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普
抗美援朝:正义之战·扬威之战·固基之战
曹普
(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部,北京海淀100091)
摘要:抗美援朝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发生的第一场大规模的国际性局部战争,是新中国与美国互为主要对手进行的全方位较量。对新中国来说,这场战争兼具道义与正义、救邻与自救的双重意义。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反抗侵略、保卫和平的正义之战,是打出新中国国威和中国人民志愿军军威的扬威之战,也是中共领导建立的人民民主政权加速巩固的固基之战。
关键词:抗美援朝;正义之战;扬威之战;固基之战
抗美援朝,是刚建立不久的新中国与强敌美国互为主要对手进行的一场涉及军事、政治、经济、外交各方面的全方位较量,是毛泽东一生中作出的最为艰难的决策之一。回顾这场战争发生时中国所处的内外环境,纵观战争结束60多年来国际局势的风云变幻,历史仍然证明,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当年作出的这个决策是正确的,它既不是新中国建立以来的“最大错误”,也非“引火烧身”、“得不偿失”,而是在新中国国家安全、尊严、根本利益受到严峻挑衅时,我们挺身而起作出的正当回应。这场战争,是中国人民反抗侵略、保卫和平的正义之战,是打出新中国国威和中国人民志愿军军威的扬威之战,也是中国人民空前团结、中国社会动员和组织能力空前提高、中共领导建立的新政权加速巩固的固基之战。
朝鲜是中国唇齿相依的邻邦,中日甲午战争后逐步沦为日本的殖民地。1945年8月,日本即将战败投降前夕,美国提议以北纬38度线(即“三八线”)为界,由美军和苏军分别在朝鲜半岛南北两边接受日军投降,这个提议得到了苏联的认可。但在如何建立一个统一的朝鲜临时政府问题上,美苏两国意见尖锐对立。1948年8月,在美国扶持下,朝鲜南方成立了由李承晚任总统的大韩民国政府;朝鲜北方随即于当年9月成立了以金日成为首相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政府。南北朝鲜由此正式分裂。此后,朝鲜南北两个政府在如何实现国家统一以及统一于哪一方的问题上展开了激烈斗争,武装冲突不断升级,最终导致1950年6月25日出现大规模严重冲突,朝鲜内战爆发。
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政府立即决定对朝鲜事务实行武装干涉。6月26日,美国调动其驻日本的空军和海军部队侵入朝鲜;6月27日,美国政府乘苏联代表缺席、中国的席位仍被台湾国民党集团占据之机,操纵联合国安全理事会通过向韩国政府提供军事援助的决议。6月30日,美国命令其陆军部队在朝鲜参战。7月7日,美国再次操纵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成立由美国指挥的“统一司令部”,使用“联合国”旗号,组织所谓“联合国军”开入朝鲜半岛作战。先后派兵参加“联合国军”的国家有美国、英国、法国、土耳其、加拿大、荷兰、澳大利亚、新西兰、泰国、菲律宾、希腊、比利时、哥伦比亚、埃塞俄比亚、南非、卢森堡等16个国家。其中,美军在“联合国军”中占90%以上,其他国家大多只是象征性出兵。南北朝鲜之间的内战因美国的插手而重新成为国际性问题。[1]
朝鲜战争在最初阶段,由金日成领导的朝鲜人民军节节胜利。但随着交战双方在釜山地区陷入胶着,战争长期化的趋势逐渐显露。对朝鲜战争的发展,毛泽东作过“战争持久化”、有可能“打第三次世界大战”等各种预想。毛泽东提出:“要随时准备对付美帝国主义来侵略。我们所进行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建设事业,都要考虑到敌人就在面前这个情况来讨论和决定。”[2]1950 年8月4日,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毛泽东提出,要作出国作战的打算,认为“如美帝得胜,就会得意,就会威胁我。对朝鲜不能不帮,必须帮助,用志愿军的形式。”[3]对于究竟何时出兵援朝,毛泽东心中有一条“红线”:就是美军是否越过“三八线”。毛泽东后来回顾说:“美帝国主义如果干涉,不过三八线,我们不管,如果过三八线,我们一定过去打。”
进入1950年9月中旬以后,朝鲜战争局势急骤逆转,大批美军在朝鲜半岛西海岸仁川港登陆,朝鲜人民军腹背受敌,退路被切断。9月28日,美军占领汉城,两天后又全线进抵“三八线”。美军是否越过“三八线”,侵入北朝鲜,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在此紧要关头,毛泽东决定,由政务院总理周恩来于9月30日代表中国政府发出严正警告:“中国人民热爱和平,但是为了保卫和平,从不也永不害怕反抗侵略战争。中国人民决不能容忍外国的侵略,也不能听任帝国主义者对自己的邻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谁要是抹煞和破坏这四分之一人类的利益而妄想独断地解决与中国有直接关系的任何东方问题,那么,谁就一定要碰得头破血流。”[4]10月3日凌晨,周恩来透过紧急约见印度首任驻华大使潘尼迦,再次对美国当局提出强烈警告:“美国军队正企图越过三八线,扩大战争。美国军队果真如此做的话,我们不能坐视不顾,我们要管;”[5]中国主张和平解决朝鲜战争问题,使朝鲜事件地方化,朝鲜战事应即刻停止,外国军队应该撤退。当晚,美国政府就收到了此信息。然而,美国当局对中国政府的多次警告置之不理,认为中国的警告“不过是外交上的一种勒索”。[6]10月1日,先是南朝鲜军越过“三八线”;10月7日,美军也越过“三八线”,向朝鲜北方大举进犯,并迅速向朝中边境推进。就在南朝鲜军越过“三八线”的当天深夜和10月3日,朝鲜政府、金日成写信和发电报,两次请求中国政府出兵支援。10月1日,斯大林致电毛泽东,建议中国派遣部队援助朝鲜。
尽管毛泽东对出兵早有准备,但要真正同世界头号强国美国一决雌雄,仍费踌躇。稍有疏忽,就会造成不堪设想的后果。长期在毛泽东身边工作的胡乔木回忆:“我在毛主席身边工作二十多年,记得有两件事是毛主席很难下决心的。一件是1950年派志愿军入朝作战,再一件就是1946年我们准备同国民党彻底决裂。”[7]胡耀邦后来也回忆:考虑要不要出兵朝鲜的问题,毛主席“一个礼拜不刮胡子,留那么长。想通以后开了个会,大家意见统一了,毛主席就刮胡子了。”[8]从10月2日至10 月19日,毛泽东先后主持召开中央书记处会议、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等一系列会议,讨论朝鲜半岛局势问题。讨论中,毛泽东表示:当“别人处于国家危急时刻,我们站在旁边看,不论怎样说,心里也难过。”[9]
经过18个日夜的反复讨论,在多次权衡利弊的基础上,毛泽东最终作出了出兵朝鲜的决定,认为出兵“应当参战,必须参战,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10]1950年10月19日,我英雄的人民志愿军4个军和3个炮兵师,在夜幕掩护下从安东和辑安线开始秘密跨过鸭绿江,开始了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
中国作出抗美援朝决策,也是中国维护自身国家利益使然。朝鲜战争爆发第二天,美国总统杜鲁门即命令其驻菲律宾的海军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并发表声明,提出所谓台湾“未来地位的确定,必须等待太平洋安全的恢复、对日和约的签订或经由联合国的考虑。”[11]美国从此直接插手台湾问题,把台湾视作一艘不能落入共产党手里的“不沉的航空母舰和潜艇的供应舰”。[12]美国的行径,不仅严重侵犯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威胁了新中国的安全,而且,在关键时刻阻止了中国统一大业的完成。1950年6月28日,周恩来代表中国政府发表声明,宣布“杜鲁门二十七日的声明和美国海军的行动,乃是对于中国领土的武装侵略,对于联合国宪章的彻底破坏。”[13]同年11月,中国政府特别代表伍修权在联合国安理会上作长篇发言,控诉美国对台湾的侵略,严正指出:“台湾的地位早就决定了,台湾根本不存在什么地位问题。台湾只有一个问题,就是美国政府武装侵略我国领土台湾的问题。”[14]“朝鲜问题的真相不是别的,正是美国政府武装干涉朝鲜的内政,并严重地破坏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安全。”[15]
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军将战火从鸭绿江边烧到中国东北,不断派出B—29重型轰炸机对中国东北边境城市安东、辑安等地进行狂轰滥炸,炸毁工厂企业和建筑物,炸死炸伤中国平民,仅从1950年8 月27日至11月10日,美国作战飞机侵入中国东北就达90余次;从11月10日至19日,进一步升级至61次。[16]从10月起,美国还不断派飞机侵扰山东半岛的青岛、烟台等地,大有将战火从中朝边境进一步扩大之势。特别是当时中国重工业半数在东北,如果中国不出兵援朝,让美军压至鸭绿江边,不但整个“南满电力将被控制”,“沈阳、鞍山、抚顺这些地方的人民不能安心生产”,[17]而且主要工业基地直接暴露在美军的威胁之下,甚至首都北京也受到美国重型轰炸机的威胁。面对核心利益受到严峻挑战,中国政府多次向美国当局提出强烈抗议,但美军毫无收敛。周恩来曾说:“过去我们是管过理过的,如向联合国控诉等。现在这样已经不够了,应有新的决策。”[18]这个新的决策,就是直接出兵朝鲜、反击侵略。
总之,中国的邻邦急需支援,唇亡齿寒,中国不能隔岸观火;中国的台湾、东北也受到侵略,自身的国家安全和尊严需要捍卫,这都迫使中国必须毅然决然挺身而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950年11月4日,中国共产党在与11个民主党派、团体发表的联合宣言中指出:“朝鲜的存亡与中国的安危是密切关联的。唇亡则齿寒,户破则堂危。中国人民支援朝鲜人民的抗美战争不止是道义上的责任,而且和我国全体人民的切身利害密切地关联着,是为自卫的必要性所决定的。救邻即是自救,保卫祖国必须支援朝鲜人民。”由此可见,出兵朝鲜,抗美援朝,绝非像有些人所说的是毛泽东“意气用事”、“个人决断”,也非受斯大林“鼓动和压力”的产物,而是兼具道义与正义、救邻与自救的必然应对之举,是中国迫不得已的反应。对此,1951年10月,毛泽东在全国政协一届三次会议开幕词中进一步阐述:“我们不要去侵犯任何国家,我们只是反对帝国主义者对于我国的侵略。大家都明白,如果不是美国军队占领我国的台湾、侵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和打到了我国的东北边疆,中国人民是不会和美国军队作战的。但是既然美国侵略者已经向我们进攻了,我们就不能不举起反侵略的旗帜,这是完全必要的和完全正义的,全国人民都已明白这种必要性和正义性。”[19]
2010年10月25日,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6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打出了新中国的国威和人民军队军威,创造了以弱胜强的范例。”[20]抗美援朝的胜利,充分展示了中共领导下的新中国蕴藏的无穷力量和动能,“从中国人在整个朝鲜战争期间所显示出来的强大攻势和防御能力中,美国及其盟国已经清楚地看出,共产党中国已成为一个可怕的敌人”,“它再也不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那个软弱无能的国家了”。[21]
(一)抗美援朝战争是在敌我力量极为悬殊的条件下进行并取得胜利的
当时,中国面临的情况是:国民经济恢复刚刚开始,财政状况甚为困难,物资极度匮乏,人民解放军的武器装备基本上还处于“小米加步枪”的水平。而中国所要出战迎击的却是世界上经济实力最雄厚、军事力量最强大的美帝国主义。1950年,美国钢产量8772万吨,中国只有60万吨;美国工农业总产值2800亿美元,中国只有100亿美元。[22]美国还拥有包括原子弹在内的大量先进武器,就连各方面实力都远比中国雄厚的苏联,也不愿因为援助朝鲜而冒同美国直接冲突的危险。
就是在这样极不对称、极为艰难的条件下,中国共产党横下一条心,作出了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战略决策。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地跨过鸭绿江,出击了、应战了。战争期间,在幅员狭小的朝鲜半岛上,双方投入的兵力最多时达300多万,兵力密度、敌方空中轰炸密度和许多战役战斗的火力密度在世界战争史上都是空前的。美国军队动用了除核武器以外的几乎所有新式武器,还将其陆军总兵力的三分之一、空军总兵力的五分之一以及大部分海军兵力投入朝鲜战场。中国人民志愿军将士则以劣势装备同敌人展开殊死搏斗,即使战斗到只剩一人一枪,仍坚守阵地,气壮山河。在反击敌人“空中绞杀”中,年轻的志愿军空军搏击长空,以空中“拼刺刀”的勇气,给号称“王牌”的美国空军以沉重打击,击落敌机330架,击伤95架,创造了世界空战史上的奇迹。[23]从1950年10 月25日至1951年6月,在不到一年时间里,中国人民志愿军同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连续进行了5次战役,把侵略军从鸭绿江和图们江边赶回到三八线附近,一举收复了朝鲜北部广大土地,奠定了这场反侵略战争胜利的基础。此后,又构筑起铜墙铁壁般的纵深防御阵地,多次粉碎了敌人的重点进攻和细菌战。中朝军队不仅把战线在三八线附近稳定下来,而且还进行了多次进攻战役,迫使侵略者停战谈判,”[24]于1953年7月27日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
(二)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戳穿了美帝国主义不可战胜的神话,空前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威望
战争中,美军被毙、伤、俘39万余人,军费开支400亿美元,消耗作战物资7300余万吨。当这场“苦涩的战争”结束后﹐“大多数美国人都急于把它从记忆的罅隙中轻轻抹掉。”[25]在停战协议上签字的美国远东军和“联合国军”第三任总司令马克·克拉克后来在其回忆录中写道﹕“1952年5月,我受命为联合国军统帅,代表17个国家,在韩国抵抗共产党侵略。15个月以后,我签订了一项停战协定,这协定暂时停止了……那个不幸半岛上的战争。对我来说这亦是表示我40年戎马生涯的结束。他是我军事经历最高的一个职位,但是他没有光荣。在执行我政府的训令中,我获得了一项不值得羡慕的荣誉,那就是我成了历史上签订没有胜利的停战条约的第一位美国陆军司令官。我感到一种失望和痛苦。我想我的前任麦克阿瑟和李奇微两位将军一定具有同感。”[26]
与此相反,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则自豪地宣告:“它雄辩地证明: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27]1953年9月,在阐述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意义时,毛泽东也豪迈地指出:“中国人民有这么一条:和平是赞成的,战争也不怕,两样都可以干。”“帝国主义侵略者应当懂得:现在中国人民已经组织起来了,是惹不得的。如果惹翻了,是不好办的。”[28]
中国在抗美援朝中付出了巨大牺牲,志愿军自身作战减员36.6万余人,战费开支62.5亿元人民币(相当于25亿美元),作战物资消耗560余万吨,解放台湾被迟滞,但也正是这些不得不付出的牺牲和最终赢得的胜利,空前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威望,增强了新中国对亚洲事务和世界事务的话语权,大涨了中国人民的志气,美国这个头号帝国主义的军事力量,在中国人民眼里,再也不是不可战胜的了,而中国人民在世界人民的眼里,再也不是孱弱的、无足轻重的、任人欺凌的“东亚病夫”了,中国维护了国家和民族的最大利益,更赢得了长期、持续、潜在的战略利益,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各国不得不对中国刮目相看。1954年,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成为国际关注的焦点;1955年,中国代表团在第一次亚非会议上能够发挥主导作用;1958年,台海危机中为台湾国民党军舰护航的美国军舰一遇到人民解放军炮击就退入公海;20世纪60年代,美国地面部队在对越战争中未敢逾越北纬17度线,[29]以至今天的中国和中国军队言必信、行必果,在世人面前形成不怕鬼、不信邪、不向强权霸权低头屈服的负责任大国和威武文明之师形象,无不是这种长期影响、潜在利益的具体表现。
抗美援朝极大地提高了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极大地提振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极大地提升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人民心目中的威信,也极大地凝聚了党心军心民心,成为加快推动各领域社会变革、铲除危害社会安定的各种反动势力、加速新中国政权巩固的强大动力。
(一)抗美援朝运动的蓬勃发展,不仅大大鼓舞了志愿军的战斗意志,而且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
在志愿军打响入朝作战第一仗的次日,党和政府即在国内发动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全国人民抗美援朝运动。在“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下,全国掀起了参军、参战、支前,募集慰问品慰问金、写慰问信、组织各种慰问团慰问志愿军以及开展生产竞赛、优待烈军属的热潮,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被极大地激发起来。
(二)大规模剿匪和镇压反革命分子,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和社会秩序,巩固了人民政权
国民党当局败退台湾前夕,有计划地在大陆潜留了大量特务和反动党团骨干分子,他们聚集溃散的国民党军队,会同遍布城乡的惯匪、反动会道门组织等,从事纵火、爆炸、暗杀、窃取国家机密等破坏活动。朝鲜战争爆发后,这些反动分子的气焰更加嚣张,认为“第三次世界大战即将爆发”,“反攻大陆”时机已到,更加肆无忌惮地从事各种破坏活动,据统计,仅“1950年1月至10月,全国共发生妄图颠覆新生政权的武装暴动816起,西南地区曾被匪特攻打、攻陷的县城有100座以上;1950年,全国有近四万名干部和群众积极分子惨遭匪特杀害。”[30]为了铲除反动势力,伸张民气,巩固政权,1950年,中共中央部署在华东、中南、西南地区开展了大规模的剿匪斗争,投入剿匪作战的主力部队有150余万,到1951年上半年,基本平息了大陆匪患。1950年10月,中共中央又发出《关于镇压反革命活动的指示》,大张旗鼓地重点镇压特务、土匪、恶霸以及地下军、会道门等反动组织,到1951年10月,反革命势力基本肃清。
(三)基本完成土地改革,从根本上铲除了中国封建制度的根基
为配合抗美援朝战争,根据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指示,从1950年冬季起,各新解放区还分阶段、有领导有步骤地展开了一场历史上空前规模的土地改革运动。到1952年9月,除新疆、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及台湾省外,全国新解放区约3亿农业人口地区基本完成土地改革任务,两千多年来在封建大山重压之下的中国农民翻了身。广大农民获得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之后,“由地主阶级的牛马变成了农村的统治者,由土地的奴隶变成了土地的主人,”[31]不仅迅速提高了经济地位,而且形成有觉悟有组织的阶级队伍。这是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和保卫翻身果实的重要力量。
(四)开展各项民主改革,工农业生产全部恢复到历史最高水平
工矿企业的民主改革主要是废除使工人群众深恶痛绝的封建把头制、侮辱工人的搜身制等;旧的婚姻制度的民主改革,主要是颁布和实施《婚姻法》,移风易俗,废除包办强迫、男尊女卑、漠视子女利益的封建主义婚姻制度,禁止重婚、纳妾,禁止童养媳,禁止干涉寡妇婚姻自由和借婚姻关系索取财物等;党和政府还发布了严禁鸦片烟毒和赌博的通令,扫除了旧中国屡禁不绝、被视作不治之症的娼毒赌等社会痼疾。通过民主改革,从农村到城市,从工矿企业到机关学校,整个社会面貌都发生了积极深刻的变化。各阶层在民主改革基础上振奋革命精神和生产热情,为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创造了良好的群众基础和社会环境。
各项改革都是围绕恢复和发展经济这个中心的。1951年2月,毛泽东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三年准备、十年计划经济建设”的中长期发展战略思想,1952年5月,中央确定了“边抗、边稳、边建”的财经工作方针。按照这些方针部署,中国国民经济恢复计划,虽因抗美援朝而进行了调整,但中国的财政经济力量,“却以空前的速度向前发展”,“出现了远比原来预计良好的情况”。与1950年比较,1951年,工业总产值增加了26.8%,钢增产47%,煤增产28.76%,发电量增产25%,全国人民的购买力比1950年约提高25%。[32]到1952年底,中国工农业生产全部恢复到历史最高水平,并开始建立自己的制造业。
总之,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已经60多年了。60多年来,中国发生了巨变,世界也发生了巨变。在这个巨变中,抗美援朝的胜利发生着不是无足轻重的作用。今天,我们来回顾和评价这场渐去渐远的战争,必须且只能采取的正确态度和原则是:既要关注特定时空条件下的局部得失,更要着眼长远战略利益的研判;既要把握历史细节,更要将其放在全局框架下分析审视,尊重历史而不是歪曲历史,崇敬英雄而不是亵渎英雄,弘扬正义而不是助长邪恶。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走得更久更远。
参考文献:
[1][22][23][30]中国共产党历史.第2卷[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66、71、84、45.
[2][10][19]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93-94、104、183.
[3][5]毛泽东传(1949-1976).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109、112.
[4]周恩来.为巩固和发展人民的胜利而奋斗[N].人民日报,1950-10-01.
[6]钱其琛.世界外交大辞典(下)[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1655.
[7]《胡乔木传》编写组编.我所知道的胡乔木[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12:521.
[8]胡耀邦谈毛泽东[J].湖南党史通讯,1986(12).
[9]彭德怀自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257.
[11][12]陶文钊.美国对华政策文件集(1949―1972),第2卷上[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44、40.
[13]周外长发表声明.杜鲁门声明和美海军行动是对我武装侵略,我全体人民必将从美侵略者手中解放台湾[N].人民日报,1950-06-29.
[14][16]安理会讨论控诉美国武装侵台案,我代表伍修权严正提出控诉,向安理会提出制裁美国侵略台湾朝鲜罪行等三项建议[N].人民日报,1950-11-30.
[15]伍修权在安理会上的发言全文[N].人民日报,1950-12-03.
[17]毛泽东军事文集.第6卷[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355.
[18]周恩来军事文选.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74.
[20][24]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6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0-10-26.
[21][美]沃尔特·G·赫姆斯.朝鲜战争中的美国陆军——停战谈判的帐篷和战斗前线[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1988:565.
[25][美]约瑟夫·格登著.于滨等译.朝鲜战争——未透露的内情[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0:1—2.
[26][美]马克·克拉克.从多瑙河到鸭绿江[M].台北:台湾黎明文化出版公司,1956:1.
[2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4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379.
[2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编.建国以来毛泽东军事文稿(中)[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10:175.
[29]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所.抗美援朝战争史(下卷).[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11:608.
[31]三年来土地改革运动的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1952-09-28.
[32]薄一波.关于1951年度国家预算的执行情况及1952年度国家预算草案编成的报告(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16次会议上)[R].1952年8月6日.
责任编辑:刘建文
中图分类号:E297.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994(2016)01-0152-05
收稿日期:2015-12-18
作者简介:曹普(1965-),男,江苏东海人,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部副主任,教授。研究方向:中共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