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法治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之一

2016-02-11 16:35:11常淳辉
中国法治文化 2016年5期
关键词:法治法律文化

文/常淳辉

企业法治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之一

文/常淳辉

企业法治文化,是企业文化中蕴含着法治精神和理想的规章制度、行为规范、意识形态、价值追求等文明形态的总和。它紧紧围绕企业发展目标、生产经营任务和不同阶段的中心工作,依法治理企业;关系到企业是否规范经营,能否盈利,能否实现持续发展。同时,它也是弘扬法治文化和实现全民法治意识的重要环节,对企业自身发展和实现依法治国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中国企业面临的经营环境越来越复杂,既要面对来自企业内部管理方面的挑战,又要面对世界市场外国同行竞争的挑战。怎样去应对和规避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各种法律风险,使依法治企观念在企业全体员工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构建优秀的企业法治文化势在必行。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全面推进企业依法治理,建设企业法治文化指明了方向。该决定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市场经济中的企业,其经营活动是根据市场情况按照平等、自愿、诚信的原则进行的,其实质是一种契约关系。没有契约就没有市场。而契约关系是一种法律关系,具有法律的约束力。由于企业具有逐利性,不法经营和违法侵害等行为将客观存在,要实现平等、自愿、诚信地进行市场交易,就必须有法律来规制。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重要主体的企业,要想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依法经营,形成崇尚法治、信仰法治的企业法治文化氛围,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抓好企业经营管理。只有形成优秀的企业法治文化,企业才有可能在国内外复杂的竞争环境下脱颖而出。

企业法治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是:依法治企,守法经营。这是一项长期的战略性工作,也是我国近年来许多成功企业强调的经营管理理念。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昭示我们:法治是企业的生命。企业经营管理者要依照国家法律法规来治理企业,依法决策,依法经营管理,依法维护合法权益,使企业一切生产经营活动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要弘扬法治精神,树立法治理念;要重视合同签订,建立健全法律风险防范机制;要重视法治宣传教育等。这样可使企业克服因领导者个人意志、感情、思想偏差、分析错误导致的企业发展波动,形成一套科学的合理合法的标准来管理企业,规范员工的行为,以保障企业长期稳定发展。

在这个风云激荡的市场经济时代,企业领导是一份高风险职业。只有不断提升法治文化素养,才有可能应对和规避各种显性的、潜在的风险。我国现行法律,从三方面对企业管理者的行为进行了责任规范。

一是刑事责任。在经营管理过程中,企业管理人员可能会面临120多项刑事罪名指控和威胁。这些罪名分布在企业出资领域、融资领域、税收征管领域、企业上市领域、企业生产流通环节、企业商业贿赂、企业破坏环境资源、知识产权保护、国有企业特有的犯罪等领域。同时,还可能面临域外刑事法律指控。

二是行政责任。企业管理人员做出违反法律法规行为后,不构成犯罪的,可能要承担行政责任。如行政处罚,虚报注册资本、虚假出资、抽逃出资等违反与公司注册事项相关的行为,由工商行政机关给予处罚;违反税收事项,由税务机关处罚等。企业面临的处罚方式,有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收入、没收非法财物、责令停产停业整顿、吊销营业执照等。

三是民事责任。企业承担的民事责任,有违约民事责任、侵权民事责任、损害赔偿民事责任、不当用工民事责任等。企业管理人员如违反勤勉义务,要承担民事责任;违反忠诚义务,比如泄露商业秘密,要承担民事责任;特定行为损害了公司利益,要承担民事责任;滥用职权,要承担民事责任等。

企业管理者一旦受到以上责任追究,不仅对其个人会造成沉重打击,也会对企业造成重大打击。

遗憾的是,迄今为止,我国企业中相当一部分管理者并没有养成依法办事、按合同办事的意识。尤其是高级管理人员,在做重大决策时,首先考虑的是利益关系、人际关系,甚至是政治效果,恰恰忽视了最为重要的法律风险,忽略了征求法律意见,给自己和企业带来巨大的风险。

归结起来看,目前我国企业法治文化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两点:

第一点,企业法律意识淡薄,既不能依法合规经营,又不能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某些企业管理者还没有真正树立依法治企理念,盲目决策、违规决策现象依然存在;少数人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一些企业员工还没有形成守法从业意识,企业恶意竞争、违规操作等现象不时出现。根源在于企业经营管理者和员工对依法治企理念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意识到企业法治文化建设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第二点,企业法律事务人员如法律顾问力量薄弱,法律事务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得不到足够重视。尽管我国在1997年颁布的《企业法律顾问管理办法》,早就明文规定“国有独资和国有资产占控股地位的大型企业应设置法律事务机构,中型企业应当配备企业法律顾问”,对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法律事务管理团队的建立提出了明确要求。

一个企业要发展壮大,离不开优秀企业文化的支撑和推动,而企业法治文化则是企业文化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企业法治文化要求企业形成“决策先问法,违法不决策”、“国际化经营,法律要先行”等法律意识和观念;同时,还要求树立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即企业要从思想上意识到自己不仅是产品服务主体,更是社会建设参与主体。只有这样,企业在保护生态环境、保障职工权益和促进社会建设中才会起到更加积极主动的作用。就当前而言,企业要发展,法治文化是关键。企业法治文化已成为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如何建设好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之一的企业法治文化?笔者认为,应把握好以下五个着力点:

(一)加强企业领导的法治意识和观念的培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依法治国必须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建设企业法治文化,同样必须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企业管理者应当时刻以企业家的战略思维对企业法治文化进行系统思考,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和模范行动影响和带动全体员工建设企业法治文化;应改变以往用行政手段治理企业的方式,使企业形成靠制度管事、管人、管财、管物的管理体制和工作运转机制,依法严格规范企业生产、运营等各项经济活动,养成“遇事先问法,违法不办事”的思维习惯,自觉运用法律手段协调和解决各种利益关系,促进企业规范化、法治化管理进程,提高依法管理水平。

(二)强化企业法治文化的制度保障与执行。很多企业规章制度不少,但执行不到位,有时往往随着主要领导的意志而改变,破坏了制度的严肃性。优秀的企业法治文化,要求建立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要求建立和完善重大决策百分之百合法性审查机制;要求企业落实重大决策听证、论证和公示制度,对事关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公开征求意见,进行企务公开、阳光操作,把决策纳入规范化、制度化、法治化轨道。由于我国规范企业经营管理的法律法规庞杂而烦琐,企业可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自身情况制定实际的规章制度,并将其贯穿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在建立健全各类规章制度的基础上,企业应将制度规定的各项责任予以落实,确保责任到位,各司其职,有规必依,违规必究。只有企业领导、各职能部门及所属员工都严格依照法律和企业章程及其配套制度的规定履行各自的职责,才能真正保障企业规章制度行之有效。

明代杰出的政治家海瑞在《治黎策》中说:“得其人而不得其法,则事必不能行;得其法而不得其人,则法必不能济。人法兼资,而天下之治成。”我国企业因重视企业法治文化的制度保障与执行而大获成功的典型范例,非华为莫属,无疑极具借鉴意义。华为创建于1988年,成立时的注册资金只有两万元。开始两年主要代销香港的一种HAX交换机,靠价格差获利。而自1992年至2001年的十年间,年销售额从1亿多元增长至255亿元(1992年年销售额1亿多元,1996年年销售额26亿元,1997年年销售额41亿元,1998年年销售额89亿元,1999年年销售额120亿元,2000年年销售额220亿元,2001年年销售额255亿元),迅速扩张发展为中国通信领域的强者,堪称企业界的奇迹。究其成因,应归功于1996年华为公司制定的《华为基本法》和该公司领导者任正非。该法作为企业管理大纲,摒弃了以企业领导者人为意志覆盖企业管理的旧模式,改为从企业实际状况出发,根据企业自身业务特点制订和执行科学的管理制度和业务流程,将企业组织和人的行为规范化,形成了一套决策科学化、流程标准化、考核系统化的管理模式。该公司领导者任正非主导了这一切。

(三)充分发挥企业法律顾问作用以防控法律风险。优秀的企业法治文化,要求高度重视企业法律顾问的设立,充分发挥其作用。作为企业法律顾问,应当好企业重要决策的参与和把关者、企业规章制度的制定者、企业合法权益的捍卫者。经营规模大或市场化程度较高的企业,必须设置独立职能的法律事务部门;经营规模小的企业,必须配备专职的法律顾问。一般而言,企业配备法律顾问,不低于企业员工总人数的千分之五。企业法律顾问制度的建立健全,法律顾问积极参与企业的经营决策,将使企业更加注重保护知识产权,注重防范企业法律风险,有效提升企业依法经营管理的成效。

优秀的企业法治文化,要求企业高度重视法律风险防控。要建立企业法律风险清单、法律风险管理流程、法律风险管理体系,通过制度规范将法律风险纳入到流程控制中,确保法律风险管理在企业内部的统一理解和执行。建立健全重大事项决策法律咨询制度,在重大事项决策前,由法律事务部负责进行法律咨询和论证,充分发挥法律专家在决策中的参谋作用,在项目可行性调研阶段,法律事务部专职律师应先行介入,从事法律风险可行性调研。在新项目建设、重大建设投资等方面,要安排专业法律人员参与管理,确保投资安全。通过制定和实施法律风险清单和防控计划,撰写年度法律风险管理报告,编辑法律风险防控手册和案例汇编等方法达到防控法律风险的目的。如将合同管理作为依法治企工作的重中之重,形成以“合同管理办法”为核心,以与“合同起草、审核、签订程序规定”、“合同备案规定”相配套的合同管理体系,制定统一、规范的合同规范,建立合同台账,从而防范公司的经营风险,有效避免合同纠纷。

(四)充分发挥企业的普法宣传教育作用。与企业密切相关的法律条文抽象又烦杂,如《公司法》《劳动合同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只有用企业员工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文化形式去传播,营造出浓厚的法治文化氛围,才容易被接受和理解,才会从内心对法治产生敬畏和景仰,提升企业的团队战斗力。

可通过企业报刊、网络平台、电子屏幕、法治宣传栏、案例展板、宣传橱窗、宣传画报、宣传画廊、法律知识竞赛、专题培训等多种载体和方式,传播有关法律法规,引导全体员工自觉守法,遇事找法,理性表达诉求,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工作中的问题,维护企业和员工的合法权益。

可通过设立法律咨询服务站,确定法律咨询日,为企业员工提供劳动争议、交通事故处理、婚姻经济纠纷、民事赔偿等方面的法律咨询,为员工排忧解难,加强职工法律维权。重点加强与企业员工密切相关的操作性法规的宣传,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劳动用工新政,以质量、生命、道德为主题的法治教育,药品安全违法案件警示教育等。引导员工自觉地用所学法律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如劳动关系、民间借贷、房屋产权等问题都能通过法律公证、诉讼、判决来解决纠纷问题,把学法和用法很好地结合起来。

可通过创作企业法治书法、绘画、歌曲和舞蹈,组织拍摄企业法治MTV等多样化和具体化的宣传,让法治理念真正入心入脑,形成按章办事和守法经营的原则底线。同时,注重总结企业普法先进经验,推广企业普法典型人物,以丰富生动的法治文化吸引人、感染人、说服人,营造企业法治文化“软环境”,提升其引导力和渲染力。

(五)加强企业法治文化与国际化经营的接轨。企业法治文化要求企业依法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管理规范体系,实现企业管理的标准化、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做到处处按标准办,事事循程序走,做到法律与企业管理的高度融合。这非常有利于促使企业在融入全球经济过程中尊重国际贸易中各项规章制度,实现与世界贸易的顺畅对接。

随着中国企业对经济全球化的参与度提高,要求更加注重法律专业人才在国际竞争中发挥作用。在国外一些反倾销等贸易壁垒面前,拥有高素质法律团队的企业往往能主动应战,维护好自己的权益,促进自身发展壮大。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的公司律师力量相对薄弱。在英、美等西方发达国家,公司律师制度是发展非常成熟的律师执业制度,其私人律师、公司律师、政府律师在执业律师中的比例为7 ∶ 1.5 ∶ 1.5。一个企业、公司、单位组织机构的设置,反映了该企业、公司、单位的基本理念和价值观。随着中国律师行业日臻成熟,公司律师不仅发挥着法律风险管理人和法律风险问题前期防范作用,还在企业遭遇突发性法律事件时可以较快速度采取相应法律措施。企业法律部门及法律顾问,不仅可实现企业风险的事后控制,也是风险前端控制的组织及人力保障,对于整个企业安全稳定经营与发展起着保驾护航的作用,是企业的“看门人”。因此,从企业法治文化发展的角度看,建立一支优秀的企业法治团队,是企业适应国际大环境,控制各项法律风险的必然选择。

企业法治文化,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企业社会责任之所在。一个有前途和理想的企业,必定会大力弘扬企业法治文化,并将其有机地融入企业文化建设和企业发展战略。这也是一个优秀企业永葆青春活力、长治久安发展的必由之路。

(本文作者系《中国法治文化》长江工作室副主任)

猜你喜欢
法治法律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桥(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今日农业(2021年9期)2021-11-26 07:41:24
法律解释与自然法
法律方法(2021年3期)2021-03-16 05:57:02
谁远谁近?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人大建设(2018年3期)2018-06-06 03:11:01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让人死亡的法律
山东青年(2016年1期)2016-02-28 14:25:30
“互助献血”质疑声背后的法律困惑
中国卫生(2015年1期)2015-11-16 01:05:56
让法律做主
浙江人大(2014年5期)2014-03-20 16:2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