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玉凡
(华东师范大学,上海 200241)
艾瑞克·莱特对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划分
夏玉凡
(华东师范大学,上海200241)
艾瑞克·莱特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成因类型进行了划分。在此基础上,他试图揭示并且阐述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分支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并且提供一个综合性的分析框架,以此呈现出不同理论类型的不足之处,以助于寻找并发展理论的新视角和新方向。
经济危机;消费不足;利润挤压;理论
莱特认为没有积累的资本主义在逻辑上往往是无法实现的,或者说这样不会导致资本主义的崩溃,社会革命的发生和建立。没有积累的资本主义长期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在这样的资本主义中,为了解决这种缺乏积累的问题,必须努力地创造和扩张一系列抑制性的社会机制。这种不稳定必须从“资本一般”和“许多资本”上去理解。从“资本一般”来说,如果资本主义系统被理解为资本和劳动之间本质性的对抗,那么资本积累在抑制和缓和阶级斗争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资本积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为资本主义社会意识形态不平等的合理性提供了重要的基础。社会经济这个大蛋糕在不威胁生产关系下持续地增长,使得工人阶级生活水平缓慢地提高。莱特据此认为,在一个没有延长的资本主义时期,将会严重虚弱这些合理性的基础,并且导致阶级矛盾的激化。从“许多资本”来说,必然会导致国内与国际市场之间竞争的加剧。尽管资本主义矛盾不断地激化、资本家之间的竞争不断加剧,但这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的终结。资本主义的社会系统希望通过建立公共机构缓和和掩盖这种矛盾,以期达到资本主义制度生存下去的目的。研究资本主义积累内部矛盾的本质不在于证明资本主义灭亡的必然性,而是要去了解各种可能性来抵消这些矛盾的多种多样的适应和反作用趋势。
因此,莱特认为当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将关注的重点集中在四个限制因素上:(1)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2)剩余价值实现的问题,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消费不足问题;(3)工资上升导致剥削率的降低;(4)积累中国家矛盾的作用。这四种限制的因素主要以价值范畴为基础,但遗憾的是,未能有按照这种价值范畴分析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著作。如果想完整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必须“分析货币的不稳定性,信用制度不平衡和流通领域中的其他问题。”[1]并从资本主义生产领域内部矛盾的角度出发来分析这四种障碍具有“理论上的优先性”。
莱特首先讨论了利润率下降的问题。他认为,对于剩余价值率公式的理解,不能仅仅理解为一个用来反映阶级斗争的概念,资本的有机构成不能被理解为技术本质。对于利润率下降趋势的讨论,莱特认为主要分为六种观点:(1)在积累中存在着推动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内在力量。(2)如果剥削率的增长无法抵消有机构成提高的增幅,那么利润率会呈现出下降的趋势。(3)从长期来看,剥削率的提高并不能抵消有机构成提高带来的影响。(4)当利润率下降得十分迅速,以至于不能通过现存的剥削率得到补偿时,经济危机就会爆发,获得利润最小的企业最先被消灭,企业逐渐倒闭。因此,资本家的投资受到抑制,商品生产过剩成为经济危机的表现形式。(5)危机的条件又为恢复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积累的条件。(6)尽管资本主义社会采取了周期性的商业形式,但是资本主义还存在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即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越来越严重。莱特着重考察了前三个命题,他认为前三个命题构成了这个理论的基本核心,如果可以阐述利润率下降的趋势,那么由此导致的经济危机以及如何从经济危机中完全恢复的结论就可以很自然地得出。
关于第一个问题的讨论,莱特认为这是最容易引起争论的问题。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一般趋势既没有实质性经验的证明,也没有令人信服的一系列理论依据。但是莱特指出,从物质的角度看,工人对机器、原材料和厂房等的使用与资本共同增长。但是,资本有机构成是一个价值概念,工人不变资本的价值量增长趋势并不明显,特别是在资本主义发展晚期阶段这一点尤其明显。由于工人人均使用不变资本价值明显增加,因此必然存在一个劳动节约型的技术创新超过资本节约型的净剩额,而马克思在所处的时代做出这样的假设是十分合理的。尽管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中的生产资本品部门生产率的提高可能导致不变资本要素的贬值,但是马克思最多把这个当作资本有机构成变化中一个暂时的反应。但是到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劳动节约型技术创新是否还依旧超过资本节约型技术创新,莱特认为,在技术高度发达的工业生产部门,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也会逐渐趋于缓慢,甚至会停留在一定的水平上,即使在没有实现机械化的部门中资本有机构成也会逐渐提高。在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服务业中,巨大的就业增长可以抵消资本密集型带来的资本有机构成的持续增长。竞争性的劳动密集型部门和垄断行业一同增长的趋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抵消了有机构成的总增长。
关于第三个观点,当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到无穷大的时候,即使剥削率无穷大也无法阻止利润率下降的趋势,但这种情况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存在的。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利润率对剥削率变化的敏感性逐渐减小。因此,一个高的资本有机构成会导致剥削率的降低,而且还会导致利润率对剥削率的杠杆作用逐渐降低。此外,剥削率越高,利润率对剥削率随后产生的变化的敏感性逐渐降低。总之,即使是剥削率的提高,资本有机构成会保持持续的增长,并且会逐渐完全无法抵消资本有机构成的上升。在莱特看来,把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看作是积累过程中重要的障碍是合理的,同样来说,也完全有理由假设如果资本有机构成呈现出上升的趋势,从长期来看,剥削率的补偿性提高无法抵消剥削率下降的趋势。
由此,莱特认为尽管资本有机构成提高趋势的理论基础是十分脆弱的,也存在一定的经验性的证据,但却依旧活跃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类型当中。其主要原因有三点:首先,尽管资本有机构成能否适用于20世纪后期的资本主义社会存在很大的争议,但是,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是19世纪资本重要特征的这个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者所认同的,并且资本有机构成有助于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资本积累。其次,从长期的趋势来说,即使资本的有机构成不是保持持续的上升,那么其本身依旧阻碍资本的积累。莱特认为当某一种经济中的资本有机构成较高时,那么利润率对剥削率的增长敏感度会逐渐降低。这就意味着如果利润率的降低不是资本的有机构成导致的而是由于非生产性支出,那么“整个制度会由于高水平的资本有机构成而逐渐的僵化。”[2]最后,即使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不是造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一般性原因,但是资本的贬值和资本有机构成相对应的下降也可能成为解决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方法之一。
对于消费不足论的研究,莱特认为重要的莫过于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中阐述的:“一切现实的危机的最终原因,总是群众的贫穷和他们的消费受到限制,而与此相对比的是,资本主义生产竭力发展生产力,好像只有社会的绝对的消费能力才是生产力发展的界限。”[3]莱特指出,一个完整的消费不足论应该包含四个基本的命题。(1)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剩余价值的绝对水平呈现出上升的趋势。(2)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剩余价值生产的条件与剩余价值实现之间存在矛盾。(3)实际利润率的下降使得资本家无法实现剩余价值的生产。当新的外部需求被创造出来,恢复了有利可图的实现剩余价值的条件时,经济危机的条件就会被消除。(4)虽然消费不足的趋势存在于资本主义发展的各个阶段,但只有在垄断资本主义这种趋势才会更加尖锐,并且成为严重的经济危机的根源。
关于第一个命题,大多数马克思主义者认为,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力的逐渐提高,工资品的价值下降。虽然工人实际生活水平可能提高,但劳动者自身的价值也趋于下降,结果导致剩余价值率的提高,其总量也逐渐增加。虽然消费不足论者与利润率下降论者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分歧,但是他们都同意剩余价值率呈现出上升趋势的基本命题。其次,关于第二个命题,消费不足论者认为,总需求不仅仅来源于资本积累,特别在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总需求中的大部分不是来自于资本积累,而是从非资本积累。而有机构成提高论的马克思主义者认为,这些现象对于争论的问题基本上没有影响,资本的有机构成产生了剩余价值不足的问题,“非生产性支出”使得生产过程中的问题更加恶化。如果放弃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整个前提,那么整个危机理论就走向了反面。因此有必要区分潜在的利润和现实的利润。一般来说,潜在的利润是指在没有剩余价值实现问题的前提下产生的,现实的利润总是少于或者等于潜在的利润,而消费不足论者的论证就是分析现实利润与潜在利润之间的差额,即现实的利润无法达到潜在利润的根本原因。
垄断资本主义对消费不足趋势产生的第二个影响,是垄断资本的力量改变了价值与价格之间的关系,这也是有机构成论与消费不足论之间进行激烈争论的原因之一。利润率下降论则认为市场关系结构对价值关系不存在本质上的影响。垄断势力希望改变的是将剩余价值从垄断程度较低的资本转移到垄断程度较高的部门当中。但斯维奇对这种观点提出了挑战。他认为,垄断势力不仅促使剩余价值的分配由竞争性资本向垄断性资本转移,而且促使工资向剩余价值转移。他认为:“垄断并没有改变生产的剩余价值总量,而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价值的重新分配”[4]。这种改变可以分为两个维度,第一,剩余价值从竞争性资本向垄断性资本转移,第二,价值从工资向剩余价值转移。这就意味着,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对工人阶级的剩余价值的剥夺是通过这两种机制实现的。除了通过合同来剥夺剩余价值以外,还可以通过操纵垄断价格在流通领域中剥夺剩余价值。从整体上来说,垄断部门工人尝试去组织起来强迫垄断资本支付与工人劳动力相对等的工资,其工资总是与生产率的增长保持在同一速度,但垄断部门以外的工人工资增长却无法以类似的方式得以提高。结果导致垄断资本家实际上是通过垄断价格机制从竞争部门工人中剥削剩余价值,从竞争部门资本家中转移剩余价值。因此,消费不足的趋势就更加突出了。
最后,莱特认为,消费不足论最薄弱之处在于缺乏积累决定的理论。利润率下降论的理论内部存在着一个明确的积累决定理论,在利润率和积累率相同的情况下,他们把资本有机构成与剥削率视为实际积累率的基本因素。资本有机构成的逐渐上升并且促使利润率不断地下降,因而利润率与积累率相等这个假设不会妨碍自身的基本论证。但在消费不足论观点中,利润率不等于积累率,如果两者存在相等的可能性,那么消费不足的倾向也就不存在了。莱特认为,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看,这种借鉴是一个不完全的解决方法。“目前还没有看过消费不足论者可以详细阐明一种投资与积累率之间的理论,因此,这种理论至今是不完整的”[5]。
在莱特看来,利润挤压论者的逻辑内涵十分简单:国民收入中工人与资本家的分配相对份额等于两者在阶级斗争中双方实力对比的结果。工资的内在斗争是十分有限的,即使从资本主义长期发展来看,工资的迅速增长也必须同生产力增长保持一致。当工人阶级发展工人运动促使工资的增长超过生产率增长时,剥削率将会趋于下降,利润率也会随之下降,这就是利润率被工资所挤压的现象。由于经济危机的产生,产业后备军会增长到一定的水平。随着经济危机的蔓延,工人阶级商议工资的力量被逐渐削弱,利润挤压的条件逐渐宽松。这时候资本积累的条件重新复苏,使得资本家可以重新增加他们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从而暂时脱离利润挤压的困境。
利润挤压论在英国马克思主义者格林和撒格利夫对英国处于经济停滞状态的分析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格兰和撒格利夫的创新在于他们把阶级斗争放置于积累和危机理论的核心位置。为了避免受到机械决定论的影响,格林和撒格利夫将其理论放置于一个不确定的环境下,具体来说,他们打断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在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念中处于核心的位置。此外,生产率水平(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在格林和撒格利夫对资本和劳动收入相对份额的分析中并没有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也没有分析其对剥削率的影响。尽管阶级斗争对实际工资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但这种影响应该被放置在技术和生产力的限制性结构当中。莱特和撒格利夫分析范式的另一个困难来自于他们对“劳动份额”和“资本份额”定义存在严重的方法论问题,他们把“劳动份额”定义为工资和薪水占国民总收入的比例,这一定义显然不符合马克思关于可变资本的定义,因而对剥削率没有任何的联系。格兰和撒格利夫正确地看到了国民收入中工资和薪水作为经济危机中的内在成分,但他们误解了由于生产力过剩中工资上涨造成的利润挤压,而不是把它作为经济的非生产性领域中就业的相对增长[6]。
莱特指出,这并不是否定围绕工资进行的斗争是经济危机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即使在正统的资本有机构成模型中,工资斗争也是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中一个重要的力量。毋庸置疑的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期间,工资的增加一开始不是危机的决定性因素,而工人运动的力量是阻碍危机管理机制发挥作用的重要因素。莱特认为必须着重指出的是:“应该按照存在于生产过程内部的物质关系去辩证地分析阶级斗争,而不是将阶级斗争看作决定体制发展的一种转变的因素”[7]。
在马克思看来,政府支出被定义为非生产性活动。首先,政府支出主要来自于剩余价值总量,如果政府支出增加,那么必然意味着用于积累的剩余价值降低。其次,在正常条件下,政府并不会直接从事商品的生产活动。在莱特看来,在消费不足论者的危机范式中,政府支出的非生产性特征构成了防止危机或至少使危机对资本主义破坏性降低到最小的机制;在资本有机构成的危机范式中,非生产性支出的扩大被视为加剧资本主义制度内在危机倾向的关键因素。但是从本质上来看,在这两种危机理论范式中,政府活动都被视为非生产性的,并且具有吸收经济发展中剩余价值逐渐增加的份额的功能。对此,莱特假定在垄断资本主义内部存在着较为严重的消费不足倾向,那么非生产性支出的增长显然高于生产性支出的增长。传统凯恩斯主义认为就业机会和浪费性支出的不断增长,特别是军事支出的扩大,都反映出上述的要求。但莱特指出,政府的角色中包含着几个关键性的矛盾,并且会使得非生产性支出无法适应垄断资本主义的需要。
第一,合法性与积累之间的矛盾。政府不仅具有促进积累维持需求的职能,而且具有重要的合法性职能。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政府的合法性职能有助于从整体上稳定和再生产阶级结构,具体来说,通过把人们的政治需求转化为经济需求,那么政府合法性职能就可以把政府活动朝着弱化潜在不满意见的方向引导。在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爆发的时期,凯恩斯主义作为重要的救市措施,为政府支出的迅速增长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政治环境。因此,莱特认为,从长期来看,政府运用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一方面可以维持有效需求,另一方面也可以保证其合法性职能。但莱特也指出,这种政策的困难在于:一旦对于政府提供某项社会服务的需求或者政府满足某种社会需求得到承认并且逐渐制度化,那么这种需求会被社会视为一种正当的需求。但在合法性逻辑中,对于一种特定的政策来说,政府在合法性收益中的收益是逐步减少的。一旦这种政策被确定为合法的,那么削减这种政策必然会构成合法性逐渐丧失的源泉。由此,莱特提出一个假设,一旦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维持方案与政府的合法性职能密切相关,那么非生产性支出就存在这样的一种趋势:它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实现剩余价值的现实需求。
第二,军事凯恩斯主义与生产率。对于这两者的关系,莱特认为,许多凯恩斯主义者对于支出采取了特殊的形式,即军工复合型的国家合同体制。这种体制不仅吸收大量的剩余价值,而且为之后的生产率的发展设置了新的障碍。莱特认为,政府保证军事供应商基本的利润率,因此对于供应商来说,没有太多的压力迫使他们采用便宜、高效率的新技术引入生产过程。由于绝大多数的军事用品主要由一两个供应商提供,因此他们之间并不存在生产效率上的竞争,所以,军事凯恩斯主义的基本趋势逐渐降低了整个经济的平均生产率水平。
第三,危机管理机制的缺陷。一般来说,解决经济危机、实现经济复苏的通常方案是:消除生产能力低下的资本,使得资本贬值,为恢复资本积累提供有利的条件。垄断资本的不断增长,特别是政府在垄断资本主义经济调节中发挥的重要作用,逐渐削弱这种经济恢复的机制。这种情况在专门为政府生产的企业中变得尤为明显。莱特认为,一方面原因在于企业精英与政府结构的私人关系,另一方面原因在于一个大型的垄断企业的破产会导致社会的极度混乱。国家发现要抛弃一些企业,甚至是生产率趋于下降的企业是十分困难的。因此,国家被迫承担生产力低下企业的经济津贴,这样的目的无非是为了避免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产生。
政府为了摆脱这种经济危机的方法,把生产活动由原来的非生产性支出向间接生产性支出转移。在过去的几十年中,间接性生产支出一直保持稳定的增长,从总体上看,其增长速度比非生产性支出略微缓慢。国家越来越多地参与到生产当中,而不仅仅停留在配置资源政策的层面,而且也更多地参与生产政策制定当中。随着发达资本主义的生产力的逐渐发展,单个资本所能提供它自身扩大再生产的所有需求变得愈发困难,因而它们开始转向政府寻求解决的办法。因此,在间接生产性社会化的投资模式迅速增长中,很难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根本上看,莱特认为其主要问题源于“根植于当代资本主义政府中的凯恩斯主义政治”[8]。在这种政治范式下,新的生产率的提高受到政府潜在干预的影响,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的障碍。莱特认为这正是政府积累危机的核心:持续的非生产性支出压力困扰着政府,但要缓解这种压力是十分困难的。只有当新的政治力量被重新动员起来,并且成功地创造出奥康纳所称的新的“社会工业复合型”组织,才可能寻找到解决这类困难的路径。
莱特对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划分的特色在于,他尝试着把不同的经济危机理论类型放置于资本主义不同的发展阶段中。他坚持积累中产生的资本主义经济矛盾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以及解决积累矛盾的手段又会创造出新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产生时,特别是在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深入研究时,不单单要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做出预测,而且应该深入到资本主义发展当中,深入到资本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不同的变化中,通过了解生产力和生产力在不同阶段的不同关系,才能从根本上理清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内涵。
[1][2][4][5][6][7][8]Erik Olin Wright,Alternative Perspective in Marxist Theory of Accumulation and Crisis,Critical Sociology 1975,6(5),13,19,23,24,26,26,30.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548.
Eric Wright’s Research on the Division of Marx’s Economic Crisis Theory
XIA Yu-fan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isty,Shanghai 200241,China)
Eric Wright research on the division of Marx’s economic crisis theory in“the Marx doctrine of accumulation and crisis theory”.On this basis,he tries to reveal and explain the inherent logic connection between each branch of Marx’s economic crisis theory,and provides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framework in order to show the deficiency of different theories,it will help to find and develop a new perspective and a new direction.
economic crisis;falling rate of profit;profit squeeze;government expenditure and accumulation
F014.82
A
1009-6566(2016)05-0096-05
2016-05-13
夏玉凡(1991—),男,安徽合肥人,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