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校课程建设主体的探讨

2016-02-13 06:59:05王永明刘晓艳
关键词:主体学校课程

王永明,刘晓艳

关于学校课程建设主体的探讨

王永明,刘晓艳

主体问题是学校课程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当我们在研究和构建学校课程建设的各种策略、路径、方式、模式时,绝不能忘记人才是学校课程建设和发展创造的主体,而非被动的执行者。学校课程体现在学校课程的建设者身上,学校课程建设的质量取决于学校课程建设的主体,学校课程建设的有效性与创造性需要理解、激活、解放,以及联合学校课程建设的各类主体。

学校课程;学校课程建设;主体

学校课程建设的主体可分为核心主体和外围主体,核心主体是校本课程的发动者、实际建设者、实践者、经验者、内部评价者,包括学校的教师、学生和学校管理者;外围主体则主要是作为不同类型的支持者、帮助者、合作者、外部评价者,包括专家学者、社区组织、家长、地方政府等。不同主体之间应分工明确,有效合作,共同构成一个有机共同体,才能切实开展学校课程建设。

一、学校课程建设的核心主体

教师和学生是学校课程建设的核心主体,是学校课程的实际践行者和创造者,其中,教师是学校课程建设的行动主体,而学生则是学校课程建设潜在的和内在的主体。学校课程建设的另一个核心主体是学校的领导者和管理者,他们具有广阔而独到的视野,以及对人力、物力资源的组织、协调和配置能力,他们的领导能力和管理能力将会对学校课程建设的优劣产生很大影响。

(一)校长与课程管理团队

校长与课程管理团队是学校课程建设的领导主体。校长作为学校课程建设的领导者,要对学校课程建设进行精神引领、通盘考虑、整体规划和系统运筹。学校课程建设是从整体上对学校所开设课程的研究、开发、规划、统整和管理,统摄整个学校的课程建设与发展。它包括了国家课程的高质量吸收与完成、地方课程的合理选择与安排、校本课程的独特创造与实施,以及对学校整个课程体系的合理有效的整体规划与统整,以完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谁来(谁能)从整体的、全局的高度对学校的课程建设进行统筹规划与实施呢?当然是校长。对此,裴娣娜教授认为,校长课程领导力是推进学校课程改革的关键。[1]校长有权力、有能力、有资源,也有义务对学校的课程建设进行整体的引领。此外,校长还需要组织一个合理且高效的学校课程管理团队,以协助整个学校课程建设的统筹与管理。

在学校课程建设中,校长及其他学校管理者的职责包括:确立学校特色和教育哲学;保证学校课程建设与学校发展、学生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一致性;保证学校课程结构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实施有效学校课程的领导、管理与决策,建设合理的学校课程制度;为教师开展学校课程建设争取更多的时间和空间,为教师提供多种培训的机会,促进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建立学校课程资源中心和开发平台,为教师创造一个民主、宽松的环境,引导和鼓励教师参与到行动研究、课程决策等行动中;协调来自政府、社会、家长等方面的力量,争取他们的支持,争取专业学者的帮助,为教师进行课程开发争取更多的资源;对学校课程的开发和实施进行评价和监督等。概括而言,校长及学校的其他管理者需要充分发挥对整个学校课程建设的领导能力、协调能力、管理能力和统筹能力。

(二)教师

教师是学校课程建设的开发、创造和实施主体。教师不仅仅是国家课程的执行者,更是学校课程建设的开发主体、创造主体和实施主体。学校课程建设的教师主体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专门进行学校课程建设的教师以及由此组成的课程建设小组;第二类是学科课程的教师以及由此组成的课程建设小组。第一类主要侧重于国家课程的改造、拓展、重整和再开发等,其课程团队的建设可基于学科教研组;第二类则主要是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此类课程团队需要学校自觉建设,包括遴选校内教师、聘请新教师或专家学者、邀请教研员参与、实施课程培训等。但事实上,在实际的学校课程建设中,往往以后一类课程建设主体为主,并且他们还承担了第一类主体的任务,这种做法有许多好处,但无疑更加重了学科教师的负担,所以学校应适当配备第一类课程建设主体。

作为学校课程建设主体的教师需要有课程意识与课程观念、课程知识与课程开发技能、研究能力与合作能力等,这些课程素质可以在学校课程建设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应注意的是,特定课程的建设需要教师的独自努力,更需要课程团队的共同行动,这是提高学校课程建设质量的重要保障。因此,组成教师学习共同体或实践共同体是促进教师之间共同合作建设课程的有效策略,这种共同体不仅包括本校部分教师组成的共同体,还有中小学教师与大学教师或教研员合作组成的共同体、不同学校的部分教师组成的共同体等。学校课程建设共同体的成员之间,在学校课程的背景分析、目标拟定、方案设计、实施和评价等领域进行全方位的、长期的合作,通过共同的协作和努力,共同达成课程开发、创造和实施的目标。

(三)学生

学生是学校课程建设的实践主体。学校课程归根到底是为了更有效地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学生是学校课程的目的、出发点、中心、必要的参与者和实际的经验者,因此学生是学校课程建设核心主体中的核心,学生是学校课程建设的内在主体,是学校课程的实践主体。从人文角度说,学校课程如果没有了“人”,也就没有了魂;从科学角度说,学校课程如果没有了对学生的研究和把握,也就没有了真实可靠的根据,课程建设也就成了空想空谈。学生的生活和经验是课程建设的重要源泉和根基;学生发展的需求是学校课程建设的动力,而且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将不断地给学校课程开发提供鲜活的内容;学生的兴趣和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学校课程的内容选择和学校课程的实际参与程度;学生的年龄阶段特征影响学校课程的结构编排与呈现形式。所以,学生是学校课程建设的内在主体,内嵌于学校的所有课程及课程理念、制度和行动之中,学校课程建设必然是全面地基于和为了本校学生的。学生还是学校课程的实践主体和经验主体,这也意味着学生同时也是学校课程的开发主体和创造主体,学生在其课程实践和体验的过程中参与课程的开发和创造,参与学校课程建设。“学生既是课程的‘用户’,也可能是课程创生的主体,这取决于教育者对学生的信任与理解,也反映出教育者更高的课程领导智慧。”[2]学校课程建设需要加深对本校学生的研究,需要将学生主体纳入课程建设之中,在深入了解学生和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性的基础上,建设出有实效的学校课程体系。我们认为,若说课程回归学生的生活或经验,不如说回归学生的主体性。我们在进行学校课程开发、组织、设计、管理、实施的时候别忘了把学生作为主体放在核心地位。

概而言之,在学校课程建设中,校长是学校课程建设的主导,教师和学生是学校课程建设的主体。然而,当前的学校课程建设中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校长课程领导力和统筹力欠缺或落后,教师课程素养匮乏、改革动力不足的现象等,这些都可以归为学校课程主体实现中存在的问题。

二、学校课程建设的外围主体

在学校课程建设中,核心主体固然非常重要,外围主体同样也非常重要,没有外围主体的帮助,核心主体同样无法很好地开展学校课程的建设。外围虽然在学校课程建设之外,但又在学校课程建设之中,使学校课程的建设得以开展、提升和深化。

(一)课程专家

课程专家是课程理论指导和引领的主体。在学校课程建设中,专家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专家所拥有的理论知识和研究经验可以使学校课程建设的品质得到升华。一线的学校和教师也都非常期望和期待专家能参与到学校课程的建设中,有调查表明,69.5%的一线教师认为校本课程开发遇到问题时应向专家咨询解决。[3]但专家的数量毕竟是有限的,并不是每一所学校都能得到专家的支持和指导,如何促进学校与专家之间的广泛合作,如何保证专家能广泛参与到各个学校的课程建设中,这需要政策上的支持,需要打破制度的壁垒,需要课程专家的积极参与,还需要建立一个专家与学校有效互动的合作机制。

(二)教研员与教研组织

教研员和教研组织是课程实践帮助的主体。教研组织的实践活动向我们证明了,教研组织是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推进的中坚力量,也是学校课程建设的有力支持者,他们从中观和微观层次上可以为当地的学校课程建设提供多方面的支持、服务:可以作为促进地区学校课程建设的沟通、交流、展示的平台,可以作为地区学校课程建设联络各方人员的节点,可以作为学校课程建设的资源库和智囊团。教研员可以作为学校课程建设的支持者、倡导者和引导者,促进学校课程建设健康积极地发展;可以作为践行者、组织者和资源整合者,协调多方面的力量和资源进入学校课程建设之中,促进地区内不同的学校课程建设主体之间的交流、合作、经验分享,保证课程建设活动科学有效地实施;可以作为推广者和评价者,促进学校课程建设走向精品化、科学化、实效化、广泛化。教研组织为学校的课程建设提供了一个看得见、摸得着、强有力、广平台的支持性组织体系。当然,教研员和教研组织在学校课程建设中既要发挥传统的优势,也需要进行一定的职能转型,教研员既要成为教学权威,还要成为学校课程权威。

(三)各级政府、社区、家长

各级政府、社区、家长是课程资源支持的主体。教育部门通过教育资源和权力的分配、制度与政策的规范和导向等更为直接地影响学校课程的建设。政府部门应在宏观上调节和促进当地学校课程的建设、监督与评价,为学校的课程建设提供政策、制度、资源等方面的支持和保证,并促进学校之间、高校与中小学之间、社区组织与学校之间的相互支持与合作。我们建议教育行政部门应专门设立支持和管理学校课程建设的部门,以协调和促进地区的学校课程建设。社区应积极配合和支持学校课程建设,尽量提供可利用的场地、设施、资源、机会,使学校课程建设能够在社区中顺利开展。家长是参与和影响学校课程建设的又一重要群体和力量,其影响既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对此,学校应使家长意识到自身作为学习课程建设的主体,自觉参与其中,发挥积极作用,避免消极作用。

外围主体首先需要将自身视为学校课程建设的主体,自觉地、合理地通过合适的路径和渠道,承担适当的角色和责任,参与到学校课程的建设中去,共同帮助学校建设高品质的学校课程体系。学校课程建设既离不开核心主体积极发挥主体性去建设本校的课程体系,也离不开外围主体积极发挥主体性去帮助核心主体开展学校课程建设。

三、学校课程建设主体的行动策略

学校课程建设中的不同环节和不同方面的工作需要不同的主体及其之间的合作,如何充分调动各主体的积极性,促进各方面的合作,调动各方面的资源,这是学校课程建设主体应思考的。为此,提出以下策略:

(一)“一方发起,多方参与”

“一方发起”是指由学校里的三个核心主体中的某一类主体的经验发起;“多方参与”是指课程开发的核心主体和主要外围主体共同参与某项学校课程建设活动,共同促进学校课程的创生与发展。

“一方发起”是要激活学校课程建设的各个核心主体,使教师和学生都能参与到学校课程的创生、开发与建设中,学校领导要积极支持教师和学生的课程建设活动,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课程创造力和课程灵感。学校领导更容易发起一项学校课程建设活动,但若其方案不科学、不合理,得不到教师和学生的支持,那么同样也是难以开展的,因此这就需要“多方参与”。“多方参与”是有合理的参与模式的合作性参与和民主性参与,是为了凝聚与发挥各方面的力量,共同支持学校的课程建设。在多方参与中,校长在协调不同的核心主体以及核心主体与外围主体之间的关系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以积极的态度带领学校的教师们开创出一套适合本校实际情况的多方参与的协作路径和模式,积极寻求多方面的支持和帮助,使相关的可利用的课程资源和力量都能合理地参与到学校课程建设中来,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多方参与”需要各方都有自觉的意识、积极的态度、合作的精神。

“一方发起”可以及时捕捉关于学校课程建设的灵感,及时采取相应的课程行动,充分发挥学校课程建设主体的灵活性与机动性;“多方参与”则可以保证学校课程建设行动的科学性与合理性,避免盲目性,保证课程建设行动切实有效地落实。一个综合性的案例是温州市政府和学校围绕“温州精神”开展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项目。[4] (P258)

(二)“一点为心,多点联系”

所谓“一点为心,多点联系”是指以学校课程建设的某一项行动为中心,充分开发其独特的功能和价值,同时与学校课程的其他多方面的目标、内容、制度、活动、环境等相联系、相协调。这种策略将促进学校生成一个充满活力的、丰富而系统的学校课程体系,使得学校课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一点为心”中的“一点”是学校课程建设核心主体提出的合理的课程创新的点,是课程改变的点、改革的点。“心”是相对的中心,不是绝对的中心,是将课程创新或变革的那“一点”作为学校课程建设的一个活动的据点,一个观察、思维和行动的视角。“多点联系”一方面是指开展此“一点”课程建设的主体,将此“一点”与课程的其他部分及整个学校的课程体系广泛联系,多角度思考和创造;另一方面是指以“一点”为心,组织多类课程主体参与,各自提供积极的、建设性的支持和帮助,同时也反观和改变自身。

学校课程建设的每个主体都有一个自己关于课程建设活动的中心点、活跃点,多个课程主体之间及多个课程建设活跃点之间由于相互联系、彼此嵌入、相互合作,从而可能形成一个协同的学校课程建设有机体。当然,在学校课程建设的实践活动中必然会遇到许多的问题和困难,在不断地解决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后才可能达到所期望的相对的理想状态,而困难和问题的解决需要每一个相关的课程建设主体充分发挥各自的主体性,积极参与而非消极应对,需要实践者积极探究和创造出适合本校课程建设与发展的具体路径和模式。最后我们要说,学校课程建设主体即是活的学校课程,学校课程体现在学校课程建设的所有主体身上,学校课程建设的质量取决于所有的学校课程主体,学校课程建设需要激活每一个课程主体。[5]

[1]丁锐,吕立杰.深化课程改革背景下学校课程领导力的提升——第二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论坛综述[J].课程·教材·教法,2012(12).

[2]李臣之.学校课程顶层设计[J].教育科学研究,2015(7).

[3]范蔚,郭寿良.川、渝、云、贵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现状的调查报告[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4]李子建,张善培.优化课程教学:教师发展、伙伴协作与专业学习共同体[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5]周海银.学校课程建设的内涵、取向和路径分析[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1).

[责任编辑:陈 浮]

Discussion on the Subjects of School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WANG Yongming, LIU Xiaoyan

The subject problem is very important for school curriculum construction.When we explore and construct various tactics, routes, patterns, and modes, we should not forget that persons are true subjects but not passive performers in constructing and creating school curriculum.The school curriculum reflects on curriculum creators who determine the quality of curriculum construction.Thus, it needs to understand, activate, liberate, and unite all subjects of school curriculum constructing to guarantee the effectiveness and creativeness.

the school curriculum; the school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subject

G632.3

A

1009-7228(2016)02-0011-04

10.16826/ j.cnki.1009-7228.2016.02.003

2016-02-29

王永明,山东师范大学(山东济南250014)教师教育学院讲师,博士;刘晓艳,山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教师。

国家教师科研“十二五”全国重点课题“‘课程改进—教学跟进’式学校发展研究”(KT0801958A-XXX)。

猜你喜欢
主体学校课程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南大法学(2021年3期)2021-08-13 09:22:32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计算机教育(2020年5期)2020-07-24 08:53:38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学校推介
留学生(2016年6期)2016-07-25 17:55:29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
奇妙学校
MOOC起步,从微课程开始
物理与工程(2014年2期)2014-02-27 11:22:21
翻译“主体间性”的辩证理解
外语学刊(2011年3期)2011-01-22 03:4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