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的核心能力是怎样形成的
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中国,成为党的领导核心,既要赢得亿万人心,也要具备“核心能力”。那么,习近平的核心能力是怎样形成的,他又如何“安天下”“润人心”?
习近平的核心能力,是如何形成的呢?首要的一点是,习近平用一言一行生动诠释“以百姓心为心”“权为民所赋”的真谛,这很大程度上源于他特殊的成长经历。
15岁那年,习近平到陕北农村插队。在陕北7年多的日子里,他饱经底层百姓所有的艰辛。面对住窑洞、吃苞谷这些衣食艰苦,是百姓帮助他度过了生活难关;面对打坝挑粪、开荒修路这些劳作辛苦,是百姓帮助他养成了咬牙坚持的毅力。
走出陕北时,人民的含义在习近平心中发生了质的升华:人民是一种共度磨难的坚强支撑、是一种荣辱与共的可靠依存。这就决定了习近平的人民情怀必定根基扎实、牢不可破。正像习近平自己所说:“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
人们经常可以看到习近平心系群众的画面:在太行山深处他与村民坐炕头聊家常,在甘肃兰州他给七旬老人端饭,在四川芦山他亲吻地震安置帐篷里的小孩……所有举动都是发自内心深处的真情流露。
先后10次递交入党申请的习近平,在1974年1月被批准入党并很快被推选为农村大队党支部书记。对于这一年多的经历,习近平曾说,知青生活的艰苦磨炼,使他看到了人民群众的力量、人民群众的根本,了解到什么是中国的农村、什么是老百姓的喜怒哀乐、什么是中国的基本国情。毋庸置疑,基层干部的艰难经历,为习近平从政后形成坚持走群众路线、紧紧依靠人民的执政理念奠定了坚实的根基。
深入分析习近平的履职经历,不难看到,其经历广泛而丰富、深入而扎实。
习近平在正定县任职时,就按照“郡县治、天下安”的执政路径,开始探索治国理政之道。他采取的抓发展、抓改革、抓民生、抓干部等一系列举措。这与他主持中央工作以后即刻全方位开启党和国家的改革,精心谋划“十三五”国家发展战略等一系列举措一脉相承。
2016年4月24日,习近平来到安徽省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走访村民。68岁的贫困户汪能保看到习近平走向他家,快步迎了上去,紧紧握住他的手,激动不已。习近平说:“老汪你好,来看望你们。”汪能保说,做梦都没想到您会到家里来,共产党政策好,给我们带来好多福分啊!图为习近平拿起桌上的扶贫手册,一边看一边询问老汪家的情况
可以说,十八大以后习近平展示的核心能力在正定已经开始生根萌芽。
在浙江省的任职经历,是他在更高的平台上全面开启了主政一方、造福一方的崭新实践。上海任职的经历,则对习近平核心能力的演进起到了画龙点睛的催化作用,在中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全国乃至全球的经济中心,习近平进一步提高了国际运作能力,形成了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的系统思路,核心能力进入更完整、更全面、更系统的全新境界。
不同的环境给习近平提供了从不同角度思考、解决问题的机会,使他对中国的党情、国情、民情、社情有了更加透彻的理解和把握。从宁德严肃处理2000多名干部违规建房到十八大后全面从严治党,从福建自觉促进两岸交流、喊话实现两岸“三通”到与马英九实现历史性握手等等。可以说,这一时期习近平核心能力的成长,为形成领袖核心能力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从地方党政领导到国家领导人,习近平通过重点强化外交经验积累,大大丰富了大国外交认知,深刻把握了国际交往的原则和规律,全面形成了独到的外交思想和外交主张,对整个国家乃至世界产生巨大影响。
此外,“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为学之道,使习近平拥有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扎实的理论素养、辩证的思维能力、丰富的实践经验,同时他也因学而成长、因思而成熟、因行而成功。
十八大以后,习近平带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大踏步迈开了全面从严治党的新步伐,党心凝聚、民心大振。
然而,领袖风范的形成非一日之功,正如他自己概括的那样,要真正建立起“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共产主义理想是伟大的”“做一个优秀的共产党员”这些信念,坚信有意义的成长历程必定不会一帆风顺,必须经历坎坷曲折。事实也是如此,从被动下乡当知青到扎根农村干事业,从中央军委大机关到主动选择去基层,无不生动证明了习近平主动把成长历练当作党性锤炼的过程。
在党性修炼上,他用自身的模范行动树立了在党兴党、敢于担当的标杆形象。“上为之,下效之”“其身正,不令而行”是习近平崇尚的为政之道。他始终高举“行胜于言”的大旗,从做基层干部开始就践行“向我看齐”,并一路走来做到了中央。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坚持以江山永固、长治久安为己任,以只争朝夕、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大力解决党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剥除党的肌体上的痈疽毒瘤,立铁规、肃纲纪、整歪风;以破釜沉舟的勇气,全方位推进党、国家、军队的系统改革,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增强国家综合实力;以重典猛药整治军风军纪,肃清流毒影响,确保“枪杆子”“刀把子”永远掌握在党和人民手中。这些大治理、大改革、大整顿在展示领袖大气魄的同时,更是展示了坚强的党性。
从习近平核心能力的演进轨迹不难看到,习近平之所以能够成为公认的领导核心,不仅有其客观的必然性,而且有其科学的规律性,还有其现实的示范性。
习近平的上述核心能力,无疑为“安天下”提供了保障。那么,在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守得住底线,如何保持内心的清净、安宁?2016年12月9日下午,在中央政治局一次重要的学习中,习近平深切的谈了谈“内心的法律”的问题。
习近平指出,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法律有效实施有赖于道德支持,道德践行也离不开法律约束。法治和德治不可分离、不可偏废,国家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协同发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这条道路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强调法治和德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这既是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对治国理政规律的深刻把握。法律法规要树立鲜明道德导向,弘扬美德义行,立法、执法、司法都要体现社会主义道德要求,都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其中,使社会主义法治成为良法善治。法律是底线的道德,也是道德的保障。要加强相关立法工作,明确对失德行为的惩戒措施。对见利忘义、制假售假的违法行为,要加大执法力度,让败德违法者受到惩治、付出代价。
习近平强调,要要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引导广大人民群众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良好道德风尚,争做社会主义道德的示范者、良好风尚的维护者。要坚持把领导干部带头学法、模范守法作为全面依法治国的关键,推动领导干部学法经常化、制度化。以德修身、以德立威、以德服众,是干部成长成才的重要因素。领导干部要努力成为全社会的道德楷模,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带头注重家庭、家教、家风,保持共产党人的高尚品格和廉洁操守,以实际行动带动全社会崇德向善、尊法守法。
(新华网2016.12.11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