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治理的价值诉求探微

2016-02-12 10:53彭继裕
天水行政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主体价值

彭继裕

(广西大学政治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4)

社会治理的价值诉求探微

彭继裕

(广西大学政治学院,广西南宁530004)

近年来社会矛盾日益复杂,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传统的社会管理方式已经难以化解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创新的社会管理实践成效不高。社会治理是建立在对社会管理的反思与超越的基础之上的一种多元主体共治的多元化、法治化、互动性及全局性的治理模式。其中“以人为本”是社会治理的主要价值取向;公平正义、公共利益最大化、稳定的社会秩序都是社会治理的重要价值追求。实现社会治理的价值追求需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支撑作用,提升社会主体的意识和能力以及健全社会治理机制。

社会治理;价值诉求;实现路径

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前,社会管理一直是社会政治生活的重要议题。然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改革的总目标,由此,社会治理取代社会管理而成为中心议题。创新社会治理既是国家治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今后党和国家着力推进的一项重要的改革发展任务。与社会管理相比,社会治理更强调治理主体行动的价值取向,相应地,其价值诉求也发生了改变。合理的价值诉求能为社会治理的实践活动提供正确的方向,从而避免社会治理进入误区。它反映了党和国家的执政理念的重大变化,表明了我国新一代领导班子改革的力度和决心,体现出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发展形势有了更加科学的认识。因而,探讨社会治理的价值诉求,进而探寻其实践路径,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社会治理及其特征

现时期,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阶段的关键期,社会矛盾错综复杂,出现了许多具有时代特点的新的不稳定因素,它给我国的社会治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一方面,“随着要求政府信息公开和行政透明的压力越来越大,社会治理过程已经变得不再能够像以往那样通过信息垄断而实施社会控制”[1];另一方面,西方治理理念的引进对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都产生一定的冲击,也被应用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个人、社会、国家都期望通过社会治理来实现秩序、利益最大化、公平正义等多元价值。因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创新社会治理、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强调社会治理创新要处理好国家与社会、国家与市场及国家与公民的关系等。

(一)社会治理的基本内涵

社会治理,即治理社会,是特定的主体对于社会所实施的管理。社会治理是西方治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方国家的治理理论奉行社会中心论和公民本体论。它以理性经济人为其逻辑起点和价值核心。实质上西方国家的治理理论也是一种社会治理理论,只不过是建立在理性经济人基础之上的一种社会治理理论。

首先,系统治理明确界定了社会治理中各个主体之间的不同角色,由于它们自身性质和功能的不一样,在社会治理过程中起到发挥的作用也有所不一样,其中党委起领导作用,政府起主导作用,社会组织与个人共同参与。其次,依法治理为社会治理提供相应的依据和手段。它突出了多元社会主体依据什么来治理社会和以何种方式来治理社会。再次,综合治理是指社会治理既要运用法律的手段,还必须要依靠其他的手段,比如道德、礼俗等。最后,源头治理主要是围绕社会治理的本末问题展开。也就是说,社会治理要考虑到社会矛盾的轻重缓急、标本关系,着力解决根本矛盾。

综上所述,社会治理就是建立在多元社会治理主体之间的参与和合作基础之上,以一定科学的社会规章制度和法律、法规为指引,从而更好地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资源合理配置和满足民众合理需求。在本质上,社会治理是一种以人为本的“善治”。

(二)社会治理的特征

社会治理是一种突出多元主体通过协商合作来参与共治,以一定的法律为依据,立足于社会发展大局的治理方式。社会治理的特征具体表现为多元化、法治化、互动式及全局性。

1.多元化的治理。

多元化的治理是针对治理的主体和手段而言。关于社会治理的主体方面,传统的社会管理主要强调政府对社会事务的掌控和管理,而社会治理则是一个全方位、多元化的社会管理活动。它强调党委、政府以及社会组织等多元的社会主体参与社会生活,突破传统社会管理通过政府集权来管理社会的特点,形成一种以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充分发挥其他社会组织在社会生活中的多元共治的局面。关于社会治理手段方面。社会治理除强调以法律为依据和手段之外,还存在着运用道德、教育等多种手段来化解社会冲突或者调节社会矛盾,由单一手段发展到多种手段来共同推进社会治理的贯彻和落实。社会治理的主体和手段的多元化是区别于传统的社会管理的重要特征,正是社会治理的主体和手段的多元化,为当下中国社会治理发展创造了条件。

2.法治化的治理。

依法治国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宪法和法律是我国社会生活的基本准则,任何国家机关、政党、团体和个人都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活动,不得违背宪法和法律的基本精神。法律不但是治国理政的重要武器,而且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社会治理要采取法治的思维和方式去解决社会生活的纠纷或者困难。社会治理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要运用法治的思维方式处理好社会的发展事物,在社会治理活动的过程中,国家机关及相应人员始终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基本准则。成熟的社会治理必定是法治化的社会,法治化的社会治理反映到具体的治理手段就表现为从单一的行政手段转变到法律、经济、道德等多种手段的综合运用。

修订后的PDCA量表,总量表的Cronbach’s α=0.77,其中,“使用象征有死后生活词汇的倾向”分量表的Cronbach’s α=0.73, “使用描述逝者心理状态词汇的倾向”分量表的Cronbach’s α=0.88。

3.互动性的治理。

一般情况下,以往的社会管理突出表现为“一言堂”、急功近利、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社会治理的重要任务之一是要协调处理好人民内部的利益问题。要想引导全社会成员达成共识,特别是关于整个社会长远利益的问题,就要致力于构建一个适合于多元主体参与和表达自身利益诉求的治理机制。力图通过多元治理主体的相互沟通、协商、合作来打破曾经的集权式的社会管理。“互动式”的社会治理机制有利于多元的社会治理主体在沟通交流和相互商讨、协商一致的基础之上达成共识。此外,“互动式”的社会治理有利于加强社会治理主体在行动上的相互配合和实现上下一心的局面。它凸显出个体在共治中的地位和作用,承认个性化和多元化,并在此基础之上加强不同社会主体之间的相互沟通、对话、谈判、协商、妥协、让步,从而实现社会利益最大化。“互动式”社会治理是中国社会治理进一步发展完善和成熟的标志。

4.全局性的治理。

全局通常指从事物与事物之间、事物内部之间的相互联系出发认识事物。“全局性”的治理主要通过时间和空间维度来理解。从时间维度上看,社会治理立足当下和考虑未来,呈现一定的连续性。一方面,当下中国的社会治理并不是一项短期工程,既是为了实现当下中国社会的稳定、和平发展,又是为了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而提出的。另一方面,社会治理思想立足于当下中国现阶段的国情,同时考虑到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和趋势。从空间维度上看,中国的社会治理思想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囊括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比如:市场治理、政府治理以及文化和道德治理等多方面的内容。无论从时间还是从空间维度上看,它都始终是站在中国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上,充分体现了社会治理思想的全局性、长期性,传达了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谋福祉,为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繁荣富强而努力的声音。

二、社会治理的价值诉求

人类的任何活动都蕴含着价值,制度设计和实施也具有一定的价值。正如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派克(1932年)在燕京大学讲学时所提出的:“任何制度形成都是有价值基础的,任何制度形成时无不带着价值色彩。这个带有价值色彩的东西在维系着制度的运行,不管人们是否认识到这点。”[4]对于近年来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思考,一旦不能站在价值高度的思维出发,就容易陷入一种理论上的纷争和导致实践的危害。社会治理对于传统的社会管理的反思和超越,并不在于社会治理的方式、方法的创新,最根本的是其价值诉求的不同。因为社会治理的价值规定了治理活动的方式、方法和主体的内在行动。它把社会治理和传统的社会管理明显地区别开来,阐明了社会治理内涵的实质,指导人们社会治理实践活动。

(一)以人为本:社会治理的根本价值取向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创新社会治理,必须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5]。社会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到决定性作用,因为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变革的推动力量。因此,人民群众既是社会治理的力量源泉,又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地位,是社会治理的一个突出特点。对创新社会治理的探讨必须以人民群众为出发点,人民群众作为社会治理的主体,只有参与到社会治理的实践活动中,其能力才有可能得到提高,人的价值才有可能得到实现。此外,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社会治理活动,能为政府或者相关部门作出科学决策提供宝贵的意见和建议,真正实现经济和改革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

(二)公平正义:社会治理的首要价值追求

社会治理应该把公平正义放在首要位置。正如罗尔斯提出的,“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正像真理是思想体系的首要价值一样”[6]。公平正义是社会治理的基本价值理念和行为准则,体现在人们的观念和制度设计中。总的来说,社会公平正义是指所有的社会成员都能共享社会经济和改革发展的成果以及实现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社会治理就是要解决好社会的公平正义的问题,为社会创造出一个公正、平等的社会环境,让更多的社会成员协调处理好相互间的矛盾和享受更多的发展成果,从而构建一个安定有序、和谐发展的局面。

就现代社会生活而言,社会公平正义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其一,制度设计方面的公平。制度是影响现代人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它能调节社会的各种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社会利益。在社会转型时期,我国的制度设计存在着严重的缺失和错位,它的缺点开始暴露出来。比如在经济方面,国家长期向城市和工业倾斜,使得农村的经济和农民的生活质量难以获得实质性的发展和提高;在户籍管理方面,城乡二元制的结构不利于农民的社会流动,让农民捆绑在农村的土地上;在社会保障方面,城市的社会养老、医疗等民生大事得以实现,落后农村地方难以享受便民、利民的社会保障服务。要实现社会公平正义,首先就得从制度方面入手,改革不合理、不公平的社会制度。其二,基本权利方面的公平。公民能平等地享受基本的权利,是进行社会治理的前提和保障。国家和政府部门应该保障人民的经济和政治等方面的基本权利。其中经济权指公民合法的经济权益能受到保护,包括人们的劳动权利和义务、休息权、财产所有权等。政治权是指人们参与政治活动的一切权利和自由的总称,主要内容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言论、通信、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等权利。其三,机会平等。机会平等是人们参与社会治理的“入场券”,机会平等为人们参与社会治理活动创造条件,个人与不同的社会治理主体进行沟通协商,从而达成关于社会治理方面的共识。在我国的社会转型期,人们的机会不平等现象主要表现在人们的受教育和享受医疗卫生的机会不平等,就业机会的不平等以及其他方面机会不平等的现象。其四,分配方面的调节。收入分配涉及到人们的利益分配,既是民生问题的重要环节,又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无论初次分配还是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与公平,再分配更要注重公平。

(三)公共利益最大化:社会治理的基本价值诉求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社会治理也可以在某种程度上理解为“善治”。“善治”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其本质特征是政府与公民合作处理好社会事务,是政府与市场、社会的一种新型关系。而当下的社会治理是一种强调在多元治理主体合作的基础之上通过主体之间的协商、合作实现社会利益最大化的社会治理发展模式。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治理是实现善治的根本途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使个人与企业等经济主体追逐自身相对独立的利益成为一种可能,政府部门及相关单位也出现追逐本位利益的强烈倾向。要实现社会的和谐、平稳发展,就必须化解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利益矛盾,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在于充分发挥多元主体在社会治理中的不同作用。

(四)稳定的秩序:社会治理的重要价值探索

稳定的秩序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公平正义以及公共利益最大化的客观条件。在社会领域,社会秩序是指维护社会有条理、不混乱的规则和法规,它能在一定程度上规范、约束社会成员的行为。在过去,无论是东方社会还是西方社会,社会秩序的维护是建立在强制性的制约和残酷的专制统治基础之上的。三次民主浪潮的出现,让秩序成为人们对民主治理和社会公平正义的呼唤。一个社会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短暂的、小范围的冲突和无序的现象,但只要把它们控制在一定的程度之内也是一种社会秩序。社会秩序能维护社会的安定有序的发展,一旦社会秩序失控,人们的社会治理活动就容易失去支撑点。所以,社会治理者要探寻多种途径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

三、社会治理价值的实现路径

社会治理的价值诉求从理论层面上反映了自身的内涵和本质。理论本质上是一个概念范畴,如果它没有作用到人们的实践生活中就难以彰显自身的内在价值。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充分发挥其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功能。同样,要想真正实现社会治理的价值诉求,就必须回到社会实践生活中去。

(一)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支撑作用

社会治理是一项十分复杂的课题,它不但需要内在价值认同,而且需要外在价值实践作为支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治理功能就在于价值观上的浸润与培育,凝聚人心、提升境界、增强认同、自觉践行、促进和谐。”[7]在社会治理的各个实践环节中要深入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三个层次的价值取向在社会治理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这一过程中始终要尊重人、关怀人、承认人的合理性需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治理的价值支撑作用可以通过舆论宣传教育,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入到社会治理主体。只有在社会治理的中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才有可能强化人民群众的社会责任感和责任意识,形成人与社会之间的良好互动,推动社会治理的深入发展。

(二)培育主体意识,提升主体能力

“社会治理主体是社会主义社会治理创新的突破口,需要适应当前社会建设的现实需要,从政府主导转向多元共治。”[8]社会治理主体已经成为社会治理创新的关键因素,社会治理主体逐步向多元共治的局面发展。为此,培育主体意识和提升主体能力成为社会治理的重要条件。培育主体的社会治理意识和提升主体的社会治理能力需要内外的力量支撑。其一,社会治理的主体要树立个人的主体意识,明确自身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主人,积极参与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其二,社会治理主体要明确自身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才能更好地参与到社会治理的实践活动。其三,坚持党委领导,意味着提高执政党的科学决策和领导能力,科学决策和领导能力的提高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要听从人民群众的建议和意见,立足于人民群众的实践生活。坚持政府主导,意味着要提高政府的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能力、维护公共安全能力、自身变革与发展能力。坚持其他社会组织和个体参与社会治理,意味着要提升社会组织和个人的参政、议政的能力,这是社会组织和个体参与社会治理的必要环节。

(三)健全社会治理机制

健全社会治理机制主要是为了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在社会转型期,一些社会制度的弊端已经日益暴露出来。对于社会治理而言,健全社会治理机制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首先,要建立利益均衡机制。所有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主体都能平等地享有争取和维护自身权益的权利。利益均衡机制主要包括:信息获取机制,公民可以通过参与听证、阅览卷宗等实现其知情权;诉求表达机制,公众对涉及自身利益的事项,可以通过表意、听证、举报、监督等方式进行表达;利益凝聚机制,公众尤其是弱势群体,可以通过集体表达、集体谈判、沟通协商等方式将分散的利益要求加以凝聚和提炼;施加压力机制,弱势群体应有维护自身利益的特殊手段等[9]。其次,要构建合作共赢机制。所谓的合作共赢机制是指政府、企业、社会三者之间的合作,充分发挥三者的优势,实现优势互补从而获取最大的社会利益。政府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宏观调控的作用,转变政府职能,努力建立一个服务型的社会。企业和社会要在坚持政府主导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参与到社会实践生活中。只有在多元共治的条件下,才能实现“善治”。最后,要完善公民的权利保障体系,健全协商合作和民主决策机制。完善公民的权利保障体系要依靠法治的力量,对于践踏公民权利的行为要给予严厉的法律制裁,以法的力量来确保公民最基本的权利。健全协商合作和民主决策机制要求决策部门虚心听取群众的意见、接纳群众的建议,实现群众的利益。

[1]张康之.打破社会治理中的信息资源垄断[J].行政论坛,2013,(4):1-7.

[2]王浦劬.国家治理、政府治理和社会治理的基本含义及其相互关系辨析[J].社会学评论,2014,(3):12-20.

[3]姜晓萍.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治理体制创新[J].中国行政管理,2014,(2):24-28.

[4]丁元竹.社会管理创新的价值基础[N].中国青年报,2011-11-21.

[5]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3-11-16(1).

[6](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7]徐海峰.培育社会治理的价值支撑[N].辽宁日报,2014-04-29(4).

[8]刘爱莲,安秋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主体探微[J].桂海论丛,2016,(1):89-93.

[9]蒋传光.法治思维与社会管理创新的路径[J].东方法学,2012,(5):114-119.

On the Value of Social Governance

PENG Ji-yu
(Political School of Guangxi University,Nanning 530004,China)

in recent years,the social contradictions are increasingly complicated and showing a diversified development trend.Traditional way of socialmanagement has been difficult to resolve the problems facing in the current social development process,the innovation of social management practice effect is not en.Social governance is based on the basis of reflection and beyond on the socialmanagement.“People-oriented”is the main value orientation of social governance;Fairness and justice,public interestmaximization,stable social order is an important value pursuit of social governance.To realize the value pursuit of social governance need to play a role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of the value of support;A and cultivate people’s consciousness and ability,and set up the socialmechanism.

social governance;value pursuit;practice

D616

A

1009-6566(2016)05-0043-05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制度创新与西部统筹城乡发展的哲学研究”(12XZX022)。

2016-06-17

彭继裕(1992—),男,广东罗定人,广西大学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发展。

猜你喜欢
主体价值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何谓“主体间性”
践行初心使命的价值取向
价值3.6亿元的隐私
技术创新体系的5个主体
略论意象间的主体构架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怀旧风劲吹,80、90后成怀旧消费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