一个阶段,“我们比任何时候都需要用自己的话语清晰的向国人、向世界说明我们从哪里来、走什么路、往哪里去,自信地回应海内外对中国的成绩、问题和未来的一切质疑。”[3]
(二)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的建构原则和目标要求
构建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方法。戴焰军认为,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需要坚持实践性原则、开放性原则、统一性原则和普及性原则[4];赵周贤认为,话语体系的建构,应坚持“三个统一”,即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传统与现代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5];张朝意指出,“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是话语体系建设的原则”[6]。
目标决定方向,在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追求的目标方面,全远林认为,对外话语体系要体现深刻的时代内涵,要体现鲜明的中国特色,要体现旺盛的思想活力;张维为认为,对外话语体系要“全面、透彻、强势”;王永贵、刘泰来认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凝练、阐释、解读就是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的根本任务,“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要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7];蒋建国则认为,对外话语体系建设要增强话语自信、紧扣时代主题、体现中国价值、做到融通中外、强化创新意识[8]。
(三)构建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面临的困境
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的构建不可能一帆风顺,而是面临现实阻力和重重困境,这些问题主要集中在历史困境、传播困境等方面。王义桅认为,对外话语体系建设面临5000年来未有之情势,500年来未有之大变局,50年来未有之困境,即“三五”困境;孟威认为,中国国际传播能力面临着现实的问题,一是一些媒体受制于西方专业主义新闻思想,对西方媒体偏信、盲从或依赖,主动让出话语权,二是固守既有传播思维,对受众需求和接受心理不甚了解,造成对外传播特色不足,缺乏吸引力,三是传播技术影响中国话语表达的清晰度和接近性[9];程曼丽则认为,与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与美国相比,“我们在构建‘国家战略传播体系’的思想认识、组织规划、制度安排、体制设计和理论研究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差距”[10];王眉则指出,中国智库在构建对外话语体系方面存在一系列问题,具体来说就是内容生产方面缺乏引领性概念和源发性观点,传播渠道方面不善于在国际上推销研究成果,国际合作方面与西方智库与较大差距[11]。
(四)构建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的路径
构建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的重点在于探索建构的路径,学术界对此十分关注,讨论热烈。王义桅认为,包容创新国际话语体系是最恰当的选择,同时要发挥智库在打造对外话语体系中的独特作用,致力于建设中国特色的新型智库;韩庆祥认为,要主动赢得并掌握对外话语权,一是要做强“中国实力”,进一步打牢中国话语权的现实根基,二是要研究掌握“中国理论”,凝练提升中国话语的新概念、新体系、新表述,突出中国话语的思想力量,三是要坚定“中国自信”,重塑国家、民族、人民的信心,使中国话语充满自信,四是要完善“中国话语”,调整中国话语方式,寻求获得中国话语权的言说方式,五是注重“中国传播”,为赢得中国话语权提供现代传播技术手段,六是要积极赢得并掌握“中国话语权”。[12]中央宣传部副部长、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王晓晖则认为,打造融通中外的中国话语,“必须立足国情和中国实践,善于从改革发展的成功实践中总结提炼鲜活话语,正确把握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总结形成准确阐述中国道路、中国精神的对外表达方式。”[13]构建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既要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气派,又要把握国外受众思维习惯,运用国际上能够广泛接受的表达方式,使我们的对外话语易于接受、易于传播。”[14]双传学认为,要通过坚定话语自信、区分话语对象、夯实话语“底色”、融合话语资源等来建设对外话语体系;王永贵认为,打造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和中国风格的对外话语体系,在于努力传播当代中国的价值观念,不断提高中国的国际话语权,积极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科学阐释中国梦的世界意蕴[15];孟威认为,提升对外传播能力,要积极运用网络新媒体传播手段推动对外传播,形成资源共享、立体化传播、多位一体的对外传播模式,提升中国话语影响力,要引导媒体建立以效果为导向的传播意识和话语体系,处理好“讲道理”和“讲故事”的关系,既阐明立场和观点,又潜移默化达到说服效果,要紧紧围绕中华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针对“信息需求”阐述“中国价值”,构建中国话语体系[16];李培林指出,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对外话语体系,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要提高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学术话语权,要充分发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协调会议机制的作用[17];闫志民认为,打造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实现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的体系化、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的民族化、提高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的国际融通力[17];韩震则从创新对外传播,提升生对外传播能力的角度,阐明了相关建设路径,即“基于中国的历史传统和社会发展现实,提炼出贴切描述中国道路、反映中国力量、表达中国精神的中国话语”,“立足人民生活和历史传统,提炼出能够打动‘他者’心扉的人间生活话语”,“跟上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步伐,要适时提出具有原创性和时代特征的话语议题”,“对接经济全球化的世界格局,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立足点上,锤炼出让世界能够理解、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话语”,“重视用外语讲述中国话语、传播中华文化的能力”[19];还有的专家学者从对外翻译工作、“一带一路”在对外话语体系建设过程中的作用、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传播、智库建设、传播手段创新等具体方面,对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建设展开了分门别类的探讨。
(五)构建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应该注意的问题
针对构建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需要注意的问题,国内学者也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马晓霖认为,对外话语体系需因时而变,要明确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的核心议题,要深刻认识当今世界传播的全球化、网络化和一体化,要全面总结和检讨对外传播的效果;田辰山认为,克服“不对称认知”是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的关键,在建设过程中应注意掌握中西哲学比较的语义环境和阐释方法论,要积极培养能够对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人才队伍,要坚持问题导向,注重解决存而未决的困惑,要建立话语体系的统一性和权威性,要规范媒体和社会各界的对外话语表达;李君如则指出,构建中国对外话语体系需要注意处理好五大关系,即中国话语与世界认同的关系,中国故事与中国问题的关系,中国历史与中国人世界观的关系,中国文化与文明对话的关系,中国语言与外文翻译的问题[20];张国祚认为,打造对外话语体系,应当了解话语体系的内涵、定位和功能,应当明确其目的是增强话语权,应当坚持继承与创新、以我为主与开放包容相结合[21];高文兵认为,建构中国话语体系,需要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弘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优良传统,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二是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打造融通中外的当代中华文化,三是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为建构中国话语体系提供雄厚基础与鲜活经验[22];严书翰认为,打造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话语体系,需要注意处理好三对关系,即提升硬实力与打造软实力的关系,不断增强话语体系的国内影响力与努力扩大国际话语权的关系,克服“外来教条主义”与克服“新复古主义”的关系[23]。
国外学者虽然没有专门的著作或论文对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建设进行展开研究和深入论述,但是通过相关著作和文章的间接描写,以及各大媒体和报纸的直接采访和报道,我们仍然可以得出国外学者、政要、知名人士等对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的看法。国外对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构建对外话语体系面临的问题、对构建对外话语体系的相关建议以及建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等方面。
(一)构建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面临的问题
美国学者约翰·奈斯比特认为,“中国对世界的看法是与时俱进的,而西方对中国的看法却是明显落后的。西方人对中国的认识已远远跟不上中国的变化。他们的脑子里都是旧的形象和观念。”[24]英国华誉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沙学文认为,“中国凭借廉价产品深入非洲和亚洲国家,但缺乏适合于出口的观念作为这些产品的支撑。”[25]澳大利亚悉尼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主任凯瑞·布朗则指出,西方人对于中国历史文化缺乏了解,是西方和中国产生误解与沟通不畅的根本原因之一;美国前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认为,对中国的无知或焦虑,导致了美国民间对中国的批评;德国外交政策协会研究所所长桑德施奈德指出,德国媒体在塑造中国形象方面有不少需要改进的地方,德国人对中国的态度总是在“热爱中国”和“害怕中国”这两个极端之间摇摆,并且难以稳定在中间的平衡点;英国四十八家集团俱乐部主席斯蒂芬·佩里认为,“由于国际权力偏移到中国,这使西方很不舒服”,“西方不会轻易接受中国,所有的事情都需要谈判,但西方的战略往往比较短视,完全没有意识到中国的巨大潜力和变革能力”。此外,“许多西方媒体对中国仍有偏见,进行错误的报道,比如不了解中国对西藏问题的政策”[26];美国耶鲁大学教授、摩根士丹利亚洲区前主席斯蒂芬·罗奇认为,“中国即将崩溃”等唱衰中国的言论,是西方人以他们固有的思维方式看中国的结果,他们是在用长期以来审视西方经济体系的习惯来看中国,根本没有正确理解中国;俄罗斯科学院院士、远东研究所所长季塔连科指出,俄罗斯国内有一股势力,包括一些媒体,总煽动“中国威胁论”,说远东有上百万中国人威胁到俄罗斯的利益,而这些论调的出现都是美国通过一些基金会花钱办到的;而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资深研究员爱德华·N·鲁瓦克则指出,当前,由于中国在领土问题上的坚决立场,与中国有领土争端的各国国内公众对待中国崛起的态度不再那么平和,而是充满了担忧、焦虑,甚至是警惕;在布鲁塞尔当代中国研究所所长古斯塔夫·格拉茨教授看来,欧洲高层相当数量的人对中国的发展与转型缺乏深刻认识与理解,欧洲总在涉及西藏的政治与民权问题上纠结,而真正知道西藏过去几十年是如何发展与变化的人不多;澳大利亚学者马克林于 2013 年 3月在上海参加第五届世界中国学论坛时表示,“西方世界一直以来对中国抱有偏见,这部分来自于不平等的权力关系,包括无视西方自殖民时代以来就有的优势地位,而印度等国家则主要依赖于西方资源了解中国,解读中国,这就难免会产生对中国的误解。”[27]
(二)构建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的建议
奈斯比特夫人认为,中国首先要放弃“宣传式的语言”,其次要采取“先发制人”的策略,最后要以情感人、以事动人;沙学文认为,中国应该大胆向海外传播自己的观念,这些理念必须是鼓舞人心、积极向上的,必须是爆破性的,能够以聪明、出人意料的方式对现有观念形成挑战;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认为,中美之间只要有可能就必须坚持不断对话,尽管不可能在所有问题上取得一致,但相互间要尊重对方立场,尽可能取得相互谅解;卡特表示,希望每年举办一次美中关系论坛,让两国专家坐在一起,讨论分歧、解决问题,进而增进理解;布热津斯基认为,中美双方领导人应该经常见面,能以又好和私密的形式交谈,进而增信释疑;佩里建议,中国在面对挑战时,需要在保持原则的同时,尽量削减他国对中国迅猛发展的恐惧心理,如果中国在保证自身经济优势的前提下,冒一些风险去与他国分享权力也许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结果;美国芝加哥大学政治学教授约翰·米尔斯海默则建议,中国要在国际上“低调发言”,确保不让美国及邻国感到恐惧,只要保持安静,维持经济增长就行;“软实力”概念提出者、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认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是中国和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文化领域最大的软实力,中国要让国家社会充分理解中国梦是追求和平发展的,并与包括美国梦在内的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相通,此外,中国共产党应更加重视提升党的国际形象;鲁瓦克认为,中国当前在大战略上的最佳选择是,无论是在领土争端还是在其他事务上都要放下自己在外交立场上的傲慢态度,还要放缓军事增长的步伐;伦敦政治经济学院 IDEAS 研究中心负责人文安立则建议中国“明确地告诉别国中国的立场非常重要,不但要让本国的国民明白,更要让外国消除误会。如果中国总是在强调自己的历史,强调自己是一个大国,而别国比自己弱小,会激化矛盾,反而不利于中国。”[28]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的院长马凯硕认为,中国的外交政策必须更加主动,要主动向其他国家伸出手,理解其他国家的需求,中国必须要学会对其他国家的观点和想法保持敏感,如果中国的邻居对中国产生恐惧感,不要反过来也感到害怕,中国越来越强大,却必须更要放低身段[29]。澳大利亚前总理陆克文在接受 BBC 专访时认为,“中国要有自己的基辛格,各方面的官员、秘书、顾问应该认识对方的同事,以及了解他们的政治立场。”[30]
(三)构建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需要注意的问题
布热津斯基指出,中国媒体所代表的官方声音具有民族主义色彩,在民族主义主导的舆论氛围中,中美两国不可能合作,在对外交往中要充分认识到民族主义情绪的问题,不要被民族主义所迷惑;美国著名政治、经济学家威廉·恩道尔认为,中国在海外不能忽视别国自身的发展,不能只注重短期的经济利益,那样只会损坏中国的长远发展和形象,注重仁义,才能拥有全球领导力;格拉茨认为,中国应该注意考虑如何与西方媒体打交道,如何有效、准确地向西方传递信息;加拿大前驻华大使马大维在《加拿大通往中国无捷径》一文中指出,在加拿大对中国的语言、文化、发展目标和政策方向努力加以了解的同时,也要确保中国人了解加拿大,避免再出现见多识广、资历丰富的中国人也会误解来自加拿大的明确信号的现象[31];法国《欧洲时报》撰文指出,“世界对‘中国道路’的理解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外界对‘中国崛起’的再三怀疑也将长期存在,这也许是中国和平发展过程中的‘宿命’。过往,中国更多是被动承受外部冲击,如今,越来越多融入世界的中国,需要更加主动――主动借鉴、主动解释、主动展示。”[32]
(一)取得的成就及存在的问题
1.取得的成就
当前,国内外学界对于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的研究已经有了一定的“存量”,对建构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现实依据、原则要求、实现目标、实践困境、建构路径、需要注意的问题等有了分门别类的初步研究,描绘了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的基本轮廓,为对外话语体系的建设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2.存在的问题
尽管国内外学界关于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的研讨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由于受到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的命题提出时间短、研究起步晚的限制,学界需要对其有一个逐渐加深认识和逐步展开研究的过程,导致当前对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建构的研究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是非系统。对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的研究尚未形成系统性的理论创新,大多是针对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的某一方面进行论述,缺乏系统性的整体表达,呈现出成果碎片化状态。二是不深入。关于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的许多观点、见解常散见诸于报端,限于报纸的字数和篇幅要求,相关概念、理论也只是点到为止,没能深入、细致地阐述,有的甚至缺乏话语和逻辑的严密性,呈现出内容单薄化状态。三是较冗杂。由于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涉及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政治学、国际政治、传播学等众多学科,导致各学科研究者仅从本学科角度研究对外话语体系,缺少跨学科研究成果,使得各种观点纷纷出场,容易将相关概念和内容混淆,导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呈现出研究混乱化状态。
(二)今后研究的着力点
1.拓宽视野,增强针对性。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的本身决定了研究的视野不是局促于国内而是放眼于全球,国际社会应成为研究的背景和平台;与此同时研究对象却是中国的问题,要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可谓“立足中国,放眼世界”。只有在国际视野下观照中国与外界的交流互动,才能够得出更深层次的认知。
2.严谨逻辑,增强系统性。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研究要紧紧围绕“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建构”这一主题,从“为什么要建构”“实现什么样的建构”“怎样建构”三个方面入手,以层层递进的方式勾勒出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的系统性面貌。
3.直面现实,增强问题意识。在注重对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进行逻辑建构的同时,要敢于直面现实,坚持问题导向,要增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解决“中西方认知偏差”的思想困扰、回应国际社会的种种质疑、克服缠绕中国已久的“崛起中的烦恼”、扭转“国际话语权上的颓势”等方面的问题意识。
[1][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56,162.
[3] 张维为.建构强势话语与韬光养晦并不矛盾[N].人民日报,2015-01-21.
[4] 戴焰军.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几个原则[J].人民论坛,2012(12).
[5] 赵周贤.坚持正确思想方法,把握几个辩证关系[N].人民日报,2012-09-30.
[6] 张朝意.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对外话语体系的战略思考[J].对外传播,2015,(10).
[7] 王永贵,刘泰来.打造中国特色的对外话语体系[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5,(11).
[8] 蒋建国.构建融通中外的对外话语体系[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06-12.
[9][16] 孟威.构建全球视野下的中国话语体系[N].光明日报,2014-09-24.
[10] 程曼丽.国家国际传播能力建设需具备战略视野[N].光明日报,2015-07-21.
[11] 王眉.智库国际传播与对外话语体系构建[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6).
[12]韩庆祥.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话语体系”建设与“中国话语权”[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4,(5).
[13][14]王晓晖.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4,(4).
[15]王永贵.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N].新华日报,2014-10-21.
[17] 李培林.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对外话语体系[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4,(4).
[18] 闫志民.形成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话语体系[J].求是,2015,(8).
[19] 韩震.创造性地提升对外文化传播能力[N].光明日报,2015-07-21.
[20] 李君如.构建中国国际话语体系需处理好五大关系[N].北京日报,2015-01-19.
[21] 张国祚.中国话语体系应如何打造[N].人民日报,2012-07-11.
[22] 高文兵.融通古今中外 建构“中国话语体系[N].人民日报,2014-07-23.
[23] 严书翰.打造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话语体系[J].红旗文稿,2012,(15).
[24][25][26] 谷棣,谢戎彬主编.我们误判了中国——西方政要智囊重构对华认知[M].北京:华文出版社,2015:5、24、102、104.
[27][30][31] 周文华.近来海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评介[J].新视野,2014,(6).
[28] 文安立.中国应担起地区大国责任[EB/OL]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2-12/18/c_124109155_3.htm.
[29] 马凯硕.中国需学会“驾驭”成功[EB/OL]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2-12/11/c_124076169_4.htm.
[32]法媒.中国外交新战略重“主动性”再塑与世界关系[EB/OL]中国新闻网http://www.chinadaily.com.cn/hqgj/jryw/2013-02-01/content_8193189.htm.
(责任编辑:白林)
2016-07-28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全球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14FKS009),项目负责人:徐艳玲。
陈明琨,男,河南永城人,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从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徐艳玲,女,山东莱阳人,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发展研究。
D616
A
1008-5955(2016)03-009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