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肃“四风”的成功经验与治本之策

2016-02-12 06:05刘红凛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四风官僚主义形式主义

刘红凛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 党史党建教研部,上海 徐汇 200233)

党的作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命,这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人民拥护和支持是党执政最牢固的根基”[1]。从历史上看,重视作风建设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与政治优势,早在革命时期我们党就形成了“密切联系群众、理论联系实际、批评与自我批评”三大优良作风;在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开放时期,每隔十年八年都要强调一次作风建设。新时期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与政治日益公开透明,党面临的“四大考验”与“四大危险”更加凸显,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等不良作风成为广大群众反映强烈、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事关党和人民事业成败”的高度大力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把严整“四风”作为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突破点、反腐倡廉建设的着力点、夯实党的执政基础与群众基础的切入点,大力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三年来取得了明显成效。然而,作风建设具有长期性、反复性,既需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如果不除恶务尽,一有风吹草动就会死灰复燃、卷土重来,不仅恶化政治生态,更会严重损害党心民心”[2],更需要在治标基础上强化治本。如何建立与完善作风建设常态化机制与长效机制,依然是党的作风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本文在分析“四风”问题根源、总结十八大以来严整“四风”的成功经验基础上,结合相关问卷调查研究①2014年12月底,我们就“新时期党的工作作风与党群关系研究”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100份,回收有效问卷998份,有效样本占90.73%。在被调查者中,男性占55.8%,女性占44.2%;35岁以下占24.7%,36-45岁占29.0%,46-55岁占31.0%,56岁以上占15.1%;厅局级占8%,处级占23.2%,科级占29.9%,科级以下占38.9%。,着力探讨今后严整“四风”的着力点与治本之策。

一、“四风”问题的本质及其主要根源

就党的作风建设而言,本本主义、教条主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命令主义、尾巴主义、宗派主义、个人主义、自由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等非马克思主义思想倾向,都属于党的作风建设要解决的问题。那么,为什么十八大以来把“四风”问题作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点内容?“四风”问题的本质及其根源何在?要深刻认识这一问题,须在党风建设的大视野中去认识。

(一)党的作风及其根本问题

党风即党的作风,这可谓典型的中国政治话语,也是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特殊内容所在。何谓党的作风?这是党的作风建设的基本问题与逻辑起点。从党建学说史看,早在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明确提出了“党风”概念并进行了深刻论述,如1942年他在《整顿党的作风》一文中明确指出,“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这就是我们的任务”[3]。强调作风建设成为毛泽东党建思想的重要内容与显著特点之一。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无论是强调坚持与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理论联系实际、批评与自我批评以及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还是反对本本主义、官僚主义、命令主义、贪污浪费、自由主义、宗派主义、个人英雄主义、自私自利、骄傲自满、贪图享乐等不良作风,在毛泽东党建思想里,“党风”主要还是一个描述性概念。从揭示概念本质角度看,2001年江泽民同志曾经有过一个比较规范的概括,即“党的作风是党的形象,是党的性质、宗旨、纲领、路线的重要体现,是党的创造力、战斗力和凝聚力的重要内容。……党的作风状况,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关系国家的前途命运”[4-1]。从根本上看,党的作风是党性的外在反映,“作风问题本质上是党性问题”[2],党的作风最终要通过全党与广大党员干部的行为来表现;党的作风的核心问题是党群关系问题,其背后是对人民群众的立场、态度与情感问题,是群众观、权力观、事业观、政绩观问题;党的作风建设的根本要求,就是要坚持党的性质与宗旨、密切联系群众、赢得群众的信赖与支持。

然而,我们必须注意到:党性具有整体性、抽象性,更有个体性与具体性;党的作风既通过党的相关制度、体制机制、工作方式等来展现,更通过党员干部的个体行为来展现,而且,后者更具直观性。其中,对全党而言,由于政党是基于一定政治理念、根据一定组织原则、依据党内规章制度而运作的复杂政治体,党的作风必然受党的思想理论、体制机制、领导方式与工作方式等的影响与制约。对党员干部而言,个人作风既受党的思想的影响,受党的规章制度、体制机制的制约,也与其个人道德、品格、性格等相关。

就“四风”问题而言,形式主义与官僚主义可谓党的作风建设的“老大难”问题。在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把官僚主义、命令主义称为“反人民的作风,国民党的作风”[5],要求既要反对官僚主义的作风,也要反对官僚主义的工作方法。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把“官僚主义”作为党和国家领导制度、干部制度方面存在的主要弊端之首,认为“官僚主义现象是我们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广泛存在的一个大问题”[6-1],已达到令人无法容忍的地步,对官僚主义进行了深刻刻画与无情鞭挞。进入21世纪以来,江泽民同志强调,“形式主义作风和官僚主义作风,是我们党的一大祸害。全党上下,全国上下,必须狠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歪风”[4-2]。比较而言,享乐主义与奢靡之风可谓党执政以后尤其是新世纪以来作风建设面临的新问题。从历史上看,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讲话中就强调,要警惕和防止资产阶级思想和作风对党的侵蚀,反对骄傲自满、居功自傲、贪图享乐,要求“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7]。党的十六大以来,胡锦涛同志反复强调牢记“两个务必”,2002年在西柏坡学习考察时他明确指出,“这些年来,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在党员队伍和干部队伍中有滋长蔓延之势,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在一部分党员、干部那里被淡忘了,在少数人那里甚至被丟得差不多了”[8],并把“贪图安逸,奢侈浪费,讲排场、比阔气,甚至沉溺于灯红酒绿、吃喝玩乐,享乐主义严重”等作为新时期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突出问题强调。

(二)“四风”问题的主要根源

“四风”问题究其根源,可谓非常复杂,既有思想根源,更有体制机制性因素,而且后者更具决定性。比如为什么有的党员干部能热心为领导服务,却不能热心为群众服务?有的对下摆官架子、搞官僚主义,对上却唯唯诺诺、唯命是从?这绝对不是能力问题与方法问题,而是思想问题且有一定的制度根源。对此,邓小平早就指出,“官僚主义还有思想作风问题的一面,但是制度问题不解决,思想作风问题也解决不了。所以,过去我们虽也多次反过官僚主义,但是收效甚微”[6-2]。这可谓一语中的、切中作风问题要害。

首先,就思想根源看,“四风”问题之所以能够产生,说到底是与人的思想观念有关。这是因为:第一,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人们的行为受其思想观念所支配;第二,无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还是享乐主义,一旦冠以“主义”,就成为典型的思想问题;第三,尽管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的表现形式有所不同,但对党员干部而言,官僚主义与形式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惺惺相惜。甚至可以说,“四风”之中官僚主义起主导作用,没有官僚主义,领导干部的其他“三风”很难形成气候。也许有人会说,形式主义是一个古老的哲学命题,处理不好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就会导致形式主义。这看起来有一定道理,但对官僚主义者而言,形式主义的“华而不实”并非无用,而是很“实用”;官僚主义者往往是从实用主义、功利主义角度来追捧形式主义。

总之,从思想根源看,“四风”问题与一些党员干部党性修养不强、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有关。这正如胡锦涛同志所言:“领导干部作风问题,说到底是党性问题。党性是作风的内在根据,作风是党性的外在表现,作风和党性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党性纯洁则作风端正,党性不纯则作风不正。”[9]也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现实生活中,一些党员、干部出这样那样的问题,说到底是信仰迷茫、精神迷失。”[10]

其次,就制度性、体制机制性根源看,邓小平曾经指出,“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为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6-3]。具体到作风建设而言,权力过分集中的官僚制,不科学的干部选拔任用与考核机制,不完善的权力监督与制约机制等,无疑是“四风”问题的体制机制性根源。对此,邓小平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中早已指出:官僚主义的总病根就是“中央高度集权的管理体制”[6-4],“权力过分集中于个人或少数人手里,多数办事的人无权决定,少数有权的人负担过重,必然造成官僚主义,必然要犯各种错误,必然要损害各级党和政府的民主生活、集体领导、民主集中制、个人分工负责制等等”[6-5]。官僚主义的另一个病根,即“我们的党政机构以及各种企业、事业领导机构中,长期缺少严格的从上而下的行政法规和个人负责制,缺少对于每个机关乃至每个人的职责权限的严格明确的规定”[6-6]。官僚主义的第三个病根,即“干部缺少正常的录用、奖惩、退休、退职、淘汰办法,反正工作好坏都是铁饭碗,能进不能出,能上不能下”[6-7]。对形式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而言,由高度集权的管理体制所带来的官僚主义,可谓其主要根源。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四风”问题,必须加强民主法治建设,从根本上改革权力过分集中的管理体制、建立科学的干部选拔任用与考核机制,“关键是要健全干部的选举、招考、任免、考核、弹劾、轮换制度”[6-8]。我们的问卷调查结果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对于导致“四风”问题盛行的外部因素,在被调查的党员干部中,选择“政治体制不完善”的占比最高,为34.8%;而选择“历史传统影响”“市场经济影响”“西方思想影响”的,三项合计不到15%。对于导致“四风”盛行的党内因素与个人因素中,在八个给定的选项中,被调查者选择“权力制约与监督机制”“选人用人机制”“党的纪律”等党内因素的,合计达56.4%;选择价值观、权力观、政绩观等个人因素的,合计39.2%。对于导致干部脱离群众的主要原因,在八个给定的选项中,选择“上级决定乌纱帽”的最高,为40.2%,选择“干部业绩考核制度”的为20.7%,二者合计高达60.9%;而选择生活方式不同、工作方式不同、社交圈不同、身份差异、干部业务繁忙等其他选项的,合计不到33%。

二、十八大以来严整“四风”的成功经验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八项规定为切入点,严整“四风”,持续推进群众路线、“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与“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三年来取得了显著成效,“四风”问题得到有效遏制,风清气正的政治新常态初步形成。我们的调查结果表明,70%的被调查者对八项规定的执行效果持肯定态度,67%的被调查者对这次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成效持肯定态度。那么,十八大以来“八项规定”为什么灵?严整“四风”为什么能?概括说来,其成功经验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在整治“四风”的态度、决心与信心方面,从事关党的生死存亡高度来重视,对“四风”奉行“零容忍”,致力于打破“破窗效应”。党的建设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一方面,不良作风犹如“瘟疫”,若不及时制止、坚决纠正,任其发展下去,就会像乌烟瘴气一样四处蔓延。这不仅会败坏党风政风、腐蚀党群关系与执政基础,也会贻害社会风气,甚至造成“显规则”失灵、“潜规则”盛行、“劣币驱逐良币”的逆淘汰市场。另一方面,对作风建设的重视度、对作风问题的容忍度决定着作风建设的方式方法与成效。若视作风问题为“小节”、对“四风”奉行“适度容忍”,作风建设则难以从细从严从实;只有深刻认识“四风”问题的严重危害、奉行“零容忍”,才能从细从严从实,打破“破窗效应”。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作风建设。首先,从事关党的生死存亡高度强调作风建设。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作风问题绝对不是小事,如果不坚决纠正不良风气,任其发展下去,就会像一座无形的墙把我们党和人民群众隔开,我们党就会失去根基、失去血脉、失去力量。”[11]他还从党的形象、党群关系、民心向背几个方面反复强调:“党的作风就是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关系党和人民事业成败”,“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党只有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才能做到坚如磐石”[1]。其次,以坚定决心、矢志不移的勇气严整“四风”。习近平总书记告诫全党:“古今中外,因为统治集团作风败坏导致人亡政息的例子多得很!我们一定要引为借鉴,以最严格的标准、最严厉的举措治理作风问题。”[1]要“以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的决心,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坚决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12]对作风之弊与行为之垢进行大排查、大检修、大扫除,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再次,对“四风”奉行“零容忍”,打破“水至清则无鱼”等“适度容忍”心态。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着力抓好制度建设,聚焦改作风转作风的重点难点问题,确保出台一个就执行落实好一个,对违反制度规定踩‘红线’‘闯雷区’的要零容忍,发现一起就坚决查处一起。”[13]上述三个方面,生动而深刻地展现了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严整“四风”的高度、决心、勇气与态度。

二是在整治“四风”的要求与举措方面,从严从细从实从长,克服作风建设“一阵风”现象。这与前文所言的严整“四风”的决心、勇气与态度相辅相成。对作风建设而言,有什么样的决心、勇气与态度,就会有什么样的方式与方法。从历史上看,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始终强调作风建设,但为什么至今“四风”问题仍然如此突出?这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问:“这么多年中央经常讲、反复提‘两个务必’,围绕改进作风发了不少文件、采取了不少措施,但为什么背离‘两个务必’,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那一套还有不小的市场?为什么还有些人对不正之风乐此不疲?”[14]其中的关键原因,也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答:“这些年来,在一些地方和单位,‘四风’问题越积越多,党内和社会上潜规则越来越盛行,政治生态和社会环境受到污染,根子就在从严治党没有做到位。有些地方和单位看起来党在管党治党,但没有管到位上,没有严到份上。”[1]这归根结底是“管党治党失之于宽、失之于松、失之于软”的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严从细从实抓作风建设,而且常抓不懈,至少有三个方面的表现。首先,从严要求,严字当头、真抓实干。“实践证明,只有严要求、动真格,真实抓、抓真实,才能真正达到预期目的。”[1]十八大以来严整“四风”的“严”字,既体现为严明的态度,更体现为严格的标准、严格的要求、严格的措施、严格的执行。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公私分明”的底线意识与规矩意识,强调“公款姓公,一分一厘都不能乱花;公权为民,一丝一毫都不能私用”[11]。人们不难发现,十八大以来关于作风建设的规定比以前严多了,党纪国法已经真正成为带电的“高压线”;相关规章制度执行严多了,不管是高级干部还是一般党员,都一视同仁,无论是办公用房超标、公车私用、公款大吃大喝还是生活作风问题,都严惩不贷。其次,从细要求,细致入微、不留死角。党的建设的经验教训表明:作风建设是“粗放经营”还是“深耕细作”,其实践成效迥异。只有从细微处做起、有的放矢,才能事半功倍。十八大以来严整“四风”的理论与实践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比如八项规定很严很细,新版《党员纪律处分条例》列出了具体的负面清单,容易“让大家都明白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哪些事该这样做、哪些事该那样做”[11]。再次,从长要求、常抓不懈。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作风建设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永远没有休止符,必须抓常、抓细、抓长,持续努力、久久为功。”[1]要求全党要发扬钉钉子精神,保持力度、保持韧劲,善始善终、善作善成,不断取得作风建设新成效。十八大以来,从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到“三严三实”教育活动,再到当前开展的“两学一做”教育活动,可谓一年一项活动,一个举措接一个举措,持续推进党的作风建设。

三是在整治“四风”的对象选择与内容部署方面,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全面思考、系统部署。党的建设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作风建设若面面俱到、重点不突出,则事倍功半;若简单地就事论事、孤立地看待问题,则难以持久。十八大以来严整“四风”的理论与实践充分证明了这一点。首先,突出重点、有的放矢,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这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这‘四风’是违背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是当前群众深恶痛绝、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也是损害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根源。”[15]强调解决“四风”要对准焦距、找准穴位、抓住要害,整治形式主义要着重解决工作不实问题,整治官僚主义要着重解决在人民群众利益上不维护、不作为问题,整治享乐主义要着重克服及时行乐思想和特权现象,整治奢靡之风要着重狠刹挥霍享乐和骄奢淫逸不良风气。其次,以从严治吏为重点,紧紧抓住“关键少数”,克服与避免“领导得病、群众跟着吃药”的现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要管党,首先是管好干部;从严治党,关键是从严治吏。”[16]纵观十八大以来正风反腐的理论与实践,无疑都是以领导干部为重点对象、突出抓“关键少数”。再次,全面思考、系统部署,避免就事论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抓作风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切入点和着力点,必须坚持从严治党,落实管党治党责任,把作风建设要求融入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之中,全面提高党的建设工作水平。”[17]纵观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无疑是在整个从严治党的大系统中去思考作风建设的,是从理想信念与宗旨、党性修养与道德修养、为民情感与情怀的有机统一中来强调作风建设的。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抓作风建设,首先要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党的性质和宗旨,牢记党对干部的要求。”[12]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作风建设的出发点,强调“作风问题核心是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17],把践行党的宗旨作为作风建设的根本点,突出为民、务实、清廉,强调“作风问题本质上是党性问题”[2]。把党性修养、道德修养乃至家风建设作为作风建设的基本内容,强调党员干部要克己奉公、大公无私、公而忘私、先公后私,把“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作为党员干部的基本操守。

四是在整治“四风”的路径选择与推进策略方面,自上而下、破立并举、由表及里。党的建设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作风建设的路径与方略是“自上而下”还是“自下而上”,是“由表及里”还是“由里及表”,是“破立并举”还是“只破不立”,其实践成效迥异。十八大以来的严整“四风”无疑严格遵循的是前者,具体说来,至少有三个方面的表现。首先,自上而下、以上率下地推进作风建设。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抓作风建设,首先要从中央政治局做起,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先要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以良好党风带动政风民风,真正赢得群众信任和拥护。”[18]十八大以来,无论是八项规定、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还是“三严三实”教育活动,都是自上而下、以上率下。这一点,牢牢抓住了“上行下效”这一作风建设的基本规律。只有从上做起、自上而下、以上带下、一级带一级,一级做给一级看,才能东风压倒西风、正气压倒邪气。其次,立破并举、扶正祛邪,克服与避免只破不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作风建设是立破并举、扶正祛邪的过程,立什么,破什么,需要好好把握。要坚定共产党人理想信念,对错误思想和言论理直气壮批评教育;要坚持求真务实,察真情、说实话,出真招、办实事,下真功、求实效,让埋头苦干、真抓实干的干部真正得到重用、充分施展才华,让作风飘浮、哗众取宠的干部无以表功、受到贬责;要坚持清正严明,形成正气弘扬的大气候,让那些看起来无影无踪的潜规则在党内以及社会上失去土壤、失去通道、失去市场。”[19]再次,由表及里,以治标为治本赢得时间。对此,王岐山同志讲得很清楚:“要深刻认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坚持标本兼治,当前要以治标为主,为治本赢得时间。……以抓铁有痕的劲头,一个阶段一个阶段抓下去,经常抓、长期抓,必见成效。”[20]

三、“四风”问题的治本之策

毋庸讳言,十八大以来严整“四风”的理论与实践,主要是以“治标”为主,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为治本赢得时间,所出台的一些规章制度也主要是围绕“治标”展开。主要依靠领导人的决心与信心、依靠严抓严管严整、依靠党员干部的自律自觉与党性修养等来推进作风建设,依然是三年来严整“四风”的显著特点。然而,要实现作风建设的常态化,形成长效机制,必须在治标基础上强化治本,有效解决“四风”问题的制度性、体制机制性根源。这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抓作风既要着力解决当前突出问题,又要注重建立长效机制,下功夫、用狠劲,持续努力、久久为功”[17],甚至强调“要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法抓作风建设,实现作风建设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21]。客观地说,十八大以来严整“四风”的成功实践,已经为治本创造了良好条件,今后作风建设的重点理应从“治标为主、标本兼治”走向“治本为主、标本兼治”。

那么,如何才能治本?加强相关制度建设无疑是必然选择。然而,“四风”问题要治本,泛泛而谈制度建设无济于事,必须深入剖析“四风”的具体制度根源,方能对症下药。以下是结合相关问卷调查的结果做出的分析。

(1)今后遏制形式主义的着力点何在?在给定的六个选项中,被调查者选择“改进领导体制与管理体制”的最高,为34.3%;选择“改进干部考核体系”的次之,为22.8%;选择“完善监督体系”的为17.8%;选择“改进选人用人制度”的为10.5%;选择“加强党性教育”的为9.3%;选择“其他”的为1.6%。这一结果表明:今后遏制形式主义的着力点,关键在于改革与完善领导体制与管理体制、健全监督体系、建立科学的选人用人机制与干部考核机制。(2)今后遏制官僚主义的着力点何在?在给定的七个选项中,被调查者选择“改进领导体制与管理体制”的最高,为26.3%;选择“改变官本位传统”的为18.4%;选择“改进干部考核体系”的为15%;选择“破解权力过分集中”的为14.5%;选择“变上级选拔为群众选举干部”的为13.6%;选择“加强党性教育”的为8.2%;选择“其他”的为0.4%。这一结果表明:今后遏制官僚主义的着力点,关键在于改善领导体制与管理体制、改进干部选拔制度与考核制度、破解权力过分集中现象与官本位现象。(3)今后遏制享乐主义的着力点何在?在给定的六个选项中,被调查者选择“持续严格执行八项规定”的最高,为31.7%;选择“公开三公经费使用情况”的次之,为28.4%;选择“加强对干部的监督”的为23%;选择“改进选人用人机制”的为4.3%;选择“加强三观教育”的为8.7%;选择“其他”的为0.4%。这一结果表明:今后遏制享乐主义的着力点,关键在于持续严格执行八项规定、公开“三公”经费使用情况、加强对干部的监督。(4)今后遏制奢靡之风的关键点何在?在给定的六个选项中,被调查者选择“完善监督体系”的最高,为43.5%;选择“加强廉政教育”的次之,为17.3%;选择“改善政治生态”的为15.9%;选择“改善干部生活待遇”的为11.9%;选择“改进干部考核体系”的为6.7%;选择“其他”的为1.0%。这一结果表明:今后遏制奢靡之风的关键点,关键在于完善监督体系。(5)实现干部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一致性的关键何在?在给定的八个选项中,被调查者选择“改变现有考核制度”的最高,为29.8%;选择“关键在干部素养”的为17.6%;选择“让民众监督干部”的为13.8%;选择“加强宗旨观教育”的为11.1%;选择“让民众选择干部”的为10.8%;选择让民众评议干部”的为6.7%;选择“加强权力观教育”的为5.9%;选择“其他”的为0.7%。这一结果表明:要实现干部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的一致性,关键在于改变现有考核制度,另外加强党员党性修养也很重要。(6)建立作风建设长效机制的关键何在?在给定的八个选项中,被调查者选择“健全党内制度体系”的最高,为40.2%;选择“加强国家法治建设”的次之,为23.5%;选择“改进选人用人制度”的为12%;选择“改进党内教育管理”的为7.4%;选择“干部严格自律”的为5.7%;选择“党政简政放权”的为4.2%;选择“经常开展整风运动”的为2.89%;选择“其他”的为0.3%。这一结果表明:要建立作风建设长效机制,关键在于加强党的制度建设与国家法治建设。

上述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新时期要有效整治“四风”,建立作风建设长效机制,必须适应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的要求,着力解决“四风”问题的制度性、体制机制性根源。具体说来以下三个方面值得深思。

首先,对整个党的作风建设而言,要坚持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相结合,但作风建设要治本,必须以制度建设为主。这一方面是因为,新时期导致“四风”盛行的主要原因,已经不再是历史传统、市场经济、西方思想等客观因素,而是党员干部的思想问题与党内有关制度机制问题。另一方面是因为,无论是对治党还是治国而言,法规制度都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要从根本上解决“四风”问题,实现党的作风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改革与完善领导体制与管理体制、建立科学的选人用人机制、健全监督体制机制等至关重要。再一方面是因为,健全的法规制度不仅能够规范党员干部的行为,而且对其思想观念具有根本性引导作用。党员干部的思想问题,并不能简单通过思想教育来解决,必须通过科学的制度来保障思想教育。

其次,对“四风”的制度性、体制机制性根源,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泛泛而谈。这是因为,尽管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与奢靡之风是当前党的作风建设的突出问题,但四者的表现形式、问题症结、制度根源都有所不同,解决四者的着力点也有所不同。上述调查结果表明:一方面,形式主义与官僚主义密切相关,二者的治本之策,就是要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要通过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与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来有效破解权力过分集中的领导体制与管理体制(尤其是权力过分集中的一把手现象)、建立科学的干部选拔与考核机制。其中,建立科学民主的领导体制与管理体制,有效破解一把手权力过分集中现象,事关全局。另一方面,享乐主义与奢靡之风密切相关,二者的治本之策,主要在于持续严格执行八项规定、公开“三公”经费、加强对干部的监督。其中,政治公开透明、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建立科学完善的监督体系与监督机制、加强对权力的监督,至关重要。

再次,要实现干部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的一致性,其治本之策,关键是要建立科学的选人用人机制与干部考核机制。对此,我们需要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必须坚持新时期好干部标准,树立正确用人导向,使那些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干部,那些政治强、懂专业、善治理、敢担当、作风正的领导干部,那些说话办事有灼见、有效率、对上对下都认真负责的干部,那些对群众感情真挚、深得群众拥护、清正廉洁、公众形象好的干部,得到褒奖和重用。第二,必须坚持并贯彻落实“党的领导与人民民主”相统一原则,用好“选人用人”这个指挥棒,努力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有效管用、简便易行”的科学有效的选人用人机制。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对干部进行科学分类管理,正确区分“选任制干部”“委任制干部”“聘任制干部”在选拔方式、程序、条件上的差别,克服与避免“选任干部”搞委任、“委任与聘任干部”搞选任等错位现象。第三,要念好“政绩考核”这个“紧箍咒”,建立科学的干部政绩考核评价体系和奖惩机制,使那些秉持片面或错误政绩观、热衷于形式主义与“政绩工程”、严重脱离群众的干部受到警醒和惩戒。其中的关键有两点:一是要明确干部的权力清单与责任清单,建立权责统一的干部责任制与严格的问责制;二是要建立科学的干部评价体系,平衡好上级考核与群众评价的关系,合理增加群众评议领导干部的力度与比重。总之,只有建立起科学的选人用人机制与干部考核机制,才能从制度、体制机制上保证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不一致的问题。

猜你喜欢
四风官僚主义形式主义
“表演完美”也是形式主义——为政不能耍把戏
防范“网上官僚主义”——服务上网不是目的,上手才是
形式主义“闻着臭,吃着香”
“开会”不是形式主义,“会海”才是
挂在“墙上”的形式主义
反对官僚主义、命令主义和违法乱纪
毛泽东:“一定要克服官僚主义”
官僚主义的“遮羞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