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茶叶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以贵州省铜仁市为例

2016-02-13 01:08刘方林梁成艾
铜仁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梵净山铜仁市铜仁

刘方林,梁成艾

( 铜仁学院 人文学院,贵州 铜仁 554300 )

【经济学与管理学】

地方茶叶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以贵州省铜仁市为例

刘方林,梁成艾

( 铜仁学院 人文学院,贵州 铜仁 554300 )

铜仁茶产业的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基础条件,有着悠久的茶文化与较为丰富的茶产业资源。然而,铜仁茶产业在发展进程中遇到多重障碍,具体表现为茶产业发展的基础薄弱、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化、市场经营主体分布不均以及龙头企业带动不强等问题。基于现存问题,提出颁布相关扶持政策,加速铜仁茶产业发展;加强技术革新,提高铜仁市茶产业升级;发展与完善产供销一体化机制,增强铜仁茶产业竞争力;整合与打造品牌资源,推进铜仁茶产业集团化发展等对策与建议。

茶产业;铜仁;梵净山茶品牌;对策

随着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结构转型的不断推进,我国的茶产业发展迅速,已跃居茶叶种植面积世界第一、茶业产量世界第一、出品创汇世界前四。在此背景下,有必要总结我国茶产业发展的经验以及困境,进而提出对策。为此,课题组一行 4人以文献分析为基础兼之实地调查,以质化研究与量化研究相补充,选择了茶产业大省——贵州省的铜仁市为调研样本,通过随机抽样的方式,先后对该市的印江、石阡、思南、江口等县的茶叶种植区、茶叶加工厂、茶叶管理局、茶叶批发市场、茶叶专业示范村等地进行了实地考察和现场访谈。调研组认为,铜仁市的茶产业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同时也存在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铜仁市茶产业发展的经验

(一)茶叶生产与加工:地理环境与物质基础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铜仁茶产业生产与加工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铜仁在3000多年的发展进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茶文化。由于铜仁地处贵州东部,地形西北高东南低,主要以山地与丘陵为主,占全区总面积的96.1 %,武陵山主峰梵净山将铜仁市从东西方向一分为二,具有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为铜仁茶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地质基础。更重要的是铜仁位于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季风影响显著,春季阴雨连绵;夏季酷热,光照充足;秋季温差较大,阴雨天居多;冬季气温零度以上,无霜期多。铜仁的年平均气温在18度左右,年平均降雨量1100~1400mm,整年日照时长高达 1250小时。铜仁是茶树的主要原产地,树龄超过1000年的茶树有3株,树龄500年以上的茶树有120多株。铜仁茶叶生产历史悠久,所产的绿茶远近闻名。铜仁当地居民种植茶叶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古巴国时期。也就是说,铜仁人在古巴国时期就已经开启了人工茶栽培的历程。铜仁的茶在秦朝时被称为“夜郎茶”,在汉代时期被归属于“蜀茶”。“蜀”在汉代既包括今天的四川,也包含贵州铜仁的石阡等地。另考,唐代中期所指的“巴山峡川”包括了贵州乌江流域地区,即铜仁的德江、思南、石阡等地。唐宋明清时期,铜仁茶属于“思州茶”、“费州茶”和“夷州茶”。据陆羽的《茶经》载:“黔中生思州、播州、费州、夷州……其思、播、夷往往得之其味极佳”[1]。而其中的“夷州”、“思州”、“费州”等地,则为今思南、石阡、印江等地[2]。

(二)制茶和饮茶:历史实践的回应

铜仁悠久的茶叶种植历史,浓郁的地方特色的茶叶加工工艺给铜仁带来了绚丽多彩的茶文化,下面以思南、石阡等地的加工特色和其中的茶文化为例论之。

思南县所产“晏茶”,在其揉捻时需添加“茶母子”——将前些年的陈茶熬水,取其汤汁淋在需要揉捻的新茶之上。老茶汤便犹如母亲一般引领着新茶将其真实的清香、色泽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使品茶人无论是审茶的形状与色泽,还是冲泡时观茶的沉浮与舒展,甚至在尝茶的清香与甘冽时,都有美的享受,而这一工艺正是晏茶不同于其他茶叶的地方。这里特别需要说明的是,加“茶母子”阶段还需要“三加三揉”才能使其色泽、味道达到最佳。

石阡苔茶制作工艺也极其讲究。首先,掌握好采茶时间,清明时节前后采摘的一芽二叶茶为最佳。其次,用烧热的铁锅翻炒新采摘的茶叶,待颜色全变为暗色后,再倒在簸箕里用手揉捻。再次,揉捻茶叶的力度要适中,既要滤掉茶青中的苦水,又要保持茶叶的完整,防止揉碎。最后,把揉捻好的茶叶倒回锅里用小火慢慢烘干,就可以了。

事实上,茶栽培技术在铜仁具有悠久的历史,在长期的饮茶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茶饮文化。用茶招待客人已蔚然成风,在铜仁百姓的婚丧嫁娶等日常生活中,茶如影随形。

“万丈红尘三杯酒,千秋伟业一壶茶。”[3]其意思是,酒是用来聊天的,而茶却是用来谈正事的。每当祭祖时刻,老百姓都会为故人奉上一壶茶,当地人称作“垫茶”,这个习俗延续至今。而嫁娶这一人生大事,更是离不开茶:男方想要迎娶某家姑娘,婚礼前的几道程序都需要准备茶,比如讨庚(向女方家要她的生辰八字)、过礼、下书单(婚礼的货单)。因此,茶是结婚的四大必备品(盐、茶、米、面)之一。除此之外,茶还被当地老百姓制作成了各种小吃,如油茶汤,药汤罐罐茶等。同时,民间艺术常采用以舞蹈的形式来表现采茶艺术与加工技术等,俗称“采茶灯”。另外,德江县的最爱便是“茶汤粥”和“熬熬茶”等;沿河土家族自治县饮食文化中独特的“盐茶汤”以及印江新寨一带土家族的待客上品便是用土陶罐煨制的奇妙“三道花茶”等。

(三)本土茶品牌打造:观念变革与制度创新

1.品牌战略的转型与改变

近年来,铜仁市政府大力倡导茶叶公司走出去,积极推行品牌战略。引导企业树立专属品牌,努力创建新型茶产业品牌。同时,也要保护与发展好以“梵净山茶”为公共文化的知名品牌。目前,被民众所熟知的“梵净山翠峰茶”、“江口白茶”、“石阡苔茶”等品牌正在走出贵州,走向全国。更令人欣喜的是,“梵净山翠峰茶”、“石阡苔茶”先后被注册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以梵净山茶业集团为龙头企业,铜仁本土的茶产业公司正实施统一形象、统一品牌的战略。全国已经有超过一百家的“梵净山”茶叶形象店,且还在以每年近30 %的增长速度增加。不难看出,铜仁的茶叶品牌价值越来越高。

此外,铜仁的茶叶在多项评选活动中获奖,进一步提升了自我品牌形象。在多次省部级的茶叶评比中,铜仁的茶叶均获得佳绩,名列前茅。更值得一提的是,铜仁市还获得首届“中华生态文明茶乡”称号,首届“中华生态文明茶园”美誉也花落梵净山生态茶园。此外,创办《梵净山茶业》刊物是铜仁市茶叶协会宣传扩大本土茶叶的积极措施;“茶文化节活动周”、“茶博会”等大型活动,都已成为铜仁茶产品推广品牌,树立形象,宣传茶文化的重要途径;“茶产业示范园”、“茶文化研究中心”等基地的建设,也极大地拓展了茶产业多元发展平台,推动了茶产业的发展。

2.茶产业发展制度的定位与创新

铜仁茶叶品牌形象不断提升的背后是铜仁茶产业的规模不断扩大,质量不断提高。近年来,铜仁市制定了科学的《茶产业发展实施方案》,并紧紧围绕该方案,牢牢抓住茶产业发展八件实事,按照重点工作逐步推进各县区的茶叶基地建设,注意优先调整产业结构和对茶叶加工厂及龙头企业的建设与扶持。

实际上,铜仁茶产业蓬勃的发展势头可概括为量的增加,质的提高以及多渠道多方位推销铜仁茶叶。其一,铜仁茶园规模扩大。全市茶园面积 2016年初已达160万亩,2014年新建成的高标准机械化示范茶园约8400亩,茶叶总产量较上年增长23.2%,达到4.35万吨。其二,市级茶产业企业增多,茶叶合作社发展迅速,龙头企业逐渐发挥作用。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全市市级以上茶产业企业达到近70家,茶叶专业合作社近260家。茶产业的发展迅速为铜仁社会经济发展注入活力。其三,多方位发展线上线下销售渠道。长期以来,实体店是铜仁茶叶销售的主渠道。为了应对信息化的发展,除了创新抱团入驻贵州省“贵阳梵净山茶城”外,还通过积极拓展互联网,建立梵净山茶门户网站等措施来扩大铜仁梵净山茶叶的国内外影响。目前,“特色中国·铜仁馆”进驻淘宝网,电商平台已初见成效。

二、铜仁市茶产业发展的困境

铜仁市茶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出现了一系列问题,陷入了发展困境。

(一)铜仁茶产业基础薄弱

事实上,良好的产业基础是产业迅速发展的必要条件。作为涉及到农业、工业等多个领域的茶产业,更是如此。影响茶产业发展的基础主要包括经济实力、资金、专业技术人才、物流运输成本等。

铜仁作为贵州省的地级市,在贵州九个地级市GDP排名中居后。铜仁社会经济发展的滞后影响了铜仁茶产业的发展速度。由于资金投入少,加之铜仁茶产业的企业规模普遍较小且杂,没有将铜仁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转化高产值高效益的产业发展优势。资金的相对匮乏已经严重影响到了铜仁茶产业的发展,还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了铜仁众多茶叶加工企业的发展。此外,铜仁下辖的产茶叶的区县、乡镇等交通运输滞后,高级技术工人的匮乏,同样阻碍了铜仁茶产业的发展。

尤其是铜仁市大部分茶叶区域属于山区,现代化技术的使用较为有限,茶产业的单产及整体发展较为落后。茶农的整体素质不高,多延续以前的种植经验,缺乏高水平、高技术含量的茶农。另外,铜仁科研机构较少,针对茶叶整体发展的培训机会也少。其他方面的相关基础配套政策和设施的不健全、不完善也严重制约着铜仁茶产业的发展。

(二)铜仁本土茶产业经济增长方式粗放

就铜仁的茶叶生产基地而言,截至2016年初,铜仁茶园已经达到160万亩,然而2014年投产的茶园面积仅为72.5万亩[4],零星分布在铜仁10个区县、169个乡镇,集中成片的较大的茶叶园区较少。这导致铜仁茶叶虽然数量增加了,质量和生产效益却没有显著提升。据《铜仁市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4年铜仁生产的茶叶绝对数是2.31万吨。2014年铜仁平均亩产茶叶31.86kg,低于全国亩产66.18kg的平均水平[5]。这是由于铜仁市茶叶投入不足,茶青下树低,单产水平低下,粗放管理等原因所致。

事实上,茶产业的增长不仅仅在于数量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更在于效益的提高。目前,铜仁较大部分茶园的精加工技术较为缺乏。技术落后、设备陈旧、产品产能低下,使得茶产业的质量稳定性不高。更关键的是所采用的小农经营加工矿物原料的方式,会产生煤渣、粉尘、烟气等于环境有害的垃圾。这些粗放型的生产管理方式,严重制约了铜仁茶产业的发展。

纵观食品工业生产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机械化、初级自动化、自动控制、数据化、高度自动化等五个阶段[6]。相较而言,铜仁茶产业加工技术总体处于机械化阶段,甚至部分乡镇机械化水平很低,还在单纯地依靠人工处理。因此,位列贵州茶产业数量、规模第二的铜仁市,如果要从机械化的作业向高度自动化茶产业生产阶段过渡,务必依靠现代化的科技和专业技术人才,提高铜仁市茶产业的精细化水平。

(三)铜仁本土茶产业市场经营主体分布不均

铜仁已经注册的茶产业公司有几百家,然而大型的龙头企业稀少。全市的大多数企业各自为战、呈分散化状态布局,生产设备较为落后,管理水平较为低下,劳动者素质不高,无法形成科学的协同组织形式,缺乏协同发展扩大再生产的企业联盟。更为严重的是,大规模销售额的企业匮乏,在铜仁茶产业中较多的是中小型产茶厂以及茶产业作坊,年均产能很低。

此外,企业与茶农都是不同利益诉求的主体,两者有一定的供求关系,与市场交易没有区别。茶农关心的是自己的茶叶,而不关心企业的加工销售;同样,企业想最大限度地追求利润,关心茶农手中的鲜茶叶能给企业带来的利润。相对而言,茶叶加工公司要独立承担市场的风险取得收益,虽然茶叶加工公司与茶农签有协议,不过茶叶公司会随行就市。同时,与处于垄断的加工企业、销售公司相比,茶农处于不利地位,因而茶农的利益并不能得到有效保护。

究其原因,茶产业总体经营管理的分散,以及各区县的茶产业企业和茶农的利益纠葛,茶叶的质量参差不齐、价格混淆,茶产业无序的竞争,都反映了茶产业的集群意识较为薄弱,制约了铜仁市茶产业的有序发展。

(四)铜仁茶产业品牌不成型,龙头企业带动性不强

实际上,铜仁本土的茶叶生产品种多样,茶产业的品牌意识不强,茶叶的高技术含量不足。这导致铜仁市茶产业档次较低,相应的附加值不高,无法形成整体的品牌效应。同时,由于铜仁茶产业的品牌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宣传推介力度不强,致使铜仁的茶产业的品牌不成型,没有形成一种强有力的以区域为优质品牌集成群的品牌效应,这就极大地制约了铜仁茶叶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为此,当务之急,政府务必与企业联手合作,重视打造铜仁茶产业品牌。

目前,铜仁市虽然有数家市级以上的龙头企业,然而由于技术含量低、设备陈旧、规模较小、辐射较弱等缘故,不能有效地带动周围茶产业的迅速发展。加之,茶叶企业的深加工程度较低,茶叶加工的能力参差不齐,加工企业在技术、设备以及专业技术人才等方面的差距较大,直接导致了铜仁市茶产品难以形成统一的固定标准、规范化的产品类型与品牌。

三、铜仁市茶产业发展的对策

(一)颁布相关扶持政策,加速铜仁茶产业发展

铜仁茶叶历史悠久。沿河的千年古茶树,印江的团龙贡茶等在明代可谓盛极一时。铜仁自古就有种茶制茶的历史。然而随着历史的变迁,铜仁的茶叶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基于茶产业发展的严峻现实,贵州省于2006年大力发展茶产业,推进茶产业的结构转型升级,促进茶农增收与农村经济的发展,提升品牌竞争力。还于2014年出台了《贵州省茶产业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14~2016)》。承接良好的政策发展环境,依据《铜仁市梵净山茶标准技术规程》将茶区标准化建设和农业休闲旅游有机结合的原则,努力打造适应市场需要的新品种与品牌。

为此,要结合铜仁市情市况,进一步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扶持政策,从管理水平、资金投入、监督机制以及后勤保障机制等方面做好制度建设。第一,加强各级领导,统筹各职能部门的协调合作,齐抓共管,积极做好铜仁茶产业的整体推进。第二,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积极筹措多方资金,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积极构建相关利益相关者联盟。第三,建立铜仁市茶产业管理机构,专门负责茶产业的生产、技术革新以及茶农科技素质的提升等工作。第四,要依法建立监督保障机制,促使铜仁茶产业的有序发展。

(二)加强技术革新,提高铜仁市茶产业升级

铜仁茶产业转型升级涉及到资源、产品、市场以及售后服务等多重环节。由茶园的种植到茶叶的最终市场销售,涉及第一、二、三产业,每一步都不可缺少。因此,发展精细化、标准化的生产模式对于铜仁茶产业的升级改造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目前,“石阡苔茶”、“梵净山茶”是铜仁市重点培育的两大茶叶品牌。若要打造在全国都叫得响的茶叶品牌,务必加强技术革新,升级改造铜仁茶叶品牌。为此,要加大市场的培育力度,提升茶产业的加工技术,大力推进茶产业的精细化与标准化水平。其一,针对不同类型的中小型企业进行分类管理,提升初级茶叶加工企业的技术改造,全面完善现代化的茶叶配套设施,增强茶叶的生产规模与质量,提高其效益。其二,大力推进茶产业的标准化生产,建立铜仁茶产业产销联盟,实现龙头企业引领,多方参与、分工协作的铜仁茶产业的规模化和标准化。其三,延伸与拓展茶产业的产业链。发挥铜仁市茶叶“得天独厚,景美茶香”的资源优势,积极调整与完善茶叶的种类与产品结构,精加工、深加工茶产业及茶叶的衍生品开发研究,努力培育茶叶新品、精品,使其成为铜仁茶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发展与完善产供销一体化机制,增强铜仁茶产业竞争力

当前,就铜仁茶产业发展的现实困境而言,务必按照“做大、做精、做强”的茶产业发展思路,实现生产基地、企业深加工、销售售后服务等一条龙的建设机制。铜仁茶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茶叶生产基地的支撑和茶农茶商的精心运营。茶叶生产基地是实施茶叶生产现代化的资源后勤保障,由此规范茶园的生产基地,确保茶叶生产的科学有序开展。为此,可从以下方面着手:其一,完善茶园基础设施,按照规划推进茶园标准化建设。依据铜仁茶产业发展的现实,适当提高标准茶叶园的建设指标,保持茶叶茶园的改造升级,依据科学施肥,提高基地生产的土壤肥力状况。其二,科学育茶,改造低产出的茶园,提高茶园的单产与质量。针对目前铜仁部分茶园茶树品种良莠不齐,单产较低的现实困境,应该将优良品种的推广与使用作为今后茶叶生产的重点工作。同时,依据各区县茶园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着力做好优良品种的育种培育工作。此外,也要尽可能争取多方资金与专业技术人员的参与,努力研发适合本地生产的茶叶品牌。其三,规范铜仁茶叶的经营管理,提高生产效率。用现代科学的管理理念与模式,经营管理茶叶生产的各个环节。众所周知,茶产业的一系列生产环节对于茶叶发展的效率具有较大的影响。当前铜仁市茶园管理面临着诸多问题,由此务必高度重视茶产业的科学经营。

(四)整合与打造品牌资源,推进铜仁茶产业集团化发展

为着力打造铜仁“梵净山茶”品牌,目前,铜仁市组建了梵净山茶业集团、石阡苔茶集团、梵净山茶叶流通商会等茶行业组织,集中精力打造铜仁市公共品牌“梵净山茶”,同时,支持各区县发展自身的特色品牌。当前,铜仁着力打造“石阡苔茶”、“梵净山翠峰”等为代表的铜仁茶叶品牌。近年来,铜仁茶叶龙头企业迅速发展,全市茶叶加工企业高达359家,其中市级以上的骨干龙头企业达到60多家,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头作用日益凸显[7]。

事实上,铜仁市打造品牌开拓市场、进军全国乃至世界的目标愈发清晰起来。早在2013年10月,铜仁市就组织各区县的 7家龙头企业抱团以公共文化品牌“梵净山茶”入驻北京马连道茶叶专业市场,同时,成立了铜仁市茶叶协会,掀开了铜仁茶叶走向全国的崭新篇章。集中抱团打造、创新“梵净山茶”公共文化品牌,是做大做强铜仁茶产业的必由之路。之后,铜仁市委市政府提出整合铜仁茶产业的企业,组团抱团参加各级各类的茶叶展销、品牌推介活动。在短短的两年多时间里,以铜仁茶为代表的黔茶销售额稳步增加,知名度迅速提高。

不难看出,铜仁茶产业若想立足西南,走向全国乃至世界,集群抱团龙头企业,共同打造公共文化茶叶品牌“梵净山茶”,走茶产业企业集团化合作联盟之路,势在必行。

四、研究反思

铜仁市茶产业发展存在“四低”,即:“茶产业发展的经济基础低,茶产业企业的育茶水平低,产业工人技术低,综合效益品牌水平低”。基于铜仁茶产业发展的现实困境,有必要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铜仁茶产业发展的新思路——遵循“一导向、二兼顾、三关注、四同步”的发展思路。具体说来,“一导向”,即以市场为导向,构建实体店与网上同步的营销网络,走茶产业品牌发展的战略,做大做强以“梵净山茶”为代表的铜仁本土茶叶品牌。“二兼顾”,即兼顾铜仁茶产业在省内省外的市场销售,构建政府推动、市场主导、各方积极参与的茶产业生产联盟。铜仁茶产业发展务必以铜仁为基地,大力培育龙头企业,走科技创新育茶的道路,创新茶叶品种,制作优良的茶叶品牌,逐步推广全国。“三关注”,即铜仁茶产业的发展要兼顾茶农、企业与社会的利益分配机制。关注茶农的种茶利益,直接关系到茶叶的资源保障。关注茶企业的利益诉求,壮大茶企业为社会经济助力。社会是茶产业优劣的最终评价者。“四同步”,即铜仁茶产业的发展务必适应时代与中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道路等“四化”同步发展。

总之,铜仁茶产业的发展务必以产地资源为基础,努力打造茶叶优良品种、品牌塑造、龙头企业带动、市场布局、多重营销方式等为一体的多极化发展措施与途径。

[1] 罗静.铜仁茶文化初探[J].凯里学院学报,2012,(4):50-52.

[2] 何术林.明清时期乌江流域水旱灾害的初步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3] 王晶晶.整合创新强势腾飞——深圳贵天下茶业有限公司召开2015年战略会议[J].当代贵州,2015,(1):57.

[4] 王宏.铜仁着力打响“梵净山茶”品牌[N].贵州商报,2015-04-13.

[5] 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农业部2014年全中国茶叶生产情况统计数据公布[EB/OL].

[6] 郎萍萍.竞争优势视域下贵州茶产业转型研究[D].贵阳:贵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7] 刘志来,王川.铜仁市生态茶产业发展与思考[J].中国农业信息,2013,(6):43-44.

The Investigation Report on Local Tea Industry Development——A case study on Tongren Prefecture,Guizhou Province

LIU Fanglin,LIANG Cheng’ai
( School of Humanities,Tongren University,Tongren,Guizhou 544300,China )

The development of Tongren tea industry results from unique natural conditions. The history of tea culture is long while that of tea industry modernization is short.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however,Tongren tea industry encounters multiple obstacles such as weak foundation,extensive economic growth mode,uneven distribution of market proprietors and weak brand awareness of the leading enterprises. In response to those problems,some countermeasures are put forward,including enacting relevant supportive policies to accelerate tea industry development,_strengthening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o upgrade the tea production,developing and perfecting the integration mechanism of supply-production-distribution to enhanc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Tongren tea,and integrating brand resources to promote the collectivized development of Tongren tea industry.

tea industry,Tongren,Brand of Fanjingshan Tea,Countermeasures

F326.12

A

1673-9639 (2016) 05-0133-06

(责任编辑 张凤祥)(责任校对 黎 帅)(英文编辑 何历蓉)

2016-05-14

贵州省教育厅自然科学人才团队建设项目“环梵净山区域茶业产业化发展研究”(201324)。

刘方林(1984-),男,河南周口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课程论研究。

梁成艾(1970-),男,侗族,贵州铜仁人,教授,博士,研究方向:职业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梵净山铜仁市铜仁
贵州铜仁市石阡县第二小学
贵州铜仁市石阡县第二小学
诗书画苑
贵州铜仁市逸群小学
贵州铜仁市思南县第三小学
寻味贵州——铜仁
梵净山
创建梵净山学派 培育梵净山学
我与梵净山茶
天地大美——铜仁梵净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