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陈卫东
视野史书活页
少先队重大教育实践活动的历史回顾与启示
文 | 陈卫东
建国以来,少先队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贴近少年儿童,在不同时期开展了一系列影响广泛的重大教育实践活动。这些富有时代特色的教育实践活动,开阔了少年儿童的眼界,增强了实践能力,确立了理想信念,成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认同教育的有效形式。
建国以来,少先队教育实践活动与时俱进,不断推陈出新,创造性地开展了一系列重大教育实践活动。
建国初期的“小五年计划”实践活动。1955年11月,团中央、教育部在《关于支持全国少年儿童开展“小五年计划”活动的联合指示》中号召全国9周岁以上的小朋友都参加这项活动。该活动的主要内容包括:栽培植物(如种向日葵、蓖麻、植树、采集树种等);饲养动物(如养鸡、养鸭等);帮助农业生产合作社和家庭做事情(如拣粮食、积肥、捕捉害虫、推广新品种等);帮助学校制作简单的教学实验用品(如采集标本、制造模型、仪器等);绿化环境(如在村前村后、河边、路旁、住宅和学校周围种树、栽花等);做小先生扫除文盲(如教爸爸妈妈和左邻右舍识字,给识字班读报等)。
“小五年计划”活动是少先队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第一次大型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使少年儿童的公益劳动和第一个五年计划联系起来,对少年儿童有很大的号召力和鼓动力量,实践效果十分明显,培养了少先队员热爱祖国、关心社会主义建设、努力实践的好思想和好作风,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成果。
上世纪60年代全国少年儿童学雷锋活动。1963年3月5日,毛泽东主席挥笔写下“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并公开发表。一场轰轰烈烈的向雷锋同志学习的活动在全国开展起来。广大少年儿童也深度参与到学雷锋的活动中。他们听雷锋的故事,读雷锋的日记,看雷锋的电影,朗诵歌颂雷锋的诗歌,与雷锋班通信,举行学习雷锋的主题队会等等。
在学雷锋活动中,广大少先队员努力做到思想像雷锋,行为像雷锋,学习像雷锋,在校有服务岗,在家有劳动岗,在社会上有利民岗,学习和发扬雷锋助人为乐的共产主义精神。学习雷锋教育实践活动,开展范围之广,持续时间之长,在少年儿童思想道德教育领域是非常难得一见的,对几代少先队员的成长产生了深远影响,学雷锋活动也成为经久不衰的传统。
20世纪80年代开展的“我们爱科学”与“创造杯”实践活动。
1979年,在全国科学大会精神的鼓舞下,少先队发出了开展“我们爱科学”教育实践活动倡议,得到了全国少先队员的积极响应。少先队在全体少年儿童中开展了读一本科技书,讲或听一个科学故事,做一项科学小实验,制作一件科技小作品,做一项科学小实验,制作一件科技小作品,用科学解释一种自然现象,了解一门科学发展前景等实践教育活动,在少年儿童中形成了爱科学、学科学的良好风气。
1984年7月,少先队队员及辅导员代表大会召开后,少先队组织开展了“创造杯”主题竞赛活动。全国各地的少先队员走访创业者,设计队活动,开展了“小主人在行动”“四有小金星”“小骏马在腾飞”“小主人的小目标”等活动,对培养少年儿童树立创新意识、锻炼创新能力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学习赖宁活动。1989年11月,全国少工委要求“全队动员,学习赖宁”,在学习活动中“把握好榜样的时代特征”,做到学英雄见行动,像当年学雷锋那样学赖宁。
在1990年召开的全国少代会上,江泽民同志在《向赖宁学习,做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祝词中指出,赖宁是新的历史时期成长起来的优秀少年。他短暂而又光辉的生命体现了当代少年儿童的发展方向,他的事迹深刻地反映了当代少年儿童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赖宁是雷锋精神的延续和发扬,用实际行动实践了“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行为准则,为全国少年儿童树立了学习的榜样。党和国家希望全国少年儿童进一步向赖宁学习,向赖宁那样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劳动,热爱科学,热爱社会主义。
跨世纪中国少年雏鹰行动。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发表后,掀起了改革开放的新热潮。全国少工委根据新时期我国青少年教育的总体要求和目标,结合新时代少年儿童的特点和现状,在1993年10月推出了“跨世纪中国少年雏鹰行动”。该行动以实践活动为基本途径,以培养少年儿童的生存与发展意识的技能训练为基本内容,以技能系列奖章为主要激励措施,引导和帮助广大少年儿童学会生存,自理自律;学会服务,乐于助人;学会创造,追求真知,提高全面素质,为成长为我国21世纪建设的生力军打下良好基础。
“新世纪我能行”体验教育教育活动。2000年10月,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在《关于动员和组织少先队员在实践中体验的实施意见》的文件中要求,开展符合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具有少年儿童情趣和时代气息的实践活动,帮助少年儿童从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和大自然等各个方面,寻找一个“岗位”,扮演一个角色,获得一种感受,明白一个道理,养成一种品质,学会一种本领,从而提高全面素质。
2002年3月,为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精神,探索少先队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方式,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在《关于加强少年儿童思想道德教育,深入开展体验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少先队开展的少年儿童思想道德教育,既要符合少年儿童德育的一般规律,又要突出少先队教育特色,应遵循基础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实践性原则、针对性原则和社会性原则;应从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我的关系等四个方面关系的体验为主要内容,分别以形成人对人、人对社会、人对自然和人对自我的态度为核心,以感知人对人,人对社会、人对自然、人对自我的最基本的知识和培养相关能力为基础,通过反复体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综上,不同时期少先队开展了许多主题鲜明、形式活泼、影响广泛的教育实践活动,在少年儿童的思想教育、价值引领和素质培养等方面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014年5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主持专门座谈会,讨论在少年儿童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问题。他强调,少年儿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适应自身年龄和特点,做到记住要求、心有榜样、从小做起、接受帮助。要学习英雄人物、先进人物、美好事物,在学习中养成好的思想品德追求。要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一点一滴积累,养成好思想、好品德。
习近平指出,在少年儿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少先队要坚持开展组织教育、自主教育、实践活动,把广大少年儿童团结好、教育好、带领好。
不难看出少先队不仅要在培育少年儿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任务中承担重要职责,而且要进一步发扬行之有效的教育形式。从建国以来少先队开展的一系列实践教育活动看,少先队在培育少年儿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应坚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教育:
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目的和少先队教育的根本目的都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可靠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从历史看,少先队工作的主线和核心目的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可靠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基本途径是通过开展一系列主题鲜明且具有明显时代精神的教育实践活动,培养广大少年儿童对共产主义的基本意识,对党和国家的朴素情感和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基本价值认同,同时兼顾培养具有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基本素质和能力。也就是说,少先队的教育实践活动更主要的目的和意义在于对少年儿童进行意识启蒙、思想道德教育和价值认同教育。因此,少先队教育本身含有丰富的价值教育。这不仅体现在教育内容上,也体现在教育方法、途径和具体的活动设计上。少先队可以很自然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精神内涵作为培养时代精神的灵魂,渗透和融入到整个教育实践活动,对广大少年儿童进行的意识启蒙教育,思想引领、实践体验和价值认同教育。
少先队教育是一种组织化教育,既有常规教育活动,也有专门教育活动和不同形式的主题教育活动。在少先队的常规教育中,比如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就很容易被少年儿童记住,并且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自然而然地践行。因此,少先队有必要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基本要,对常规常识教育进行完善和补充,通过中队、小队的日常教育和组织活动让少年儿童熟知熟记,通过自我导行,逐步养成相应的良好行为习惯。
榜样教育是少先队教育的一大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既要掌握其基本内容,更要领会其精神实质,还有需要有行为自觉。少年儿童的学习和成长既需要成年人的教育引导,也需要自我的努力和锻炼,还需要有同伴的积极影响。少先队是儿童的群众组织,具有不同特点的儿童汇聚在一起,为同伴间的相互影响和共同成长进步创造了有利条件。“见贤思齐”是少先队的榜样教育的生动写照。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少先队通过树立一些典型,帮组少年儿童找到身边的榜样,通过榜样的示范,带动少年儿童的整体进步是完全可以做到的,也是可以做好的。
少先队教育本质上是一种集体教育和自我教育的有机结合。少先队的实践活动既是个人体验和实践,也是群体的体验和实践。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互相监督,大手拉小手,共同进步、共同成长是少先队集体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统一的完美体现。这种教育环境必然会形成一种带有集体性的价值取向、文化态度和行为方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既需要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也需要有共同的行为准则,还需要有遵守准则的行为。因此,需要个人的积极投入,同时也需要群体的共同努力、相互监督。这种教育环境正是少先队教育的一大优势。
少先队的历史经验表明,少先队的真正的主人是少年儿童。因此,少先队的教育实践活动非常注重少年儿童主体性地位和主动性的发挥,反对成人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中也要反对成人化。但这并不是要否定成人和辅导员的作用。在教育活动设计、教育形式的选择等方面,应该强调儿童参与,成年从旁辅助,让少年儿童在快乐中学习,在实践体验中变化,在自我砥砺中践行。
(作者系团中央青运史档案馆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