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兰伟
(湖南图书馆,湖南 长沙 410011)
道与器之辨
——全民阅读视野下的图书馆经典阅读推广
王兰伟
(湖南图书馆,湖南 长沙 410011)
在全民阅读活动已取得初步成效的情况下,加强经典阅读的推广,对于全民阅读活动的深化、提高国民素质、繁荣社会文化无疑具有积极意义。在此过程中,图书馆应秉承《公共图书馆宣言》精神,坚守图书馆之道,将道之精神贯穿于全民阅读活动中。
道器全民阅读经典阅读
1.1传统中国阅读的道器之辨
中国传统社会主张“文以载道”,好的文章要有所附着,或能利国利民,或可修身养性。以诗圣杜甫为例,“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种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家国情怀,就是杜诗所载之道。李白的诗写得不逊于杜甫,在诗坛的地位却不如杜甫,只因杜诗有兼济天下之志。这个道在《论语》中亦多有涉及。孔子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又说:“士志于道者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还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这种道,从小处说是个人立身处世的根本,从大处说是天地间之至理。为了求道证道,安于贫贱、舍生取义都是寻常事。
与道相对应的是器。《周易·系辞传》有言:“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论语》中孔子也讲:“君子不器。”意为君子不应该像器皿一样,局限于单一的用途。也就是说,君子要追求形而上的道,而不能满足于掌握单一的技能。
古代中国书籍分类最常见的为经史子集四分法。四类书中,以经书特别是儒家经典为上,它们被看作往圣先贤的至理名言。史部书地位也很高,因为可以以史为鉴。子部、集部书的地位则次之。“诗词为小道”,就是这种观点的反映。古代中国人把经邦济世、修身养性的书看作道之所在,读这些书意味着对道的追求。那些消遣性的、打发时间的书则属于器的范畴,在境界上要比传道的书低不少档次。在古代中国,阅读一向以经书为上。在《红楼梦》的世界中,像《牡丹亭》这种爱情故事就难登大雅之堂,林黛玉只能偷偷摸摸去读。
1.2全民阅读氛围中的国民阅读现状
互联网诞生以来,电子阅读随之兴起,并日渐蚕食传统纸质阅读的领地。关于图书馆存废之争的争论也不绝于耳[1]。在此形势下,图书馆界应加快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新闻出版署、文化部、教育部等多个部委共同倡导,从2006年开始,在全国开展全民阅读活动,既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必要举措,又是对互联网时代阅读危机的积极应对。全民阅读活动开展数年来,推荐了一系列书目,并结合“世界读书日”开展了大量阅读推广活动,如书香中国活动、陕西省的三秦书月、内蒙古草原读书月、湖南省的三湘读书月、广东省的书香岭南等,在社会上引起不小的反响,对提高整个社会的阅读氛围起到了一定作用[2]。综观全民阅读活动开展数年来的宣传重点和学界研究成果,可看出其主要侧重点多是强调阅读,对于读什么则强调不足。根据《中国图书商报》2012年发布的《上半年全国九大公共图书馆中文图书借阅排行榜评 功能性阅读与审美性阅读各领风骚》[3],奇幻、悬疑、穿越、历史小说等畅销书高居借阅榜前列。从借阅榜数据来看,整个社会的阅读氛围基本是一种“轻阅读”或曰“浅阅读”状态。也就是说,很多读者看书并不是为了求知,而是为了消遣。
1.3功利阅读带来的道之衰微
进入现代社会以来,传统的价值观已经被颠覆,关于什么是道的解释也不断变化。从晚清到共和国成立,救亡图存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反映在阅读上,那些有利于救国兴邦的书籍则是道之所在。共和国成立后,相当一段时间内,共产主义理想及其价值观成为书中之道,其他一切不相符的价值观都被批判。改革开放以来,社会逐渐变得多元化,自由、平等、公正等理念上升至道的范畴。当然,书籍中所载之道并不是这么狭隘。一般来讲,那些有所弘扬、有所坚守、有所批判,符合人类对真善美追求的理想,具有一定思想性、艺术性、文学性的书籍,被认为是道之所存。有些书籍,无关价值观和理念,仅讲授一门技术或技能,则可归入器之范畴。那些无关民生、无关修身、仅为消遣的读物,或许连器的范畴也算不上。
传统中国,儒道被奉为核心价值观,四书五经被列为科举考试的必考科目。孩童从蒙学开始,就接受这种思想的熏陶,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内化为立身处世的行为准则。很多人将中国的衰落归结为儒家思想的束缚,于是儒家价值观遭到抛弃。直到“文革”结束,传统文化才重新在中国慢慢回暖。近几年,随着国学热的升温,有些小学又开始了读经活动。不少国人也对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有了新的认识。
现代社会主张多元化,儒家学说很难再像以前那样居于一尊。国学热虽然升温,但在整个社会的影响其实相当微弱。当下的中国,市场经济带来的金钱至上价值观在社会中甚嚣尘上。经济至上的发展模式,其弊端反映在道德领域,就是道德的崩溃或沦丧。由于文化发展的滞后,国人的阅读也显得功利,中学生以升学为本沉浸于课本,大学生迫于就业压力考级考证不停,普通民众为排遣生活压力偏爱消遣性读物。这种情况下,国民所阅读的书籍,在大多情况下,是与道无关的。也就是说,这些读物非道之所存。相当大比例国民所读之书只能归入器的范畴,甚或连器的范畴也无法列入。
2.1阅读危机与图书馆的现实选择
影视传媒以其直观性和更强的可感性赢得了大量观众,其对传统纸质阅读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互联网兴起之后,碎片化的电子阅读更是迅速蚕食传统阅读市场。近几年关于实体书店倒闭的大量报道,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当下中国的阅读现状[4]。这种情况下,关于图书馆生存危机的争论也不绝于耳。出于正视现实、寻求生存机会、更好地为读者服务的目的,不少图书馆为吸引读者采取了种种举措。“学习共享空间”[5]“第三空间”[6]等概念的提出并被应用于图书馆服务实践,代表图书馆界在积极应对阅读危机[7]。了解这些概念的内涵,就可发现它们几乎都具有一个共同点,即是将阅读与休闲结合起来,让读者在图书馆享受到家一般的温馨。
针对经典阅读遇冷、消遣阅读大行其道的现状,很多图书馆在藏书建设上也不得不考虑读者的阅读需求。畅销书的大量购进,是不少公共图书馆的现实选择。上海图书馆还与盛大文学合作,将其旗下起点中文网的网络小说引进图书馆,读者可以不用订阅,在图书馆免费阅览该网站连载的原创网络小说[8]。种种尝试,一方面有效吸引了读者,同时也带来另一个问题,即图书馆藏书随之趋于通俗化甚至庸俗化。
2.2全民阅读中图书馆应坚守之道
对于图书馆为了吸引读者而采取的种种措施并不总是能得到赞同声。针对公共图书馆大量引进畅销书以提高借阅率的现实,日本的出版界颇有微辞,认为图书馆成了免费租书店。由于畅销书的借阅率非常高,由此影响了图书的正常销售量,侵犯了作者和出版社的权益[9]。
上海图书馆引进连载网络小说的尝试,在图书馆开展服务的模式上可算一种创新。不过,这种创新的积极意义与消极意义同在。因为当下的网络小说创作充满商业气息,功利性的快速生产模式和连载方式使大多数作品粗制滥造。而且,网络文学作品多以幻想文学为主,现实主义题材少之又少,总体来说是一种消遣文学,甚至大部分网络作品都不能称之为文学[10]。这些书籍中,承载的“道”可谓微乎其微。
目前的中国,道德的滑坡和沦丧已经成为一种共识,诚信的缺失使国民的饮食、健康受到很大威胁。这种情况下,图书馆如果仅仅出于谋求自身生存的目的而放任消遣阅读的盛行,对于国家的未来和国民素质的提高都是一种伤害。因此,秉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公共图书馆宣言》精神,在开展业务过程中有所为有所不为,坚守图书馆致知弘文、开启民智、消除信息鸿沟的职业之道,将更利国利民。
2.3在经典阅读中寻求现代之道
从古至今,作为人类思想结晶的书籍已经远远不能用汗牛充栋来形容。现代印刷术兴起之后,书籍的倍增速度已越来越快,一个人一生绝无法读完所有书籍。这种情况下,经典阅读就成为必然的选择。可是,如此众多的书籍中,哪些是经典哪些不是?不同读者的观点也很不相同。
尽管如此,并不是不同读者眼中的经典绝无共同点。对于中国人而言,经典首先是中华元典。中国文化的基石是儒家、道家思想,再加上中国化的佛家思想。这些形成中国文化基石的典籍被称之为中华元典,如《周易》《论语》《老子》《庄子》等,是理所当然的经典。叙述中国历史的书籍,如《史记》《汉书》等也当在经典之列。此外,代表中国文学成就的《诗经》《楚辞》、唐诗、宋词、《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等也算得经典。
现代社会,人们不可能夜郎自大关起门来只读古书。新文化运动兴起以来的优秀作品如《呐喊》《边城》《白鹿原》《红高粱》等书可说是现代社会的经典。金庸的小说,因为其出色的人物塑造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可说是通俗小说中的经典。其他如欧美国家、日本、印度等国家的优秀思想成果,都不应当排斥。图书馆可根据教育学家和社会公众的口碑综合比较,筛选出一批不同种类、不同国别、不同年代的经典书籍,在读者中间进行阅读推广。
3.1藏书建设突显经典书籍
以往的主流观点认为,高校图书馆突出专业性,公共图书馆则相对大众化、通俗化。因此,在藏书建设上,高校图书馆藏书多侧重专业学术著作的收藏,公共图书馆则比较注重通俗读物的建设。从某种程度上说,这种定位并无不妥,根据现实中读者借阅需求来看,也确实如此。正如很多借阅榜所揭示的,公共图书馆出借率居高的书籍往往以通俗读物为主。而且,这也不仅仅是在中国大陆地区,台湾地区也是如此[11]。基于这种借阅现状,在藏书建设上,很多公共图书馆把相当大比例的资金用于通俗读物的采购。这样做的好处是在相当大程度上提高了图书馆的借阅率。不过从传统中国“文以载道”的立场来看,这种定位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图书馆的品格。现代图书馆主打业务为服务,但读者的需求决非可以完全满足。而且,读者的需求也未必完全合理合法。如同色情、毒品业在世界很多地方都拥有巨大的市场,却被很多国家的法律禁止一样,通俗读物乃至庸俗读物的需求虽然很大,却不能任其膨胀。
再者,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速。从2009年开始,每年毕业大学生数量超过600万。2012年增至680万[12]。如此数目庞大的大学生进入社会,历年累积下来,已经形成一个庞大的阅读群体。在毕业之后,这个群体的借阅需求,将主要由公共图书馆满足。在大学时期形成的专业素养,以及毕业后工作中的专业需要,都使这个群体的阅读需求有别于以往的读者。
基于此,在藏书建设上,增大内涵相对丰富的经典书籍的比例,对于满足读者的需求而言,已经是一个现实的需要。而且,从提高国民素养、繁荣社会文化氛围的角度出发,经典读物也比普通畅销读物要更为有效。再者,与畅销书的短期井喷式阅读相比,经典书籍的阅读则是细水长流的状态。从长远来看,经典书籍的借阅率其实并不低。
3.2读者活动推介经典好书
读者活动如今已经成为图书馆的核心业务之一。图书馆举行读者活动,应该立足于一个宗旨,即满足读者的文化需求,将读者引向阅读殿堂。一个省级公共图书馆,一年的读者活动往往在一百多场次以上,更多者甚至多达几百场。众多的读者活动,是开展全民阅读活动、推广经典阅读的理想平台。
读者活动中的讲座又是核心业务。讲座的受众比普通读者活动远为广泛,而且在互联网时代,讲座视频还可以上传到网上供更多的读者观看。因此,利用好讲座这个平台,对于经典阅读的推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从国内图书馆讲座的内容来看,以文学、社科、健康类讲座为主,主讲人很多都是社会上有一定影响的学者,或在某个领域取得一定成绩的资深人士。这些主讲人的阅读经历本身也是一种财富,如果在举行讲座的时候,每次抽出5分钟作一个简短的阅读推介,对于主讲人而言基本不会有什么难度,对读者而言则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3.3常态化读经读书活动
经历了“五四”“文革”时期的激进以后,如今越来越多的学者和国民已经意识到,中国传统文化并非一无是处。特别是在近年来经济发展迅猛、道德滑坡严重的社会现实下,人们开始承认儒家学说对于修身的帮助。而且,随着中国经济立足于世界,中国文化何去何从的问题也开始突显。越来越多的国人开始显现出文化上的民族认同,将目光转向中国传统文化,寻求精神的滋养。在教育上,一些城市在小学掀起了读经活动[13]。《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重新成为蒙学读物。不仅如此,在一些地方私塾重新出现。这些活动虽然还存在争议,但至少证明了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愿意去了解本民族的文化之根。
图书馆常年开设读经活动,从中华元典如《诗经》《论语》《老子》《庄子》、唐诗、宋词读起,与读者共同探讨、共同促进。这一读书活动可以不宣扬什么理念,只是老老实实地去读中华元典,从字里行间了解中华文化的渊源。当然,这里的经典可以不局限于中华元典。现代学人、作家的经典著作,国外学者、作家的经典作品,一样可以拿来研读。
3.4网络社区打造经典阅读氛围
互联网的发展已经使网络成为很多人生活中的一部分。博客、微博、社交网络的兴起并兴盛,充分显现了互联网互动交流的优势。众多网上社区如天涯、豆瓣、凯迪、猫扑、新浪微博、腾讯朋友网等,正逐步将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融为一体,并打破时空的限制,形成各具特色的网上社区。立足于Web2.0、Web3.0技术的互联网,其功能已经越来越人性化,交互性功能更趋完善。以新浪微博为例,其一对多的几何级数传播方式,使其辐射能力十分强大。目前,已有众多图书馆开通微博对读者开展服务。在全民阅读活动中,微博显然可以成为一个阅读推广的利器。
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图书馆也应该灵活多变,紧跟时代步伐,利用现代科技,在网络上打造全民阅读的文化氛围,并为经典阅读推广助力。
中国文化数千年发展历程中,对道的追求一直贯穿其中。“五四”以后,传统之道没落,西学之道兴起,传统文化地位大大下降,到20世纪80年代又开始回暖。不过无论是中国之道还是西学之道,都是评判阅读价值和意义的重要标准之一。只是20世纪90年代市场化大潮兴起后,理想精神在现实生活中日渐褪色,道之光环也随之消隐。国民阅读在此社会大背景下,逐渐变得浮躁、功利。图书馆作为传播文化、普及知识、提供服务的文化机构,当以更积极的姿态参与中国文化的建设,在全民阅读活动中有所扬弃,有所坚守,大力推广经典阅读,使全民阅读活动贯穿道之精神。
[1] 汤树俭.图书馆生存态势谇语[J].河南图书馆学刊,2009 (7).
[2]郝振省,等.中国阅读:全民阅读蓝皮书(第1卷)[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海天出版社,2009.
[3]上半年全国九大公共图书馆中文图书借阅排行榜评功能性阅读与审美性阅读各领风骚[M].中国图书商报,2012-08-03.
[4] 吴杰.实体书店倒闭:消失的是一种生活态度和方式[N].南方周末,2011-11-03.
[5] 杜少霞.国内学习共享空间研究综述[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2(2).
[6]高源.图书馆作为第三空间的构建[J].图书馆学刊,2012(10).
[7]人民网.网络调查图书馆生存状况:陷入转型之困[EB/ OL].http://media.people.com.cn/GB/40606/13126656.html.
[8]盛大文学与上海图书馆合作网络文学“登堂入室”[EB/OL]. http://www.enet.com.cn/article/2012/0528/20120528115730. shtml.
[9][日]田村俊作.公共図書館の論点整理[M].東京:勁草書房,2008.
[10]王兰伟.欲望的梦境——中文原创商业网络小说论[O].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
[11]台湾民众2011年阅读习惯调查[EB/OL].http://www. huaxia.com/xw/twxw/2012/02/2757983.html.
[12]郭莹.中国今年毕业大学生逼近700万人创历史新高[N].京华时报,2013-04-12.
[13]钱理群.如何对待从孔子到鲁迅的传统——在李零《丧家狗——我读〈论语〉》出版座谈会上的讲话.
王兰伟1980年生,硕士,馆员,公共服务部副主任。研究方向:图书馆理论、数字图书馆。
G252.1
(2016-02-19;责编:杨新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