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马克思那样写作
——马克思文风的特点、实质及启示

2016-02-11 23:30曹金龙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文风马克思马克思主义

□ 曹金龙



像马克思那样写作
——马克思文风的特点、实质及启示

□曹金龙

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开创者,马克思在理论创立过程中形成了立场鲜明、态度客观、逻辑严密、语言生动、情感真挚的文风,这一文风体现了马克思的学风和作风,也强化了他的观点,同时成为读者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催化剂,值得认真研究和学习。当今马克思主义者在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时应该提高文风自觉性,遵循马克思主义文风的原则要求,养成马克思主义文风,并在继承中不断发展,摸索和形成具有自身个性的独特文风。做到深入浅出,让马克思主义更加深入人心。

马克思文风学风

从19世纪至今,并且在可以预见的将来,马克思和他的学说都是我们无法绕开的话题。不管是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都没有停止过。研究马克思主义,就必然要读马克思的经典著作。批判者要读,希冀从中找到马克思的理论破绽;继承者更要读,从中直接汲取马克思主义的营养。而无论批判还是继承,反对还是支持,现实中研究更多的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方面的主要理论和思想,对马克思文风的关注相对较少。大多数读过原著的人都应该有这样一个感受:虽然由于所处历史时代不同和文化差异等诸多因素,马克思的文章并不是特别好理解,但多数时候仍旧会被其严密的逻辑和生动的语言等特点深深打动。除去理论的深刻性,其可读性也让当今许多党政文件、学术论文和专著等望尘莫及。这里面就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文风——马克思一个常为人忽略的武器。研究和学习马克思文风的特点、实质及启示,对继承、发展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国家社会进步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马克思文风的特点

研究和学习马克思的文风,首先要清楚的是何谓文风?何为马克思的文风?顾名思义,文风就是文章体现出来的风格,狭义上理解,就是文章的语言文字风格;广义上还应该包括文章内容所体现出来的情感、态度、思想等,因此又打上了个人、民族、时代等多种烙印。对于文风,目前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一般认为,“文风是文章的作风,即写文章的风尚。在阶级社会里,文风是一定时期内某个阶级或某个集团的思想意识和作风在文章中的具体表现,它带有鲜明的时代性、阶级性和民族性;对于个人来说,文风又是作者观点立场、写作态度、文化修养、语言功力等因素在文章中的综合反映”。[1]

马克思在进行理论创立过程中,不但逐步构建了被后继者概括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三大理论基石,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也在行文过程中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文风,成为后人学习借鉴的光辉榜样。作为马克思主义文风的开拓者,马克思的文风立场鲜明、态度客观、逻辑严密、语言生动、情感真挚,时至今日仍旧具有强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1.鲜明的立场。有人认为,做研究应该不持立场,中立的态度才能有客观的学术。这忽略了人是生活在一定社会环境当中,其思想观念必然受当时当地条件约束的基本事实。人的思考受自身条件和所处环境影响,必然会产生一定的立场。客观从来都是相对的,与其追求不可能的中立,不如在不同立场的较量中产生真正的客观。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从不作无病呻吟的文章,他的文章都是针对实际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因而总是言之有物,立场鲜明。科学社会主义的第一个纲领性文献——《共产党宣言》中就明确指出:“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2](P435)他们总是旗帜鲜明地指出自己提倡什么,反对什么;支持什么,打击什么;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因而从不会让人觉得模棱两可,不知所言。“共产主义的特征并不是要废除一般的所有制,而是要废除资产阶级的所有制”,[2](P414)这就是说,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立场不只是不同,而且是根本对立。同时,“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2](P411)这表明共产党是站在大多数人的立场上的,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幸福的。写文章是为了说明问题,而这种鲜明的立场使文章的指向一目了然,也往往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2.客观的态度。马克思的文章里充满了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但他从不为了批判而批判,而是带着明确的目的;他的批判也不是盲目的批判,而是立足于事实进行的客观揭露。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种种问题进行了无情的批判,但他从未否定过资本主义在历史上起到的积极作用,对于资本主义的功绩,他也从不吝惜溢美之词。《共产党宣言》中就明确肯定“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2](P402)在反对封建主义,促进人类社会进步的道路上做出过积极的贡献。同时也不能忽略这样一个事实,“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2](P405)哪怕是自己的论敌,马克思也能坚持客观地批判。例如在应邀对蒲鲁东作出评价的时候,马克思毫无偏见地肯定了蒲鲁东的第一部著作《什么是财产?》在文章风格方面的进步意义,认为其中至少“论述旧东西的那种新的和大胆的风格而起了划时代的作用。”[3](P16)阶级立场的对立并不意味着一味否定,全盘否定和全盘肯定都是不对的,而应该是一种扬弃,这是马克思客观的态度,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成为科学的基础之一。

3.严密的逻辑。马克思的文章无论是在整体上还是细节上,处处体现着严密的逻辑整体性,针对每个问题都能层层递进、逐步深入,一些看似无关的比喻或是引用,仔细思索都和主旨密切联系。马克思倾其一生心血完成的“工人阶级的圣经”——《资本论》“运用唯物主义的辩证法,对资本主义经济的运动和发展规律进行了研究,并运用科学的理论逻辑,把现实的经济运动和发展规律科学地再现了出来。”[4](P51)整部著作运用唯物辩证法这一根本方法,结合抽象法、历史与逻辑相一致的方法以及抽象上升到具体(感性具体—抽象—理性具体)的方法,构建了一个严密的理论体系。研究时运用抽象透过错综复杂的现象深入到实质,叙述中运用抽象出来的实质说明现象,这种严肃的研究方法与生动的叙述方法有机结合,清晰地展示了“现象——实质——现象”的过程,从资本主义社会财富的元素——商品开始探究,进而阐述交换、资本、剩余价值等深层次本质问题,最终透过雇佣劳动的现象,揭示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同样构成了一个严密的逻辑体系。正因为如此,马克思自己也无不自豪道:“不论我的著作有什么缺点,它们却有一个长处,即它们是一个艺术整体。”[5](P231)

4.生动的语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马克思也是个当之无愧的“文学家”,是个语言艺术大师。历来德国在哲学上自成一派的人,其学说往往艰深晦涩,如康德、黑格尔等人的作品常常连专业学者读来都“叫苦不迭”。但马克思却能深入浅出,他的文章用精辟的论述、生动的描绘、凝炼的语句、活泼的语调和多样的修辞等方式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艺术特色,给人清晰的画面感,具有极强的可读性。《共产党宣言》就以一种清晰精炼而又生动形象的语言深深地折服和影响着读者,其开篇便是“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2](P399)将资产阶级对共产党既恨又怕的矛盾心态刻画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在《资本论》中,辛辣的讽刺和幽默、形象的比喻和夸张、磅礴的排比和对仗随处可见,让原本艰深的理论充满趣味。为了揭露资本主义所谓的平等、自由,“互惠互利、共同有益、全体有利”的虚伪表象,马克思指出:“一离开这个简单流通领域或商品交换领域……就会看到……原来的货币占有者作为资本家,昂首前行;劳动力占有者作为他的工人,尾随于后。一个笑容满面,雄心勃勃;一个战战兢兢,畏缩不前,像在市场上出卖了自己的皮一样,只有一个前途——让人家来鞣。”[6](P205)为了批判资本主义价值增值,马克思说道:“当资本家把货币转化为商品……他就把价值,把过去的、对象化的、死的劳动转化为资本,转化为自行增殖的价值,转化为一个有灵性的怪物,它用‘好像害了相思病’的劲头开始去‘劳动’。”[6](P227)这种辛辣讽刺的语言使他的文章不但深刻,而且生动,既揭示了资产阶级剥削的实质,也使批判更加有力度。

5.真挚的情感。情感太重可能让人丧失理智,但一项事业要真正地投入和坚持,往往需要情感的支撑。或许马克思给人的印象是一个坚毅的铁汉形象,这样的人应该很少动感情。确实,马克思不畏艰难,勇攀理论高峰,积极参与工人运动,批判错误观点时总是不顾情面、不留余地。但是,面对自己的亲人和战友,面对劳苦大众,他却充满铁汉柔情。马克思正是带着对资产阶级残酷剥削的憎恶和对工人阶级贫苦生活的无限同情而在理论上和实践中从事斗争,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马克思在揭露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指出:“原始积累的方法决不是田园诗式的东西”[6](P821)“对他们的这种剥夺的历史是用血和火的文字载入人类编年史的”[6](P822)“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6](P871)在揭示原始积累血腥掠夺实质的同时,也表明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罪恶的深恶痛绝。同时,他还认为,“对直接生产者的剥夺,是用最残酷无情的野蛮手段,在最下流、最龌龊、最卑鄙和最可恶的贪欲驱使下完成的。”[6](P873)这一个个“最”,既是马克思对资本阶级残酷行径的无情批判,也是对无产阶级所受苦难的深深同情,这也成为他穷其一生,不惜牺牲健康和家庭而坚强斗争的信念和动力。

不难看出,马克思的文风诸多特点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立场鲜明的阶级性与态度客观的科学性辩证统一;理论严密的逻辑性与感情真挚的情绪性相互融洽;语言生动的艺术性与说理透彻的明确性有机结合。

二、马克思文风的实质

为何要研究学习马克思的文风?这涉及到一个马克思文风的实质问题。无可非议,马克思的文章让人信服的根本是哲学的深度和理论的解释力,是对科学规律的总结。但也不能否定其文风的功劳。事实上,文风不是一种孤立的形式,而是与理论一道,共同服务于思想的表达。它的实质是学风和作风的重要体现,是强化观点的良好方式,是读者理解的最佳催化剂。有文采和有内涵并不必然冲突,反而可以相得益彰,有意义的事业可以做得有意思。而这,正是我们很多后继者的不足之处。

1.文如其人——文风是学风作风的重要体现。文风不是小事,所谓文如其人,什么样的人写什么样的文章,有什么样的学风就有什么样的文风,文风是学风作风的重要体现。毛泽东指出:“学风和文风也都是党的作风,都是党风。”[7](P812)党的干部写文章,是为了让群众领会党的决议,明白党的宗旨;学者写文章,是为了让读者理解自己的观点,说明一些问题。文章写不好,不是问题没研究透,就是不清楚讲话的对象,归根到底,都是学风作风不够踏实。

马克思始终保持着求真务实的学风,为了研究政治经济学问题,马克思先后做了《巴黎笔记》《布鲁塞尔笔记》和《伦敦笔记》等共数十本,为撰写《资本论》打下了坚实基础。而在撰写过程中,每一条引证他都寻找到原文,仅《资本论》第一卷中,就“引出的人名近六百人、一千三百余处,引用和提到的著作三百八十七本,议会报告和其他官方文件五十三份,期刊三十五种,文学著作三十八种、六十七处。[8]马克思引文的正确性只有一次被人怀疑过,结果却反而更加证明了马克思写作上的认真态度*关于马克思引文正确性的争论详见《资本论》第四版序言。。

本工程采用机械开挖,开挖到设计标高时,发现存在暗塘,且土层分布很不均匀,最深处为±0.000向下7.2m,暗塘的分布如图2。

马克思总是要把相关研究的资料都看完,才开始自己的写作,没有研究透彻的文章绝不发表,因此生前出版的书籍并不多,但每一本都是精心打磨的精品。他宁愿把不成熟的作品付之一炬也不愿让人看到,哪怕是随意马虎一点也过不了自己的“理论良心”。因为问题研究得透,所以道理讲得清,除非原本就不想让受众明白,有意写成了“裹脚布”。党员干部也好,专家学者也好,要想研究真东西,解决真问题,就必须要学习马克思的学风作风,形成马克思主义文风。

2.文以载道——文风是强化观点的良好方式。做研究、写文章,总是为了研究问题,或者表达某种观点、阐述某种理论,也即是说,是有一种目的和追求的。问题有易有难,理论有深有浅,受众的水平也参差不齐,要达到预期的目的并不容易,文章的观点并不总是能被人接受。有的文章也说明了一些问题,但因为没有形成统一的风格,文风不明显,总是不好理解,让人感觉顾左右而言他,不知所云。

马克思和他的战友们从事的是全人类解放的伟大事业,他的文章服务于共产主义的运动,承载着人间“大道”。这就要求文章的观点必须要鲜明透彻,文风必须要生动活泼,用优良文风强化基本观点。他的著作总是立足于事实基础,通过鲜明活泼的格调;对资本主义俏皮而又辛辣的讽刺;对比喻、夸张等修辞的娴熟使用;论述中气势磅礴的排比语句等。每一篇每一句都是向资产阶级发出的战斗檄文,都是对资产阶级残酷剥削发出的强烈抗议,都是对无产阶级贫苦命运的深深同情。没有人会疑惑马克思想要表达什么观点,也没有人不知道马克思的理想追求,因为这种文风一次次地强化了他的宗旨:消灭剥削,消灭私有制。

3.以“文”化人——文风是读者理解的最佳催化剂。理论只有彻底,才能说服人。所谓彻底,不仅指研究透彻,还要表达清晰,让人理解。文章是表达思想的工具,要让读者理解本真的思想,工具本身不能太过复杂。革命的经验告诉我们“枪杆子里面出政权”,但要让人跟着你扛起“枪杆子”,首先要用好手中的“笔杆子”,要让人明白为什么要革命,革命能走向什么样的前途。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走得更远,离开了理论的指导,实践只能在黑暗中摸索前进。而理论必定是要借助文章这一具体形式表现出来的,所以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和继承者都很重视写文章,也很重视文风,形成了一大批文风优良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马克思的文章是为广大受压迫的无产阶级而写的,他的受众更多的是为了生计而奔波劳碌、文化水平较低的工人和农民。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言:“我们决不想把新的科学成就写成厚厚的书,只向‘学术’界吐露。正相反,我们两人已经深入到政治运动中……我们有义务科学地论证我们的观点,但是,对我们来说同样重要的是:争取欧洲无产阶级,首先是争取德国无产阶级拥护我们的信念。”[9](P203)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这一深奥的理论体系能广为传播,其简明朴实的文风有很大的功劳。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版序言中说:“万事开头难,每门科学都是如此。所以本书第一章,特别是分析商品的部分,是最难理解的。其中对价值实体和价值量的分析,我已经尽可能地做到通俗易懂”[6](P7)。正是这种通俗易懂的文风成为读者理解的催化剂,使作者的主张得以彰显。

三、马克思文风的启示

正如马克思主义现今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一样,马克思的文风不但没有过时,相反,我们现有的研究和学习还很不够。从“延安整风”到“走转改”,中国共产党对文风的整顿从未停止过,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从领导机关做起,大力整治文风会风,提倡开短会、讲短话、讲管用的话,力戒空话套话”。[10](P158)马克思主义学者和思想政治工作者在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中,学风还不够生动活泼。需要加强研究学习,提高文风自觉性,遵循马克思主义文风的原则要求,养成马克思主义文风,并在继承中不断发展,摸索和形成具有自身个性的独特文风。

1.提高文风自觉性。好的文风看似浑然天成,实则是主动探求、日积月累的结果,如果指望文风从天而降、自发形成,无异于痴人说梦。我们学习马克思的文风,关键是学习其人,学习其为人治学的精神。马克思文风的形成,不能排除天赋的因素,但主要还是靠后天的努力,靠广博的学问和谨慎的思考。马克思不但对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学说进行执着探究,同时对历史学、文学等其他方面也广泛涉猎,因此他的著作中不但有清晰的历史脉络,而且展现了扎实的文学积淀。无论是《圣经》中的典故还是莎士比亚的戏剧,哪怕是议会的议案,甚至连报纸上的数据,他都能信手拈来。而他的博学也正是孜孜不倦、笔耕不辍,在图书馆、书房自觉努力探索研究的结果。

2.遵循马克思主义文风的原则要求。人们想达到目的地总是要循着一定的道路,形成好的文风,不但要有自觉的意识,还要遵循马克思主义文风的原则要求。马克思主义的文风给人最直接的感受是鲜明的立场、生动的语言、磅礴的气势等,读来让人酣畅淋漓。但文章决不只是简单的遣词造句,仅凭一腔热血和满腹经纶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而应该把准确性、鲜明性和生动性有机统一,最根本的原则是立足实际、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就是在实际问题的观察中提出问题,客观分析问题,进而切实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好的文风来自于实事求是地探索,从客观存在的事物中寻求规律,做到有的放矢,分清利弊。因为是实实在在存在的问题,因而描述问题时尽管情绪激烈,却总是能言之有物、逻辑严密,没有空话、套话;分析问题时虽然立场鲜明,但总是能保持客观的态度;解决问题时哪怕文采飞扬,也总能有的放矢、抓住对象。这是一种原则,也是一种态度,正如毛泽东所言,“这种态度,就是党性的表现,就是理论和实际统一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作风。”[12](P801)文章有千万种,文风也各不相同,只有遵循马克思主义文风的原则要求,才能把那些看似对立的风格辩证统一起来,真正养成马克思主义文风。

3.摸索和形成具有自身个性的独特文风。马克思主义文风是马克思主义者学风作风的体现,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马克思主义文风同样不需要顶礼膜拜,没有统一格式。相反,正如马克思主义追求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马克思主义文风也最反对生搬硬套的“党八股”,照搬照抄、移花接木恰恰处于其对立面。马克思主义文风需要实事求是的客观态度,同时需要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需要马克思主义者在基本原则下充分发挥自身的才能并结合实际不断发展和完善,最终各具特色、百花齐放。习近平在中央党校2010年春季学期第二批学员入学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上强调要形成“短、实、新”的文风,其中“新”就包括富有新意、富有个性、特色鲜明。

每个人处在不同的生活环境,经历不同的事物,只有与自己的实际相结合才能真正形成生动活泼、鲜明有力的马克思主义文风。而形成的关键是要在实践中探索,“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13](P287)要形成好的文风同样需要在实践中摸索。毛泽东和邓小平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都很好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风,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独特文风。毛泽东在深入浅出的论述、新鲜活泼的语言中体现了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邓小平的文章往往朴实易懂、短小精悍,却思想深刻、朴实管用。可以看出,他们都抓住了马克思主义文风的实质。

总而言之,马克思的文风体现其学风和作风,强化其观点,成为读者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催化剂。马克思主义者在研究、学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时候,要想真正发扬马克思的精神,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同时必须要加强研究学习。要提高文风自觉性,遵循马克思主义文风的原则要求,养成马克思主义文风,并在继承中不断发展,摸索和形成具有自身个性的独特文风。马克思主义不能只有深刻的内涵,还必须要有生动的形式,内容和形式有机结合才能真正的吸引人、打动人、鼓舞人、成就人。

[1]魏琪.大力弘扬马克思主义的文风——学习《邓小平文选》的一点体会[J].实事求是,1998(3).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何干强.《资本论》的基本思想与理论逻辑[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7]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8]杨文礼.学习马克思的文风——《资本论》艺术特色刍议[J].理论学刊,1986(10).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11]习近平.努力克服不良文风积极倡导优良文风[J].求是,2010(10).

[12]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3]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责任编辑:杜洪梅)

A715

A

1243(2016)03-0086-005

作者:曹金龙,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邮编:100872

猜你喜欢
文风马克思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像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普枞公路的文风和文脉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媒体改进文风存在问题与努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