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志铭
(国防大学军队建设与军队政治工作教研部,北京100091)
陈云与中共八大
董志铭
(国防大学军队建设与军队政治工作教研部,北京100091)
摘要:中共八大及其前后,陈云为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一是主持编制和组织实施“一五”计划,积极指导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维护全党和中央的团结统一,为中共八大的胜利召开创造必要且又充分的前提和条件;二是参与八大主要文件的起草工作,主持研究党的八大选举和中央机构的组织形式,提出比较合适的中央委员会候选人名单,为中共八大制定并坚持正确的路线和纲领奠定扎实的思想理论基础和组织基础;三是阐述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和党的方针政策,提出建立一种有利于人民的社会主义经济的新思想,为中共八大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供了最宝贵的成果。
关键词:陈云;中共八大;“一五”计划;中央委员会候选人名单;经济体制
中共八大,是在中国社会转折关头成功举行的一次极为重要的空前盛会。这次大会发扬民主,集思广益,制定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迈出了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实步伐。八大及其前后,陈云在党中央和毛泽东的正确领导下殚精竭虑,呕心沥血,做了大量工作,为大会的准备召开、中央委员会的选举产生、路线和方针政策的制定以及八大路线的贯彻执行等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关于八大的召开,毛泽东曾经这样说过:“党的代表大会,十年没有开了。当然头五年不应当开,因为兵荒马乱,又开了‘七大',后五年可以开而没有开。没有开也有好处:高饶问题搞清楚再开,不然他们要利用‘八大'大做文章。同时,我们的五年计划也上了轨道,过渡时期总路线也提出来了,又经过这次代表会议使大家在思想上更加统一了,为召开党的第八次代表大会准备了条件。”[1](P406)陈云在1945年6月召开的中共七届一中全会上继续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8月,担任中共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1950 年10月,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在此后的几年里,陈云作为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为中共八大召开准备了必要且又充分的前提条件。
(一)主持编制和组织实施“一五”计划,使国家经济建设和其他各方面建设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困难突出反映在经济方面。生产力水平低而不稳,工业基础十分薄弱,人民的吃穿用都很困难。按照党内分工,陈云分管经济工作。建国伊始,他就用全副精力抓经济工作。主要是在经济战线上进行了三大“战役”:一是平抑物价、统一财政经济,保障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和国内市场稳定;二是调整工商业、收购农副产品,缓解商品滞销和活跃经济生活;三是对粮食实行统购统销,保证了城市人民生活和工业生产对粮食、棉花、油料等的需要。
1954年2月,陈云兼任中共中央编制第一个五年计划纲要草案工作小组组长。陈云在主持编制和组织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经济领导工作中,胸襟开阔,思想敏锐,善于运用唯物辩证法处理问题,善于概括和提炼,为新中国大规模开展经济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包括:编制计划要从中国实际出发,要在摸清材料储备、矿产资源的情况下有重点地进行,还要边做边改,执行一段看一段,不能操之过急;编制计划必须按比例进行,注意农业与工业、轻工业与重工业、重工业内部各部门之间、工业与交通运输业、技术力量的供求之间的比例关系;编制计划必须做好财政收支、银行信贷、物资供需和外汇收支的综合平衡,等等。
在陈云兢兢业业的谋划协调下,依靠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加上苏联和其他友好国家的支援,“一五”期间经济文化建设规模之大,投资之多,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一大批旧中国没有的基础工业部门开始建立起来,包括飞机制造业、汽车制造业、新式机床制造业、发电设备制造业、冶金矿山设备制造业,以及高级合金钢、重要有色金属冶炼业等新的工业部门。工业生产取得的成就,远远超过旧中国的一百年。从1953年到1956年,全国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递增19.6%,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递增4.8%。经济发展比较快,经济效果比较好,重要经济部门之间的比例比较协调。全国商业、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等方面都得到很大发展。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市场繁荣,物价稳定,人民生活得到了根本的改善。全国居民平均消费水平提高三分之一强。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奠定了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为召开党的八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国的发展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揭穿高岗分裂党的阴谋,维护全党和中央的团结统一
1953年6月中央财经会议期间,高岗、饶漱石利用毛泽东对新税制的批评发难,大搞“批薄射刘”,搅得会议很难收场。陈云不同意高岗的上纲上线,明确反驳说:我以为,在工作中间个别不同的意见,不能说没有,但不能说中财委内部有两条路线。同年年底,毛泽东提出中央分一线、二线之后,高岗变本加厉地搞阴谋诡计,妄图拱倒刘少奇。他找陈云谈判,说:“多搞几个副主席,你也搞一个,我也搞一个。这件事情是最本质地暴露了高岗反对刘少奇的目的。陈云向中央揭发了高岗的阴谋。”[2](P891)毛泽东对此高度警觉,连续找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委员谈话通气,并同高岗谈话进行批评。他还派陈云沿着高岗南下的路线,代表中央向高岗游说过的干部打招呼,要求他们不要上高岗的当。毛泽东还特地嘱咐陈云转告在杭州休养的林彪:“林彪如果不改变意见,我与他分离,等他改了再与他联合。”陈云带着毛泽东的嘱托,出色地完成了及时提醒党的高级干部的任务。他沿着高岗南下华东、中南的游说路线,先后到上海、杭州、广州、武汉等地,向有关负责人通报高岗用阴谋手段反对刘少奇、分裂党的问题。在杭州,他向林彪转达了毛泽东嘱咐的话,并把高岗如何利用四野旗帜、如何在全国财经会议上煽动各大区负责人、如何到处活动等问题告诉了林彪。[2](P893)
在毛泽东的建议下,1954年2月,党的七届四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通过了《关于增强党的团结的决议》,不点名地批判了高岗、饶漱石的反党分裂活动。陈云在会上发言。他说:“保障党的团结,防止党的分裂,其责任主要是在高级领导人员。”“出大乱子出在什么地方呢?就在这几百个人里面、首先是在座诸公,穿黄衣服的,穿黑衣服的,党头、政头、军头这几百个人。如果出了野心人物,能否迅速地把他揭露,不闹成大乱子呢?那也决定于这几百个人。只要这几百个人头脑十分清醒,革命胜利就会有保证。”[2](P893)
为了进一步教育和团结全党,1955年3月召开了党的全国代表会议。陈云出席并就高、饶问题发言,同意邓小平代表中共中央作的《关于高岗、饶漱石反党联盟的报告》,对高岗、饶漱石的阴谋进行了揭发批判,并从执政党建设的高度总结了高级干部在团结问题上的深刻教训。指出:高级干部在维护党的团结上负有特别重要的责任。在工作上有各种程度的不同意见,其中有些甚至是错误的意见,是不可避免的,也是正常的现象。重要的是有不同意见不要避而不谈。有意见不谈,就对破坏团结负有责任。以为提了意见不好共事是错误的,经验证明,有意见就提,最后才能达到真正的团结,有意见不提反而不利于团结。这次会议又是一次很好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大会。犯了错误就进行自我批评,高级干部带头做,全党和后代就会学样。[3](P367)
(三)积极指导私营工商业的改造,实现向社会主义的平稳过渡
1955年10月,陈云任中共中央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十人小组的组长。陈云全面分析和研究了几年来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进展情况,认为现存的资本主义工业的生产关系向社会主义进一步转变,是符合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他经过全面比较、反复思考,逐渐形成了关于私营工商业改造的六点意见:一、“生产安排,必须各行各业,全国统筹。”二、“全行安排,必然有改组。”三、“改组牵涉户数很多,许多行业需要全业合营。”四、“全行业合营的条件下,需要有适当的计算利润的方法,需要对资方人员有适当的人事安排。”五、“必须有专业公司来适应。”六、“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要有一个全面规划。”[2](P977)
实现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一项全新的事业,没有成功经验可以借鉴,只能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摸索前进。为此,陈云对运动高潮中出现的倾向性问题密切关注,认真思索研究,及时给予分类指导。一是为了避免出乱子,提出“一定要改造,同时也一定要给饭吃”的方针。这是一个管总的方针,源于陈云周密调查后的胸中有数:“中国的商人,包括小商小贩,没有雇用店员的比雇用的多,大城市比例是七十对三十,中等城市的比例是八十对二十,小城市、乡镇的比例是九十几对几,即雇用工人店员的工商业户占不到百分之十,而没有雇人的商人中,开铺子的只占四成,摊贩却占到六成。”[4](P6)二是公私合营后不能把以前好的东西也改掉了。不论工业、商业,都要想尽一切办法保持传统品牌的工艺和质量。他特别强调要保护东来顺的涮羊肉、全聚德的烤鸭、张小泉的刀剪等中华老字号企业,并得到了毛泽东的赞成和支持。三是要求公平合理地对私营企业清产核资和推行定息,并在《人民日报》上公开发表。关于对全国公私合营企业私股实行定息的息率,年息一厘到六厘的政策一宣布,使资方人员大喜过望,对安定人心、促进全行业公私合营迅速有序进行,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四是要求所有合营的工厂商店和手工业合作组织,都必须指定经理或一位副经理专管产品质量和经营品种的工作,避免企业改组和生产经营中出现的盲目集中、盲目合并所带来的生产下降和人民群众的不方便。五是提出要大胆使用资本家,安排好资方人员。主张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后,资本家只是把经营管理权交给企业,有能力有技术懂管理的资方人员可以继续参加企业的经营管理,很好地团结、教育和改造了资方人员。这是一种同时实现对企业的改造和对人的改造的创造性的政策。
由于陈云采取的方法对头,工作过细,不仅稳定了私营工商业者,鼓励了他们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积极性,而且也有效地安定了和私营工商业者有联系的各阶层人民,发挥他们的技术和专长,调动他们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全国私营工商业企业纷纷行动起来,迅速进行清产核资、安排生产、改组企业、安置人员、组织专业公司等工作,在没有引发大的社会波动和生产停滞的情况下就奇迹般地实现了向社会主义的平稳过渡。据统计,我国在对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包括基本完成私有制改造后所付定息在内的全部赎买中,共花了32.5亿元人民币。毛泽东说:出这么一点钱,就买了这样一个阶级,这对无产阶级是十分有利。这也可以说是对陈云工作的高度肯定。
能否制定并坚持一条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是检验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的主要标志。陈云积极参与八大主要文件的起草工作,主持研究党的八大选举和中央机构的组织形式,提出比较合适的中央委员会候选人名单,为八大制定并坚持正确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做了大量的研究和准备。
(一)用自己的研究成果和真知灼见提高八大主要文件的质量
按照党的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召开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决议》,八大的主要文件包括刘少奇负责起草的政治报告,邓小平负责起草的修改党章报告,周恩来负责起草的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的报告。陈云积极参与了这三个报告的起草工作,并用自己的研究成果和真知灼见提高八大主要文件的质量。这是陈云为开好八大所做的重要思想理论准备。
陈云在指导经济建设的实践中,形成了稳扎稳打,平衡发展,按客观规律办事的鲜明特点。但社会主义改造高潮掀起后,各方面建设的速度都不得不加快。八大筹备期间,周恩来内外活动巨多,许多时候就由陈云协助他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和国务院全体会议,讨论解决1956年国民经济计划和国家预算指标过高的问题,把不切实际的高指标压下来,使它尽可能符合客观实际。
一是表示不赞成把钢产量作为衡量工业化水平的唯一尺度,要对“二五”计划建议中的主要指标精打细算,不能定得过高。周恩来相信并接受了陈云的意见。他在阅改八大政治报告稿时,将别人改动后的“到一九六二年粮食生产五千二百亿斤,棉花五千二百万担”,仍更正为“到一九六二年要求粮食生产五千亿斤左右,棉花四千八百万担左右”,并写下旁注:“粮棉产量是经过多次商议并与陈云同志谈过的。”[5](P1023)
二是在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上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主张反冒进。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是在陈云与周恩来形成共识的基础上制定的。这个方针切合实际,为党的八大所肯定。八大的政治报告明确地指出:“发展速度必须是积极的,以免丧失时机,陷入保守主义的错误;又必须是稳妥可靠的,以免脱离经济发展的正确比例,使人民的负担过重,或者使不同的部门互相脱节,使计划不能完成,造成浪费,那就是冒险主义的错误。”[6](P31)
(二)主持研究党的八大选举和中央机构的组织形式,提出比较合适的第八届中央委员会候选人名单
选举一个好的中央委员会,有一大批德才优秀的干部充任各条战线、各个方面的领导职位,对党的事业成功与否至关重要。八大是否开得成功,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看八大中委的能力素质状况怎样。这样,能否使广大党员公平竞争和普遍参与,民主选举与会代表、民主选举中央委员会候选人,就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在陈云的积极组织下,选举工作委员会认真研究了历史上党的代表大会选举情况,向中央政治局提出了“由下而上、由上而下”的选举方针和具体的选举步骤的报告。在六大以前的选举中,候选人的产生都是以组织提名为基础的(六大选举时,候选人的产生实际上是由共产国际直接提出的),七大选举由任弼时负责,采用了组织提名与代表提名相结合的方式。中央政治局经过多次讨论研究,认可了陈云的报告,并讨论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七届七中全会关于第八届中央委员会选举工作的建议》(草案),以指导整个选举工作。在陈云的具体领导下,经过了三次认真酝酿,终于在八大召开之前提出了一份优质的中央委员会候选人名单。
第一次,是各代表团向政治局报送候选人名单。绝大部分代表团都报了两份名单:一份是经过各位代表或代表小组讨论提出的名单;还有一份是代表团的领导人员(正、副团长和组长)根据代表和代表小组所提出的名单,加以综合和斟酌后提出的名单。
第二次,是由中央政治局跟各代表团的正、副团长反复地讨论名单究竟是大些好还是小些好。讨论的结果,决定由各个代表团的正、副团长根据各代表团提出的名单再加以斟酌,提出四份名单:一百五十人的名单、一百七十人的名单、一百九十人的名单、二百一十人的名单。这四份名单,各代表团都提出了,也有个别代表团只提出了三份名单。
第三次,是由政治局与各代表团的正、副团长一起,讨论八个代表团提出来的四份大小不同的名单。会议从大概上午七点开到晚上近十一点钟,充分地研究了名单究竟是大一点还是小一点才比较适当的问题,最后确定了一百七十人的名单。
1956年9月10日,陈云在八大预备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对名单提出的经过做了说明,指出:这次中央委员会名额定为一百七十人是比较合适的。如果名单再大,还会更膨胀,因为,名单越大,可比的人越多;由于名额限制,许多资格老和表现好的同志没有列入名单。没有列入的人的工作、本领不一定比列入的人差,有些可能比列入的人还要强。名单中南方人比北方人多一些,并且没有工人,这反映了中国革命的发展过程,这种状况将来是会变的。还说:“这份名单是经过中央政治局和各代表团正、副团长综合过、斟酌过的。这种综合、斟酌是必要的。因为每个代表,每个代表小组,甚至每个代表团,常常不能、也不可能完全看到所有的各个方面。中央政治局和八个代表团的领导人员在一起,照顾到各个方面,加以综合平衡,这样的提名方法是比较好的。这样综合、斟酌会更合理一些,会更公平一些。”[7](P20-23)会议同意陈云的报告,并通过了候选人名单。历史的发展证明,陈云具体负责选举的党的八届中央委员会是合格的。他们在“文化大革命”的严峻考验中,绝大多数都站在斗争的正确方面。其中,无论是曾被错误打倒的,或是一直坚持工作和先后恢复工作的,绝大多数都是忠于党和人民的,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事业的信念是坚定的。[8](P816)
就社会发展阶段而言,八大的召开,就在实际上提出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转移的问题。这是一个异常深刻而又内容丰富的转变。关于这个转变及其应对,陈云称得上是党内少数最清醒者之一。主要体现在他大会上的重要发言,以及同芬兰共产党代表团、瑞典共产党代表团、瑞士劳动党代表团、奥地利共产党代表团、匈牙利劳动人民党代表团的谈话。
(一)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构建一种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经济新体制
在指导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过程中,陈云就主张: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要弃资本主义之短,取资本主义之长,充分汲取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方面的有益经验;中国既要利用苏联计划经济的一套,又要吸取苏联把市场搞得过死的教训,避免他们走过的弯路;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目的,归根到底是为了有利于人民,满足人民的需要,生产关系不能采取简单划一的组织形式。“主力军需要有游击队配合,国家市场需要有自由市场配合,大工业需要有小工业配合。农业社内个体经营作为集体经营的组成部分,油坊、酒坊都要恢复起来。”这些都为他在八大会议上提出并系统论述社会主义经济体制问题作了重要的准备。
为了使生产关系进一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陈云在八大上作了题为《关于社会主义改造高潮以后的新问题》的重要发言,第一次提出并回答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应该建立一种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经济的问题。
他以苏联、东欧的教训为鉴戒,从“有利于人民的生活”的指导思想出发,认真查找我国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中的不足。指出:国家过去为限制资本主义工商业而采取的措施,今天已基本不再需要,当时也不是没有缺点,如不改变,必然会妨碍国民经济进一步发展。在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高潮中,由于形势发展太快,具体指导工作不容易跟上,也产生了一些暂时的局部的错误。[9](P5)
紧接着,陈云提出五项改革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重要措施。主要是:(一)改变工商企业之间的购销关系。把商业部门对工厂实行加工订货办法,改为由工厂购进原料、销售商品的办法。商业部门除对有关国计民生和规格简单的产品继续实行统购包销外,对品种繁多的日用百货,逐步停止统购包销而改用选购的办法。(二)工业、手工业、农业副产品和商业的很大一部分必须分散生产、分散经营,纠正从片面观点出发的盲目的集中生产、集中经营的现象。在合营工厂中,绝大多数是制造日用消费品的,如合并成大厂,不能适应多种多样、经常变化的市场需要。在服务行业和手工业制造行业中,绝大部分也不应合并,要把大合作社改变为小合作社,把全社统一计算盈亏改变为各合作小组或各户自负盈亏。在商业方面,小商小贩在合作小组内各自经营的办法应长期保存。在农业方面,许多副业生产应放开手让社员分散经营,在人均占地比较多的地方,应该考虑让社员多有一些自留地,以便他们种植饲料和其他作物来养猪和增加副业产品。(三)必须取消市场管理中那些原来为了限制资本主义工商业投机活动而规定的办法。除粮食、经济作物、重要的农副产品之外的农副产品,例如小土产,应该改为允许各地国营商店、合作商店、合作小组和供销合作社一起自由收购,自由贩运,禁止互相封锁。(四)必须使价格政策有利于生产。不能再把稳定物价简单地看成必须“统一物价”,或“冻结物价”。对品质优良、成本较高的产品,消费品中的新产品,放开经营的小土产,要允许在一定范围内暂时涨价,等到成批生产而成本降低以后,再根据可能情况加以降价。等到供求平衡以后,价格就会回到正常水平。只有大量增产才能保持价格的稳定。(五)适当变更某些产品的国家计划管理方法。应该把国家计划中对某些产品的各项指标只作为一种参考指标,让生产这些产品的工厂按照市场情况进行生产,并根据年终实绩缴纳应缴的利润。[9](P6-12)
最后,陈云总结说:采取上述五项措施的目的,就是要把我国改造成为一种适合于我国情况和人民需要的社会主义经济:在工商业生产经营方面,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主体,但附有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作补充;在工农业生产的计划性方面,计划生产是主体,允许一部分按照市场变化而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的自由生产作补充;在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里,国家市场是主体,附有一定范围内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作补充。[9](P12-13)这个发言的主要观点为八大所采纳,在大会批准的周恩来所作的关于第二个五年计划的报告中也作出了相应的决策。
(二)会见外国共产党代表团,深刻阐述党的方针政策和历史经验
9月24日,陈云接见应邀参加中共八大的瑞典共产党代表团,就他们提出的公私合营、宗教信仰等问题作了答复。在谈到台湾问题时说:台湾和平解放不是没有可能的。我们条件很宽,蒋介石来北京都可以,他愿意做事一样可以做事。我们现在的口号是“爱国一家”,在这个口号下团结起来。只要把台湾从美国手里拿回来,开始时经过什么形式都不重要。在谈到斯大林问题时说:毛主席经常讲,一个人做工作,不犯错误的事是没有的,错误就是主观和客观事物间的偏差,这种认识上的偏差谁都会有。写文章要改好几遍,就说明在写第一遍时,认识上有错误。领导也是可能犯错误的,我们党经常用批评自我批评、调查研究、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方法来改正错误。因此,斯大林犯错误在我们看来是不足为奇的,奇怪的是苏共以前把他说得太好,一下子又把他说得太坏。我们对他的估计是功七过三。[3](P485)
9月26日,陈云接见应邀参加中共八大的瑞士劳动党代表团。他在谈话中说:各国都有好的一面和不好的一面。我们对外国的参观团,如议员代表团、工党代表团,既给他们看好的地方,也给他们看不好的地方,使他们明了我们是在什么基础上工作的。我们邀请外宾也注意不但邀请左派人士,也邀请落后的、甚至是反对我们的人士。[3](P487)还说:只讲好的就不客观,人民就不会相信。即使反动分子回去后说我们不好,那又有什么呢?!世界上骂我们的人多得很,多一个骂我们的又怕什么?![10](P316-317)
9月27日,陈云接见应邀参加中共八大的奥地利共产党代表团。他在谈到对斯大林的评价问题时说:对斯大林犯错误的原因应该辩证地和唯物地看,犯错误的责任也不能往斯大林一个人身上推。[3](P335-336)
9月30日,陈云接见应邀参加中共八大的匈牙利劳动人民党代表团。他在回答客人提出的增加两国贸易问题时指出:中国的出口还不能有很多的增加,因为我们的出口货主要是农产品,农产品的增加很慢,而且尚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要。另外,我们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对苏联的外汇支付很大。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时,苏联供给了我们许多大的工厂设备和钢材,我们总计要偿付苏联六十亿卢布的欠债。[3](P336)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2]陈云传(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
[3]陈云年谱(修订本):中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
[4]陈云.关于经济工作的三个问题(1956年4月2日―6日)[J].党的文献,2015,(2).
[5]陈云传(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
[6]中共中央办公厅.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献[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7]陈云.关于第八届中央委员会预选名单的说明(1956年9月10日)[J].党的文献,2006,(5).
[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9]陈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0]石仲泉,沈正乐,等.中共八大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责任编辑闫明]
Chen Yun and the 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DONG Zhi-ming
(Teaching and Research Department of Military Construction and Political Work,National Defence University PLA China,Beijing 100091,China)
Abstract:Since the 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Chen Yun had made a pioneering contribution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socialist economic system and the path of socialism suitable for China's development. To further propose and implement the first Five-Year Plan,Chen Yun was actively engaged in the socialist transformation of private-owned enterprises and the enhancement of political integrity. All of these efforts made full preparations for the opening of the 8th National Congress. He also participated in drafting up major documents with studies on the election of the 8th National Congress and organizational forms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With proper suggestions on candidates for the Central Committee,Chen's efforts laid solid theoretical and organizational foundation for heading in the right political direction of the 8th National Congress. Expounding on historical experience of China's revolution and principles of the Party,Chen Yun also put forward new thoughts on socialist economy that could benefit the Chinese people. These thoughts became guidelines for the 8th National Congress to explore the road of socialism that suitable for China's development.
Key words:Chen Yun;the 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first Five-Year Plan;list of candidates for the Central Committee;economic system
中图分类号:D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55(2016)02-0083-07
收稿日期:2015-10-16
作者简介:董志铭(1955-),男,吉林通榆人,国防大学军队建设与军队政治工作教研部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