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哲学逻辑与要素关系

2016-02-11 18:40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四个全面小康社会依法治国

刘 斌

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哲学逻辑与要素关系

刘斌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分析逻辑,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根本方法论,直面国家长远发展的现实问题和深层次矛盾。其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解决了要做什么的问题;全面深化改革是最强动力,解决了怎么做的问题;全面依法治国是制度保障,解决了如何保障的问题;全面从严治党是政治保证,解决了如何领导的问题。“四个全面”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实践,具有深刻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四个全面”;理论逻辑;相互关系

关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研究自2015年两会以来,受到学界和政界的高度关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基础而确立,进一步探讨多重维度下“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哲学底蕴十分必要。本文拟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线索,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进行阐释,以此来深化“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哲学理解。

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哲学基础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政治学研究的根本方法。它要求辩证客观地认识和分析政治现象,从一定的历史条件出发考察政治,尤其是从社会经济生活中去探究政治发展的动因,揭示政治现象的客观性和规律性”。[1]“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当前国家发展所面临的现实矛盾和问题为导向,基于国际范围内的宏观审视与长远发展的前瞻谋划,始终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思维范式,其内在的蕴含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四个全面”从民族复兴中国梦的高度,对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进行了战略部署。回顾“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形成的重要节点和历史阶段,可以深刻的提炼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各方面之间的理论逻辑关系,深刻的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光辉。从十八大到十八届三中全会再到四中全会,每一次会议主题的考虑和选择逐步构成了“四个全面”的清晰轮廓和实质内容。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整体来看,“四个全面”的确立,严格遵循了纵向的历史逻辑和横向的辩证逻辑。

在纵向关系上,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确立充分体现了循序渐进、前后相继、接续奋斗的历史逻辑。从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党的十七大“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而奋斗”,再到党的十八大最终确定“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全面小康始终是党带领人民不懈奋斗的中心逻辑。关于依法治国的探索与创见,党的十八大指出:“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2]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要求:“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3]

在横向关系中,“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从系统论的角度构建了完善的国家治理体系,明确了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纲要和线索。战略布局中的四个方面充分体现了战略目标和战略手段的有机统一。全面小康作为战略目标与其他三个全面之间形成了目标与手段的统一辩证关系,而各个战略手段之间也是互相关联相互统一,缺少哪一个全面都是不完整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中即强调:“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后,中央即着手研究和考虑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的议题。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顶层设计,实现这个奋斗目标,落实这个顶层设计,需要从法治上提供可靠保障”。[4]可见,“四个全面”的每一步的拓展都是有着深刻的思考与逻辑关联,是基于现实和基于实践的再深化与再创新。

基于“发展起来之后的问题,不比发展时少”的清醒判断,综合“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风险”的冷静思考,“四个全面”深刻地回答了在新形势和条件下,要做什么、怎么做、如何保障落实、如何正确领导等一系列重大思想、理论和实践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次升华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探索成果。综观“四个全面”,其各个方面之间不是并列和孤立的存在而是有机的相互联系,各个方面之间既有目标也有举措,既有宏观全局也有微观重点。建成小康社会、激荡改革精神、落实法治理念、推进从严治党,从整体着手勾勒描绘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未来发展的复兴蓝图。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

战略目标是一套战略体系当中首要的和前瞻的思考,是事业前进的方向,是革命推进的指南。小康作为几代人矢志不渝的追求和奋进探索的理想,代表着一种新的社会条件下的国家现代化,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从解决温饱到总体小康,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进步和发展在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带领下前赴后继、接续奋斗。80年代初期邓小平同志提出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前两步已经如期实现,第三步也即将完成。在从总体小康迈入全面小康的最后一步中,更加需要我们稳住步子、清醒认识、掌握节奏、细化指标。为此,十八大从发展的协调性、平衡性和可持续性层面就全面小康提出了新的指标:“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5]同时,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的总体布局出发,突出了小康社会的综合性和系统性,更为精炼的、更为科学的强调了“全面”的内涵和意义。必须高度重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更加注重发展和治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坚持问题导向和科学思维,为如期实现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而奋斗。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关键一步,与中国梦的内涵底蕴相互关联,梯次推进。十八大基于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是对十六大、十七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承接和提升也是为未来实现中国梦奠定前提和基础。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准确把握本世纪头20年的发展机遇所提出的宏伟目标。在20年中所开展的一切工作都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奠定基础,当前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和决胜时期。此时此刻更加需要我们处理好四个全面之间的关联逻辑与相互关系,以全面深化改革来释放社会发展红利破除利益藩篱,以全面依法治国维护建设发展秩序构建公平正义环境,以全面从严治党密切联系群众汲取人民力量。惟此方能淡定的绘就全面小康蓝图,从容的面对全面小康的到来。

三、全面深化改革是最强动力

全面深化改革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新时期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推动国家各项事业发展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全面深化改革的确定是基于对过去改革30多年取得的成就和积累经验的总结深化,是对改革开放成绩的整体认同和高度肯定。改革开放的实践一次次证明了决定当代中国命运走向的是改革开放,引领国家前进支撑事业发展的是改革开放,释放经济活力和激发社会动力的是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党在历史中与时俱进、实事求是的探索,实现了新时期从理论到实践的创新创造。“改革开放也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党和国家保持生机活力的关键,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最鲜明的品格”。[6]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我们都要高举改革开放的旗帜,决不能丝毫动摇”,“全党要坚定改革信心,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更有力的措施和办法推进改革。”[7]在当今中国,全面深化改革是顺应世界发展趋势的冷静选择,也是适应我国发展新要求和人民新期待的必然道路。新时期所推进的全面深化改革,不是某一领域、某一方面、某一细枝末节的单一改革,是基于当前发展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而进行的,是对国家建设各方面事业整体部署统一推进而形成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最大特色就在于全面最根本的也在于全面。所谓全面即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在改革中“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围绕更好保障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8]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总体布局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的每一领域的每一个方面都需要以改革来发挥优势激发活力。在6个围绕的改革布局中,“经济体制改革成为重点,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增进人民福祉是出发点和落脚点”,[9]亿万人民群众是全面深化改革永久的力量源泉。

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推动着中国新一轮改革的实践展开,过去的一年中央部门100多项的改革任务、300多项的改革举措,形成了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浪潮,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征程,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集结号。总书记曾指出:“中国改革经过三十多年,已进入深水区,可以说,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骨头”。[10]面对这块难啃的硬骨头,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更加需要坚定信心,攻坚克难,广泛凝聚改革共识、全面把握改革要求,处理好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项重大关系,切实把改革举措落到实处。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战略智慧推进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

综观“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深化改革具有独特的导引作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动力、活力迸发均需要通过深化改革来释放。深化改革既是方法途径也是中心线索。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依法治国齐头并进、相辅相成、互为支撑,依法治国需要深化改革来推动,深化改革需要依法治国来保障。全面从严治党需要管党治党领域的深化改革,只有通过党建的改革才能实现党组织自身的正风肃纪、去腐生肌、自我净化、自我提升。全面深化改革是党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切把握,是统筹全局实现小康的抓手,是谋划发展保障秩序的动力。

四、全面依法治国是制度保障

2014年10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召开并通过了《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标志着我国在新形势下的法治建设迈上了新台阶进入了快车道。《决定》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的法治建设作出了部署,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目标和要求。“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11]会议关于法治国家建设的新论断,深刻回答了新形势下党领导人民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所需要面对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在对全面依法治国进行整体部署的同时系统回应了人民群众对于法治建设的关注和期待。

在中国这个十几亿人口的大国,在一个具有数千年“人治”传统的大国,如何统一思想、推进法治建设,不可不说是一场国家治理领域的深刻革命。如何将十几亿人的思想汇聚成全面依法治国的决心和行动,考验着党对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的统筹与谋划。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提出是在总结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法治建设的历史成就,正视当前深化改革面临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站在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提高执政能力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高度所作的战略部署。“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12]“规范体系、实施体系、监督体系、保障体系和党内法规体系”的统筹建设,“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的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13]的一体发展在国家治理的宏观格局中准确把握了法治建设的协调问题。“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面守法”[14]从法律运行的微观进程中突出了法治建设的系统性问题。“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立足中国实际”则是在实施方法论层面统一了法治建设的理念思想。对于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关系的辩证论述深刻回答了社会群众的关注和舆论热议的焦点。基于人民群众的切身感受与法治建设的部署要求,总书记对于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关系的阐释更进一步明确了党建与法治之间的辩证逻辑与相互关系。

在“四个全面”的战略格局中来审视全面依法治国,其历史与现实意义更加彰显。全面依法治国的战略部署同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从严治党相辅相成,共同构成全面小康的动力、保障和支撑。全面依法治国能力的提升,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制度保障。全面深化改革为全面依法治国提供动力与空间,改革30多年来积累的一些隐形问题和深层次矛盾需要法治来解决,而对今后改革的顺利推进更需要依法治国来保障,以使我国社会在深刻的变革中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全面依法治国与全面从严治党辩证统一、内在一致,正如总书记所强调:“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法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愿的统一体现”。[15]党在治国理政过程中必须坚持依法治国,没有依法治国就无法正确领导、无法确保社会的稳定和谐与有效运转。而党要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规治党、从严治党,自觉在宪法和法律框架内活动。只有如此才能领导人民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实现全面小康。

五、全面从严治党是政治保证

党带领人民建设发展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历史与人民作出的庄严选择。党的执政地位和执政基础是一代代共产党人恪尽职守、严于律己、拼搏奋进所赢得的拥护和支持。作为一个拥有8600多万党员,肩负带领十几亿人实现民族复兴的大国执政党,其所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和外部环境的考验都是长期的复杂的。政党自身面对的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的风险同时也在不断显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总结大会上强调:“历史使命越光荣,奋斗目标越宏伟,执政环境越复杂,我们就越要增强忧患意识,越要从严治党”。[16]对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部署,科学回答了新形势下做好党建工作需要深刻把握的重点、需要扎实推进的难点。

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思想强调了全面、突出了从严,所谓全面是坚持思想与制度的统一,是权力的制度约束与落实主体责任的结合,是建章立制与有效落实的密切链接,是层层传导上下互动的紧密融合、是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的开放治理。而从严在于作风建设一抓到底常抓不懈的韧劲、制度落实“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力度、“凡腐必反,除恶务尽”的决心。全面推进从严治党的严更体现了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动真格的勇气和风格,彰显了锲而不舍、驰而不息的决心和毅力。全面从严从实的管党治党路线进一步开拓了党建新格局,形成了党建新认识。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推进“四个全面”最根本的保证在从严治党。“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中,全面从严治党是构建事业发展领导力量、推进各项工作的主心骨和关键词。作为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领导核心,能否全面从严治党决定着其他各项事业能否顺利有效的推进。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富强需要全面从严治党来总揽全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全面从严治党来保证、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全面从严治党来统领,全面依法治国更需要全面从严治党来推动。历史与现实决定了中国共产党这个领导核心既要无可取代也要坚不可摧,实践又证明了惟有通过全面从严治党才会产生坚强的领导核心、才会为“四个全面”的统筹推进提供最根本、最基础的政治保证,才能为实现全面小康凝聚共识、凝聚力量。

六、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要素关系与理论意义

整体而言,在“四个全面”之中,小康社会作为总目标有着明确的内容和时间表,即要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包括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等具体要求。而深化改革、依法治国、从严治党则是相互推动,共同支撑小康社会实现的目标路径。深化改革、依法治国、从严治党三者紧密链接、层层相扣。深化改革为依法治国、从严治党激发动力,依法治国为深化改革、从严治党构建框架制度、形成法治保障。从严治党为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提供政治保证并统筹领导。三者相互促进、共同推进、相得益彰,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统一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目标之下。

“四个全面”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前后贯穿的历史逻辑与横向贯通的辩证逻辑,是党治国理政方略与时俱进的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新飞跃。新时期、新条件、新形势下,积极学习领会“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基本内容,深刻理解“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各方面的理论逻辑与相互关系,是我们做好当前及今后工作的重要保证。“四个全面”的战略理论基于我国发展的现实矛盾和问题而产生,在人民的热切期盼与深沉希望中成长,在精心的统筹谋划和缜密的安排部署中逐步成熟,在理论建构中抓住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键、把握了内政外交国防的重点、突出了治党治国治军的策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实施将持续推动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平稳顺利进行,其重大的理论与实践价值,也必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而不断显现、继续升华、不断发展。

[1]刘邦凡,石敦国.政治学原理[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1.7.

[2]胡锦涛.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工作报告[EB/OL].http://www.xj.xinhuanet. com/2012-11/19/c_113722546.htm.

[3][5][8][9][11][12][13]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http://news. xinhuanet.com/house/gz/2013-11-16/c_118165378. htm.

[4]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EB/ OL].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4/1029/ c1001-25926928.html.

[6][7][10][14]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Z].北京:学习出版社,2014.

[15][16]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EB/OL].http://news.xinhuanet. com/politics/2015-02/02/c_1114225307.htm.

(责任编辑 胡爱敏)

刘斌,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 (邮政编码 102488)

D616

A

1672-6359(2016)04-0014-05

猜你喜欢
四个全面小康社会依法治国
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
《 202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凝聚三秦巾帼力量 决胜全面小康社会
依法治国 法平天下
为小康社会提供健康保障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新媒体发展的关系探析
依法治国:人民幸福安康的保障
“四个全面”清晰展现战略布局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的新形势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