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树密
(天津滨海职业学院,天津 300451)
基础管理价值与企业或组织的精细化发展
——管理学:一个多世纪的进程、递变及认识
刘树密
(天津滨海职业学院,天津300451)
这是一种建立在历史与现实勾连的管理学知识文本。纵观管理学发展进程,理论层出不穷、方法不断翻新,但就泰勒时代以来百年实践来看,管理不管有多少理论和方法,其基础的、最有普遍适用性的还是基本管理。当然在这个基本点上,今天和明天的现代管理还必须融入新思想、新科技。这一两年从公共管理的精准扶贫,到鼓励企业精细化发展,“精细”讲得越来越响亮。那精细化管理与基本管理是什么关系,在今天高技术背景下精细化管理可以怎样发展等是此文本讨论的话题。
管理学;进程流变;企业或组织;基础管理;精细化发展
(一)引言
西方学者曾有人对企业或组织管理产生机理给出一个判断:凡是有两个 以上的人从事一件目标一致,而一个人完不成的工作时,就有了管理过程。从这个意义上想到鲁迅《门外文谈》的一段话,说:“假如那时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了,却想不到发表,其中一个叫道‘杭育杭育’,那么就是创作;大家也要佩服,应用的,就等于出版;倘若用什么记号保留了下来,这就是文学……他当然就是作家……”(《且介亭杂文·文外门谈》1934年)。
鲁迅要说的观点概言之就是:“诗歌产生于劳动;小说产生于休闲”。其实想到人类发出“杭育”声,以致能依据“杭育”声从事共同劳动,这也就是管理方法产生,也是心理方法、组织行为方法、领导方法产生(协调、指挥、效率)。因此说所谓“诗歌产生”,其实也是“管理”的产生,甚至是“管理心理”、“组织行为学”,“领导学”的产生。 这样推论起来,不把大禹治水这类传说计算在内,那么人类大规模活动之有效管理的历史也已经超过数千年。但真正进入管理学创立、研究和实践热潮则是起爆于欧洲工业革命。
(二)梳理一个多世纪的进程和递变
工业革命(1760-1850),是现代化大机械取替旧时手工业、小作坊生产的伟大革命。1733年发明“飞梭”,使织机效能大大提高;1769年出现蒸汽机,加速了大生产、工厂化,致使这些大工厂推出各自的工厂制度,促成人类现代早期管理理论的产生。大机器大生产,也带来了生产关系上的巨大变化,越来越多的诸如效率、分工、劳资等等新问题相继涌现,进而促发了许多有识之士对大机器生产带来的组织膨胀带来的组织行为以及生产管理的研究。现代早期管理理论萌芽期代表人物及理论是亚当·斯密(1723-1790)及其《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又译“国富论”,1776年)。书里除了著名市场理论外,还提出劳动分工学说。之后巴贝奇(1792-1871)1832年发表了《机器与制造业的经济学》提出了“把专业技能作为工资与奖金基础的分配原理”,出现了称为“管理革命”的 “经理制”和杜邦对企业财务管理的研究,……。1911年起又经过了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理论、法约尔的“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理论(1916),韦伯的行政组织体系理论(1924),以及人际关系运动带头人梅奥的霍桑实验等,人们对管理的认识从无到有,从浅到深,从单一到多样,逐渐趋向于真实、全面和客观。就其进程、递变而言(仅计18世纪末以来的),大致可以梳理为以下阶梯或层面:
第一个是:科学管理时期和学派,泰勒(1856-1915)推出“泰勒制”;法约尔(1841-1925)《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提出“管理五个环节—— 组织、计划、指挥、协调、控制”,以及“管理的14点原则:劳动分工、权责原则、纪律原则、统一指挥、统一领导、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报酬原则、极权原则、等级制度原则、秩序原则、公平原则、人员稳定原则、首创原则、团队原则。”以及还有其他理论家和学说主张如韦伯等(略)。这期间的论理特征是以解决企业管理的效率为中心,侧重提高效率;
第二个是:行为科学管理学派。20世纪30—60年代,梅奥(1880-1949)、马斯洛(1908-1970)等,推出人群关系管理理论。梅奥1923出版《人们行为中的非理性因素》,后相继出版了《工业心理学基础》、《工业文明的人类问题》,1924-1931年间他在美国西部电气公司的霍桑工厂的研究,著称为霍桑试验;马斯洛(1908-1970),是弗洛伊德(1856-1939)的学生,主要思想是“人类需要理论”或称“动机”理论,1943年他发表的《人类动机的理论》;……。这一学派是建立在人性、人的需要、人的社会性等心理学、行为学基础上的管理学,其一大特征就是人本主义,它以解决人的激励为中心。
第三个是:数量管理理论,其起于二战的数量管理理论,指用技术科学成果为手段,利用计算机、数学模型等对管理活动进行定量分析,以实现运筹和最优化决策的理论和方法。
第四个是:系统管理和权变管理思想。贝塔朗菲(1901-1971)开创一门逻辑和数学领域的科学——系统论。随后引发了美国管理学家卡斯特(1924-)等人对系统管理理论的开发。系统科学的管理,借用整体的相互依存性、组织各种要素以及环境等方面的有序性、运动性等性质,它以解决思维方式为中心,以提高组织整体的效能;管理的权变理论,重要的人物是美国尼布拉加斯大学教授卢桑斯(1939-),他1976年出版《管理导论-一种权变学》系统地概括了随机的、非线性的权变理论。权变管理是审时度势、因势利导、灵活机动的,可表述为:有效管理=领导者·被领导者·环境。
第五个是:企业文化管理学派。上世纪80年代-日裔美国学者威廉·大内(1943-)于提出一种新型管理理论提出“企业文化”概念,研究人与企业、人与工作的关系,研究企业精神、企业凝聚力等,使管理进入了企业文化管理理论时期。这一理论来有一位重要学者是埃德加·沙因(1928-),他被称为“企业文化与组织心理学”领域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企业文化管理理论以解决企业灵魂、经营灵魂——使命、宗旨问题以及集体个性塑造、价值观为中心。
第六个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 管理变革阶段(创新管理时代)。其中,组织变革、流程重组重构、组织再造、学习型组织、团队执行力和创新发展经济学及积极参与全球竞争的创新管理时代,同时也是一个互联网迅猛发展无孔不入无事不能的数字化信息时代,这就要求我们以解决高科技手段的应用对企业管理形态的重新构建为中心。其特征,就是面对企业的全球竞争事实变革、创新和管理,推重企业或组织的可持续发展。
第七个是:战略管理思想和方法。其中:20世纪60年代钱德勒(1918-2007)出版了《战略与结构》,首开企业战略问题研究之先河;安索夫(1918-2002),1972年发表了《战略管理思想》,正式提出战略管理概念;1980年,波特(1947-),出版了《竞争战略》(《竞争优势》,1985年出版)是管理学中的战略管理理论前进了一大步;1994年格雷·哈默尔(1954-)与普拉哈拉德(1941-)出版《为未来而竞争》,使管理学理论进入“核心竞争力”、“企业核心能力”时代。
以上文字仅是讲个大概而已,其间或许有错误,或许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或许……。但这都不必太放在心上,本文赘述这些无外乎是要引出下面的一些归纳性的认识(见下一段文字)。
(三)认识沉淀
纵观管理学发展进程,理论层出不穷、方法不断翻新,但就泰勒时代以来百年实践来看,管理不管有多少理论和方法,其基础的、最有普遍适用性的还是基本管理。这道理显而易见,在企业或组织发展上企业管理,组织管理,经营战略、蓝海战略、质量第一、企业文化等等都不是喊的而是做的。企业或组织怎么做,那要看基本功,而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法约尔的“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韦伯(1864-1920)的“组织管理”理论(《社会组织与经济组织》1924年)等,这些都不仅是使“管理成为真正的独立学科的重要标志”,而且他们所设计出来的管理知识,管理原则、方法等都有极大的科学性、数量化、标准化、可操作性。孙云在其著作中说:泰勒的理论由两部分构成(标准化作业管理、职能化组织设计);“实现了由经验型向科学型的发展”(组织行为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006) ;法约尔提出“管理程序的五个环节理论,也叫五个职能—— 组织、计划、指挥、协调、控制,以及管理的14点原则:劳动分工、权责原则、纪律原则、统一指挥、统一领导、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报酬原则、极权原则、等级制度原则、秩序原则、公平原则、人员稳定原则、首创原则、团队原则。孙云评价说,法约尔的“理论较之泰罗的观点更具普遍性和科学的指导性,几乎被现代人全部采纳” (同上) 。
总之,理论是层出不穷的,方法是不断翻新的,但新的不一定就是最好的、最适用你的。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权变管理理论也告诉我们最好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就是此情此景此时此地最能确保你的企业或组织行为正向有效运动的那种方法,哪怕是极古老的理论和方法,它们也会翻新出新认识,析出新思想新观念,再嫁接上最现代的新科技,譬如大数据、云平台、“互联网+”,助推企业或组织以及人类社会发展前行。
如前所述,管理学中哪怕是极古老的理论和方法,它也会翻新出新认识,析出新思想新观念;而一些新的管理理论及技术,或许也会寻到根底源头。一观点是可以得到实证的。例如就拿“当代企业或组织的精细化发展”这句话而言,个中的“精细化”,就是古老的可以翻新出新意,析出新思想新观念,“崭新”的也可溯本求源有根有底。
理论界早就表述过如下一段文字:所谓精细化,就是指精细化管理。精细化管理,必须借鉴人类工业史上一切有价值的管理学成果,其中首先提到的当是泰勒的科学管理,……。更有人说1911年泰勒发表的《科学管理原理》一书,是世界上第一本精细化管理著作。
为什么这么说?那就要知道1900前后泰勒在伯利恒钢铁公司进行的“搬铁块”实验、“用铁锹铲铁砂和煤炭”实验、“金属切削”等实验。其中“搬铁块”实验他精确测量了:从车上或地上把生铁搬起来需几秒钟;肩负自己所搬运之铁块儿在平地上走,每英尺需要多长时间;肩负自己所搬运之铁块儿从跳板走进车厢,每步需要多长时间;把生铁扔下需几秒;空手回到原地需几秒或搬到铁堆上需几秒?……。
泰勒主张并实施对工作科学分析工作并对其进行科学的实施,即进行“时间-动作分析”,可以说是工业革命以来第一个运用科学的定量方法、标准化方法和专业职能化方法引入组织管理。通过对工人操作动作的研究和分析,消除不必要的动作,改正错误的动作,确定合理的操作方法,选定合适的工具……这些让泰勒总结出来一套合理的操作方法和工具培训工人,使大多数人都能达到超过定额。科学地计量、计件,大大增加了工作的效率及员工的劳动报酬。
当然,距今有一百多年的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并没有“精细化管理”这个概念。说泰勒是精细化管理之祖,主要还是对古老的理论赋予的某种新意,因为泰勒时代的精细化管理,细论起来毕竟同我们今天的“精细化管理”、“精细管理”在内涵和方法、技术等方面又有着较大差距。客观地说,所谓泰勒的精细化管理,是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所进行的劳动方法的标准化研究。其实这一些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面对企业生产规模日益扩大,技术日趋复杂,产品换代周期大大缩短,社会化协作大大增强等新局面,创新的企业家才正式提出了真正“精细化”的要求。在这种背景下,一批专家学者,将严密精细的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领域的理论和方法,引人到经济领域,用以解决企业管理上的种种问题。其主要的理论与方法包括:决策理论,运筹学,系统工程系统方法,数理统计,价值链理论,全面质量管理,成本控制,无缺点运动,精益生产,责任管理等。这中间尤以精益生产为旗帜的丰田生产方式(简称TPS)。在它们的生产线上有一个共同的灵魂,那就是科学与效率。丰田生产方式则系统地延伸到了企业的生产系统,而我们提出的精细化管理则试图使以上理论贯穿于企业管理的全部系统。 随着全球化竞争的日益深化,中国企业也面临着很大的生存危机,于是一批企业积极寻找对策,苦练内功,并逐步走上了精细化管理之路,海尔集团就是一个著名的例子。推行精细化管理是缓解社会资源约束矛盾的需要,也是适应市场发展成熟、需求多样化、竞争更激烈的有效对策,更是企业加强基础工作、挖掘潜力、提高企业效益的关键途径。因此对于我国企业来说,现在应该把精细化管理作为发展战略。
(一)精细化的本质及“鼓励精细化发展”的内涵
1.精细化的本质认识
本质上看,精细化管理是一个全面化的管理模式。全面化是指精细化管理的思想和作风要贯彻到整个企业的所有管理活动中。它包含以下几个部分:精细化操作,精细化控制,精细化核算,精细化价值链、供应链分析,精细化规划等等。
这中间精细化操作,要求企业或组织每一个行为都有一定的规范和要求。每一企业的员工都应遵守这种规范,从而让企业的基础云做更加正规化、规范化和标准化,为企业的拓展提供可推广性、可复制性; 精细化控制,要求企业业务的运作要有一个流程,要有计划、审核、执行和回顾的过程。控制好了这个过程,就可以大大减少企业的业务运做失误,杜绝部分管理漏洞,增强流程参与人员的责任感;精细化核算,要求企业的经营活动凡与财务有关的行为都要记帐、核算。还要通过核算去发现经营管理中的漏洞和污点,减少利润流失;精细化价值链等分析,迈克尔·波特(1947-)在《竞争战略》中写到:每一个企业都是在设计、生产、销售、发送和辅助其产品的过程中进行种种活动的集合体。所有这些活动可以用一个“价值链”来表明。价值链中这些活动,彼此相互支持,以确保企业经营目标的达成。价值链分析是战略成本管理的最基本的分析工具之一,也是战略成本管理的首要步骤。认为“企业每一阶段每一部分的价值活动都对最终产品的价值有所贡献,每一项价值活动都可以成为企业的利润源泉,也是企业竞争优势之所在”(波特《竞争优势》)。价值链是认识和实施精细化化管理极重要的分析工具;精细化规划,精细化的规划则是指那些所制定的目标和计划都是有依据的、可操作的、合理的和可检查的外化出来的规划成果,甚至是运用了大数据、云平台等新科技。除了用于制定组织的中远期战略发展的经营目标,利益目标,发展规模,组织未来地位,企业文化,管理模式权益等等。
一言以概之,精细化管理是一个全面化的管理模式。精细化是针对过去企业“粗放化”管理而提出的在管理上的精耕细作。
2.今日“鼓励精细化发展”内涵
2016年7月5日,工信部下达了《关于印发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工信部规〔2016〕223号),《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中提出对中小企业实施“专精特新”培育工程,即:鼓励专业化发展;鼓励精细化发展;支持特色化发展;支持新颖化发展。那么就“鼓励精细化发展”而言,其内涵是什么呢?文件中这样写道:
“鼓励精细化发展。引导中小企业精细化生产、管理和服务,以美誉度好、性价比高、品质精良的产品和服务在细分市场中占据优势。鼓励中小企业抓住关键环节,量化标准,强化责任,不断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支持中小企业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的优势和潜能,满足日益增长的个性化、定制化需求”。
(二)今天精细化发展需要借助大数据、云平台等新科技
大数据,即一种规模大到在获取、存储、管理、分析方面大大超出了传统数据库软件工具能力范围的数据集合。
“大数据”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维基百科认为,“大数据”是指所涉及的数据量规模巨大到无法通过人工,在合理时间内达到截取、管理、处理、并整理成为人类所能解读的信息。其数据分析的目的是把隐藏在大批看来杂乱无章的信息集中、萃取和提炼出来,以找出所研究对象的内在规律。显然大数据时代必将给精细化发展带来新的生机。与传统企业管理模式相比,大数据环境下的企业精细化管理将会发生史无前例的深刻变化。其“海量数据”,将会不断促使企业或组织调整、完善自己的管理模式,精细化发展水平,提高成功机率。见到一个《大数据种科技粮》的小文章说河南种粮大户唐全合用大数据来种田创造了新纪录。利用现代气象监测系统,唐全合每天足不出户就能通过手机客户端接受到土壤湿度、降水概率、叶面积指数等数据,并根据数据分析决定播种、管护、收获。结果一万亩麦田,从种到收只雇了5个人,并且获得了亩产高达650公斤的好业绩(文摘报2016/7/7)。看后真的给我们启发不小。
云平台就是大数据的最好的载体。云是大量、集中的意思。数据之大,涵盖范围之广,涉及深度之精,以及体系之完善,都是各行各业力求达到的。云平台的搭建需要大数据的支持。同时需要完善的分析统计,更需要整体的针对性应用在目标顾客身上。总之,这都需要我们的精细化管理,要能够承上启下,借助最新的高科技等到全新的发展。
当然,我们也要避免唯武器论、唯技术论。我们承认精细无处不在、精细决定精彩、精细才能有效、精细才是生产力、精细发展才能科学发展。但是精细化发展不是纯机器及自动化就可以完成的。记住:不论何时何地,人的因素都是第一重要的,组织文化、核心价值观是重要的。由细节而精细,它说到底是人和组织伟大的价值观的社会或市场外化和表现。
[1](美)麦克尔 T.麦特森,等编.管理与组织行为经典文选(第7版)[M].王国洁,王毅,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2]周三多.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余义勇,段云龙.大数据时代下企业管理模式创新研究[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6,(03).
[4]朱晓泉.互联网思维融入全面质量管理上海质量[J].2016,(04).
Basic Management Value and Fine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 or Organizations——Management: progress,transformation and cognition of more than one century
LIU Shu-mi
(TianjinCoastalPolytechnic,Tianjin,300451)
this is a text on management knowledge linking the history and reality.Throughout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management,theories emerges in endlessly,and the methods are constantly renovated,bu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practice of the Taylor era for a hundred years,no matter how many management theories and methods,it is still the basic management with the most basic and most universal applicability.Of course,on this basic point,the modern management of today and tomorrow must integrate new ideas,new technology.From the precise public poor supporting to encouraging the fine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 during this two years,“fine” speaks louder and louder.And then what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ine management and basic management,how fine management can develop in today’s high-tech background is the discussion topic for this text.
management; process flow; enterprise or organization; basic management; fine development
2016-07-13
刘树密(1969-),女,天津市人,天津滨海职业学院成人教育学院主任,副教授,主要从事:管理学等教学及研究。
C93-0
A
1673-582X(2016)10-008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