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鸿春
(天津市誉华专业技术学校,天津 300131)
浅谈新时期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赵鸿春
(天津市誉华专业技术学校,天津300131)
在新的形势下,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要任务就是在经济新常态下和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为社会培育亟需的技能型人才。文章分析了新时期我国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意义,并针对中等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进一步完善的对策建议。
新时期;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对策
未来五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应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的“提高教育质量”为目标,全面深化改革,为更多学生提供优质教育,促进中等职业院校办学质量的提升,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1.中等职业教育承担着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任务
2010年5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通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规定2020年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为90%,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规模将保持大体相当的水平。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目前的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已达到86.5%。由此可见,由中专、职业高中和技校为主组成的中等职业教育承担着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重任。我国政府非常重视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十三五时期将逐步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政策,降低学生就学负担。据教育部相关人员透露,这些年来免学费覆盖面增长最多、增长最快的就是中等职业教育,目前90%左右在校中等职业学生已实现免学费。随着中等职业教育实现全面免除学杂费,入学门槛大大降低,中等职业教育将成为大众提高职业技能的重要途径。
2.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技术人才支撑
我国经济已进入新常态发展阶段,以往靠资源和要素投入驱动经济增长的传统模式已经不可持续,经济转型迫在眉睫。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过程中,大量的传统行业将逐渐消亡,同时也会出现越来越多的新兴产业。这些新行业和新工种要求从业人员具备新知识、新技能,从而要求职业教育不断培养出适应型的具备熟练技能的劳动力。相比其他类型的教育,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在输送应用型人才方面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能够适应产业和岗位等性质的变化快速培养新一代的劳动力,一定程度上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提供人力资源的保障。
3.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是推动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动力
作为培育技术型人才的摇篮,中等职业教育肩负着为新型城镇化建设输送人才的重任。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新型城镇化”的概念,其内涵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随着农业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农业人口需要转移到城镇中的制造业、服务业等非农部门就业。然而这部分群体的文化素质较低,无法与产业所需的技能水平相匹配,中等职业教育可以为他们提供知识和技能培训,使之具备进入某一行业或从事某种工作的基本条件,并赋予他们通过不断提高自身技能从而获得更多劳动报酬和更大职业发展空间的能力,使之更快地融入城市生活,实现真正的市民化。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提高教育质量”的主题,为新时期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指明了方向。从招生规模看,近年来中等职业教育出现萎缩的趋势,表面上看是因为更多学生选择就读普通高中。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是,现有的中考招生模式下,分数低的学生无法进入普通高中,面临中等职业教育和就业两种选择。与此同时,一些中等职业院校无论是教学质量还是就业形势都并不乐观,致使学生毕业后仍然面临无法升学或无处就业的困境,因此,越来越多的初中生毕业后只好选择直接弃学进入社会谋生。由此可见,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吸引力是我国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关键,而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关键在于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升学率和就业率。归根结底,是要提高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深化中等职业教育体制改革,一方面多措并举拓宽中等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升学通道,另一方面推动中等职业院校与企的合作或集团化发展,直接打通中等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渠道。
总之,新时期发展中等职业教育要始终围绕提高教育质量的主题,具体对策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提升教育理念,契合新时期职业教育的目标
教育理念是引领教育方法的思想。随着经济社会和教育事业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理念也应该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和创新。笔者认为,当前中等职业教育的理念应该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专业发展为目标,加强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突显专业性和技术性。
中等职业教育目标应该首先服从于经济发展的宏观大局。十三五时期应注重服务中国制造2025、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国家发展战略。中等职业院校应始终将为国家特别是地方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培育实用型技术人才作为首要任务,适应地区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人才的要求,充分发挥自身职业定向性和市场针对性较强的优势,使人才培养的方向与国家和区域经济宏观战略和产业发展趋势保持一致。
2.加强学科建设,打通升学和就业通道
目前,中等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学生主要去向有两类:一类是对接普通教育、高等教育,进入专科、本科、研究生继续深造,这一类型占少数;另一类是直接输送给企业,这一类型占绝大多数。就教学的目的和效果而言,前者注重专业知识灌输和学习方法培养,使学生具备进入更高层次教育机构的基本知识水平;后者则更注重培育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创造力,能够直接进入某个行业从事某种具体类型的劳动。
2014年6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服务需求、就业导向”的基本原则,即: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重点提高青年就业能力。这就对新时期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对传统的教育方式进行改革和创新,首要任务是对现有的学科设置进行全面优化。将一些不符合时代发展趋势、与行业对接不紧密的专业废除,增设电子信息、互联网等新兴产业人才技能缺口较大的学科和专业,并结合市场需求对各个专业的理论和技术内容进行改革创新,以应用性为标准提高教学的针对性,达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目的。
3.采取校企结合和工学结合的模式,发展集团化中等职业教育
培养社会适应型专业人才是中等职业院校的首要任务,必须坚持学校与企业共同办学的理念,采取以企业为主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以及产学一体、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让企业充分参与到中等职业教育的过程之中,为逛啊师生提供生产实践岗位。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为目标,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教学成果的考核以实践能力为标准,同时注重多元化发展。中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争取国家和地方政策支持,注重实训基地及配套软硬件设施的建设。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协作,达成双方互惠互利的合作模式,学校为企业提供熟练劳动力,企业为学校提供实践场所、专业师资、技术支持等,实现人才在校企之间的常态化流动机制,为学生打造专业的人才市场和就业平台。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集团发展迅速,如今已初具规模,全国各省市均已组建职业教育集团,截至2013年底,全国共成立了865个职业教育集团。2014年教育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职业教育集团基本覆盖所有职业院校。集团教育已经成为地方政府发展职业教育的基本战略方向。从职业教育集团的运作看,主要包括政府主导、院校主导、行业主导、企业主导和股东主导几种类型。这几种类型分别具有不同的优势,比如政府主导型在获得政策和资金优惠支持方面具有更多优势;行业或企业主导型能充分发挥出企业的积极性,有利于形成现代化的职教体系;院校主导型在促进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深层次合作、改革培养模式、提高毕业生适应社会能力等方面具有较好的作用;股东主导型则有助于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参与度,符合我国政府倡导的多元投资主体共建模式。总的来看,股东主导型将成为未来职业教育集团的主要发展模式。
4.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打造有影响力的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是中等职业教育质量的保障。中等职业院校的教师除恪守教育工作的道德规范外,必须具备行业必需的职业道德。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师应该秉承培育技术型人才的理念,打破传统教育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实施“全人”教育。专业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行业知识和熟练技能,并谙熟行业最新发展动态,能够在教学过程中保持知识和信息的实时更新。
从中等职业院校的角度,应该根据地方经济和产业发展特征,建立一支有影响力的专业师资队伍,可以通过以下途径:一是公开招聘较高学历和较多实践经验的教师。建立严格的教员准入制度,要求教师一方面具备教学资质,同时有一定的实践资质,允许在其他行业工作的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把行业中的新知识、新技术以及成熟的经验分享给广大师生。同时给予教师优厚的待遇,让他们获得良好的发展前景,以此来吸引并留住优质教师资源。二是加强本校教师的学习培训,定期组织校校、校企之间的交流活动,鼓励教师走出校园到其他的学校或企业考察、学习,帮助他们了解和掌握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学校要制定激励政策,鼓励教师攻读更高学位、出国深造或参加相关学术活动,提升教师队伍的理论水平。三是建立定期培训和考核的规章制度,规定教师每年中必须有至少2次以上进入企业实地培训的经历,并对教师所对应专业的行业新动态、新技术、新工业、新设备等方面的掌握情况进行考核,督促教师不断更新知识结构,积极参与企业技术研发和生产经营活动,促进教学水平提升。
5.发展面向农村的中等职业教育,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我国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需要将大量的农业人口培育成为高素质的熟练劳动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把加强职业教育作为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强涉农专业建设,加大培养适应农业和农村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力度。”中等职业教育承担着农村普及教育和专业人才培养的双重任务,要提供的教育内容包括:基本劳动技能教育、文化和道德教育、职业教育、市场和法律意识教育等等,核心是为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培养新型农民。中等职业教育在这方面承担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新时期发展面向农村的中等职业教育需要强化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科学文化和专业技术水平,注重培养多元化的面向各个领域的劳动者;二是根据农村的职业活动特征、内容和环境有针对性地构建农村职业教育模式,注意面向非农行业特别是现代制造业和生产性生活性服务业,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服务新农村建设和农业人口市民化;三是采取社会化办学模式,形成与农业现代化相匹配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
[1]陈耕,颜学华,曹诚仲,等.中等职业学校“园校互动,校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11).
[2]丁留宝,张洁.近十年来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特点、问题及路径[J].教育与职业,2016,(01).
[3]董志刚,兰清鑫.关于中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几点思考[J].民营科技,2016,(01).
[4]韩东,魏思雨.新型城镇化中等职业业教育经济功能定位与实现策略[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6,(07).
[5]姜大源.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25).
[6]李建.国际职业教育发展现状,趋势及中国职业教育的基本对策[J].全球教育展望,2000,(06).
Discussion on Development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Ecuation in China
ZHAO Hong-chun
(TianjinYuhuaTechnicalCollege,Tianjin,300131)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an integral part in China’s education system against the new situation,whose task is to train talents with skills needed during the process of new economic mode and new-type urbanization.The paper analyzes the significance to develop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and proposes the measures for the existing problems.
new era;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development; measures
2016-09-02
赵鸿春(1964-),女,天津市誉华专业技术学校校长,高级讲师。
G710
A
1673-582X(2016)10-003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