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雁
“上不负先贤,下泽惠来学”
——从《沅湘耆旧集》到《湖南文献撷珍》
徐雁
摘要文章通过梳理清中叶自邓显鹤编刊《船山遗书》《沅湘耆旧集》等书以来,湖南日渐形成的编纂、整理、传播湖湘先贤著述和地方文献的优秀学术传统,评介和阐发“湖湘文库”、《湖南文献撷珍》的知识内涵和阅读接受价值。
关键词船山遗书沅湘耆旧集湖湘文库湖南文徵湖南文献撷珍
引用本文格式徐雁.“上不负先贤,下泽惠来学”——从《沅湘耆旧集》到《湖南文献撷珍》[J].图书馆论坛,2016(6):121-124.
编纂、整理、传播湖湘先贤著述和地方文献,是自清代中叶藏书家、文学家邓显鹤(1777-1851年)率先作为、取得成果以来,湖湘文献学界形成的优秀学术传统。但在外忧内患、天灾人祸纷至沓来的近现代中国,要维系这一传统却险难重重,难成其功。1946年,中国同盟会创始人之一、曾任船山学社社长的仇鳌(1879-1970年)以湖南省政府委员、省参议员身份主持湖南文献委员会,志在“偃武修文,所以致太平也;崇德乐道,所以继绝学也;征文考献,所以补治术也”。不过,“树欲静而风不止”,仅编印《湖南文献汇编》第一、二辑就告中辍。
令人欣喜的是,编纂、整理、传播湖湘先贤著述和地方文献的优秀学术传统在21世纪初叶得到发扬光大。继“湖湘文库”问世,湖南图书馆文献研究所推出的《湖南家谱知见录》(湖南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湖南图书馆古旧文献目录丛编》(线装书局2013年版)等为湖湘文化研究夯实了文献史料的基础。在选目和内容编纂上“厚古”而不“薄今”的《湖南文献撷珍》(湖南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则是其最新的学术成果。
邓显鹤,字子立,一字湘皋,湖南新化人,博涉群书,笃于内行,工于诗文,以搜讨乡邦文献、掌故为己任,海内名人多与之交往。邓显鹤著有《南村草堂诗钞》24卷、《南村草堂文钞》20卷,自订《年谱》2卷、《易述》8卷、《毛诗表》2卷,编纂《资江耆旧集》64卷、《资江耆旧集小传》4卷、《沅湘耆旧集》200卷、《沅湘耆旧集续编》100卷、《沅湘耆旧集小传》20卷、《楚贤增辑考异》45卷、《宝庆府志》157卷、《武冈州志》34卷、《朱子五忠祠传略》及续传,搜编《蔡忠烈遗集》,编校《欧阳文公圭斋集》,重订《周子全书》,校勘《玉篇广韵札记》2卷等,史称“巅然称楚南文献者,垂三十年”;而梁启超(1873-1929年)则称颂其为“湘学复兴之导师”。在邓氏的历史文献整理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他独具慧眼、率先编刊王夫之(1619-1692年)的《船山遗书》。
王夫之,字而农,号薑斋,自署船山遗老、一瓠道人,学者尊称为“船山先生”,湖南衡阳人,是明末清初与顾炎武(1613-1682年)、黄宗羲(1610-1695年)齐名的思想家。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邓氏历尽苦辛搜集整理而成的《船山遗书》150卷在长沙开雕,但咸丰四年(1854年)太平军攻陷湘潭,书板被焚毁。他念兹在兹,多次寄书寄诗于曾国藩(1811-1872年)、曾国荃(1824-1890年),督其印书。同治二年(1863年),曾国荃在其搜集整理的基础上,增益172卷付梓,于是海内始得见《船山遗书》全貌,而王船山所倡“尽天地只是个诚”的“实学”精神从此被发扬光大,对形成“经世致用”的湖湘学风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晚清著名经学家王先谦(1842-1917年)赞赏说:“今者船山先生竟与顾、黄两先生共垂不朽,刊书之功不可没。”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邓氏编刊《沅湘耆旧集》,汇集晋至清中叶沅湘上至公卿官宦,下至布衣士人及闺阁女子,旁及僧人、道士等2000余家、2万多首诗作。曾国藩在《邓湘皋先生墓表》中云:“先生乃举湖南之仁人学子,薄技微长,一一掇拾而光大之,将非长逝者之所托命耶?何其厚也。”继《沅湘耆旧集》之后,邓显鹤的弟子罗汝怀(1804-1880年)以数十年工夫辑成《湖南文徵》200卷。民国早年,张翰仪在《沅湘耆旧集》选题的启发下,穷事搜讨,日积月累,“或传自刊行之专集,或征自待刊之遗墨,得近百年耆旧、闺秀、方外遗诗达1500家,法湘皋先生编例,称为《沅湘耆旧集续编》。”惜其所集诗稿在1938年11月13日的长沙城大火中焚为灰烬。后来收拾余烬,易名为《湘雅摭残》18卷问世,录有诗人600余家。
从《沅湘耆旧集》到《湖南文徵》,不仅集存了湖南人文历史和风土人情的文学长卷,而且为学者从历代诗文途径入手研究湖南地方史提供了系统而丰富的参考资料,彰显了搜集整理和出版传播湖湘文献的优秀传统。这一传统在当代的集中体现则是“湖湘文库”的创意策划和编纂问世。
大概在10年前,“湖湘文库”编辑出版委员会在每省遴选一位民间藏书家为赠书对象。作为江淮雁斋藏书主人,笔者在江苏有幸获选,随后由岳麓书社出版的这套大型丛书分期分批抵达南京,成为笔者藏书中继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之后,更大的一宗系统收藏。
旨在集湖南文献之大成的湖湘文库的编辑出版工程启动于2006年8月,历时7年,于2013 年7月完成,总汉字量接近4亿个。该文库在书目选材上,以湖南的古籍整理著述为主,兼及今人研究成果;以文献典籍为主,兼顾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以汉族文化为主,兼顾少数民族文化,系统地展示了源远流长而又博大精深的湖湘文化内涵和底蕴,具有积累知识、传承文化、资治政务、培育人才的意义。
湖湘文库分为甲、乙两编,另有《湖湘文库书目提要》1册。甲编442册,集中收录以时间为序次的湖湘先人著述,并酌情收录历代寓湘人物在湘期间的著作,以及湖南出土的古文献,分为上古至唐代,宋、元、明代,清代及民国时期4个历史时段,包含图书典籍和晚清至民国时期的影印版旧报刊。乙编259册,为按内容划分的今人研究湖湘人物、湖湘历史(历史断限为1949年)、湖湘风物、湖湘文化的成果,以及湖湘文化的工具书、研究资料集等。
“湖湘文库”是列入湖南省和全国“十一五”出版规划中的重点图书出版项目,以“弘扬湖湘文化,砥砺湖湘后人”为宗旨,以整理、传承、研究、创新为基本方针。在书装形式上,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传统元素。其出版说明指出:“湖湘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化中独具地域特色的重要一脉。特别是近代以来,一批又一批三湘英杰,以其文韬武略,叱咤风云,谱写了辉煌灿烂的历史篇章,使湖湘文化更为绚丽多彩,影响深远……”
2013年7月,“湖湘文库”全套702册出版齐全后,成为当今湖南最大的文化出版工程。其浓郁的湖湘地域文化特色,及其对湖湘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展示,以及对湘学中经世致用思想的继承和弘扬,获得了学术界的好评,被认为是一项“上不负先贤,下泽惠子孙”的重大文献编纂和文化出版工程。《湖南文献撷珍》在上篇中专题推介“湖湘文库”,湖南图书馆历史文献部副主任刘雪平指出,该文库“将哲学、政治经济、制度文化、饮食文化、民俗文化、服饰文化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编排连缀,系统而全面地整理归纳了湖湘文化,贯彻了‘大文化’的理念……对研究湖湘文化乃至中国文化都弥足珍贵”。
成立于1904年的湖南图书馆,早在20世纪20年代末就开始搜集入藏湖湘先贤著述和地方文献,但步履甚艰,收获文献有限。直至1984年在长沙市韶山路38号建成的湖南图书馆新馆开馆后,才建立“地方文献部”,设置“地方文献征集组”“地方文献书库”“地方文献阅览室”,制订《地方文献征集工作条例》《地方文献入藏标准》。1988年创建“湘籍名人文库”。罗力可在《弘扬湖湘文化,宣传湖南人物——湖南人物资料中心工作回顾》中介绍:“湖南图书馆在收集各类历史文献资料的同时,还收入了不少历代湖南名人著述。其中,近代湘籍名人的著述、手稿和字画等尤为丰富。这些资料因其中内容的多彩多姿和史料价值的珍贵,成为馆藏中的珍品,受到学术界和出版界的关注和重视,为湖南和中国近代史及湖南人物研究,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为整理出版提供了大量原始资料的《曾国藩全集》《郭嵩焘日记》《走向世界丛书》等一批图书在全国颇具影响。”
湖南图书馆自成立文献研究所以来,兢兢业业,成果不断如缕,而《湖南文献撷珍》即是其为湖湘文化研究奉献的又一宗文献学建设成果。据该所所长、执行主编寻霖研究馆员介绍,《湖南文献撷珍》的选题创意来源于有关湖南文献的图书与湖湘文化著述之间的比例反差,而且仅有的几种有关湖南文献的图书“或专论湖南文献某一领域,或提要湖南文献若干著作,皆不足以全面系统反映湖南文献的发展脉络、影响及成就。基于这种原因,湖南图书馆作为全省最大的湖南文献收藏及传播基地、湖南文献及湖湘文化的重要研究机构,决定编著一部《湖南文献撷珍》”。
值得称道的是,本书的选题创意者思路颇为宽阔,学风甚为务实。首先,其采撷珍贵文献的视野并不囿于湖南图书馆、湖南省博物馆、岳麓书院、长沙简牍博物馆、湖南里耶秦简博物馆的本地所藏文献资源,采录及于中国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辽宁省博物馆、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的有关珍品,因而包含着若干百闻而难得一见的珍贵藏品信息。其次,对湖南文献应撷之“珍”,重视“本土文献之珍”与“外来文献之珍”、“文献内容之珍”与“文献版本之珍”、“书籍文献之珍”与“非书文献之珍”的和谐统一。最后,在选择和采撷中,注意“厚古”而不“薄今”的原则。
历时两年编著的《湖南文献撷珍》共200题,凡33.5万字。在体例上,一篇文章或附一帧或多帧书影。全书卷末所系《湖南文献史概述》一文较为全面地阐述了湖南文献的发展梗概,以及各历史时期的文献特征,为读者在整体上认知和把握湖南文献史提纲挈领,是值得人们开卷先读的文字。作者认为,隋唐是“湖南文化与文献的发展时期。这种发展得力于隋唐以来实施并不断完善的科举制度、书院讲学之风及雕版印刷术的发明”;而宋代“不仅是湖湘文化的形成时期,也是湖南文献规模及种类的形成及完善时期”;进入明、清两代,湖南文献达到兴盛时期,清光绪二十三年至二十四年(1897—1898年),在西学影响下,《湘学报》《湘报》问世,成为湖南编印报刊文献之始。从此,书、报、刊成为湖南文献的主要信息和知识载体形式,仅民国早年“湖南人的著述以及湖南产生的文献数量,又超过了以往历代湖南文献的总量”。
《湖南文献撷珍》的内容主体划分为三部分:上编列举石刻文献《禹碑》、湖南现存最早的文献实物楚简和帛书等近百种对湖湘文化乃至中华文化影响甚巨的湖南文献;下编列介当代湖南收藏机构所藏“国宝级”的写本敦煌佛经卷子、吴越国国王钱氏刻本佛经、南宋刻本《汉书注》及《临川先生文集》《柳柳州集》,以及明清学者、文人手稿本、精校本、旧钞本等;附编为历代有关湖南或湖南人所作书画作品、碑帖、舆图、手札、文告等“非书文献”。
历劫传世的珍贵文献从来就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可贵见证。《湖南文献撷珍》的撰稿者们从人物事迹、版本嬗变、收藏故事、流传事件等方面切入话题,又注意以所述珍贵文献的面貌介绍和价值阐发为中心。例如,刘雪平研究馆员在《楚简楚帛》中指出,“湖南是迄今出土简帛数量最多、时代序列最为完整的省份。自20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末,湖南共出土简牍10余次,总计20余万枚,主要集中于长沙、慈利、沅陵、常德等地,尤以长沙居多,时代涉及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其中以三国简最多,秦简次之,汉简、战国简又次,晋简最少”,而20世纪30年代于长沙东南郊子弹库战国楚墓出土的缣帛,则是“湖南地区产生最早的内容比较完善的典籍文献,是中国最早的图书实物。”从而将湖南出土的简帛文献的价值,作了一个文化坐标式的标记。
总之,《湖南文献撷珍》具有雅俗共赏的阅读接受价值,其知识性、资料性与可读性都比较强。在作为中国古籍保护宣传图录的同时,也可成为书文化爱好者从事中国古代文献收藏活动的重要参考书。惟本书基本格局是自左及右的简体汉字横排版式,而“目录”改用为自右至左的竖排版式,影响读者在扉页和前言文字基础上业已建立的视觉习惯和阅读流畅感,建议重印时予以调整。
参考文献
[1] 湖南图书馆.湖南近现代藏书家题跋选[M].长沙:岳麓书社,2011.
[2] 湖南图书馆. 湖南文献撷珍[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5.
[3] 湖南图书馆. 湖南图书馆百年纪念文集[M]. 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
Collecting Literature of Past Scholars to Benefit Later Generation——From Collection of Poems by Celebrities around the Ruan River and Xiang River to Selected Literature of Hunan
XU Yan
AbstractAfter Nachlass of WANG Chuanshan and Collection of Poems by Celebrities around the Ruan River and Xiang River are published,the tradition of compiling,collating and disseminating works of past scholars and local document emerges.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reviews the knowledge content and the value of Hunan Series and Selected Literature of Hunan.
KeywordsNachlass of Wang Chuanshan;Collection of Poems by Celebrities around the Ruan River and Xiang River;Hunan Series;Collected Work of Hunan;Selected Literature of Hunan
作者简介徐雁,男,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中国阅读学研究会会长,中国图书馆学会阅读推广委员会副主任。
收稿日期2016-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