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洁基金与PPP工作
2015年,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管理中心(PPP中心)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重要部署,努力巩固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下称“清洁基金”)有偿使用业务,不断创新发展模式,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清洁基金业务与PPP平台工作的协同发展,更好地服务于财政改革发展大局,服务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
(一)规范制度,优化流程,确保风险可控。清洁基金进一步加强内控建设,对业务架构进行梳理,明确职责,规范流程,编制《内部控制操作规程》,对43个关键岗位和9个高风险岗位做出全面规范,分事行权、分岗设权、分级授权,形成分权制衡机制,确保业务安全运行;总结前5年委托贷款项目实践经验,完善制度,出台《清洁发展委托贷款操作指南》(第二版)《基金申报项 目风险评审案例汇编及解析》《风险管理委员会与会委员问题汇编解析》;项目尽职调查与风险评估能力进一步提升,严格进行项目尽职调查与风险评估,严控项目风险。
(二)创新为要,融合发展,构建业务平台体系。
1.清洁基金有偿使用业务顺利拓展,管理日趋成熟。结合国家鼓励和支持的新兴战略产业的发展方向,有偿使用资金优先支持应用前景广、行业代表性强、技术成熟度高的低碳项目,鼓励和支持低碳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促进低碳技术的市场化、产业化,推动地方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的发展。2015 年,审核通过42 个有偿使用项目,覆盖17个省(市、自治区),贷款金额合计24.33亿元,撬动社会资金149.38亿元,项目年碳减排量近 236.53万吨二氧化碳当量。此外,2015年,清洁基金管理中心、省级财政部门和专业机构三方合作,对2014—2015年期间结项的39个有偿使用项目开展了绩效评价工作,全面、客观、科学地评价项目的执行情况和实际效果。
2.赠款支持持续有序。继续通过赠款支持国家和地方应对气候变化与低碳发展的政策研究和能力建设。根据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总体行动部署,清洁基金共拨付 112笔赠款项目资金,金额达 1.01 亿元。全年累计安排11.25亿元赠款资金,支持522个赠款项目,涉及国家和地方层面的应对气候变化与低碳发展政策研究、能力建设和宣传等领域,包括碳市场机制研究和试点。
3.业务渠道拓展与融资机制创新齐发力。清洁基金拓展与大型国有企业、商业银行、金融机构的合作关系,从而拓宽基金业务领域、创新工作机制,形成新的业务增长点,推动基金有偿使用工作的有序发展,有效发挥基金“种子资金(指专门投资于创业企业研究与发展阶段的投资基金)”作用,实现资金效益和减排效益的双赢。在创新市场化渠道方面,开展市场化担保模式的合同能源管理项目。与上海申能集团财务有限公司(下称“申能财务”)联合开展市场化担保模式的合同能源管理(EMC)融资创新贷款项目。清洁基金向申能财务提供优惠贷款6000万元,通过申能财务专项转贷给合同能源管理项目。2015年,申能财务成功签约8 个项目2.32亿元。项目完成后,预计年均实现温室气体减排1.58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累计分享节能效益 9806万元。此外,与陕西金融控股集团公司探索运用市场化担保机制开展清洁发展委托贷款。在创新融资机制探索方面,一是与部分省区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二是开展发起设立绿色低碳投资基金准备工作。三是与商业银行及金融机 构 探讨开展 低 碳专项 理 财,清 洁 基金投入 6000 万元,与招商银行共同支持京能集团旗下北京东北热电中心京能燃气热电厂工程和北京海淀北部燃气热电联产项目工程,为北京市环境治理添薪助力。四是推进与国际金融公司(IFC)合作开展的“中国节能减排融资(CHUEE)”项目,CHUEE江苏项目有序推进,江苏银行全年共发放能效 贷 款 30 笔,纳 入 CHUEE风 险 分 担 4.70 亿 元,年 减 排164.50万吨二氧化碳当量。借鉴CHUEE在江苏省的成功经验,清洁基金还会同财政部国际经济合作司、山东省财政厅、IFC和日照银行联合开展 CHUEE 山东项目。
(三)深化合作,引智引资,促进国际最佳实践本土化。清洁基金继续推进与国际机构的合作,在气候融资、知识合作、能力建设等方面探索务实合作机会。与国际金融公司(IFC)、上海市政府联合举办中国绿色低碳融资国际论坛,助力生态文明建设。与欧洲投资银行(EIB)、绿色气候基金(GCF)、全球环境基金(GEF)等国际金融机构探讨开展资金合作,推动国内绿色低碳发展。执行亚行“中国气候融资创新模式”项目,探索符合清洁基金特点和我国国情的创新气候融资模式。
(四)深度研究,建言献策,做好智库。围绕绿色低碳发展,推动市场化、社会化、产业化减排等热点难点问题,清洁基金编译、出版《绿色投资手册》《加州零排放车积分交易制度》等系列专著和报告。开展气候融资议题专题研究,参加巴黎气候大会,承担资金机制议题谈判。
(五)形式多样,立体覆盖,宣传与推广并进。清洁基金通过网站、微信平台、内部交流刊物《气候变化动态》、与《中国财经报》合办的“低碳发展论坛”等宣传平台,全方位、多层次地展示基金工作进展。同时,以多种形式参与气候变化公众宣传活动,扩大基金的社会影响力,包括录制“碳索之路”宣传片,在巴黎气候变化大会期间宣传中国绿色发展成效和负责任大国形象;在全国低碳日开展宣传活动,提升公众低碳发展意识和理念。
2015年,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管理中心(PPP中心)在PPP业务方面,以PPP示范项目落地为重点,以信息平台建设为抓手,为财政部PPP工作做好技术支持和行动保障,较圆满地完成了各项工作。
(一)巩固基础,多维完善政策制度体系。
1.起草《PPP 物有所值评价指引》,参与《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关于在公共服务领域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的指导意见》《财政承受能力论证指引》《PPP 项目预算管理办法》等 10 余项制度修订,完善了PPP改革顶层设计。
2.与水利部、交通部、环保部、住建部等行业部门开展技术合作与探讨,参与相关行业PPP研讨会与政策制定,提高行业部门参与积极性。
3.做好PPP基础理论、PPP融资、PPP项目风险分配、PPP会计核算等专题研究。编撰、出版《基础设施PPP项目政府风险分担 :分配与估值》《PPP 项目会计核算方案探讨》等PPP系列丛书2本。
(二)优化环境,提高各级政府机构人员能力。
1.分类开展培训。先后组织开展全国示范项目经验交流会2期,对政府、社会资本、咨询机构等约 800 余人进行从理念、政策到实操的系统培训。先后3期对省级及部分市县财政部门 400 余人进行 PPP综合信息平台培训。配合财政部金融司组织全国PPP经验交流会。先后赴20余省市参加地方PPP专题培训,进行政策解读。
2.加强宣传引导。利用财政部网站PPP专栏,中心PPP网站和微信公众账号做好PPP理念、政策、中央和地方PPP工作动态、PPP项目和招商信息发布与经验交流等,全年在PPP中心网站发布信息4000余条。
3.加强咨询机构行业自律。针对当前咨询机构能力不足、价高质次等问题,制定PPP咨询机构库入库管理规定,入库机构评选办法、信用跟踪与黑名单制度,并在全国公开征集PPP 咨询 机 构 574 家,择期对外发布,促进咨询机构信息公开。
4.搭建交流平台。与亚洲开发银行联合举办轨道交通PPP项目经验交流会。与人民日报社在第十五届中国经济论坛期间联合举办PPP高端对话,财政部副部长史耀斌参加论坛开幕式。与上海金融协会、中国科学院大学等举办PPP专题论坛。参加中国人民大学PPP立法专题研讨会。与汇丰银行联合开展“PPP项目海外实践”交流。
5.完善PPP发展政策环境。配合财政部相关司局开展PPP项目实施中的税收问题、土地政策、PPP项目会计处理等实操性政策研究,营造适宜PPP发展的政策环境。
6.加强国际合作。申请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PPP发展改革贷款,支持地方设立PPP项目开发资金机制(PDF),科学制定实施方案,提高项目开发执行可操作性。加强与全球基础设施基金(GIF)和全球基础设施中心(GIH)合作,引入国际资金和智力资源,支持国内企业走出去。推动我国财政部与英国财政部签订PPP合作备忘录,全面加强双边合作。做好中英财经对话期间中英副总理级PPP圆桌会议筹备工作。执行英国繁荣基金项目,组织国务院法制办和部内相关司局赴英国学习PPP经验。参加世界银行组织的PPP交通日、国家开发银行国际PPP培训、亚太财经学院PPP国际培训班等国际交流。
(三)抓好典型,稳步推进示范项目实施。
1.抓好示范项目落地。配合做好第一批示范项目督导,为项目落地发挥技术支撑作用。做好第二批示范项目申报、评审方案制定与组织专家评审等工作,公开、公平、公正推出第二批示范项目。截至年底,第一批示范项目90% 以上已经落地,第二批206个项目有序推进。
2.总结典型案例。梳理已落地且具有示范效应的典型项目,编制项目案例,总结河北、山东、江苏、云南等地成功的实践经验供各方共享。
3.创新线上线下结合监管方式。用“互联网+”思维建立PPP综合信息平台,开设从区县到中央的信息收集“一条通道”,建立项目申报与信息发布“两大平台”,做好项目库、机构库和资料库“三个库”支撑,实现项目信息统一收集、统一监管、统一发布,促进项目信息公开、透明,推动全国统一PPP大市场建设。截至年底综合信息平台共收录各地PPP备选项目6110余个,总投资超过 6.58万亿。
(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管理中心,财政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中心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