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静海区实验中学 王建龙
完善“五要”模型,助提教师课程执行力
■天津市静海区实验中学 王建龙
学校的存在价值,就是较好地完成育人的任务。育人是内容,承载这个内容的学校发展形式,我感觉最有效的无外乎两个维度,一个是学制的创新,但这不是本文要探究的主题,另一个是课程的创新。
课程建设到一定程度,可以称之为文化。课程文化建设是引领学校发展的主轴。教学质量的好坏、育人气质的呈现、管理水平的高低、教师队伍专业化程度的体现等,都会在课程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得到相应的关照。
课程是一座桥梁,连接师生、连接教育教学、连接学校与社会、连接当下与未来。课程更是一座价值宝库,道德的、智慧的、性格的、体质的、生存技能的等,都可以通过对课程的阅读来获取。所以,学校工作的核心,着力点牢固在课程实施上是大道正途。
如果说,课程文化建设是一面旗的话,那么,课程执行力就是擎旗之杆了。教师的至高行动,就是挖掘课程蕴含的重要价值,并将这些价值转化为学生成长需要的营养。从学校管理实践看,完善课程管理的“五要”模型,是助提教师课程执行力的有效途径。
课程的定义,包括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教科书。课程的价值只有综合把握住了这三方面才有可能体现充分,因此要形成一个课程观。这个课程观概括起来叫双体系,思想体系、知识体系,二者的关系是思想体系支配知识体系,知识体系照亮学生。
即对教材的解构与整合,由此把课程的功能充分挖掘出来。我们的做法就是请专家解读各学科教学大纲,再由学科组依靠集体教研的方式整合教材,以初中段为一个大的单元,按照“适合”的整合原则,首先适合本校学生学习,其次适合教师教学。其实这个路径就是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具体实践,是一项大的工程,就是学校的一篇大文章。
我们侧重在四个方面下了工夫:
第一是集体备课模式。每周1次,每次四课时。课堂上师生共用一个导学案。备课组组长到学科教师逐级分层对学情基本情况、课程标准的解读、教材的系统性、教法学法的点拨等方面进行研讨和培训,形成最优的导学方案。
第二是体现导学原则的“问题——解决”课堂教学评价模式。这个模式具备四个基本框架,即预习指导、问题精讲、反馈训练、联想变通。总的特点是三个突出,即突出预习、突出问题、突出落实。该模式的功能在于让课程的程序产生叠加的效果,而不是相互掣肘,也就是说这个评价模式成为课堂展开的轨道。
第三是捆绑式评价模式。我们对教师业绩考核采取项目捆绑与人员捆绑的综合评价方式,该模式将集体教研、导学案编制及使用、组内听评课、作业批阅检查、质量检测、举办讲座、做公开课竞赛课、论文发表、课题立项等综合设置评价标准,以制度形式激励和约束教师的课程实施。
第四是教学组织模式。我们总结出两个方面经验:一是教学大循环机制。学生的学习是一个连续的渐进过程,根据初中三个年级教学特征、学情状况,结合教师的个人成长因素,遵循学生与教育规律,实行三年一贯制队伍组合。二是质量分析会。同学科纵向三个学段教师对比研讨分析,本年级横向全面分析,点面结合,纵横统筹。这样的分析会,明线是质量,暗线是课程的实施。
课程执行力需要度量,度量工具既是一种手段,也是课程实施的项目之一。我们在研究探索由教学成绩、课堂标准、学生评价办法、学科校本化教学资源资料四部分构成的衡量课程执行力的评价体系。
好校长的本质就是寻找并确定好学校管理的核心,带领全校教师掌握系统化的思维方式,形成高水平教师应该具有的专业素养。在反复求索之后,我们终于确定了以课程思维推动学校整体管理的思路,“课程意识”成为了学校管理的核心要素,并以“国家课程校本化实践”为主题申请并获批为天津市教育科学“十三五”重点课题。按照“课标、课本、课表”三个维度顶层设计好学校管理的各个板块,促进教师专业化内涵的积淀,不断助提教师课程执行力。
(责任编辑 张 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