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士同
2015年10月4日,一位外地游客在青岛一家饭店里点了一份标价38元的“蒜蓉大虾”,没想到结账时,开出的账单上竟成了1520元——店主说这虾是按只算的,每只38元。如此欺诈,立刻在网上掀起轩然大波,以致登上了海外报刊的版面。据说,网上消息的存活期一般为72小时,可这只“大虾”太引人注目了,以致形成了一个网络新词“青岛大虾”,至今仍为人广泛提起,其热度远远超过了人们当时理应去关注的TPP和屠呦呦获诺奖。
本文的标题只写“虾”而没写“大虾”,因为按每只38元计算,1520元应是40只(是否足数另当别论),一盘能盛40只,这虾能有多“大”?引发网民愤怒的不只在这天价的宰客上,更多的是针对政府相关部门的不作为,是针对政府的懒政和怠政——推诿、回避、掩盖乃至粉饰,让网上网下之民都如同骨鲠在喉不吐不快。连《人民日报》也于10月8日发文,直斥“公权力的麻痹”。
无论哪座城市,一旦出现了此类违规违法的公共事件,首先应该想到的,不仅仅是它有损自己城市的形象,更重要的是这一不光彩的公共事件,坑害的是消费者的正当权益,挑战的是政府执法是否主持正义。而作为这座城市的市民,当外地顾客横遭欺诈甚至棍棒威胁时,在场的那些“很纯朴很善良”的本地人竟没有一个出面主持公道,所丢的又岂止是脸上的光彩?
不由想起110年前美国作家辛克莱的《屠场》所引发的轰动效应。辛克莱的这部纪实小说,原本是反映芝加哥屠场工人们恶劣的生活和工作条件的,没想到书中所如实描述的屠场的污秽环境,引发了全社会的强烈不满。病猪牛、死猪牛、化学添加剂、垃圾、锯末、鼠粪、毒死的老鼠、洗手水统统都倒进了巨大的漏斗,一起搅拌制成了香肠。这样的食品听着就令人恶心,又怎么入得了人口呢?面对这种恶劣的无良行为,不管他(她)是外地人还是本地人,没有任何一个美国人出来为厂家辩解。当地人并没认为辛克莱的做法有损芝加哥的形象,而对他大加挞伐;也没有人玩文字游戏,说是此种行为属“欺诈”而非“敲诈”,因此不构成犯罪(欺诈不入罪么?非得店家手持的那根棍子打到顾客的头上才叫“敲”诈?)。那个年代没有互联网,即使有也不会有网民在人们谴责屠场时去赞美芝加哥——尽管芝加哥是美国著名的工业城市,世界瞩目的国际金融中心,芝加哥的美食闻名遐迩,密歇根湖的景色美不胜收,这儿还是伟大的“五一”劳动节的诞生地呢!没有一个人这样做,因为人人都明白这分明是两码事,错了就是错了,罪恶就是罪恶。正因为如此,《屠场》出版不到半年,美国国会便通过了《纯净食品和药物管理法》。从那以后,一百多年来美国人再也不用担心食品和药物是否“放心”了。
在美国文学史上,辛克莱算不上多么著名的作家,但他的《屠场》却家喻户晓,其对美国歷史的影响甚至超过《汤姆叔叔的小屋》。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这部纪实小说推动了食品安全法的通过。直到1967年新的食品法签署时,年迈的辛克莱又一次被邀请到白宫作证。这就是文学的力量,文学的不朽!而这力量这不朽又从何而来呢?毋庸置疑,来自于作家的正义感和良知。
其实,像《屠场》这样的例子在文学史上并不鲜见,比如狄更斯的《奥列弗·特维斯特》(即《雾都孤儿》)对当时英国社会无家可归的儿童的描写,很快引起全社会的关注,英国政府也不得不重视流浪儿问题,并立法保护儿童的权益。尽管文学的社会功能主要是精神层面的,是情感的陶冶和思想的潜移默化,但文学又是离不开社会生活的,当一个作家面对社会的一些突出问题突发事件时,不可能不以敏锐的感觉作出迅速的反映,并用自己的笔准确而生动地表现出来,从而引起全社会的强烈反响和良好效应。
“青岛大虾事件”发生后,网络文学也确实起到了应有的一些作用。尽管有人发文竭力回避、反复掩饰,但不少的博文(包括纪实报道、随笔小品等等)还是敢于直面和正视这一问题的。不过,能否像《屠场》和《雾都孤儿》那样促使社会的变革和进步呢?恐怕就还得拭目以待了。如果一只虾真的能够引发我们深入的思考,能够推动和加快体制的改革,让“法治”渗透社会的每一个层面,那么,这只虾可就足以载入史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