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本刊评论员
“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从实现民族复兴、增进人民福祉的高度,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深刻论述了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大意义、工作方针、重点任务。这是全党全社会建设健康中国的行动指南,更是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的实践号令。作为食药监人,我们能为健康中国做些什么呢?
药品是维护人民群众健康的特殊商品。在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过程中,我们要在药品供应保障制度建设上取得突破。首先,要以巩固和完善基本药物制度为重点,深化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改革,提高药品生产质量,建立完善药品信息全程追溯体系,保障群众享有安全、有效、必需、价廉的基本药物。其次,要以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改革为重点,抓好新药创制。“十三五”期间,力争在免疫治疗、基因治疗、细胞治疗、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基因组学、基因编辑技术、结构生物学、精准医疗、生殖健康及出生缺陷防控、体外诊断、疫苗、抗体、结构生物学、人体微生物组等多个领域,追踪科技前沿,跟踪疾病谱变化,加强新药创制,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用药保障。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在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过程中,我们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四个最严”要求,遵循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深入贯彻实施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完善食品安全体系,加强食品安全监管,严把从农田到餐桌的每一道防线。要着力加强贫困地区学生营养餐或营养包的安全监管,为国家实施贫困地区学生营养餐或营养包行动提供有力保障。要引导和支持健康产业加快发展,尤其要促进与养老、旅游、互联网、健身休闲、食品的五大融合。要加大对医疗健康前沿研究领域的支持,消除体制机制障碍,催生更多健康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健康中国的内涵,不仅是确保人民身体健康,更是涵盖全体人民健康身体、健康环境、健康经济、健康社会在内的大健康。在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过程中,我们要深刻领会“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的方针,牢牢抓住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这一根本点,按照绿色发展理念,重点抓好空气、土壤、水污染的防治,切实解决突出环境问题。持续开展城乡环境卫生整治行动,建设健康、宜居、美丽家园。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努力减少公共安全事件对人民生命健康的威胁,为健康中国提供有力保障。
“上工治未病。”在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中,我们要补齐“医疗腿长、预防腿短”的短板,贯穿“预防为主”思想,重点在“防”字上下功夫。有专家总结出“治未病”的三种境界:“未病先防”,着眼于未雨绸缪,保身长全,为第一要义;“既病防变”,着力于料在机先,阻截传变,防止疾病进一步发展;“愈后防复”,立足于扶助正气,强身健体,防止疾病复发。我们要加大科普宣传力度,提高全民“治末病”意识,只有人人明白“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道理,就能让“治未病”成为健康文化内核,让“预防为主”变成每个人的自觉行动。
健康是一种习惯。健康是“社会和个人的资源,是个人能力的体现。”研究发现,在影响健康的遗传、环境、卫生服务及心理、行为与生活方式4个因素中,心理、行为与生活方式因素对健康的影响最严重,约占到70%。换句话说,如果一个人能够做到心理、行为和生活方式健康,就能够预防、推迟或避免70%的疾病,而这完全取决于个人生活习惯。追求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有非常广泛的社会共识和群众基础,这是建设健康中国最深厚的动力。
我们能为健康中国做些什么?这是人人要做的必答题。
——个人健康是立身之本。全社会的健康离不开每个人的努力,公民才是自身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实现健康中国需要“从我做起”。
——人民健康是立国之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让我们投身“共建共享”的伟大实践,为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恪尽职守,尽职尽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