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
2015年,重庆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719.7亿元,比上年增长 11%,“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 12.8%。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8402美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50.2亿 元,增 长4.7% ;第 二 产 业 增 加 值7071.8 亿 元,增 长11.3% ;第三产业增加值7497.7亿元,增长1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完成15480.3亿元,增长17.1%。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424亿元,比上年增长12.5%。全年进出口总额749.4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196亿美元,进口总额553.3亿美元。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1.3%。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239元,比上年增长8.3% ;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505元,比上年增长10.7%。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分别达到60.9%、47%。
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154.8亿元,增长12.1%,加上中央补助、地方政府债券以及调入预算稳定调节基金、上年结转收入、调入资金等收入2584亿元后,收入总计4738.8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792亿元,增长14.8%,加上上解中央、地方政府债务还本以及安排预算稳定调节基金和结转下年等支出946.8亿元后,支出总计4738.8亿元。全年一般公共预算补助区县1263.6亿元,其中一般性转移支付695.4亿元,专项转移支付568.2亿元。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1664.2亿元,加上中央补助、地方政府债券以及上年结转等收入616.4亿元后,收入总计2280.6亿元 ;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1753.2亿元,加上地方政府债务还本以及调出资金和结转下年等支出527.4亿元后,支出总计2280.6亿元。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90.6亿元,增长33.2%,加上上年结转收入1.3亿元后,收入总计91.9亿元。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74.9亿元,增长12.9%,加上调出资金、结转下年等支出17亿元后,支出总计91.9亿元。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入1233.9亿元,增长11.4%。其中,基本养老保险基金预算收入811.9亿元,基本医疗保险基金预算收入368.7亿元,失业保险基金预算收入28.1亿元,工伤保险基金预算收入17.6亿元,生育保险基金预算收入7.6亿元。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支出1100.6亿元,增长19.2%。其中,基本养老保险基金预算支出717亿元,基本医疗保险基金预算支出338.9亿元,失业保险基金预算支出14.9亿元,工伤保险基金预算支出19.8亿元,生育保险基金预算支出10亿元,加上5项社会保险基金结转下年支出133.3亿元后,支出总计1233.9亿元。
2015年,重庆市妥善处理财政与经济的关系,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创新财政扶持产业资金分配方式,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创造良好的财税环境。稳步实施营业税改增值税试点,扩大小微企业减半征收所得税范围,继续执行小微企业增值税、营业税起征点上调和西部大开发等税收优惠政策,对企业等纳税人实施结构性减税。市级累计取消和暂停征收20多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减轻社会保险缴费负担,对企业和个人实施普遍性降费。安排资金和兑现政策,支持两江新区、保税港区、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等开发建设。推进三峡后续规划实施,促进库区经济社会发展。统筹财政资金,支持铁路、机场、高速公路、轨道交通等基础设施和水利、市政等重点项目建设,发挥政府投资在稳增长中的牵引作用。发行地方政府债券824亿元,主要用于区县置换当年到期所有存量债务,减轻了利息负担,维护了政府信誉,同时也为区县投资重点项目腾出了财力空间。支持城市棚户区改造和重点项目拆迁。推进PPP模式改革,激发社会投资活力。加大财税扶持,推动内陆开放高地建设,依托“渝新欧”铁路大通道,推进保税物流中心建设,支持企业“走出去”,提升对外开放互联互通水平。落实中小微企业贷款贴息、奖励补助、社保就业、政府采购等政策,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进财政扶持产业资金分配方式改革,依托产业引导股权投资基金、战略新兴产业投资基金的市场化运作,推动支柱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
更加注重保障民生,推进就业、教育、社保、卫生、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坚决守住民生底线。落实中央和市委出台的涉及人群的增支政策,将155万企业退休人员和136万农转非人员的养老保险待遇平均提高10%左右,367万城乡居民的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提高到95元,2676万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380元,儿童防疫、老人慢病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40元,90万城乡低保人员保障标准分别提高到420元、230元,12.1万城市“三无”人员保障标准提高到485元,5.7万农村“五保”对象保障标准提高到400元,建立贫困、重度残疾人以及经济困难高龄失能老人养老服务等3项财政补贴制度,家庭经济困难的中职学生及高中学生助学金标准提高到2000元,公办高职生均财政拨款标准提高到9250元,兑现教师、医生等乡镇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工作补贴和区县干部待遇一体化政策。市级财政安排资金,推动落实25件民生实事。
贯彻中央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决策部署,整合财政政策,完善投入机制,制定《发挥政府投入主导作用加快推动脱贫攻坚工作的实施方案》,按照“五年政策、三年到位”的要求,通过做大增量、盘活存量、提前调度等方式,加大财政扶贫资金投入。对原专项用于贫困区县、贫困人口的政策设置3年过渡期,脱贫攻坚期新出台针对贫困户、贫困人口的政策,贫困区县不需配套,建立起鼓励贫困区县脱贫“摘帽”的补偿机制。加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投入,加快推进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和整村脱贫。农村薄弱学校改造等政策向贫困区县倾斜。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财政补助政策,资助学前教育贫困生和基础教育贫困寄宿生,免除贫困户子女就读中职、高中学费,对贫困户子女高等教育助学贷款全额贴息。将因病致贫的扶贫对象纳入医疗救助,资助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市级财政全额承担贫困户大病医疗补充商业保险缴费。落实贫困线和低保线“两线合一”政策,将重度贫困人口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实行社保兜底。现代特色效益农业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贫困区县,重点扶持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市级以上专项资金优先用于贫困地区水利建设和污水处理等环境整治项目,提高贫困村通村公路财政补助标准,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全年市级以上财政用于18个贫困区县的专项扶贫资金和与扶贫相关的农业、林业、水利、教育、社保、卫生和农村公路等资金足额落实,为脱贫攻坚提供了坚实财力保障。
2015年,是政府债务纳入预算管理的第一年。重庆市统筹处理“稳增长”与“防风险”的关系,紧扣“事前规范、事中监管、事后问责”关键环节,着力构建“借、用、还”全过程的政府债务动态防控体系。制定政府债券预算管理办法,将债券资金分类纳入一般公共预算和政府性基金预算管理。按照市场化原则首次自主发行地方政府债券,规范举借渠道。实行政府债务限额管理,全年限额经市人大常委会审议批准后下达市级和区县,有效控制了总规模。出台债券资金管理办法,实行置换债券审批制、新增债券备案制,实时监管债券资金,切实防范挤占挪用等情况发生。健全政府债务定期报告制度,实时更新基础信息,提高统计数据完整性和准确度。加强债务审计,将政府债务举借、使用、偿还等情况纳入年度财政收支和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范围。将政府债务情况向社会公开,自觉接受人大和社会监督。健全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重点约谈高风险区县,指导区县化债,降低政府债务风险。
全面贯彻落实《预算法》等财经法律法规,着力深化财税改革,推进财政管理科学化、规范化、信息化。围绕五大功能区域战略定位,改革和完善市对区县转移支付制度。依法治税,清理规范各类财税优惠政策,营造基于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启动2016-2018三年财政规划编制,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接受人大监督,公开预决算的市级部门范围进一步扩大。细化年初预算编制,增强预算约束力,年度执行中追加事项明显减少。加强结转结余管理,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将项目支出绩效目标纳入2016年部门预算编制,对教育、市政、交通等项目实施重点绩效目标管理,对“三农”、环保、卫生等项目实施重点绩效评价。扩大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试编范围。运用“互联网+公共服务”理念,创新非税收入征管方式,推动财政票据电子化改革。推进政府购买服务,规范政府采购行为和资产管理。发挥预算评审作用,注重审计结果运用。严格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加强会计人才培养和会计行业监管,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加大服务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力度,统筹开展收入组织、重点税源监管、收入质量评价,加强征管和稽查的协调配合。围绕“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全面落实减税降费等各项税费优惠政策,扶持各类市场主体发展,助推全市内陆开放高地建设。推进基层征管改革,推行“电子征管档案”,开展“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改革。推动办税服务厅、12366热线、纳税人学校等服务平台建设,共建国地税办税服务大厅5个,互设办税窗口2个,共同进驻政府行政审批大厅15个。推进“互联网+税务”工作,统筹开展电子税务局建设。坚持自然人与法人并重的管理原则,首次面向纳税人推广CA认证服务。初步建成集“采集、展示、统计、分析、流程控制”于一体的数据分析应用平台,为一线征管、风险管理、领导决策等提供全方位的数据支撑。进一步夯实征管基础、规范纳税服务、提高征管质效,提升了服务水平和纳税人满意度。
(重庆市财政局供稿,李敬军执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