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文萱
(南开大学,天津 300071)
一带一路倡议的多维度思考
苏文萱
(南开大学,天津300071)
“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亚欧非文明互联互通的辉煌印记,是传统中国放眼世界促进世界文明交融、政治沟通、经济繁荣、贸易往来、科技传播的伟大壮举。“一带一路”倡议不仅吹响了中国政商各界的“集结号”,而且也引起了西方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文章归纳了“一带一路”的战略内涵,剖析了欧美国家对于“一带一路”战略的不同观点,提出了推进中国主张,应对西方多种观点的基本思路。
一带一路;西方解读;大国战略;中国方案
习近平总书记于2013年9月7日发表了题为《弘扬人民友谊 共创美好未来》的重要讲话,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一带)的宏大倡议被首次公开提出。2014年11月4日,习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八次会议上又特别指出了“一带一路”倡议的地位和展望——即“一带一路”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汇聚各国加速发展的共同期盼,通过提供一个开放包容的发展空间,为沿线各国提供共建共享的舞台。“一带一路”是一项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广泛的人文基础,能够把高速发展的中国和沿线国家利益紧密结合的伟大创举。“一带一路”贯彻近睦远交的总体方针,坚守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圭臬和价值取向,从而增进沿线国家对中国的认同、亲善与理解。自此,一个惠及沿线各国,对中亚欧乃至世界都具有重要意义的战略构想初露端倪。
(一)“一带一路”是新形势下继往开来的壮举
“一带一路”战略是我国在新形势下复兴古代丝绸之路,加快实现“中国梦”的新构想。古丝绸之路所经之处曾经为沟通东西文明,促进全人类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合作做出过卓越贡献。新形势下的“一带一路”纵横畅通亚欧大陆,辐射全球,南北连接东西大洋,联通世界。这一宏大的倡议受到了全世界60多个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体的积极响应。这些国家和地区包含了约44亿的总人口,覆盖了21万亿美元的经济总量。有专家预计在未来10年中,中国与沿线国家的货物贸易额将突破2.5万亿美元大关。 “一带一路”倡议在继承历史遗产的基础上拓展了交流的空间范围;在构建战略蓝图的背景下增添了新时期中国瞭望寰宇的全球视野;在参与的经济体量、国家数量、人口总量上实现了对古老丝路的复兴与超越。当前,中国深化接触战略,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体系。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既是中国提升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的当务之需,又是加强同亚欧非及世界各国互利合作的有力推手,更为实现中国梦,创造良好的内外环境勾勒了美好的战略愿景。
(二)“一带一路”是新形势下外交转型的亮点
“一带一路”战略是我国外交理念从“韬光养晦”到“奋发有为”的新转移。王毅部长曾明确表示,“一个重点、两条主线”是2015年中国外交的关键词。其中,“一个重点”要求我们要全面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两条主线”突出强调写好“和平”与“发展”两大要文。这一观点的提出具有里程碑意义,是外交部官方对国家外交重点部署内涵的首次清晰阐释。“一带一路”伟大构想将成为中国外交战略的总抓手,其实施将为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外交战略翻开新的历史篇章。中国外交战略布局的划时代调整将引发一场外交领域的哥白尼革命。其重要性在于,“一带一路”倡议突破“韬光养晦”的传统局限,是中国既有外交政策总方针的重大创新。“一带一路”给世界以感官震撼,它意味着中国的脚步已经不仅仅局限在审视、规划自己的和平与发展。中国作为崛起中的世界性大国将要向世界高调宣示——中国不仅业已勾勒出了寻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中式蓝图,中国还要积极向世界大胆倡议,为一道实现“亚洲梦”、“世界梦”提出“中国方案”,彰显中国智慧,做出中国贡献。“一带一路”伟大构想超越以国家为主要行为体的传统国际政治模式,推动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使中国外交向着全方位立体化加速发展,在协商外交、公共外交、统筹外交三个维度齐头并进。
(三)“一带一路”是新型国际关系的共赢主张
“一带一路”战略是探寻跨国互利共建、追求东西合作共赢的新主张。“一带一路”倡议以价值为导向,以文化为载体,以经济为基础。
“一带一路”倡议坚持开放协作。“一带一路”不局限于古代丝绸之路的地理范围,沿线参与方涵盖了各主权国家,以及国际性、地区性组织等非国家行为体,让共建成果惠及更广泛的地域。“一带一路”坚持以互利共赢为理念核心,以兼顾各方利益关切为基本主张,以寻求利益契合战略对接为实现途径,兼容利益相关各方的创意与智慧。
“一带一路”倡议坚持和谐包容。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就一贯尊重各国发展道路和前进模式的选择,主张加强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对话,坚持和平共处的发展模式,求同存异的外交理念,共生共荣的价值取向,兼容并蓄的实践道路。
“一带一路”倡议坚持市场运作。“一带一路”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决定作用,突出尊重各类企业的主体地位,同时强调发挥好政府的引导作用,坚决维护市场规范和国际通行惯例。中欧是“一带一路”的两大端点,“一带一路”倡议同欧盟总量价值3150亿欧元的“容克投资计划”有相通契合之处。除了金融投资领域的战略对接,中欧双方有关核电、基建等方面的合作也很可能再次带来数百亿美元的贸易量。中国将自身发展置于同世界国家共同发展的进程中,交流合作辐射欧亚经济圈,为世界经济发展树立了协调合作、互利共赢的典范。
“一带一路”倡议寻求和谐共治。“一带一路”倡议是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伟大实践。2015年博鳌亚洲论坛开幕式上,习总书记在其发表的开幕演讲中明确表示,中国不是现有地区合作机制规范的挑战者、替代者,“一带一路”倡议要在已有的基础之上推动沿线各国实现经济战略对接,发挥各自比较优势,盘活亚欧经济全局。“一带一路”将充分融入既有的双、多边外交机制之中,以既有规范为基础,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通力合作,为国际、地区机制注入新的内涵与活力。“一带一路”建设不是中国自说自话的独奏,而是沿线各国的合唱,“一带一路”是开放、互惠、共享的平台,任何国家都不能妄想垄断其决策权,它将为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协商共治”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提供示范与借鉴。
“一带一路”战略顺应时代洪流,以维护世界经济贸易体系为目标,致力于推动开放型自由经济的发展,是新型国际合作以及全球治理模式的新探索,是崛起中的中国探索和平发展的新模式。既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以来,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的中国,一举一动都吸引着国际社会的视线。“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导致了国际社会特别是西方社会广泛而激烈的讨论。根据笔者观察解读,这些观点大体上可以划分为挑战论、风险论、机遇论和共治论四类。
(一)“一带一路”是对现有国际秩序及地缘政治的挑战
挑战论的观点主要聚焦于中国经济崛起带来的战略影响,这种观点认为中国经济的强势增长必然会导致中国对现有国际秩序的挑战,从而引发地缘政治的变革。
中国经济崛起将带来地缘挑战。早在“一带一路”战略提出之前,贝哲民(Ben Simpfendorfer)就曾指出,从2001年起,阿拉伯世界就已将其视线转向东方,2001年是“9·11事件”的发生年,同时也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初始纪年,随后发生的美欧金融危机进一步影响并拉近了中国和阿拉伯世界的距离。他特别强调中国在阿拉伯国家的石油利益。中国的经济增长和庞大的经济总量对阿拉伯世界有很大的吸引力,两国在石油贸易等方面的扩展合作必将带来超越经济联系的复杂结果。中东地区是美国重要的战略支点之一,中国在当地的发展势必成为美国在该地区的挑战。在全球力量的再平衡中,美国在该地区的地位将受到削弱。中国的经济崛起将为地缘政治带来连锁反应。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中国问题研究专家甘思德提出,未来的国际社会,战略利益冲突的重要内容将是各国对主导权的争夺。中国经济特别是金融地位的显著上升会使中国谋求更高的国际地位,实力的增长会使中国不满足于现状,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必将成为地区秩序的修正主义变革力量。
中国金融实力上升将扰乱金融秩序。西方一些观点认为,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基础设施外交”,亚洲研究局高级项目主管罗兰(Nadège Rolland)认为,亚投行的成立是中国近年来在金融领域取得的一个重大成绩。亚投行由中国主导,是“一带一路”战略运行的重要金融机制。对于亚投行,一些英国智库认为它将成为全球金融治理的威胁与挑战。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研究员葆拉·苏巴齐(Paola Subacchi)认为,亚投行会使亚洲陷入两大经济集团的角力对抗之中。即一个由中国领导,另一个由美日主导,这将导致世界金融治理现状的分裂,带来全球金融体系领域投资标准的分化。亚投行会造成全球金融秩序的混乱。
(二)“一带一路”实践问题复杂多样实施风险挑战巨大
风险论聚焦“一带一路”战略在实际操作中的可行性和实施难度,这一观点认为,中国将面对社会政治差异,外交能力原则,战略机制运作、区域战略竞争上的重大难题。
“一带一路”战略沿途各国社会差异巨大,政治力量复杂。教派分歧、种族矛盾、文化冲突三期叠加,为战略实施带来极大挑战。“一带一路”途经国家和地区覆盖了儒家文明、伊斯兰文明、佛教文明以及基督文明,纵贯文明激荡的敏感地带,文化冲突的多发地区。一些国家和地区处于无政府的失序状态,非政府行为体造成的政治风险也成为重大隐患,为我国的对外投资和商贸往来,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带来重大挑战。阿富汗的塔利班组织、伊拉克和叙利亚的伊斯兰国以及胡赛武装威胁都会给中国海外利益以及“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中转地带带来巨大经济风险。
“一带一路”战略考验中国已有外交原则和外交能力。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发展与不断推进,中国海外投资以及海外公民的保护成为了外交“走出去”中面临的新难题。部分沿线国家地区的分裂与动荡(例如苏丹的分裂)给中国的海外利益带来挑战。从本国固有利益出发,在中国海外利益受损的情况下,中国政府不得不以仲裁者的身份介入其中。当中国的举动超出了保护投资和国民利益的范畴时,这种举动就可能被解读成一种干涉行径,甚至是一种进攻性地缘政治扩张行为。因此,中国的对外交往原则既要遵照历史传统,又要应对新型突发情况,如何在其中寻找一个微妙的平衡点与着力点,是考验未来中国外交能力的关键。同时,在外交政策的执行手段中,中国也会面临两难困境。随着中国日益成为一个地区性、世界性大国,中国如果没有在国际参与中深度行动,就会被指责为“不负责任的大国”。但是,如果在时机尚未成熟的时候发力过早,用力过猛,战略构想目标过于宽泛,中国又将陷入无法承担的冲突和责任的泥潭。
“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机制——亚投行的运作面临抉择。英国智库聚焦于治理框架和决策系统,将亚投行将要面临的挑战分为以下两大方面:一是质疑中国能否为亚投行建立诚信可靠的治理结构,而非设立另一个由中国和诸多国际股东组成的“中国国家开发银行”。二是质疑亚投行的决策过程能否实现透明决策和开发决策的有机统一。三是质疑亚投行的运行过程中能否避免官僚主义,在处理亚投行整体利益与不同国家利益冲突的问题上把握好方向。
“一带一路”战略部署与美、俄地缘政治诉求存在重叠。2011年10月,美国国务院电报声明,美国的中亚、南亚政策将统一命名为“新丝绸之路战略”。这一举措标志着“新丝路”政策成为了美国的正式官方战略目标,有明显的地缘政治倾向。美国的“新丝路”战略设置了较高门槛,限制中国加入,在经贸领域挤压中国发展空间,与“亚太再平衡”战略相辅相成。与此同时,俄国也实施了“欧亚经济联盟”战略,寻求欧亚地区主导权。2011年10月,普京在《欧亚地区新一体化计划——未来诞生于今日》这一重要发言中提出了建立欧亚联盟的战略构想。2014年5月29日,俄罗斯同哈萨克斯坦、白俄罗斯等国签署了《欧亚经济联盟条约》,并宣布该联盟将于2015年新年伊始正式启动。虽然中国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不争霸权,不划范围,但俄罗斯传统上把中亚等前苏联势力范围地区视为自己的“后院”,致使“欧亚经济联盟”与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存在诸多重叠之处。因此,如何寻求中俄战略对接的契合点,使之成为亚欧区域一体化的重要助力,是中俄亟待解决的难题。因此,中国在推进自身战略的同时会触及美俄等大国的利益,这会使中国面临着一定的政治风险。
(三)“一带一路”构想必将创造普惠双赢的务实良机
机遇论从西方国家的切实利益进行分析,认为中欧在基础设施、能源开发、商贸金融等领域互补优势具大,合作空间广阔。
“一带一路”倡议将深化中欧经贸联系。中欧是传统的贸易合作伙伴,双方在经贸领域有广阔的合作空间。德国智库专家认为“一带一路”倡议构想汇聚了中、德、欧的共同诉求,为中德乃至中欧经贸交流搭建更广阔平台。中欧在“一带一路”与“容克计划”的战略对接上已达成共识。德国特里尔大学中国问题专家韩博天指出,不论是从经济视域分析,还是从安全政治角度考察,“一带一路”都符合中欧的首要共同利益。与之相应的,他提出了欧方的互补性倡议——“欧高亚运输走廊项目”(TRACECA),“向欧洲输送石油和天燃气国家间项目”(INOGATE)等。这些项目和中国“一带一路”战略,以及“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金融机制亚投行有重要的战略对接意义。法国外交部部长法比尤斯还指出,法国愿乘中国“一带一路”构想的东风,实现法中经贸往来的新高度。“一带一路”构想不仅已成为中国经济和外交政策的一个重点抓手,而且还为第三世界国家的绿色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法比尤斯鼓励法中两国携手并进,在拓展第三方市场领域开展务实合作,力求将这一美好愿景早日落实为具体方案,使合作利益惠及法中企业。
“一带一路”倡议将促进投资金融对接。欧洲委员会副主席克莉丝塔丽娜·乔奇瓦女士(Kristalina Georgieva)也曾谈及她对“一带一路”倡议与欧洲战略投资基金合作前景充满信心。她谈到,当前的欧盟战略投资基金力图将在欧投资的金融风险降至最低,通过将金融体系中的流动性转移到实体经济中,风险可以得到一定的规避,这不仅会带来欧盟金融市场的稳定,还会促进创新能源市场的研究与创新,加快数字经济、基础设施能效建设和高速铁路的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是欧盟投资基金的重点领域,因此对于探讨和“一带一路”相关的一些互联互通的具体项目将被提上日程。不容否认,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和欧洲的“欧洲战略投资基金”两者间存在潜在紧密联系。
(四)“一带一路”前景是机制对话全球共治的未来
共治论指出,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不仅会释放中国的经济潜力,为中国的国家治理提供动力,更会释放国际社会在全球治理中通力合作的巨大潜能,为国际区域对话机制的建立,以及世界性发展难题的解决提供一个更加兼容并蓄的平台。
“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在全球治理领域的创举。在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主办的第四届全球智库峰会上,普罗迪曾表示中国在全球治理上成果显著,“一带一路”已逐渐成为超出中国地域、政治范围的全球性计划。 “一带一路”是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的创举,它将影响世界40%的人口,不仅在中欧之间建立联系,更会将把其他中间地带的诸多国家纳入其中。“一带一路”的战略规划表明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在形势日益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在任何国家面对一些特定重大问题都无法独善其身,或仅凭一己之力难以改变态势的情况下,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将对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一带一路”倡议彰显中国全球、区域治理潜力。德国科学与政治基金会亚洲研究小组研究员高亭亭认为,德国乃至欧盟要重视中国在中亚地区的构建实力,中国在欧亚区域蕴含巨大经济潜力。“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彰显了中国对于区域乃至全球治理的能力与雄心,因此,在欧洲建立专项长期的中欧丝绸之路对话机制要成为欧洲今后工作的一个重点。一方面,这一对话机制将欧亚区域交流更加边界畅通;另一方面,在这一对话机制框架内,中欧在特定领域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合作探索。中国在基础设施领域有较大的产能优势,欧洲在农业、环保以及城镇化领域具有技术和管理优势,中欧双方可以优势互补、共同治理、协同开发、加强合作。
欧美国家专家与学者对于“一带一路”构想之所以形成不同的解读,原因是多样的,除了受现实考量的影响,还受到理论传统、文化差异,以及思维方式的作用。当中国的主张与西方的解读产生契合或碰撞时,中国的决策者要理性思考,恰当应对,顺势而为,因势利导。
挑战论是建立在一种霸权主义视角下得出的判断。约翰·米尔斯海默指出,在一个无政府状态下的国际体系中,大国会寻求自身权力利益的最大化,利益竞争会导致冲突与对抗。美国对外政策的中心目标一直都在于寻求西半球的支配地位,美国向来不乐见一个势均力敌的竞争者。美国是当今惟一的超级大国,中国是发展最快的崛起中大国,中美之间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战略竞争的可能。在挑战论的视角中,中国逐渐成为亚太地区的重要大国,经济增长必然会带来权力的膨胀,一个地区性强国的出现必然会给邻国带来威胁与挑战,带来区域甚至世界秩序的变革,世界性权力的变革必然会引起冲突。中国的“一带一路”政策正是中国扩张性政策的具体体现。这种“国强必霸”的观点产生在于一种战略互信的缺失。因此,中国要通过加强中国软实力的影响,开展公共外交,塑造良好善意形象,增信释疑,让国际社会理解中国的发展目标,让它们认识到,在现实国际关系领域,中国经济的崛起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跨国关系,经济一体化趋势带来的相互依赖关系已经使中国和世界密不可分,中国必将会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参与区域合作。同时,“一带一路”战略是中国大力参与国际开发的理性选择,是中国的固有发展权力,不可阻拦。亚投行的建立为沿线各国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便利,其包容性与广泛性会提供一种普遍的“公益”,对于整合区域关系,加强区域联系,促进互联互通有重大意义。
风险论是洞悉现实复杂国际环境,聚焦中国外交政策的深入思考。“一带一路”战略,特别是“一带”沿线各国处于宗教、种族、民族错综复杂,文明、信仰、价值观念多样,政体、意识形态、经济发展模式以及社会秩序融合激荡的弘大舞台。对此,我们应加强对沿线国家历史文化的研究,对于不同国家开展更有针对性的合作。在外交理念上,中国应该更加积极的参与国际机制建设,增强中国的国际影响力,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从而增进战略互信。对于海外投资问题,中国和相关国家应理清权责关系,建立法制化风险控制机制,中国的外交人员也要提升相应的谈判素养与能力,为保护我国公民和财产争取更大权益。中国的经济组织也要提高风险意识,处理好经济利益与战略大局的关系,把握遵守国际经贸规则,使潜在风险最小化。
机遇论是基于西方国家自身发展需求对中国战略规划的理性判断。西方国家对“一带一路”的正向回应根源在于其内在的务实需求。从中欧关系来看,近十年来是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中欧贸易增速平稳地保持在年均20%以上。“一带一路”建设将提高中欧贸易合作效率,维护中欧经贸投资安全,深化巩固中欧双边关系。英国皇家联合防务研究所研究员陈庆珍认为欧洲国家加入亚投行主要出于以下三点考虑——即获得投资资金,提升对华关系,增加在亚洲的影响力。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研究员克里·布朗(Kerry Brown)也认为英中关系是一种务实的合作关系:英国和其他欧洲国家加入亚投行既继承了传统商业考虑,又开辟了中英关系的新纪元。此外,基础设施建设是与亚投行相呼应的欧洲战略投资基金的重点,旨在提高欧洲基础设施水平,促进欧洲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因此,“一带一路”倡议和欧洲战略投资基金可以在能源、基础设施等项目构建桥梁,金融合作将成为中欧合作内容的潜在支点。
共治论立足现实需要,把握时代潮流为全球共治绘就美好蓝图。随着一体化的深入发展,全球性问题逐渐凸显。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金融问题等全球性问题,全球治理被视为国际社会解决世界性问题的有效手段。“一带一路”为各国发展提供了一个多边合作的平台。在治理上,西方国家同中国有契合点,协商共治是大势所趋,亟待大国积极参与。作为崛起中的大国,中国将发挥重要作用。中国创新性的提出了“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中国方案”,为世界国家参与全球治理提供了“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路径选择,中国将成为全球治理转型的有力推动者。鉴于当前中国在全球政治领域的影响力以及在、经济、安全合作中的地位,“中国因素”已经成为了全球治理的关键变量之一。中国既大有可为,又重任在肩;既要坚持民主平等、权责统一、合作共赢的基本原则,又要展现出更加积极、稳健、自信的形象,为全球治理机制的转型与发展贡献应有的力量。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面对层出不穷的全球性难题,中国应以大国姿态在全球治理领域破局发声,为最终确立一个公正、有序、均衡、包容的新型全球治理体系谱写中国的章节。
[1]习近平.加快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11/06/c_1113146840.htm..2014-11-06.
[2]吴志成,李金潼.践行区域合作共赢与全球协商共治的中国方案——中央政府主导下的“一带一路”建设[J].当代世界,2015,(05).
[3]习近平.弘扬人民友谊 共创美好未来——在纳扎尔巴耶夫大学的演讲[EB/OL].http://www.gov.cn/ldhd/2013-09/08/content_2483565.ht.2013-09-07.
[4]习近平.迈向命运共同体开创亚洲新未来——在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上的主旨演讲[N].人民日报,2015-03-29(02).
[5]张晓萌,王文轩.美国智库如何看待亚投行[J].学习时报,2015,(07).Multi-dimension Thinking of “One Belt One Road” Proposal
SU Wen-xuan
(NankaiUniversity,Tianjin,300071)
The “Silk Road” is the brilliant imprint for interconnection between the ancient China and uncivilization of Asia and Europe,and it is a great feat for traditional China’s promoting the integration of the world civilization,political communication,economic prosperity,trade,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ransmission.“One Belt One Road” proposal not only calls for the power from various Chinese political and business circles but also attracts high attention of the western international community.This article concludes the strategic connotation of the “One Belt One Road” proposal,analyzes the different views of United States and Europe countries on “One Belt One Road” proposal,and put forwards ideas to promote China’s proposal and the basic idea to deal with a variety of western views.
“One Belt One Road” proposal; western interpretation; great power strategies; Programs of China
2016-07-17
苏文萱(1989-),女,天津市人,天津市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研究生。
D601
A
1673-582X(2016)10-009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