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国余
瑶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述评
陈国余
在瑶族社会生活中,传统体育文化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国内外学术界对此予以极度的关注,并产生了不少有价值的科研成果。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对国内外有关瑶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把握当前瑶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研究动态,并对其未来研究趋势进行展望,以期为进一步研究瑶族传统体育文化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
瑶族;传统体育;文化
瑶族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世界性民族,除了中国境内拥有近280万瑶族人口外,还有70多万分布在海外,主要居住在东南亚的缅甸、越南、老挝、泰国以及法国、美国、加拿大、墨西哥等西方国家。瑶族长期生活在高山密林之中,属于比较典型的山地民族,因此有“无山不有瑶”之说。他们在漫长的征服险恶自然环境和野兽的斗争中,创造了历史悠久、特色鲜明、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传统体育文化,为发展民族经济、促进民族团结、提高民族健康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此予以极度关注,越来越多的学者对瑶族传统体育文化展开不同程度的研究,瑶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研究工作受到了空前的重视。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国内外学术界至今仍无人对瑶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评析,这不能不说是瑶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领域的一大憾事。为了更好弘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构建民族地区社会和谐、促进国内外瑶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有必要对有关瑶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研究成果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探知当前瑶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工作的新动向,同时对这些研究成果做出简要述评,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且对其未来的研究趋势进行展望,以期为国内外学者进一步深入研究瑶族传统体育文化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近年来,对海外瑶族传统体育的搜集、整理、保护传承等方面的研究已经成为国内外学界关注的新热点。目前,国外学者和专家对海外瑶族传统体育已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其中,具有代表性论著有美国学者HjorleifurJonsson的《体育与文化中的瑶族:泰国少数民族身份认同》(Mien through sports and culture: Mobilizing minority identity in Thailand)(2003),该文从体育人类学视野出发,结合具体的自然、社会与文化语境深刻论述了瑶族传统体育与瑶族社会、民族国家建构之间的互动关系。该文在西方国家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许多学者纷纷撰文评述,如美国学者Jacquetta F Hill的《约雷弗·琼森的瑶族体育及其遗产,泰国2001;约雷弗·琼森的瑶族关系:泰国的山地民族与国家控制》(Mien Sports and Heritage, Thailand 2001 by Hjorleifur Jonsson Mien Relations: Mountain People and State Control in Thailand by Hjorleifur Jonsson.)(2008)、澳大利亚学者AnnetteHamilton的《瑶族体育及其遗产:泰国 2001》(Mien Sports and Heritage: Thailand 2001)(2004)。上述成果无论在方法论、研究视角还是理论阐释上都对研究瑶族传统体育文化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3.1瑶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起源、特征、价值和表现形式研究
这一方面研究成果的来源既有综合性著作中的有关章节,又有期刊论文和硕士论文,但他们都没有对其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分析。如娄方平的《瑶族体育舞蹈长鼓舞的起源、传承与社会意义》(2014)对瑶族传统体育项目长鼓舞的起源进行简单的介绍。他认为瑶族长鼓舞的起源来源于一个民间传说。相传盘王在一次捕捉大山羊时遭受攻击,最终在梓树下郁郁而终。在盘王死后的祭典活动中,其子女以此山羊皮和盘王所倚靠的梓树制作长鼓,边击打长鼓边跳起舞蹈,这种舞蹈叫做长鼓舞,用以告慰盘王的在天之灵[2]。何林等的《瑶族传统体育文化及其特征》(2012)对瑶族传统体育文化及其特征进行简单的说明。他指出:瑶族传统体育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个性鲜明,具有宗教性、生产生活性、娱乐性等特征;社会价值具有传承民族文化、强身健体、娱乐身心等方面[3]。李默主编《乳源瑶族自治县概况》(1985)中对瑶族“舞春牛”表现形式进行简单的描述。该书指出:“舞春牛”活动也是在新春年节时进行,场面相当热闹。舞春牛时,由两人合舞牛头和牛身,作牛行走和拜舞状,另有一人作牵牛舞,边抚弄着牛头牛身,边唱着祝人寿年丰和新春喜庆的《春牛歌》。也有的以三男三女分男队二队互相对唱,有锣鼓和乐器伴奏。一村舞完再到一村,有时候汉族同胞到瑶族村寨去舞春牛,村村寨寨的瑶、汉族男女老少争先恐后地围拢着“春牛”嬉笑,享受着民族团结庆新春的欢乐[4]。
3.2瑶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现状研究
瑶族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山地民族,主要生活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湖南省、广东省、云南省、贵州省等丘陵、河谷地带以及具有一定海拔高度的山区,在这些地区瑶族传统体育文化得到较为完整的保留和保护。因此,国内学者对瑶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现状研究理应集中在以上地区。然而,通过查阅资料发现,国内学者对瑶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现状研究局限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湖南省、广东省等三个地区。如王桂忠的《关于广东省瑶族传统体育资源及发展状况分析》(2002)、胡小勇的《江华瑶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现状与对策》(2010)、郑杰政等的《桂西北瑶族传统体育及特色》(2011)等。其中具有代表性期刊论文有王桂忠的《关于广东省瑶族传统体育资源及发展状况分析》对广东省瑶族主要聚居区乳源、连南、连山等瑶族自治县的瑶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现状进行全面调查分析,结果显示:广东省瑶族传统体育项目共有24项,其中有9项开展得较为广泛,分别为赛龙舟、半路王、独木行舟、顶棍、舞龙灯、抢花炮、打陀螺、瑶拳、瑶舞。同时,还对广东省瑶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历程进行简单的阐述[5]。
3.3瑶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研究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正在逐渐改变着瑶族地区传统农业的基础,也改变着瑶族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习惯、人生价值观等,使植根于传统农业社会的瑶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面临着挑战。因此,如何加强瑶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已成为我们研究瑶族传统体育文化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目前,国内已经有些学者对瑶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进行研究。如吴燕、冯霞的《瑶族“打猎舞”的保护与传承》(2013)、何飞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瑶族猴鼓舞体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2013)、王丽萍的《江永瑶族长鼓舞的传承研究》(2014)。其中何飞等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瑶族猴鼓舞体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一文中对猴鼓舞发展遇到的问题和困境进行了深度解剖,提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瑶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保护的新思路,如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健全相关法律体系、保护猴鼓舞体育文化传承人,培养人才、深化瑶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认识与研究等[6]。
3.4瑶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研究
瑶族在漫长的历史时期里,创造了许多历史悠久的传统体育文化。同时,由于瑶族居住区地处偏僻,且道路陡峭狭窄,跬步皆山,自然环境的恶劣造成了交通闭塞,限制了瑶族与外界的文化交流,这也使得一些瑶族传统体育文化并未受到太大的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仍然保持着较为“原生态”。因此,如何合理开发瑶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已成为国内有关研究瑶族传统体育文化方面的学者共同关注的问题。如胡小勇、唐丽的《瑶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现状与对策》(2010)、胡小勇的《江华瑶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现状与对策》(2010)、王丽萍的《瑶族长鼓舞的体育资源开发研究》(2014)等。其中,胡小勇的《江华瑶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现状与对策》一文中对江华瑶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进行研究,分析江华民族体育旅游资源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和对策,以全面促进江华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7]。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关于瑶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到目前为止,应该说已经取得了一批令人欣喜的研究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4.1从研究的数量上看,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5年6月,通过中国知网检索可以发现,自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与瑶族传统体育文化相关的研究文献有60篇,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4.2从研究的内容上说,研究的内容较为全面,包括有瑶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本体研究、发展现状研究、传承与保护研究、资源的开发研究等。
4.3从研究的地域来讲,大到有对我国瑶族居住的省份、自治区传统体育文化整体的调查研究,小到有对瑶族自治县、瑶族乡、瑶族村寨的研究,可以说研究的地域越来越多。这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为保护、传承和发展瑶族传统体育文化提供有参考价值的依据。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关于瑶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
4.3.1受历史条件、学术观念等因素的制约,在过去搜集整理瑶族传统体育工作中存在着调查不深入、描述不详细等问题,在整理中又有过度改写,从而使瑶族传统体育失去真实性;
4.3.2以往的研究成果大多数从体育学科视角下出发,单纯地搜集和分析瑶族传统体育而忽略了其赖以存活的自然、社会和文化语境,导致不能从整体上真正认知瑶族传统体育本质特征,从而限制了瑶族传统体育研究的深度与广度;
4.3.3在分析研究层面,目前的研究远远没有深入到瑶族传统体育本体的分析探讨中去,有关它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与族群社会的互动关系等问题的研究,近乎空白,以上问题都是有待于在今后的研究中需要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5.1瑶族传统体育文化史料的调查、收集与整理研究
通过对瑶族传统体育文化史料的调查、收集与整理研究,有助于我们认识、解释和重构瑶族传统体育文化历史的痕迹,对于弘扬瑶族传统体育文化、推动我国传统体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国内外学者对瑶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研究一直停滞不前的主要原因在于史料匮乏,缺乏深度研究。在瑶族地区各县、市政府档案局、文化局、民族事务局等相关机构,以及民间都蕴藏着十分丰富的瑶族传统体育文化史料。然而,随着时代的推移和现代文化的冲击,这些宝贵的人类文化遗产正逐渐被人疏忽和遗忘,部分瑶族传统体育项目一无史料可查,二无文字记载,而是通过口授身传的方法流传下来的。现在掌握这些方法的老人都年事已高,如果不抓紧时间抢救,很多珍贵的瑶族传统体育项目将濒临灭绝。因此,抢救性收集、系统梳理珍贵瑶族传统体育文化史料是我们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5.2瑶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本体研究
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内外学者在搜集、整理、抢救、保护瑶族传统体育文化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可以说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然而,令人遗憾的地方是,目前有关瑶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研究还没有远远深入到其本体的分析探讨中去。通过中国知网检索到有10部综合性著作中含有瑶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小章节,其内容多为介绍性质,较为简单。此外,还有60篇相关的学术论文和4篇硕士论文,但仅有9篇学术论文和1篇硕士论文涉及到瑶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起源、特征、价值、传承机制等本体研究,但都没有结合当地的自然、社会和文化语境进行深入的探析,致使瑶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某些对策建议的针对性、可操作性和实效性受到很大影响。因此,深入对瑶族传统体育本体的研究,有助于灿烂多彩的瑶族传统体育文化得以更好地保护、传承和发展,为世界和民族留住一份珍贵的民间文化遗产。
5.3瑶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跨学科、多维度研究
瑶族是一个历史悠久、频繁迁徙的古老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瑶族创造了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了瑶族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宗教等因素,是了解瑶族民族文化的重要依据。因此,通过深入研究瑶族传统体育文化来进一步研究瑶族的民族心理、民族精神、民族意识、文化认同等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这就需要运用民俗学、人类学、民族学等多种学科的方法对瑶族传统体育文化进行多角度、多方位的综合分析研究。然而,目前国内外学者对瑶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研究大部分局限于体育学科,缺乏与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历史学、旅游学、传播学等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随着我国社会转型加快,社会结构日益复杂, 我国瑶族传统体育文化面临着一系列重大问题,诸如瑶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濒危史料搜集与整理问题、传承与发展问题、开发与保护等问题,它们的解决都需要应用交叉科学的理论与方法。
5.4瑶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研究
我国瑶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了历史悠久、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传统体育文化资源,这些资源与瑶族传统节日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具有一定的开发与利用价值。如瑶族传统节日盘王节、达努节、歌堂节等,在这些节日当中开展传统体育活动包括有双刀舞、盘王拳、爬刀梯、长鼓舞、猴鼓舞、抢花炮、舞龙、舞狮、人龙等,整个现场人潮涌动,给节日营造出热闹浓烈的氛围,可谓是盛况空前,起到了对外宣传、扩大招商引资、推动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因此,加强对我国瑶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研究,对于在现代化浪潮冲击下保护、传承和创新瑶族传统体育文化,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加强民族团结,增强民族认同感,以及推进瑶族地区经济和文化的迅速发展无疑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黄钰,黄方平著.国际瑶族概述[M]. 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3.
[2] 娄方平.瑶族体育舞蹈长鼓舞的起源、传承与社会意义[J].贵州民族研究,2014,35(165):235-238.
[3] 何林,蒋东升,葛鑫远. 瑶族传统体育文化及其特征[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18(2):90-93.
[4] 李默. 乳源瑶族自治县概况[M]广州: 广东人民出版社, 1985.
[5] 王桂忠. 关于广东省瑶族传统体育资源及发展状况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2,38(8):55-57.
[6] 何飞, 伍广津, 李婷婷.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瑶族猴鼓舞体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J]. 体育科技, 2013,34(1):32-36.
[7] 胡小勇. 江华瑶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现状与对策[J].科技信息, 2010,(5):509-510.
2015年贵州师范学院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贵州荔波县瑶族濒危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搜集、整理与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5YB030);贵州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贵州师范学院中国山地民族研究中心基地项目"贵州瑶族传统体育及保护传承研究"(项目编号:2015JD088)
陈国余(1983-),男,汉族,广东湛江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讲师,贵州师范学院体育学院、贵州师范学院中国山地民族研究中心兼职研究人员。
10.16730/j.cnki.61-1019/g8.2016.0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