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梦薇
(福建师范大学,福建 福州 350117)
高校毕业生职业期望与就业满意度关系分析
陈梦薇
(福建师范大学,福建 福州 350117)
高等教育的日益大众化,使高校毕业生总供给量呈每年递增的态势,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和就业率相比差距明显。本文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同时在归纳总结毕业生的职业期望特征的基础上,探索高校毕业生职业期望和就业满意度之间的相互关系。
毕业生;职业期望;就业满意度;关系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改革的逐渐深入,其大众化趋势显著上升,使得大学毕业生在短期内激增。2014年度国内高校的毕业生人数高达727万人,2015年度继续增长达到749万人,就业难度与日俱增,毕业生的劳动薪酬、工作的稳定性以及工作时间等都出现了各种问题。然而,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期望依旧沿用着精英教育时期的诸多特性,不符实际的择业观念和立场,已严重左右着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纵观这几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报告不难发现,大学生群体的初次就业率在2012-2014三年中整体呈现上升趋势。2014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调查中满意度达到61%,较前一届高出5%,成绩显著。然而,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和就业率相比却依然差距悬殊,实际就业与职前期望的契合度仅为46%,比起片面追求高就业率,着力在就业满意度的提升更是解决当代大学生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深层次需要。
就业满意度即是对就业机会的获取成程度、就业环境的相对稳定性以及薪资报酬、工作岗位的尊严和安全、自身的职业兴趣和职业生涯发展等方面满意度的综合性评价指标。该满意度主要与个人的求职成果与职业期望之间的吻合度呈现出正相关趋势;当然,其也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纵观求职活动的主线,个人的就业期望伴随着求职过程做出适应性调整。
笔者所在高校的某理工科学院2015届本科毕业生共397人,根据2015年本学院毕业生就业满意度调查来看,75%的同学对自己的工资薪酬是满意的,其中约40%基本满意,25%比较满意,10%是非常满意,少数同学表示非常满意或非常不满意。不难看出,毕业生对自己当下从事的职业总体来说还是满意的。毕业生在求职前对自己未来都有一定的职业期望和规划,绝大部分同学(80.34%)认为目前从事的工作与自己的职业预期是吻合的,只有极少数同学认为不符合,并且认为不符合的主要原因依次是收入水平和福利水平偏低,自身职业生涯发展空间不够,工作更多是为了满足父母亲的期望,来自周边人群的压力,想改变职业或行业等。对于想要改变职业或行业的同学,真正选择辞职的只有19.91%的毕业生,其中超过1次的达17.75%,2次以上的占2.16%,并且被调查学生全都是自己主动离职。
高校毕业生就业满意度同时受到生源地、专业、性别等因素的影响。具体表现为:首先,就业满意度在不同生源地、不同家庭出生背景的条件下差异是最不明显的。其次,就专业对就业满意度的影响上看,就业满意度最高的是紧缺实用型专业,比如电信、机械、外语;部分就业率历来都不错的所谓热门专业,比如旅游、工商管理等,就业满意度却并不如就业率那般如意。由此可见,专业的热门程度对就业满意度并不起到决定作用,这其中人才市场的需求和求职者个人主观能动性也能左右就业满意度;在性别影响因素方面,大部分女生的考虑因素更为复杂,可以看到男生的就业满意度一般来说高于女生。
“期望”的词语本义是“对人或事的将来怀有等待和希冀”,职业期望则属于人格心理学的领域,是求职者把个人的兴趣爱好、工作能力、对职业的认识、个人世界观、价值观等内因与客观的外界的就业条件和就业可能性不断磨合、适应的结果。具体来说,职业期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个人物质得失方面:如薪资报酬、福利水平、休假安排、发展机会、社会资源等;二是个人精神得失方面:如兴趣满足、自由独立、帮助他人等;三是声望地位因素:如工作单位的知名度、岗位职务的社会地位、价值以及声誉等。职业期望同样具有群体特征,高校毕业生正是社会上关注度极高的精英群体之一。该群体职业期望的特点如下:
1.考虑因素中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并重。经济收入、自我发展为大学毕业生在求职择业时所考虑的重要因素。许多实证调查研究显示,物质利益成为大学生群体择业的首要原因的同时,大学生职业的关注因素也由重视外在附属的诱因逐步向内在的自我实现期待转化,看重知识的渴求和职业的声望。寻求自我发展在择业和就业中开始起到主导的作用,将就业后获得更多的发展空间和学习机会作为求职的重要指标之一。
2.看中再学习和继续教育的机会,专业意识转弱。在人才市场供需双方双向选择越来越普及的情况下,大学毕业求职者的专业意识开始转弱。过去要求“专业对口”对求职的影响日益减弱。加之就业压力的加大,普遍大学生选择“先就业,再择业”。他们学习能力和适应力强,看重工作条件中能提供一定受教育的机会,显然个人的兴趣热忱使得部分毕业生舍弃原本学习的专业,在工作中采取其他方式以达到按照自我兴趣去发展自我的目的。
3.传统的声望地位因素逐渐被忽视。早期被毕业生求职中看重的社会名望、工作性质、工作阶级、规模大小、能否出名等传统观念因素已渐被忽视。从某种意义上看,这种趋势反而也促进了人才流动和各行各业的发展。
4.在职业期望程度上,目前大学毕业生的职业期望仍远高于当前就业形势。大学生择业时,眼高手低,就业地的选择多聚焦在大中城市、沿海城市以及经济特区,且单位的抉择大都是以收入水平的高低来“论英雄”,私营以及中小企业往往不受大学生们的青睐,这样便直接导致“有人没事做,有事没人做”的现象。这种就业期望将大学生的就业地区和行业类别局限于一个狭隘的范围,出现就业目标的不合理现象。
毕业生职业期望直接影响到职业的选择,也同时影响着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较为全面地反映人们对高等教育投资和回报的预期。职业期望反映了个体对某种职业的追寻和倾向,如果这种追寻和倾向在一定范围内得到实现,由此所产生的就业满意度也会同步提升。
1.职业期望的内在价值维度和就业满意度呈正相关。我国正处在经济体制转型时期,社会所能提供给高校毕业生“精英教育”时代一样的既有可观的薪资福利待遇,工作稳定性又高的就业机会并不多。在不断增长的竞争压力下,就业满意度的提高依赖于高校毕业生职业期望中的内在价值需求被满足。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中国人才市场的能力竞争时代已经到来,毕业生在当今时代条件下,自我价值的实现有利于其就业满意度的提升。
2.职业期望的外在价值维度与就业满意度呈负相关。当代社会生产的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使得对生产劳动力的需求有所减缓,这种现实条件下,如果毕业生对工作劳动所带来的酬劳仍高度重视,那么满足个人需求的理想就业机会就会出现“僧多粥少”、“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形势。可是,这种严峻的就业现实并没有完全被毕业生所认识,毕业生对职业期望的外在价值维度依然十分重视,职业期望将职业竞争现实性架空,其就业满意度便很难在实际上被提升。
3.就业满意度受职业期望的内在价值维度的影响在专业、性别因素方面存在显著交互性。专业方面,理科毕业生的个人专业能力的成长是显性的,所以其就业满意度受内在价值维度的影响较之文科毕业生也更大。在性别方面,由于男性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关注更多的是工作本身的内容和价值,更看中自身职业生涯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成长和提高,因而男性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受内在价值维度的影响高于女性毕业生。
4.就业满意度受职业期望的外在价值维度影响在家庭背景、生源地因素方面存在交互性。来自中低收入家庭的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受职业期望中外在价值维度的影响大大低于来自高收入家庭的毕业生。原因在于高收入家庭的毕业生长期物质条件丰腴,为使生活条件和原本的生活基本处于同一水平,这部分毕业生更将目光聚焦在工作的外在物质利益。另外,就业满意度的外在价值维度对生源来自城市的毕业生的影响高于生源来自农村的毕业生,这可以从我国城镇农村地区发展不均衡的角度来解释,来自于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地区的大学毕业生在脱离了家庭的物资支持,开始独立生活后,首先要面临的便是如何生存这个最基本的问题。反之,来自于城市的毕业生基本不需要考虑解决温饱的生存问题,`而是在生活条件获得保障的基础之上,追求高质量的物质生活。
一言蔽之,大学生职业期望对于就业的满意程度有显著作用,它的合理性直接关系到大学生就业质量,是影响毕业生就业满意度的重要主观因素,对其进行指导迫在眉睫。至人为聪,知己为明。作为大学生应该理性清晰地分析当今的就业形势,重新审视自身的就业观和择业观,把目标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跳出一些传统择业的限制的圈子,去客观现实地分析矛盾和利益的关系,学会自我反思和调控,理智看待就业的最终目标,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我。同时,高校应当着力提升相关的就业指导和辅导力度和成效,有针对性地开展学习辅导、生活辅导、择业指导等,提高学生的职前能力和就业应对能力。
[1]杨晓慧.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监测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2]谭亚莉.冲突、融合与成长——大学毕业生在职业生涯入口处的发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3]蔡映辉.中国大学生期望研究[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
[4]胡维芳.当代青年学生职业心理发展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3.
G718
A
1673-0046(2016)5-003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