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小柯
京台经济发展趋势及高端产业合作研究
■ 周小柯
当前北京与台湾都处于后工业化发展阶段,形成了以服务业为主导的经济形态,并都以培育发展高端新兴产业作为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手段。在此背景下,探讨推动两地在高端产业方面开展全方位深层次合作,不仅对两地经济发展具有直接拉动作用,对继续深化两岸产业合作也具有不容忽视的示范效应。
根据京台各自的经济运行轨迹,结合两地正在实施的经济发展规划和近年来新推出的主要产业政策,可以看出两地经济发展大体呈现以下三个趋势:
一是发展差距呈进一步缩小态势。过去20多年北京经济大部分年份以2位数速度增长,但从2011年开始增速明显减缓,下降至8.1%,到2015年经济增速降至6.9%,表明北京经济已经从高速增长逐渐过渡到中高速增长阶段。台湾经济整体上则从中高速增长逐渐过渡到低速增长,中间经历了两次大的波动:第一次出现在2001年,与“泡沫经济”破灭有关;第二次出现在2008年以来,先是在2008年经济增速骤降5.82个百分点至0.7%,并在2009年继续下降至-1.57%,后在2010年强力回升至10.63%之后,再度降至2015年的0.85%。对比来看,过去20多年北京经济增长速度远高于台湾,这意味着两地经济发展差距缩小。根据两地统计数据,1994年到2015年,北京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从1188美元增至17064美元,台湾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从12160美元增至22317美元,北京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与台湾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的比值从9.8%上升至76.5%。从两地经济运行态势看,未来一段时期北京经济增速将保持在7%左右,台湾经济即便有所复苏,在3%左右运行的可能性较大,因此未来京台经济整体上的发展差距仍将进一步缩小。
二是从经济服务化走向产业高端化。从三次产业结构演变来考察,台湾和北京两地先后经历了经济服务化过程,服务业在地区经济中都已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并先后达到产业结构相对稳定状态。1994年,北京第三产业首次超过第二产业,之后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持续稳步上升,截止2014年底达到77.9%;台湾的经济服务化明显早于北京,1991年,台湾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已经超过第二产业近20个百分点,之后第三产业优势地位得到进一步强化,到2001年达到69.36%。台湾与北京的三次产业结构先后在2001年和2008年进入相对稳定状态。2001年以来,台湾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一直维持在68%左右;而北京则在2008年之后,第三产业所占比重的上升明显放缓,2009年至2014年仅上升2.37个百分点,大大低于2004年至2009年的7.7个百分点,意味着北京的三次产业结构也已经达到相对稳定状态。可以预见,未来两地三次产业间的结构升级空间十分有限,将更多依靠制造业和服务业内部结构优化升级,即将主要通过发展知识和技术密集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推动产业高端化,进而带动整个经济发展。
三是从相对独立发展走向竞合发展。毫无疑问,台商是两岸经济交流合作主要纽带,台商投资既促进了祖国大陆经济发展,也带动了两岸贸易和产业链形成。然而,自1990年台湾开放台商对祖国大陆间接投资以来,北京一直不是台商对祖国大陆投资重点区域。根据台湾有关部门统计,1991年至2015年,台湾核准台商对北京投资总额累计37.12亿美元,占同时期台商对祖国大陆投资总额1549.22亿美元的2.40%,远远低于江苏、广东和上海的31.19%、19.22%和15.17%,意味着京台两地经贸交流合作的广度与深度都相对较低,两地经济发展相对独立。值得注意的是,2008年以来,台商对祖国大陆投资中服务业所占比重明显上升,从2007年的11.01%上升到2015年的40.23%,意味着服务业在两岸经贸交流合作中地位的上升。北京和台湾都是服务业绝对主导的经济形态,因而两地经济交流合作空间势必随之拓展。除服务业外,两地在高端制造业领域也开始出现交流合作新亮点。比如,据台湾《经济日报》报道,小米科技总裁林斌于2013年9月26日表示,小米手机从内部零组件到组装完成,均和台湾产业链紧密结合:英华达、富士康协助组装,光宝提供显示技术,且几乎所有小米手机内部零组件,都是台积电晶圆技术制造。总之,未来京台两地将在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方面呈现出竞合发展新态势。
1.北京高端产业发展及规划情况
2008年以来,受产业结构调整内在压力和金融危机外部冲击双重影响,北京日益重视新兴产业尤其是高附加值新兴产业发展,并制定了一系列针对新兴产业政策措施和统计标准,以促进新兴产业发展。2004年至2014年,北京高端产业整体保持持续快速增长,高技术制造业年均增速9.94%,各类高端服务业年均增速都在15%以上;整体而言,包括高技术制造业、信息服务业、金融服务业、商务服务业、科技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等各类高端产业(计算数据时剔除了文化创意与信息服务业重合的“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部分)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从39.30%提升到50.75%。另据2016年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金融、信息、科技服务三大优势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超过70%。
发展规划方面,根据《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十三五”时期北京将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内部结构,形成“高精尖”经济结构。此外,《<中国制造2025>北京行动纲要》提出实施“3458”战略部署,将制造业发展领域聚焦在创新前沿、关键核心、集成服务、设计创意和名优民生等高精尖产品。“十三五”时期,将大力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和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绿色智能制造发展。可以预见,高端新兴产业将在北京全市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
2.台湾高端产业发展及规划情况
台湾自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将发展新兴产业作为产业升级主要手段,提出发展包括通讯、资讯、消费性电子、航太、医疗保健、污染防治、特用化学品与制药、半导体、高级材料、精密器械与自动化、生物技术、数码内容、再生能源及节约能源设备等产业在内的新兴产业。2002年,台湾又制定“两兆双星”产业发展计划,进一步明确重点发展半导体产业、面板产业、数码内容产业及生物技术产业。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台湾当局更推出了一系列发展高端新兴产业的举措,包括在2009年推出生物科技、观光旅游、健康照护、绿色能源、精致农业和文化创意等6大新兴产业发展方案;提出发展美食国际化、国际医疗、音乐及数码内容、会展产业、国际物流、高科技及创新产业筹资中心、都市更新、WiMAX产业、华文电子商务和高等教育输出10大重点服务业。此外,还在2010年提出并通过云端运算、智慧电动车、智慧建筑和发明专利产业化“四大新兴智慧型产业”相关推动方案。在上述政策措施推动下,台湾高端产业发展取得一定成效,2000年到2013年,医药制造、ICT产业、金融服务、商务服务、科技服务、艺术娱乐及休闲服务、医疗保健服务等主要高端产业分别年均增长7.19%、6.20%、1.06%、7.67%、5.12%、3.73%和4.25%。显然,台湾主要高端产业年均增速远低于北京高端产业。究其原因,既与台湾经济发展水平高于北京有关,也有台湾产业受金融危机冲击较大的因素,更重要的是,台湾岛内市场狭窄,高端产业发展面临市场约束瓶颈。
未来发展方面,台湾在《2020产业发展策略》中提出:智慧生活、绿能、生技、智慧电动车、车辆电子和宽频通讯等6项新兴产业占全部制造业产值的比重从2009年的4%到2020年进一步提升至30%;国际物流、文创产业中的数码内容及设计产业、会展产业、台湾美食、WiMAX应用服务和华文电子商务6项服务业出口从2009年的66.8亿美元增加到2020年的148亿美元。为应对新一轮科技及产业变革带来的挑战,台湾于2015年9月推出《生产力4.0发展方案》,提出到2024年,制造业人均生产总额比2014年提升60%,服务业人均生产总额提升40%,农业提升70%。
综上分析,北京高端产业起步晚,但成长速度快,且有祖国大陆庞大的市场作为依托,发展空间依然很大;台湾高端产业起步早,发展比较成熟,但增长速度慢且在岛内的发展空间十分有限。此外,两地高端产业都有良好发展基础,也有相关政策支持,且在许多具体领域具有相似性,未来探索更深层次合作发展才是破题之道。
在合作目标上,两地高端产业合作应以提升京台两地产业国际竞争力为核心目标,通过合作不断提升两地工业劳动生产率和增加值率,提升两地服务业发展品质,加快提升高端产业在两地经济中的比重,带动两地经济实现创新发展,同时为深化两岸产业合作作出表率。
在合作重点领域选择上,必须科学评估、突出重点。具体而言,应至少考虑两方面因素:一是具有良好合作基础,即所选合作领域双方都具有一定发展基础,且各有优势,有合作可能性;二是具有广阔合作前景,即所选合作领域应至少有一方是成长型行业,具有足够大成长空间,有合作必要性。也就是说,应选择双方共同重点发展且两地各有优势的新兴高端产业作为重点合作领域。综合考虑,可以选择以下领域作为两岸高端产业合作重点:
一是电子元器件和云计算。以电子零组件制造为核心的资讯电子工业是台湾过去20多年来最重要优势产业,曾带动台湾经济持续较快发展,但在进入21世纪尤其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经济过度集中的风险也不断暴露。鉴于此,台湾在《2020产业发展策略》中提出,到2020年资讯电子工业占制造业产值比重从2009年的36.55%降为33.31%,表明台湾未来适度控制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的策略。北京电子信息产业目前仍处于较快速发展阶段,而且对周边区域和全国有很强辐射力,因此可以考虑将台湾部分电子零组件业争取转移到北京,同时积极在两地共同关心的云计算领域开展深入合作。
二是生物科技和生物农业技术。21世纪已经被普遍认为是生物技术世纪,然而在此领域两岸目前在国际上的地位都还有很大提升空间。生物农业技术可以说是台湾一个亮点领域,京台可以考虑以生物农业技术合作为突破口,依托祖国大陆的市场优势和两地雄厚的科研资源优势,共同在生物技术领域攻坚克难,取得突破性进展,抢占未来全球产业竞争制高点。
三是创意设计。发达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经验表明,进入后工业社会后,文化资源将逐渐成为主要生产要素,文化消费在经济中也将占有日趋重要角色。台湾先于北京进入后工业化发展阶段,在文创产业发展上拥有促进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创新优势;北京则拥有文化品消费市场优势。两地都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且各有特色,还都非常重视创意设计产业发展,2010年台湾制定发布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法》,北京则公布了《北京市促进设计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因此可以选择从设计产业入手,推动两地在文化创意产业全面合作。
四是养老与健康产业。目前台湾人口老龄化问题已经非常严峻,北京也在加速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这在客观上为养老和健康产业带来巨大商机。台湾在发展生态休闲养生养老产业方面的经验可供北京借鉴,两地若合作,不仅有助于深耕两地市场,还可以将探索出的合作经验推广到祖国大陆其他地区。
在京台两地经济发展差距进一步缩小和产业朝高端化方向发展背景下,为避免两地高端产业相互之间恶性竞争,推动两地高端产业实现全方位多层次深入合作,可依如下办法:
一是搭建合作公共服务平台。目前京台之间已经连续举办了18届京台科技论坛,双方交流领域已经涵盖智慧城市、汽车电子、云计算、智能可穿戴设备、信息消费、生技医材、金融、文创、生态创意农业、智能交通、建筑科技、智能机器人等领域,新近一次论坛包括高端产业发展、宜居城市建设、智能交通、建筑科技、金融合作等19项专场论坛和1场节能环保及智能机器人展览。该平台为两地深化高端产业合作奠定了良好基础。建议进一步搭建两地高端产业合作公共服务平台,比如在北京·台湾在线网站开通京台高端产业合作直通车栏目,提供包括两地高端产业发展政策、动态、项目对接信息等一系列公共服务,为两地高端产业合作提供专业化、综合性服务。
二是形成合作协调共赢机制。一方面,为避免两地高端产业相互之间恶性竞争,两地应注重在产业政策领域加强交流,共同努力形成政策协调与衔接机制。便于市场主体在两地合理规划布局具体业务。另一方面,为确保合作可以持续,形成合理的利益共享机制,可以考虑鼓励以股权合作或业务合作模式,在合作伙伴之间形成稳定的共担风险、共享收益合作机制。
三是选择恰当的推进时序。建议先从台湾成熟型、祖国大陆成长型产业入手,比如台湾ICT成熟技术在建筑等领域的推广应用,这类项目风险较小,成长空间较大,易于短期内见到成效;再积极启动两地都在培育发展的且易于让普通民众感受合作成果的项目,比如创意设计、养老与健康产业,这些领域两地可以相互借鉴;后开展风险高、见效周期长的项目合作,比如生物前沿技术。
四是不断拓展合作层次。推动京台高端产业合作,可以遵循以下三个层次路径:第一层次是共同拓展新市场,针对台湾具有明显技术优势而北京及祖国大陆具有市场优势的领域,比如智慧绿建筑,主要是将台湾的技术优势应用到祖国大陆市场上;第二层次是共同研发新技术和新产品,针对两地都不具有全球前沿技术的领域,比如生物技术领域,重点是共同攻克技术难关;第三层次是全方位整合,包括共同制定标准、共同研发、共同打造品牌、共同拓展市场等,形成全产业链深度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