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丹(首都图书馆)
德国公共图书馆服务初探
王永丹
(首都图书馆)
摘要:介绍了德国公共图书馆在读者服务方面的成功实践经验。如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提高服务效率;组织独具特色的读者活动,建立微型图书馆,加强多方合作,共同促进阅读推广活动等。同时,提出了国内公共图书馆加快图书馆工作法制化进程;利用体制优势,积极推行总分馆制;加大为弱势群体服务力度,重视少儿读者工作及提高行业准入标准等建议。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图书馆服务;德国
2014年12月16日至1月6日,笔者作为首都图书馆“公共图书馆资源建设与读者服务培训”团组成员,赴德国进行了为期21天的短期培训。此次培训采取集中授课与参观考察相结合的方式。培训期间,学员们认真听取了德国科隆应用技术大学等德国高校的教授们主讲的17场专题讲座和行业情况介绍,内容包括德国图书馆的管理和运作机制、读者服务创新等。学员们还参观考察了科隆市立图书馆和法兰克福市立图书馆等12家图书馆。此次访问学员们明确了公共图书馆为社会公众服务的方向,看到国内公共图书馆与德国同行的差距,对于国内公共图书馆今后如何赶上国际水平有很大启发。
据德国信息图书馆联合会统计,2013年,德国公立图书馆大约有8000家,其中50%左右属于州立和市立图书馆,50%属于教会图书馆。另外有一万多家私立图书馆。全德国人口约8000万,平均约8000人即有一家图书馆。可以说,德国是图书馆业比较发达的国家。
德国公共图书馆的管理是双轨制。部分图书馆在经费和业务上接受政府资助;部分图书馆与政府没有关系,如教会图书馆,从管理到服务都是由教会独立完成。公共图书馆全面实行“市馆-城区分馆-主题分馆”的总分馆体制。
(1)德国公共图书馆的种类。除教会图书馆外,公共图书馆分为州、城镇、乡村三级。大多数州立图书馆由中世纪的宫廷图书馆演变而来,现约有40所。这类图书馆实施州内出版物呈缴制度,图书可以外借,向大众提供学术等文献服务。州立图书馆中有的与市立图书馆或与大学图书馆合一。[1]如,柏林中央及州立图书馆与柏林市立图书馆合一。德国大约有5250个市立图书馆,其中,比较著名的有法兰克福公共图书馆、汉堡市立图书馆、汉堡大学图书馆、慕尼黑市立图书馆等。德国乡村级图书馆为居民在2万人以下的地区服务,设有中心馆、分馆及流动馆。[1]
(2)德国公共图书馆的特点。①类型多元化。公共图书馆系统涉及音乐、病人、盲人、政府、学校、军队、监狱等多类型馆。全德建有10个盲人图书馆、220所监狱图书馆,10%~15%的医院有病人图书馆。②阅读体系电子化,数字化。德国公共图书馆馆藏以前以印刷型资料为主,现在,音像和电子图书媒体,如CD、DVD光盘,蓝光影碟和音频有声读物在所有公共图书馆的收藏和借阅中占很大比例。社区或城市小型图书馆规定馆藏内容20%为多媒体,有的图书馆电子媒体达到总馆藏的50%。目前,读者可在1000多家公共图书馆通过网上借阅到电子数字媒体。除提供电子图书借阅外,德国图书馆电子化服务还包括数据库查询、网上借阅图书、利用馆内设备制作音乐磁带和乐谱等。
(1)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为读者提供各种便捷服务。德国图书馆从馆舍选址、室内装饰到读者服务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德国图书馆不论什么风格、什么规模都建在当地最繁华地段。图书馆的室内设计,如,柏林城区图书馆安装的玻璃天窗,柏林国家图书馆的躺椅、脚凳、桌子上单独的照明和电子设施以及可调节的咨询台等充分体现了德国同行严谨细致、注重细节的工作作风。在读者服务方面,德国公共图书馆的图书资料实行通借通还,读者可以现场或在线预约本馆或其他馆的图书和多媒体资料。这些图书和多媒体资料第二天就被送到离读者最近的馆。该馆工作人员将预约的图书资料按日期排好,放在阅览室入口处等读者取走或借助图书馆文献快速传递系统DDS传送到家里。德国公共图书馆基本上都提供文献快速传递DDS服务。[2]该系统通过邮寄、传真或快递等传统方式或通过E-mail、Ariel、FTP下载等电子方式实现图书资料传递,印刷版文献也可以通过扫描仪扫描,用电子版给予传递。[2]在未成年人服务方面,德国公共图书馆根据未成年人的年龄、思维特点,进行循序渐进的分级阅读教育。如,对儿童读物进行分级标识和排架,并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的身心特点及特殊群体的不同需求,有针对性地举办分级阅读推广活动。
(2)提供现代化技术和设备,提高读者服务效率。德国公共图书馆自动化起步较早, Internet对读者和图书馆工作人员来讲不是新鲜事。目前,德国图书馆业发展了6大图书馆著录网,并建立了一些跨区域性的全国数据库,如,全国期刊数据库和关键词标准数据库等。[3]除此,德国图书馆从加工到服务各个工作环节配备了现代化设备。如,柏林中央及州立图书馆购置了一台会说话的计算机,盲人和有阅读障碍者可让该计算机阅读书籍并把书上的内容用盲文打印出来;科隆市中央图书馆为读者配备了音乐座椅、GPS卫星定位器、数字模拟墙和可还光盘的多功能还书机;法兰克福市立图书馆配备了现代化的自动传送装置和还书自动分拣系统,分拣系统的输送地点经电脑设置和人工调节后,可将归还到不同地点的图书进行分配和输送,减少了人工分配的工作量,提高了准确性;柏林国家图书馆采用机器人出借闭架图书。总之,德国图书馆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和设备,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服务效率。
(3)组织独具特色的读者活动,增强读者阅读的兴趣。德国图书馆利用丰富的馆藏和专业人员为读者提供各种各样的活动,增强读者的阅读兴趣。如,靠近土耳其移民社区的科隆市立图书馆分馆定期举办跨国文化活动和教授移民阅读技巧等活动;科隆市中心图书馆开展“电子车间”活动,指导读者利用电子工具和设备修理电器、给机器人编程序和参与大脑风暴工作坊活动等。在“make space”创意角活动中,读者可以利用3D打印机打印并免费带走自己的作品,还可使用3D画笔进行艺术创作。法兰克福市立图书馆和科隆市中心图书馆定期为读者举办音乐会,并配备钢琴等设备供读者进行音乐创作。
(4)提供个性化服务,满足读者的特殊需求。德国公共图书馆立足自身功能定位,为有特殊需求的读者提供个性化服务。如,柏林国家图书馆为从事研究性工作的读者专门设置了可以预约使用的小房间,读者预约后只要支付很少的费用即可在一定时期内独自专门使用房间开展研究工作。法兰克福市立图书馆的小组学习室为小组讨论创造环境,还和成人学校、文化教育机构合作举办以本地文化教育为主题的展览和音乐会等活动。科隆城区图书馆为青少年建立了倡导以游戏方式学习的游戏图书馆。
(5)建立微型图书馆,拓展图书馆的服务范围。微型图书馆作为公共图书馆的一种延伸,让越来越多的读者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享受阅读的乐趣。微型图书馆大多设置在公园、商业区等人流量较大的区域,主要利用社会募集的资金进行建造,以个人捐赠图书及图书馆的剔旧图书为藏书来源。工作人员都是与图书馆签约的志愿者。志愿者根据运营时间对微型图书馆实行自主管理。读者不用办证,无需登记。经不完全统计,70%的外借图书会被读者归还。[4]
微型图书馆包括自行车图书馆、沙滩图书馆、公园和水塔迷你图书馆、步行区图书馆、店中店图书馆和书报亭图书馆等。自行车图书馆停放在公园草地上,在草地休闲的人们可以就近看书,自由享受图书资源。科隆市中央图书馆在环境优美宁静的公园里和购物中心废旧的水塔里开设了迷你图书馆。[4]这些迷你图书馆根据不同的地点选择不同的书籍,根据周边居民的喜好推荐书目,设有儿童专属阅读区域,除此,还举办音乐会等活动,通过这些服务满足读者的不同需求。
(6)实施简单易行的图书剔旧制度,提高图书馆的流动性。德国公共图书馆没有“库本”,旧的、有新版本的、零流通的图书会在新书下达后被剔除。文献剔旧手续非常简便,图书馆根据图书使用状况而不是年限剔除旧书,不作留存。剔除图书的去向一是以极低的价格卖给读者(1~2欧元一本),二是为微型图书馆提供书源。
(7)加强与多方合作,共同促进阅读推广活动。德国约有200多个开展阅读推广活动的机构、组织,民间组织更是不计其数,公共图书馆积极与这些组织合作,共同促进阅读推广。成立于1988年的德国促进阅读基金会(以下简称“德促会”)是公共图书馆最为重要的合作伙伴。“阅读起航”行动就是德促会和德国教育与研究部联合发起的。参与机构除了有图书馆,还有地区州政府机构、儿童医院、学校等。此外,图书馆还和热心公益的社会力量进行广泛合作,如,借助志愿者力量开展阅读推广活动。科隆城区图书馆针对移民儿童开展的“一对一”结对帮扶活动主要是志愿者参与。德国公共图书馆联合政府、德促会、医疗机构等推广阅读,促进阅读习惯培育,每一个机构都充分发挥各自在阅读者培育中的优势。政府利用自身权威扩大阅读影响力,图书馆提供专业馆员和阅读启蒙计划等,阅读基金会提供经费支持等。由此可见,德国公共图书馆联合社会力量推广阅读不仅能够得到资金上的保障,还能够扩大项目的影响力。
(8)实施资格准入制度,加强图书馆员的在职培训。德国图书馆通过建立工作人员资格准入制度,实施严格的岗前和岗后技能培训和考核,提升员工的业务素质和服务水平。德国公共图书馆有图书馆学专业背景的工作人员占绝大部分,其中,一类是参加10年小学和高级初中学习,受过图书馆职业培训2年的图书馆专业双轨制毕业生;一类是12年高中毕业,上完3年本科,或者进一步接受2年硕士教育的应用技术大学、综合类大学的学士或硕士。专业包括图书馆学、信息管理学、信息技术等。德国图书馆馆员在职培训包括德国图书馆协会(Dbv)各州联合分会设立专题培训班、高校提供的在职教育、政府支持的图书馆管理人员培训和图书馆自身开展的各类培训。
德国图书馆是阅读推广最重要的职能机构。汲取德国图书馆业的先进做法和管理经验,对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1)尽早颁布相关法律和法规,加快图书馆工作法制化进程。德国利用法律、法规、制度和标准等强制性手段约束图书馆的行为。德国《基本法》要求保障公民的信息权,第五条规定:“人人享有传播其言论的权利,并无阻碍地以通常途径了解信息权利……。”乡镇法规规定:“乡镇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市民提供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必需的公共设施。”这些图书馆法律和规定为各级公共图书馆履行职责和承担重点任务提供了有力依据。我国公共图书馆虽然近年来发展很快,但是我国目前还没有出台图书馆法,所以有些根本性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如,图书馆的规模、人员配置和经费预算等都没有法律保障。
(2)利用中央集权的体制优势,积极推行图书馆总分馆制。与德国相比,我国只有几个经济发达地区实行了小范围的总分馆制,这种总分馆制呈现多元化特点。其中,有上海中心图书馆、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流动图书馆”、深圳“图书馆之城”、苏州市主分馆、东莞“总分馆”和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联合图书馆”等模式。[5]这些模式都是根据当地实际探索出来的,有别于德国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主要因为我国实行“分灶吃饭”的财政和人事体制,各级公共图书馆隶属不同级政府,而各级政府的财政和人事是独立的。因此,我国图书馆业需要突破现有的行政区划管理模式,在全国范围内构建国际通行的公共图书馆总分馆服务体系。即以城市图书馆为中心馆、区县图书馆为分馆、街道乡镇图书馆为次分馆、社区图书馆为基层服务点的四级服务体系,赋予总馆对其分馆垂直管理与业务统筹职能,充分整合公共文化资源,提升公共图书馆服务效能。
(3)坚持开放的服务理念和方向,吸引读者利用图书馆。德国图书馆的理念是图书馆作为阅览场所,应做到:“对全体人员开放,提供各种服务,要吸引人,使不同期望的人群都可以享受到服务。”目前,我国图书馆大多处在坐等读者服务的层面,各项服务工作比较被动,可以学习德国图书馆的做法,走进人群聚集的区域,通过引进新科技和设备,举办各种有针对性的特色活动,吸引不同年龄段读者走进和利用图书馆等。
(4)加大为弱势群体服务力度,使其享有公平获取信息的权利。德国有针对特殊读者群体的图书馆,如,盲人图书馆,病人图书馆等,老年人借书可以送到家。从服务对象的特殊性看,德国的图书馆对弱势群体的服务更专业化。我国公共图书馆大都设有专门为残疾读者服务的阅览室,但全国范围内专门的盲人图书馆很少。2011年,北京唯一的中国盲文图书馆由偏远的卢沟桥迁址核心城区,曾引起不小反响。其他省市的盲人图书馆少而又少。再如病人图书馆,德国公共图书馆与医院合作开展服务,一对一地为病人读书、提供图书外借服务等。
(5)重视少儿读者工作,提高未成年人的服务水平。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近年来发展迅速,然而,与庞大的未成年人口相比,公共图书馆的少儿服务还远远不能满足广大未成年人的需求,在服务方面还有许多缺陷。如,我国图书馆少儿图书主要按学科(中图法)排架,这种排架法不利于读者在短时间内锁定借阅目标;一些公共(少儿)图书馆虽定期开展少儿活动,但活动更注重形式和参与人数,忽视了儿童的内在感受和体验。同时,还存在婴幼儿阅读活动开展比较薄弱等问题。因此,首先,国内图书馆建立少儿图书的分级标识,制定准确的分级阅读原则和方法;其次,公共图书馆将推动未成年人阅读工作作为重点,从儿童的需要、兴趣、心理和生理特点出发逐级开展分级阅读活动,并通过各种主动关怀儿童阅读的策略或计划,加强对婴幼儿和家长阅读意识和行为的培养和指导。
(6)提高行业准入标准,加强在职图书馆员职业培训。德国实行双轨制教育,进入图书馆工作的人员,都具有较为完备的图书馆学知识。入职的图书馆员,每年会参加各类型专业培训。相比而言,国内图书馆员特别是公共图书馆员有图书馆和情报专业背景的较少,很多员工对常见的计算机应用技术、检索技术了解不够。以首都图书馆为例,图书馆和情报专业毕业生占全员比例不足10%。首都图书馆每年年初制订职工继续教育计划,分层次、分类别地开展职业培训,还与高校联合开展图书馆在职研究生进修班等。但由于职工的工作岗位不同、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在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上还需增强。借鉴德国图书馆的做法,建议在国内公共图书馆范围内建立图书馆员准入制度,对于非图书馆和情报专业人员,需接受一定年限的图书馆职业教育,方可进入图书馆系统开展读者服务。对在职馆员,严格按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制度,充分利用图书馆协会、中图学会等图书馆协调机构和高校图书馆的专家资源和平台优势有针对性、分层次地开展各类业务培训,从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入手,提高公共图书馆行业的服务质量。
(7)加强合作,发挥整体效应。德国图书馆与各界的合作对我国图书馆可持续协调发展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国内公共图书馆越来越注重与外界的合作。如,“首图讲坛活动”就是由首都图书馆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医院、出版社和北京市文化局等多家单位共同合作举办的。但总体上,我们的社会阅读推广活动参与主体仍然较少,推广渠道较窄。因此,首先要发挥好图书馆协调机构的作用,为公共图书馆发展提供良好的业界环境。其次,要走出去,将发展公共关系作为发展公共图书馆事业的一项重要任务,吸引多方主体参与社会阅读推广活动,扩大阅读推广的社会影响力。
[参考文献]
[1]杨子竞.德国图书馆现况与走向[J].高校图书馆工作,2006(2):90-91.
[2]金红仙.德国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研究[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8):358.
[3]隋冬.德国的公共图书馆[J].山东图书馆学刊,2002(1):100-101.
[4]李浚.德国科隆图书馆发展战略规划及员工发展探析——“对话”德国科隆中央图书馆馆长Hannelore Vogt博士[J].图书馆建设,2012(1):1-2.
[5]中国图书馆与德国基层图书馆之间的比较[EB/OL].[2007-11-15].http://www.china.com.cn/book/txt/ 2007-11/15/content_9231439.htm.
A Preliminary Study on Public Library Services in Germany Capital Library of China
Wang Yong-dan
Abstract:This article introduces some successful cases of reader service in Germany public libraries which are reader-oriented, efficient, attractive with various special reader activities and reader requirements satisfiable.These libraries try to extent their service scope, improve the books circulation and cooperate actively to promote reading activity.Referring to these cases, this article suggests setting up corresponding law and regulations to speed up the process of library egislation and help the library fully play their social function with a series of effective adjustment.
Keywords:Public Library;Library Service;Germany
[收稿日期]2015-03-22[责任编辑]张雅妮
[作者简介]王永丹(1973-),女,首都图书馆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少儿英文阅读推广。
中图分类号:G25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8214(2016)02-00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