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 静
( 铜仁学院 梵净区域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研究院,贵州 铜仁 554300 )
教学服务型大学学科生长性考察
罗 静
( 铜仁学院 梵净区域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研究院,贵州 铜仁 554300 )
学科生态发展的一般规律主要有生长性、适应性、协同性、生态位、多样性、系统性等。教学服务型大学在学科生态化发展方面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违背了学科发展的生长性规律。因此,教学服务型大学的学科建设,要像尊重生命规律一样尊重学科生长性规律。
教学服务型大学;学科;生长性
教学服务型大学学科建设基础薄弱,还存在很多矛盾和问题。如何使其学科建设上水平、出特色?这是教学服务型大学学科发展普遍需要解决的问题。从生态的角度看教学服务型大学的学科建设,由于教学服务型大学“大多是由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而来,学科基础薄弱,还存在不少生态问题,”[1]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违背了学科发展的生长性规律。因此,对教学服务型大学学科发展的生长性进行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生态”主要指的是生物与环境因素的相互关系。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Erast.Haeckel)于 1869年首先提出了“生态学”的概念。世界上,第一个把生态学引入教育领域的是美国教育家劳伦斯·A·克雷明(Gremin L A)。1966 年,英国学者埃里克·阿什比提出了“高等教育生态学”的概念,认为大学的发展与生物的进化一样,要积极地改造和适应环境。阿什比的高等教育生态学,开创了在生态学的视野中研究高等教育的先河。我国最早对教育生态学进行研究的是20 世纪60 年代的台湾学者方炳林。
“学科”一词最早出自古拉丁文“disciplina”,其含义是知识及权力,后才演化为英文“discipline”,其含义则有所变化,专指各门知识,尤其是医学、法律和神学这些新兴大学里的高等部门。伯顿·R·克拉克认为,“知识是通过世世代代累积起来的,各门学科都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它们随时间迁移而发展。”[2]也就是说,学科是因为知识的产生和积累而产生的,尤其是当知识积累到一定阶段需要进行整理和分类时,学科便出现了,人类也就从此进入了学科阶段。
关于学科,有多种说法,但笔者认为不管对学科怎么定义或表述,学科最基本的类型有两个:一个是知识门类型学科,一个是组织形式型学科。美国学者伯顿·R·克拉克在他的《高等教育新论》一书中就已经明确提出:“学科包含两种涵义:一是作为知识的‘学科’,二是围绕这些‘学科’建立起来的组织。”[3]在知识门类型学科和组织形式型学科两大类型学科之中,居于第一位的,还是知识门类学科。因为知识门类型学科,是组织形式型学科的基础和前提,没有知识,就没有因知识而产生的组织,或者说,组织形式型学科是因为要传承、创新知识才产生的一种知识劳动的组织方式或组织结构。
从生态学的角度看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是一个有机的、复杂的与自然界生态系统类似的大系统。学科生态系统是高等教育生态大系统的子系统之一,并且自身具有独特的生态行为因子和生物体的特征。对学科生态发展的运行规律进行考察,发现其一般规律主要有适应性、协同性、多样性、系统性等规律,但是最根本的还是生长性规律。
在自然界中,生物体所组成的生态系统之所以能够长久地保持生命力,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物质在其自身系统内所进行的物质代谢循环。因此,自然界中的生物体都内在地具有生长性规律,新陈代谢是其主要表征。学科与生命体类似,也内在地具有生长性规律。所谓学科的生长性规律,就是指学科有其如同自然界生命体一样的自身的新陈代谢。其内涵主要包括:一是就单个学科而言,一般都有诞生、成长、盛年、老年以及衰亡的生命历程;二是从多个学科看,学科与学科之间要彼此影响,互为营养,并进行交叉、融合、嫁接和繁殖,从而形成新的学科生长点。一些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就是这样产生的。其实,卢梭的自然生长理论、杜威的教育即生长思想和雅斯贝尔斯的生成教育观,虽然强调的侧重点不一样,卢梭强调的是人的智力、道德与人的身体一样是内发的,杜威强调的是生长的动态性及与环境的互动,雅斯贝尔斯强调的是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但是他们都认为教育是一个过程,有其内在的生长或生成性,即有其诞生、成长、衰亡的规律。学科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也有其自身的生长规律。
我国教学服务型大学由于本科办学时间短,积淀薄弱,学科建设水平普遍不高,实力普遍较弱。从生态化理念的角度看,教学服务型大学学科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学科建设违背了生长性规律。
教学服务型大学在学科建设方面,普遍存在不顾客观条件的限制,盲目增加新学科新专业,甚至拍脑袋上新学科新专业的大有人在。据报道,我国新建本科院校的“专业设置与结构调整合格率仅为59.8%,专业建设合格率约为69.8%……甘肃河西学院40个本科专业涉及文、理、教、农、工、管、艺、经、史、法等10大学科门类”[4]。这么多新学科新专业的突击上马,已经让一些新建本科院校的校(院)长开始反思,比如南方某学院院长就有着非常沉痛的教训:“尽管几年后这些学生都拿到了盖有院长印章的毕业证书,但是在内心感到对不起这个专业的学生。对社会而言,他们绝对是不合格的‘产品’……新建专业至少要牺牲几届毕业生才能逐步达到人才培养要求。”[4]目前,新建本科院校的新学科新专业普遍存在办学困难的问题,尤其是工科类新专业的举办更是举步维艰。这些现象的出现,“实际上是一种不遵循学科建设规律所做出的错误判定……如果片面追求‘大’而‘全’的学科布局,不仅不能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和社会影响力,反而会‘昙花一现’,对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产生负面影响。”[5]也就是不懂得学科生态的生长性特性,不按照学科生态的生长性规律办事的结果。学科该诞生则诞生,该设置则设置,不能凭主观臆断,否则就会影响学科的生长与发展,甚至会使学科过早地夭折。从我国目前教学服务型大学情况看,其中绝大部分都是由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而来的,因此,新建本科院校存在的这些问题,其实也就是教学服务型大学存在的问题。
(一)化解教学服务型大学学科生态危机的迫切需要
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1998年的9.8%跃升到2008年的23.3%。据教育部发布的首份《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指出,2015年在校生规模已经达到3700万人,位居世界第一;各类高校2852所,位居世界第二;毛入学率 40%,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基本实现了我国从人口大国转变为人力资源大国的战略目标,实现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阶段的转变。然而,“当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变迁时,忽视了教育生态化发展规律,在谋求快速发展中却走出了一条非生态化之路,引发了一系列的教育危机。”[6]教学服务型大学更是如此,比如学科建设违背了学科生长性规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都是学科生态化的问题。这些问题解决不好,不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教学服务型大学的学科发展很难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调整学科发展思路,提高学科发展水平,已迫在眉睫。那么,如何进行教育教学改革,调整学科发展思路?用生态化理念来审视教学服务型大学的学科建设,及时调整学科发展方向和建构原则,并以此进行根本性的改革和创新,走学科生态化发展的道路,是最佳的选择和迫切的需要。
(二)教学服务型大学学科发展的内在要求
教学服务型大学的学科要健康发展,不再出现违背学科生长性规律等问题,就要求按照学科生态化的规律办事,所以,遵循生长性规律,就成为教学服务型大学学科发展的必然选择和内在要求。用生态化理念指导教学服务型大学的学科发展,主要有两方面的意义:第一,有利于提升学科发展的战略预见性。学科管理者拥有了生态化的理念,在其思考学科发展时,就能够更加注重把握学科发展的大趋势,自觉遵循学科发展规律,按规律办事,不至于再出现急功近利、盲目上马新学科的问题,而是会更多地着眼于学校学科生态系统的长远,从而有效避免学科战略规划的狭隘性。第二,有利于运用生态学原理全面、系统地审视学科的生态发展。学科生态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存在的问题往往难以发现,如果运用生态学原理对其进行观察、研究,就能够及时有效地诊断出学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了解学科间的相互关系,从而把握学科系统运行的机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提升学科的核心竞争力。尤其是学科管理者有了生态意识,就能够“科学规划学科建设,充分了解学科生态系统的基本要素及其关系,明晰学科结构和环境,把握学科发展的动态性特征,促进学科的主体、客体和手段等相互关系的协调,更好地发挥生态学对学科建设所产生的多维效应。”[7]
生长性生态理论认为,每一门学科都具有自己独特的生命历程,有其诞生、发展、衰亡的内在要求和规律。这就告诉我们,教学服务型大学的学科建设,要像尊重生命规律一样尊重学科生长性规律。任何生命的诞生都需一定的条件,人的出生需要有十月怀胎的过程。学科也一样,至少也需要一个过程。拍脑袋突击上马的新学科,就是无视学科“十月怀胎”的生命过程。这就要求教学服务型大学要特别重视学科的设置,既要考虑学科设置的各种条件,也要考虑学科孕育的过程。当学科发展处于生命旺盛期时,怎么将学科的能量发挥到最佳状态等,需要建立相应的政策支持。学科发展到一定时候,要衰亡。虽然教学服务型大学的学科设置的时间不长,但也有在专科阶段就已经建立的老学科。这些老学科如果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该改造则改造,该退出则退出。其实有的新学科,如果先天不足且没有发展后劲,该退出也要退出。生命也一样,婴儿不也有夭折的吗?这就要求学校应该建立学科的退出机制,尊重其衰亡的规律。生长性生态理论还认为,从多个学科看,学科与学科之间要彼此影响,交叉发展,从而产生新学科。这就告诉我们,要重视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建设,不能忽视这些学科的生长与发展。
[1] 罗静.教学服务型大学学科生态化发展探讨[J].贵州社会科学,2015,(12):115.
[2] (美)伯顿·R·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M].王承绪,等,译.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15.
[3] (美)伯顿·R·克拉克.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M].王承绪,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134.
[4] 李剑平.院长空降易 学校转型难[N].中国青年报,2014-03-04.
[5] 罗静.打造特色学科,提升教学服务型大学办学水平[J].铜仁学院学报,2013 ,(6):123.
[6] 彭福扬,邱跃华.生态化理念与高等教育生态化发展[J].高等教育研究,2011,(4):16.
[7] 王玉良.生态学视角下的大学学科建设刍议[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1,(1):141.
An Investigation on the Growth of Disciplines in Teaching Service Oriented University
LUO Jing
( Institute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Fanjing Mountain Area,Tongren University,Tongren,Guizhou 554300,China )
The general rules of the ecological development of disciplines mainly include growth,adaptability,synergy,niche,diversity,systematicness etc. The biggest problem of teaching-service-oriented universities in ecological development of disciplines is that the univeristies are usually against the rules of the growth of the disciplines development. Therefore,the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in teaching-service-oriented universities should respect the rules of growth as the law of life.
Teaching-Service-Oriented university,disciplines,growth
G648
A
1673-9639 (2016) 05-0043-04
(责任编辑 王小聪)(责任校对 黎 帅)(英文编辑 田兴斌)
2016-05-25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背景下应用型学科生态化发展研究”(DJAI60284)。
罗 静(1969-),女,贵州思南人,铜仁学院发展规划处处长、梵净区域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教授,研究方向:植物遗传育种,高等教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