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芳,慕良泽
(1.山西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太原 030006;2.山西大学中国城乡发展研究院,太原 030006)
村级党组织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基于山西省392个村的调研分析
王芳1,慕良泽2
(1.山西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太原030006;2.山西大学中国城乡发展研究院,太原030006)
改革开放以来,村级党组织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推动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与此同时,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所处的环境也发生了深刻变化。通过对山西省村级党组织建设状况的调研发现,当前村级党组织建设面临着党员队伍结构不合理、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受限、党群关系亟待改善和优化等一系列新的挑战。为此,应探索有效对策以促进和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推进党员队伍年轻化,优化党员队伍结构;强化阵地和堡垒意识,完善组织建设;丰富党建内容,完善党建机制;落实党建相关配套措施,加强党建工作保障。
农村;基层党组织;党的建设
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农村各种组织中发挥着战斗堡垒作用,是稳步推进农村全部工作的基础。因此,深入调查和分析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中面临的新问题,进而在新形势下提出全面提升农村党建水平的对策建议,成为亟需研究和解决的重大问题。本文在对山西省392个村2 061位村民就“村级党组织建设状况”的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当前村级党组织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进而提出了加强和完善村级党组织建设的对策建议。
当前我省村级党组织建设面临着诸多问题,突出表现在党员队伍结构不合理、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受限和党群关系紧张等三个方面。
(一)党员队伍结构不合理
调查数据显示,党员队伍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其一,年轻党员缺乏,年龄出现断层。在调查的392个村的758名党员中,35岁及以下的党员占比为13.80%,这一占比低于全国相同年龄段的党员占比11.8个百分点。调查还显示,村庄30岁以下(不含30岁)、30-39岁、40-49岁、50-59岁、60岁以上党员的平均人数依次为4.75人、7.43人、9.70人、9.21人、9.74人,可见,其他年龄段的党员人数的平均数几乎均为30岁以下(不含30岁)年龄段的党员人数的平均数的2倍。这两组数值说明,农村年轻党员数量较少,党员老龄化现象严重。
其二,男性党员居多,与村庄人口主体形成反差。数据显示,男性党员在基层党组织中占比达到81.96%,成为绝对优势群体,女性党员稀缺,这与女性成为农村社会的人口主体这一人口占比形成明显反差。对不同性别村民入党意愿的考察发现,男性有入党意愿的占比为50.36%,女性中有入党意愿的占比为44.87%,两者入党意愿相差无几,党员男性居多说明在入党的过程中,男性也占优势。
其三,党员文化素质偏低,大学学历党员多为“空壳党员”。从受教育程度上来看,53.58%的党员文化程度为初中及以下,10.48%的党员为“小学及以下”;10.61%的党员为“大学及以上”。这10.61%的高学历党员绝大多数为大学毕业后党籍转回本村,党员却在村外活动的“空壳党员”。如何让这一部分党员成为村庄发展的纽带,起到内外联络的作用,值得关注。
其四,部分村庄党员群体家族化、亲缘化、派系化,精英吸纳不足。对新近发展党员的调查发现,不少基层党组织有家族化、亲缘化、派系化的趋势。出于维护权力和地位的考虑,部分村党组织书记选人唯亲,出现“家属党员”、“继承式发展党员”、“听话党员”等现象,甚至有些村庄宁愿发展“傻子党员”、“老年党员”,不愿发展村庄精英入党。上述不良现象导致不少精英缺乏入党热情,或在外地入党,缺乏回村发展的动力。
(二)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受限
作为最基层的党组织,村级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发挥不好,重重受限,集中表现为:
第一,党组织生活频次不均衡,组织生活方式传统、单一。从各村党支部安排党组织生活的频率来看,每季度过一次组织生活的占比最高,为32.84%;其次为每半年过一次组织生活,占比为25.81%;两成的党组织每月过一次组织生活;一年以上过一次组织生活的占比为4.69%;还有14.37%的党员表示没有固定的时间,“上级有安排的活动就过,没有安排就不过”。上述数据说明,农村党组织生活并没有相对固定的频率安排,组织生活的随意性较大。调查数据还显示,在758名受访党员中,有41.51%的党员参加组织生活的主要形式是读报纸、念文件、领导讲话,20.57%的党员参加组织生活主要是讨论业务知识或培训。由此可见,村党支部主要以“读报纸、念文件、领导讲话”这一传统、老旧的方式过组织生活,讨论群众身边议题,服务群众生活的组织生活方式还没有确立起来。
第二,经费困难,管理混乱。经费支持对于基层党组织的运转至关重要,但44.49%的基层党员干部表示,经费不足是当前基层党建的主要困难。村级党组织无权调用党员缴纳的党费,须悉数上缴。但是,上级拨款较少,不敷基层党组织日常管理之用,开展专项党建活动更显捉襟见肘。以致在一些村庄,村支书拿出个人财物用于党组织建设。同时,党建经费管理问题突出,不少村庄“两委”经费划分不清,此处不足从彼处支取,彼处不足从此处支取。经费支取程序也不规范,缺乏严格的审核程序,离任审计追责不彻底。
第三,流动党员逐渐增多,流动党员管理不力。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大批农村党员进城务工。调查数据显示,有22.23%的村庄党员外出务工率在30%以上。外出务工党员远离所属党组织,缺乏组织生活,很少主动联系组织,出现“身体离乡心离党”的情况。在调查中,逾四成村干部也认为流动党员管理困难的主要原因是“党员流动频繁,联系困难”。可见,外出务工党员频繁流动,加上党组织对其管理不力,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三)党群关系亟待改善和优化
密切联系群众并服务群众,理应成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但是,在离群众最近的村级党组织建设中,党群关系还存在如下突出问题:
首先,党组织在党员、群众中还未形成绝对的感召力和吸引力。调查说明,就入党意愿和动机而言,近五成村民“愿意入党”,“不想入党”和“没想过”入党的村民占五成多。在占比为两成多的“不想入党”的村民中,36.64%的村民认为“入党没意义”;18.55%的村民认为“没指标”。“没指标”或赢取指标较难也进一步消解了入党的积极性。同时,有48.89%的受访者认为村党支部领导核心作用发挥得“一般”,7.17%的受访者认为“较差”,仅两成多的受访者肯定了党支部在村务管理中的领导核心作用。
其次,群众对党员干部的形象和作风仍然有“保留”和“看法”。在调查中,13.62%的村民对村里党员作风的评价为“非常满意”,五成多村民认为最近两三年党员干部的形象和作风“有一定改观”。但48.80%的村民认为党员干部偶尔存在“吃、拿、卡、要、占”等损害群众利益的现象,8.58%的村民认为“普遍存在”这一现象。
最后,党组织可以为群众提供的服务有限,存在“走过场”现象。根据调查数据分析发现,35.92%的村党组织可以为群众提供村内纠纷调解服务,为群众提供职业技能培训方面服务的党组织占比为6.91%。从村民对“农村党组织服务群众上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回答来看,回答“内容有限”、“机会不多”和“存在走过场现象”的人数比较均衡,分别占有效样本的30.34%、31.80%和33.21%。数据表明,村级党组织服务群众的方式和渠道还比较单一,影响了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和党员带头作用的发挥,削弱了党员与群众之间的联系。
针对当前我省村级党组织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笔者在走访调研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如下几点对策,以期对加强和完善村级党组织建设有所裨益。
(一)推进党员队伍年轻化,优化党员队伍结构
一是重视发展和吸纳年轻党员。建议上级组织部门通过设立政策性指标,使农村基层党支部能够充分吸纳退伍青年、回村优秀大学生、外出务工经商者和大学生村官等优秀人才,进而激发农村基层党组织发展活力。另一方面,要借本次开展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根据中央、省、市相关规定,建立农村“空壳党员”和“落后党员”的退出机制,保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二是切实加强农村党员培养教育。市县党委要充分利用好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系统,加强对农村基层党员的培养、教育和关注;乡镇党委每年要定期开展农村党员教育专题培训会、报告会,将党在农村的政策传递到每一位农村党员。农村党支部要把农村基层党组织生活会开好,经常性地召开座谈会、茶话会,共商共谋村庄发展,增强约束力、凝聚力和感召力。通过三级联动协同、线上线下互补,加强农村基层党员培养教育,使农村基层党员队伍掌握基本理论知识、思想素质过硬、行动快速有力。
(二)强化阵地和堡垒意识,完善组织建设
一是努力实现农村基层党组织全面、有效覆盖。要重点做好在农民合作社、村办企业、家庭农场、专业协会等组织中建立党组织,确保全面、有效覆盖。同时,要摆正党组织与其他组织的关系,突出基层党组织的核心领导地位。
二是时刻强化阵地和堡垒意识。要创新农村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用村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加强党性宣传和教育,落实好“思想上入党”。同时,要坚决斩断部分群众思想、动机和行为中与邪教、地下宗教、迷信组织的关联,在党建主阵地中,用主流价值观念赢得村民靠近、信任和支持。
三是重点选好用好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要坚持把党性强、作风好放在第一位,加大整顿软弱涣散农村基层党组织工作力度,配齐配强班子特别是带头人,实现“选准一个支书,配强一个班子,带好一支队伍,致富一个村子”的目标。
四是加强对流动党员的组织管理。流入地、流出地党组织要加强协调配合,按照流入地为主的原则,把流动党员编入一个支部,就近就便参加学习教育。对离退休干部职工党员及年老体弱党员,既要体现从严要求,又要考虑实际情况,以适当方式组织他们参加学习教育。
(三)丰富党建内容,完善党建机制
一是建立党建责任追究机制。对于农村中出现的“傻子党员”、“继承式发展党员”、“听话党员”等不良现象,要追究书记的主体责任,用责任倒逼机制严把党员入口,畅通党员出口。
二是健全党群联络机制。借鉴个别地方经验,可以通过设立党员服务日、党员志愿服务队、党员结对帮扶等形式,广泛开展政策解读、法律援助、证件办理、扶贫帮困、治安维稳等方面的活动,大力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服务载体和服务平台建设。
三是创新党建方式。针对党员多样化学习需求,农村基层党支部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新媒体建设“网上党支部”,通过共产党员网、手机报、电视栏目、微信易信和远程教育平台等发布与村民息息相关的信息,开发制作形象直观、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及时推送学习内容。引导党员利用网络自主学习、互动交流,扩大学习教育覆盖面,同时也可以让村民时时刻刻了解党建动态,增强老百姓的认同感、参与感和归属感。
(四)落实党建相关配套措施,加强党建工作保障
一是健全和完善激励机制。要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激励基层党建工作。村支部书记作为村党建工作的第一责任人,上级政府要严格落实村党组织基本报酬。要强化村干部政治激励,加大从优秀村党组织中选用乡镇公务员、领导干部、“两代表一委员”、事业编制人员的力度,拓宽村干部发展空间。适时开展评选表彰活动,鼓励和肯定村庄优秀党员。
二是落实党建工作经费。建议中央财政统筹安排专项资金,各级地方政府实施配套资金,力求形成以财政支持为主的稳定的经费保障制度。同时,要加强农村基层党建经费管理,做到专款专用,把钱真正用在党建上。
〔1〕张诺夫.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新情况新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6(1):58-62.
〔2〕马建新.新时期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的新挑战及对策——以河南省为例〔J〕.中州学刊,2012(6):21-24.
〔3〕杨天佑.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新探〔J〕.学习论坛,2014(8):24-26.
〔4〕徐行,田晓.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现存问题与对策思考〔J〕.学习与实践,2011(3):54-61.
〔5〕匡显桢,兰东.切实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求实,2006(8):85-87.
责任编辑白慧玲
D26
A
1009-1203(2016)04-0043-03
2016-06-18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2CZZ042);山西省高等学校创新人才支持计划资助项目。
王芳(1992-),女,山西阳城人,山西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慕良泽(1982-),男,甘肃镇原人,山西大学中国城乡发展研究院副教授,政治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政治与基层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