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陈亮
5G推进宜胆大心细
本刊记者│陈亮
中国移动抢先推出4G业务以来,随着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的跟进,国内市场已经逐渐进入了“全民4G”时代。据工信部的统计数据,截至今年8月我国的4G用户数已经突破6.6亿,占全网移动通信用户数首次过半,中国也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4G大国”。
即便如此,4G用户数迄今也只是过半,提5G发展战略是否为时过早?从技术标准制定到完全商用需要时间打磨,畅谈2020年全面商用是否操之过急?笔者认为,在当前市场和技术环境下提5G发展战略正当其时,但仍应“胆大心细”。
目前,5G正成为业内热点。那么5G将如何发展?面临哪些挑战和机遇?
在过去,我国的移动通信制式向来只能是“拿来主义”,“交学费”在所难免;到了3G、4G时代,国内通信企业开始对内依托广阔市场优势、对外加强技术研发,在制式标准的专利集群中占比不断提高。虽然目前通信技术制式不再是某国专利、而是走向国际大融合,但占据5G标准优势、提升专利占比,对整个5G价值链上下游各企业的价值不言而喻。因此,大胆超前地提出5G的发展战略,有以下好处。
首先是战略标准“制高点”的影响力和市场价值日益彰显。所谓“二流企业做产品、一流企业做标准”,通过掌控标准和专利来开拓或稳固市场、同时打压竞争对手,已经成了当前国际市场上通用的“游戏规则”,连年来苹果、谷歌、三星等企业之间没完没了的专利官司就是如此。国内企业从纯购进国外产品、到购买国外专利自行仿制产品、再到当前自主研发参与标准和新产品开发,在全球化合作与竞争的道路上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面对新市场我们有机会、也有能力争取到更多的话语权和自主权。
其次是我国市场广阔、潜力巨大,提前做好技术规划目的是为后续市场开拓打下基础。我国是全球最大的移动通信市场,而且随着国力不断强盛、百姓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通信消费需求和消费能力正在加速释放,这是全球各国企业都觊觎已久的“大蛋糕”。巨大的市场空间使得5G制式被普遍看好,产业链各方也有了更足的信心和底气投入新标准和产品的研发,再加上近年来国家政策对信息化、数字化的重视程度水涨船高,有了“多重保险”的国内企业更有投入的动力。
最后是5G制式的推进需要产业链各方共同努力,运营商作为链接上下游的关键环节也应当提前部署、积极参与。虽然目前4G业务的正式运营时间较短,但给运营商带来的冲击却是深刻而长远的,语音、短彩等业务的无奈式微,流量业务的迅速崛起,OTT应用与服务提供商对运营商价值模式的冲击等,都是在过去从未遇到的新问题。面对网络技术演进、市场竞争多元化、价值模式被不断冲击和颠覆的当下及未来,做好5G的规划、特别是做好面向5G市场的转型和适配,这既是运营商的未雨绸缪、也是防患未然。
虽然目前对5G的预测普遍乐观,但现实中的困难和挑战依然不少,除了技术上仍有不少问题有待克服(如时延与速率、网络覆盖规划、频谱资源使用等),运营商在市场上也需要以踏实和细心的态度来对待5G演进。
首先是5G环境下的价值模式究竟应何去何从,这是最关键的核心问题。虽然可以预见5G网络的承载能力进一步增强、单位成本进一步降低,但从目前三大运营商在4G业务上的价值模式来看,4G制式带来的技术红利在“提速降费”和同质化恶性竞争的双重作用下已经快速消耗,而OTT应用与服务的高歌猛进(例如微信用户突破8亿)更宣告着运营商价值链主导地位的旁落。因此,如果在5G市场上依然靠用户数或通信业务量的提升来增加运营商的收入和利润,恐怕未必能如愿。
其次是5G环境下应用与服务的同步发展,是5G繁荣的基础。在4G面市之初,有人认为当时的3G已经完全足以满足消费者需求,4G无甚必要;而随后的4G市场发展却证明,随着4G的普及,各类应用与服务也会相应向前演进以更好地发挥4G网络的优势。5G演进也是如此,在应用、服务与网络同步发展之间取得同步和价值最大化,同时实现从通信业务领域向数字化服务领域转型。
最后是应避免盲目“大跃进”。4G给运营商带来的最大利好是无线数据链路业务的发展空间进一步扩大,但流量资费单价的快速下滑、甚至不限流量卡的推出,实际上也导致了量收增长不匹配。此外,对IoT物联网等业务也不宜过度乐观,连接数的增加并不一定需要依赖5G网络。因此,冷静对待5G演进、积极稳健推动网络升级,方是可持续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