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剑
(重庆行政学院重庆市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重庆400041)
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需要厘清主体和客体,重点对象和重点内容,培育原则等问题,本文拟就这几个问题进行探讨,并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现实路径进行分析。
所谓培育应当是某个主体对某个客体对象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很强的培养、灌输、教化某种观念的过程。例如,一个国家对该国成员的日常行为以及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的教育、教化行为。孔子所谓有教无类,就是这种观念、价值向全体社会成员的培育教化过程或行为。
培育教化一种价值观的过程应当是让全体社会成员认同、认可并自觉遵循这种价值观进而按照这种价值观自觉行为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从观念到社会心理的过程[1],就是培育者把某种观念植入一般社会大众成员的内心中的过程。从文化的角度讲,这个过程也是把一种观念价值转化为一种社会文化心理的过程。例如传统儒学的一些价值观念(忠孝仁义等)就是通过国家政权的培育教化成为了全社会的社会心理文化。当然,佛学的一些价值观念也是通过多种主体向社会成员的培育、乃至社会成员之间相互化育成为中国社会整体的社会心理文化。这个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由思想观念转化为社会心理的过程。但是历史上的经验证明,只要方法得当,措施得力,这个过程也是富有成效和完全能够成功的。
按照价值观培育的一般规律或者机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应是主体对客体的有意识的教育、教化使教化对象能够自觉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行为、内化于心外显于行的过程,也是一个社会主义文化观念传播并深入人心的过程。和历史上的很多价值观培育相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社会主义国家主体的尤其是国家执政者的一种主观能动行为,即国家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需要,积极主动提出文化发展的灵魂、文化发展的方向等,并为了实现这些目标而向社会公民主体提出的具体发展目标或方向。由此观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实则是国家为了某种目的而提出的对国家公民以及未来公民即青少年的发展目标的要求。其指向性非常明确。此外,培育的主体推动者也十分明确,即国家政权或执政者,也就是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以及其各级机构组织。当然具体组织实施者则是根据各个需要培育的对象的划分而确定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简言之,就是由谁培育、向谁培育、培育什么、怎么培育的问题。谁培育的问题就是培育的主体问题,向谁培育的问题就是培育的对象或客体问题,培育什么的问题就是培育的内容问题,怎么培育的问题是培育的机制、培育的举措的问题。培育的内容不言自明。培育的主体则众说纷纭。而要解决培育的主体问题,首先需要回答培育对象即培育谁、向谁培育的问题。只有在主客体问题得以解决之后方可回答培育机制和举措的问题。为此,培育的客体问题即培育的对象问题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所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的客体或对象主要是针对一般的社会大众以及青少年。习近平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重点要抓好四大人群即领导干部、公众人物、青少年以及先进模范[2]。我们认为,对于领导干部、公众人物以及先进模范而言其实是要率先垂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问题,而不存在所谓培育的问题,因为这三个群体本身即是社会的精英,不存在认知不足的问题,不存在认同不足的问题,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些群体应当成为培育的主体,因此对他们而言应当是如何践行的问题,如何推动他们践行的问题。而对于一般群众和青少年而言,恰恰是需要解决认知、认同、体认等培育教化的问题。因为对于一般群众而言,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有差异,认同有障碍,体认自然也有距离。对于青少年而言,他们恰恰是需要教育、灌输新知识新观念的对象,是所谓价值观念处于成长期的阶段,自然也需要培育。由此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对象就是一般社会大众和青少年。对于青少年而言他们代表的是未来,而对于一般社会大众而言他们代表的是当下。针对两者的不同特点,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点策略或举措方面当有不同。
我们认为,青少年是培育的重点。因为青少年不仅是基础是未来,是长远,更是方向。当下的工作即便再成功,而如果输掉青少年就是输掉了未来。
一般社会大众是培育的落脚点和最终指向。所谓价值观的培育也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也好,不可能离开社会大众,也绝不可能回避社会大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果不能得到社会大众的认同、体认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而要成功,将培育重点指向社会大众是理所当然的。
由此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重点指向是青少年,而落脚点和最终指向是一般大众。这两者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对象。
根据以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对象的分析,显然不同的培育对象,其培育的主体应当有所区别。例如,对青少年这个培育对象,其培育的主体应当是学校、家庭、国家乃至社会,也就是多主体的。而对于社会一般大众,培育的主体重点是国家和社会,既有他者培育,也有群体内的相互育化。综合而言,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呈现出多层面、多层次的特点,或呈现出多主体的特点。
国家。此处所指的国家包含执政党以及其各组织和成员,或称党和国家。我们认为,党和国家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主体,其首要作用在于制定出台政策,即是制定出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等的政策制度措施等。党和国家以及各级组织和领导成员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主要领导者、组织者、推动者、监督者。
社会。此处所谓社会即社会大众,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中具有双重的身份和属性。一方面社会大众是培育的对象和客体,另一方面也是培育的主体,即具有培育他者和培育自身的双重功能。作为培育的主体,社会大众具有自我教育的功能,同时对他者主要是社会其他成员和社会成员相互之间具有相互教育的作用,这里面也包含对青少年的教育。
学校。学校在青少年的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学校不仅担负传授知识的功能,也担负育人的功能。育人就包含对青少年学生的正确价值观的形成的引导和教育,担负承担传授党和国家主要价值、意识形态等的功能和作用。
家庭。家庭在教育教化青少年方面的地位和作用无可替代。家庭作为培育的主体,其作用,主要在于通过家庭主要成员的言传身教,率先示范引导影响青少年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乃至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影响青少年必先影响家庭主要成员即家长,然后通过家长的示范垂范影响到青少年。如果家庭主要成员能够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以身作则,言传身教,那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能通过家庭这个重要的主体传承到下一代。其功用势必事半功倍。因此,家庭成员尤其是家长既是重要的(国家与社会的)培育对象也是重要的(对青少年进行培育的)培育主体。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主体客体复杂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也是一个复杂的从思想观念到社会文化心理的过程,就是从国家价值理念转变为社会大众的日常行为的过程,这个过程其实质就是教化、熏陶、感染的过程。从所谓三个层面的价值来看,我们认为,国家层面的价值和社会层面的价值不应当是针对社会大众以及在当下培育的重点。针对社会大众以及青少年,针对领导干部、公众人物、先进模范等群体整体而言,当下应当培育的重点是道德价值的建构或道德价值的培育。
首先,从当前面临的形势来看,道德价值的培育刻不容缓。当前全社会已经基本形成一种共识,全社会在精神建设层面面临的主要问题是道德价值的缺失、精神信仰的失落、终极信仰缺乏,为此,道德价值的建构已经刻不容缓[3-5]。而公民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四个价值观其实就是道德价值理念。因此,对于社会大众和青少年等培育对象而言,重点应当解决道德价值的培育问题。
其次,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身的要求来看,道德价值观的培育本身应当是针对社会大众和青少年等群体培育的重点。国家层面的价值实际上是国家民族奋斗的价值目标,代表党和国家的政治理想和民族发展的理想,具有阶段性特征。而所谓社会层面的价值实际上是人类几千年来的奋斗目标和价值理想,具有长远性和超前性特征,也不是针对个人和公民而言的。而唯有个人层面的价值目标一方面具有道德价值理想的属性,另一方面是对人们日常行为规范的导向,影响规制个人自身的发展。因此,通过道德价值的建设培育可以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最终在社会大众中生根成为一种社会文化心理,并长远流传。
再次,从操作的可行性而言,解决道德价值的培育问题相对可行。道德价值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可回避的经常性的问题,实际上也是广大群众迫切期待解决的问题。把道德价值的培育放在首要位置并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点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期待,具有“一言出,天下动”的效果。
综合以上几个方面的情况,可以看出,当前,应当把道德价值的培育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点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要求全社会齐抓共管,更要求注重培育的全流程、全过程和全环节的系统整体推进,为此,我们应当把握住以下原则。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任何价值观的培育传播一样具有规律可循,为此,我们应当把握好培育、传播的规律。
首先,要把握传播的规律。所谓传播的规律就是一般价值观从价值理念到社会心理的历程和机制等。一般来说,从历史上看,价值观的传播经历了从思想观念到社会心理的过程,其间主要是把思想观念转变为艺术化的内容并通过艺术化的手段以及通过社会大众能够接受的方式,最后使这种思想观念为社会大众认知、认可、认同,并使社会大众按照这种思想价值观念自觉行动。这个传播规律或机制已经为几千年来儒家思想的传播、佛教思想的传播进而成为中国社会文化心理的内核的过程所印证、所证实。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历史的规律也值得重视,需要我们深入把握,认真总结。只有在总结历史经验与规律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增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动性、自觉性和科学性。
其次,要把握培育的规律。把握好传播的规律后,培育的规律也是我们应当把握好的。传播的规律是从传播客观过程来看的,而培育的规律则是从培育的主体来讲的。从历史上看,培育一种价值观就是抓住价值观的核心并针对社会大众以及青少年这个重点人群,通过统治阶级的率先垂范,以上率下(佛教的传播就是因为统治者尚佛崇佛成风,上有所好,下必随焉),最后全社会都共同信奉。培育的手段都是艺术化的、具象化的,当时,寺庙和僧侣把所有的佛教思想观念变成故事,让老百姓来听,最后老百姓不仅听进去了并通过口传代代相传,直至佛教的一些观念(如因果报应)成为一种中国传统社会文化心理。把握好培育的规律,不仅能明了培育的科学性,更为重要的是能够避免走弯路,尽量少走弯路,不走弯路。
再次,要与时俱进。过去的经验和规律毕竟是过去了的,最终具有的也只是借鉴意义。佛教思想也好,儒家思想也好,毕竟是在传播手段不发达的历史环境下进行其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和培育的。时移世易,为此,我们应当在新的历史条件和历史背景下,与时俱进,大胆创新。一是要注意现代传播手段和方式,例如现代传媒,应当加以利用,移动互联网、移动客户端都必须加以关注。二是要注意现代社会大众的心理,要抓住现代所谓网民、微迷、90后甚至00后等群体的特殊心理,采取适合这些群体的传播手段和培育方式,方能奏效。
抓住重点就是要抓住重点人群和抓重点内容。
一是要抓住重点人群。领导干部、公众人物、先进模范、青少年四大群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重点人群。领导干部、公众人物、先进模范是全社会的道德楷模,自当率先践行和垂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青少年正处于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时期,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点人群。青少年群体在理想、信念、道德价值等层面都属于可塑期,因此,对于青少年群体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显得尤为重要。一般大众,也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对象。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仅仅是精英的事业,更应当是群众的事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深入群众才能算是取得成功,否则只能是空中楼阁,无本之木,非但不能传播久远,相反,其能否得到认同也是问题。
二是要抓住重点内容。正如前面所言,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点应当是道德价值的培育,为此应当紧紧抓住道德价值这个重点,力推道德建设,以道德建设推动道德价值的培育,以道德价值的培育推动其他价值的培育,方能奏效。为此,对于青少年群体应当着重抓好基本道德价值的培育,对于一般大众则应当抓好日常行为规范以及日常生活道德价值的推广和践行。而对于领导干部、公众人物等应当让其模范践行社会主义道德,以为全社会的示范。对于先进模范尤其是道德模范的事迹则应当广为宣传,激励世人。
抓住重点就是抓住关键。抓住了重点人群和重点内容就是抓住了整个社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切入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不能脱离具体实际,不能脱离一般大众的实际,不能脱离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实际,也不能脱离各地各条块工作的实际,为此,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广大群众的实际、具体工作的实际等结合起来,做好结合的文章。
一是要结合群众的实际。首先要密切结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状况。当前我们毕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群众的思想觉悟有待提高,同时,当前又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时期,惟利是图、物质利益优先、功利主义等思想在社会上还有一定的市场。因此,结合群众的实际要分析看到当前所谓流行的价值观的趋势,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应当因势利导,加以利用和引导。其次要结合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实际。实事求是讲,由于种种原因,大多数群众当前更多关注的是自身生活状态的改善,关注生活质量的提高,关注生活品味的提升,为此,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当结合广大群众的迫切期盼,不仅要改善人们的物质生活,也要改善人们的精神生活,净化人们的精神世界,涤荡人们的心灵污垢,缓解人们的精神压力,疏解积压的社会怨气,等等,才能从整体上提高全社会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最终深入社会,深入人心。
二是要结合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当前党和国家总体工作大局正是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处于谋划未来发展的关键时期,处于经济战略格局调整的关键时期。为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应当积极融入党和国家工作大局,而不是脱离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之外。从工作格局上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工作是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建设则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本身就是党和国家总体布局的一个重要内容板块。同时,应当把握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其他工作之间相互促进相互推动的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属于思想意识形态工作,其核心就是改变人的思想的工作。而当前有很多工作与人的思想状况密切相关。例如,社会管理其核心是人的管理,而人的管理最核心的是思想管理。通过改变人的思想进而改变人的行为是一切管理工作的核心。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就是改变人的思想,一旦做好这项工作对于推动社会管理事半功倍。反过来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应当结合其他工作的实际。如能在其他工作格局中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则能起到两者相互促进相互推动的作用。
三是要结合各部门各地区工作具体安排和部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工作应当结合各部门各地区的具体工作安排和部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工作是一项长久的事业,绝不可能一蹴而就,为此,应当着眼长远,立足当前,和具体的工作实际结合起来,化整为零,使之融入到具体的工作之中去,进而取得长久的工作效果。
一是应当通过立法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法律地位。建议制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规则》,细化培育和践行的具体要求,作为全社会共同的行为准则。
二是建立对社会成员的奖惩制度。要加大对道德模范和在社会生活中弘扬践行主流价值观的社会成员的奖励力度,而那些违背主流价值对社会风尚造成严重损害的行为应当受到更严厉的处罚。建议制定《道德模范、公众人物道德行为通则》,以约束和制约先进模范公众人物的日常行为,同时对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候选人应当制定道德操守方面的要求,一旦出现违反社会公德和社会主义风尚的不能推荐为候选人,而已经当选的应当褫夺其资格。
三是推广乡贤文化,定期评选社会主义道德风尚的模范。
一要注重让官员公务人员成为社会风尚的示范者和引领者。让各级官员成为社会风尚的引领者。鼓励社会各基层净化社会风气,自觉抵制社会不良风气。工厂、企业、社区、乡村要成为抵制社会不良风气的中坚力量。
二要注重社会道德模范的引领示范作用。
三要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大力倡导新家风、新家训等接地气的文化建设工程,使家庭成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强载体。
四要加强公众人物的道德自律。演艺界、学术界应当制定行业自律规范,强化道德操守的自我净化、自我更新的功能。
一是学校教育要强化。学校教育的目的就是灌输,要在每一个孩子的心中种下爱的种子,培育社会正义的基因,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二是对社会大众教育要加强。通过邻里监督帮助教育、社会舆论监督教育、单位强制教育等方式,逐步引导社会大众自觉抵制不良风气。
三是官德教育要推进。要以官德教育为核心加强对公务员的教育。事实证明,官风官德是社风民俗的导向,官德教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践行的关键关节。为此,应当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推进官德教育,改进政风官风,以此带动和促进民风民俗的改进。
对于媒体,一要在源头上监管,要尽可能减少媒体不良信息的报道。加强对大众传媒的监管和引导。
二是应当对媒体报道加以引导。应当鼓励媒体加大力度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和事的舆论报道与宣传,在媒体中设舆论报道社会风尚奖等。
三是建立事后追责制度,媒体一旦发布违反主流价值的信息造成对社会风尚的损害的,应当吊销其执业资格。对于文化市场,要建立更加严格的影视文化和娱乐作品的分级制度和审查制度等,主要是审查影视文化娱乐作品中的有关内容是否出现违反有关规定,一旦出现严重违反社会公德、主流价值的内容,应当严厉“封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毕竟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有赖于各级组织切实推行,常抓不懈。
一是各级党委和政府应当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作为日常工作。建立严格的考核考评制度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
二是创新工作方法。思想宣传部门应当遵循思想宣传工作的基本规律,与时俱进推进工作方法更新。
参考文献:
[1]陈剑.略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普及:从观念到社会心理[J].理论探讨,2011(1):171-174.
[2]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不断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N].人民日报,2014-05-25.
[3]马金虎.当代中国人信仰级态的滞后与终极信仰的确立[J].探索,2014(5):187-192.
[4]罗富宴,王贵明.当代中国人精神生活的现状及其应对[J].探索,2014(6):189-192.
[5]任静伟,赖永海.当代中国人道德价值的困境及重构[J].探索,2015(3):124-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