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
2015年,吉林省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4274.11亿元,比上年增长6.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596.28亿元,增长 4.7% ;第二 产 业 增 加 值7337.06亿 元,增 长 5.6% ;第三产业增加值5340.77亿元,增长 8.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901元,比上年增长7.2%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1326元,比上年增长5.1%。社会消费品零售额6646.46亿元,比上年增长 9.3%。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1.7(以上年为 100,下同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12704.27 亿元,比上年增长 12.0%。全省外贸进出口总值达到189.38亿美元,比上年下降28.2%。全年实际利用外资85.7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2.0%,其中外商直接投资21.27亿美元,增长8.2%。
2015年,吉林省一般公共预算地方级财政收入1229.3亿元,比上年增长2.2%。全年完成税收收入867.1亿元,下降2.0%,其中实现企业所得税134.88亿元,下降5.8%。税收收入占地方级财政收入的比重为70.5%,比上年减少3个百分点。全省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支出3217.1亿元,比上年增长10.4%。省对市县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支出1542.89亿元,完成调整预算的97.1%,增长14.5%。全省财政收入总计与支出总计相抵,结余650万元。
(一)落实税费优惠政策。认真落实营改增试点、小微企业税收优惠等结构性减税政策,加大清费减负工作力度,取消、停征行政事业性收费64项,降低部分项目收费标准,全年为企业和社会减轻税费负担50亿元。
(二)支持重点项目建设。通过省级预算安排、发行地方政府债券、争取中央财政支持、使用开发银行和国际金融组织贷款等多种渠道,大力筹措资金,支持水利、铁路、公路、机场等重点项目建设,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海绵城市等国家试点项目,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促进新型城镇化和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建设。
(三)支持企业改革和发展。推进企业分离办社会,支持解决国企改革遗留问题。加大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引导资金、基金的统筹力度,支持孵化基地和创业园区建设、健全人才培养体系、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推动民营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四)创新财政资金投入方式。省级支持经济发展资金中,以贴息、股权投资、设立投资引导基金、事后奖补等间接方式投入的比例达到31%,财政资金引导带动金融和民间资本投入的能力进一步提升。
(一)支持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支持农业综合开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推广、农业产业化经营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支持发展现代农业。
(二)落实对农民的各项补贴政策。妥善落实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增产技术补贴、农业保险保费补贴等各项惠农补贴政策,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按照国家要求,将农资综合补贴集中20%,用于农业信贷担保机构建设,完善产粮大户和农业专业合作组织信贷条件,促进农村土地流转,推进农业集约化、规模化发展。
(三)做好扶贫开发。支持实施贫困村整村推进、贫困片区扶贫开发、少数民族地区兴边富民行动等。继续实施精准扶贫,把贫困人口数量作为分配资金的主要因素,将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项目审批权限全部下放市县管理。
(四)开展农村综合改革。推进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开展建制镇示范试点和美丽乡村建设试点等农村综合改革工作。继续在全省48个市、县(区)推行粮食直补资金担保贷款工作。
(一)支持创业就业。落实各项就业扶持政策,健全完善困难群体就业帮扶长效机制,支持公益性岗位援助、实训基地和高校毕业生创业平台建设等,着力促进就业困难人员、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特殊群体就业。
(二)完善养老保险制度体系。筹措资金,确保271万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及时发放和调待政策的落实。顺利实施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工资调整和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实现了不同性质单位养老保险统一的制度模式。城乡居民基础养老保险制度运行平稳,基础养老金在国家每月提高15元的基础上,再提高5元,达到月人均75元。
(三)加大对低收入群体扶持力度。城乡困难群众、优抚对象等抚恤和生活补助政策及时足额兑现,城乡低保保障标准分别达到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25%,补助水平分别达到城市月人均339元,农村季人均388元,分别比上年提高31元和51元。
(四)支持改善群众居住生活条件。统筹使用预算资金、政府债券资金、国家开发银行贷款,支持开展棚户区改造、农村危房改造、公共租赁住房建设等保障性安居工程和“暖房子”工程建设。继续加大对城市二次供水改造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的资金支持力度。
(五)促进养老服务产业发展。按照国家以市场化方式发展养老服务产业试点工作的要求,制定了《吉林省开展以市场化方式发展养老服务产业实施方案》,设立了吉林省养老服务产业政府引导基金,积极探索以市场化、商业化方式支持养老服务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模式。
(一)支持教育优先发展。支持学前教育发展,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落实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政策和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费补助政策,支持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和提高办学水平。提高中职和高中国家助学金补助标准,建立公办高中生均公用经费财政补助定额制度和中职学校生均公用经费奖补制度。进一步提高省直属本科和高职高专生均拨款水平,并分别达到1.5万元和1.2万元以上。
(二)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城乡医保制度,健全大病救助体系,将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由上年的人均320元提高到380元 ;支持提高城乡医疗救助标准,初步建立疾病应急救助制度;支持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全面启动和市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巩固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新机制;进一步提高基本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标准,保障医改各项重点工作稳步推进。
(三)支持推进科技创新。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十二五”期间财政科技研发经费年均增长20%以上目标要求,进一步加大省级科技研发投入,完善财政补助、风险投资等投入机制,创新财政支持方式,探索采取委托和后补助等市场化方式支持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
(四)支持文化繁荣发展。实施送戏下乡、全民阅读、农村电影公益放映等文化惠民工程,继续落实公益性文化场馆免费开放财政补助政策,支持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产业发展和扶持优秀文艺作品创作生产等,进一步繁荣公益文化事业。
(一)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以省政府文件印发《关于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意见》,确定改革政策框架体系。完善政府预算体系。将政府收支分门别类全部纳入“四本预算”并上报省人代会审查。将政府性基金预算中应统筹使用的地方教育附加、文化事业建设费等资金列入一般公共预算。从编制2015年省级预算起,改变原来农业、教育、科技、文化、卫生计生等重点支出法定和政策性增长的做法,实行项目化管理。推进预算信息公开。经省人代会审查批准的《关于吉林省2014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15年预算草案的报告》按时向社会公开。省级上报人代会审查的部门预算及“三公经费”财政拨款预算,除涉及国家秘密的部门外,按照规定的格式和内容及时向社会公开。推进预算绩效管理改革。扩大专项资金和重点项目支出绩效评价试点范围,2015年试点项目由2014年的8项增加到15项。在对省编办等15个部门继续进行整体支出绩效评价试点的基础上,将省文化厅等25个部门纳入试点范围。盘活财政存量资金。以省政府文件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工作的通知》,建立覆盖市县财政和省直部门的结余结转资金定期清理机制。经过全省各级财政部门的共同努力,全省财政存量资金规模大幅度减少,比上年下降79.7%。启动实施中期财政规划管理,以省政府文件印发《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实行中期财政规划管理的意见》,对全省中期财政规划编制程序、编制规划的主体和分工、主要内容及编制规划的基本要求等做出明确规定。
(二)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以省政府文件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健全完善借用还一体化的政府债务管理机制。扎实开展存量债务清理甄别工作,摸清了全省政府债务底数。处置存量债务,做好地方政府债券置换存量债务和债券发行有关工作,有效防范和降低财政金融风险。
(三)推广运用PPP。以省政府文件印发《关于吉林省开展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工作的实施意见》,开展PPP专题培训,建立全省PPP项目库,目前入库项目57个,项目总投资约951.4亿元,其中11个PPP项目被列入国家示范项目目录。
(四)推进政府购买服务。出台《吉林省政府购买服务管理办法(暂行)》,明确了政府购买服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购买主体和承接主体、购买内容、购买方式及程序、预算及财务管理、绩效和监督管理等内容。
(吉林省财政厅供稿,张 雪执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