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发展理念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逻辑关联

2016-02-11 17:52邹升平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成果理念特色

邹升平

(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扬州 225009)

共享发展理念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逻辑关联

邹升平

(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扬州 225009)

共享发展理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关联

共享发展理念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内在的逻辑共性,共享发展理念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和现实旨归。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进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发挥两者的相互促进效应:在共享发展理念实践中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与完善,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过程中促进共享发展理念的实践。

众所周知,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制度是理念的支撑,因此,发展理念不仅关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且关乎民众的切身利益以及民众对社会制度的认同。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了共享发展理念,指出,“坚持共享发展,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做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1]共享发展理念与党长期以来主张的“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让全体中国人民共同分享改革开放成果”等思想一脉相通,体现了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念的认识达到了新的境界和高度,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实践经验的总结和长期理论探索的最新成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既要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强有力保障,又必须有共享发展理念的信念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共享发展理念实践的制度基石、而共享发展理念的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进一步发展与完善的不竭动力。共享发展理念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关联。正确认识共享发展理念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之间的逻辑关联,科学把握两者之间的内在一致性,对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共享发展理念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价值取向的内在一致性

众所周知,哲学视阈中的价值是指客体属性与主体需要之间的利益关系,而价值取向,是指主体按照一定的价值原则与价值标准对客体与主体之间利益关系所秉持的立场、态度及价值选择。“共享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强调“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因此,人民性是“共享发展理念”的核心价值要义,而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价值取向。因此,共享发展理念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价值取向之间存在内在的逻辑一致性。“共享发展理念”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价值目标和基本道德准则,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与完善提供了科学的价值指引和前进的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价值取向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所体现的价值立场、价值态度与价值选择,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价值取向。“共享发展理念”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价值取向具有内在一致性。

1.共享发展理念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为人民共享”,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

任何社会制度都必然体现着一定的价值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以人民自由而全面发展作为根本价值旨归,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实现和满足人民的需要与利益,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正如毛泽东所说的:“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2]唯物史观认为,在阶级社会,社会制度总是为维护一定阶级利益服务的,资本主义制度是为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服务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是为广大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服务的。因此,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价值取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正是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价值起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维护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经济利益、实现由广大人民共享经济发展的物质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维护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政治利益、实现广大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管理国家、使广大人民享有真正的社会主义民主和自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维护广大劳动人民的社会主义文化权利、充分享有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正是以充分实现广大劳动人民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为根本价值目标,正如习近平在就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演讲中所说的,“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3]以人民中心、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价值取向。

共享发展理念的价值要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价值取向是一致的。马克思指出:“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最终价值目标,为广大人民实现根本利益提供了基本的物质条件和物质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为人民根本利益的实现提供了根本经济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坚持广大人民当家作主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为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提供了根本政治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坚持文化为人民服务、坚持民族的、科学的、大众化的社会主义文化方向,为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提供了文化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价值取向必须通过正确的发展理念的实践来体现,共享发展理念,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为人民共享”在根本上符合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实现了发展理念与社会制度价值取向的内在统一。其一,“发展为了人民”,就是要一切以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作为发展的目和和最终出发点,把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现实问题作为发展的主要方向,使发展的落脚点归结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和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上来;其二,“发展依靠人民”,就是要始终坚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主体、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人类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发挥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作用必须坚信人民群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体和承担者,必须始终尊重群众、相信群众、密切联系群众、与广大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其三,“发展成果为人民共享”,就是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发展所取得的各方面成果惠及到广大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的主力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能够消除成果异化、使广大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充分保障广大人民享有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权益。以上三者之间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是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前提和基础,而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的具体体现和最终目的。因此,共享发展理念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为人民共享”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高度吻合、内在一致。

2.共享发展理念坚持“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价值取向的现实旨归

“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是共享发展理念的基本要求,这一要求突出了人的中心地位和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价值取向的现实旨归。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是对私有财产即对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也就是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复归,是自觉实现并在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范围内实现的复归。”[5]这种积极的扬弃在于既要消除资本逻辑所带来的劳动异化,又要在生产力不足的前提下利用资本逻辑对价值增殖的内生动力,通过制度安排实现劳动创造向劳动者的复归。共享发展理念通过“人人参与”、“人人尽力”达到“人人享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基础上实现消除劳动异化、实现社会劳动(社会发展)向人的本质的复归。“人人参与”,就是每个人共享发展过程,人人共享发展机会,国家为每个人创造劳动的机会与条件,提高每个人的劳动技能,共同参与到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实现劳动条件与劳动过程的共享是实现共享发展的基本前提;“人人尽力”,就是指在发展过程中每个人发挥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潜力,发挥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在生产中最大作用,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劳动过程中的人人尽力是实现共享发展的根本条件;“人人享有”,就是指发展成果归全体劳动者共同享有,按照劳动贡献的大小合理地分配劳动成果,国家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保证基本民生。“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旨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能够使所有广大劳动人民平等地享受社会主义的自由民主权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能够让广大劳动者享有平等的劳动权、平等地享有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平等地享有医疗保障权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制度能够使每个劳动者平等地享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优美环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能够使每个劳动者平等地享有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成果。

二、共享发展理念有效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方向

社会制度是发展理念的根本保障,同时发展理念也对社会制度的发展与完善有着规范作用。坚持共享发展理念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内生的价值诉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所在。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坚持和实践共享发展理念,既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所固有的价值内涵,又有利于实现和扩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价值资源,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西方社会民主主义福利制度根本区别开来,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符合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和人类文明发展的方向。

1.共享发展理念,有助于明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主体、发展目的,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

“发展才是硬道路”是贯穿于邓小平理论中的一个核心思想,指出中国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在发展,只有发展了、人民才能拥护社会主义。然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是实现共同富裕,如果在发展中导致富的越来越富、穷的越来越穷,必然导致两极分化。共享发展理念的实践,能够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好地突出和发挥自身的优势,通过一系列合理的制度安排能够让广大劳动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从而实现有效地避免社会的两极分化。如前所述,共享发展理念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价值取向息息相通,共享发展理念首先确定了发展的主体是全体人民群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能够保证广大人民群众充分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平等地享有劳动权,实现起点平等、规则平等,使广大人民群众真正成为发展的主体、共同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共享发展理念规制了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发展成果由广大人民群众共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通过一系列的利益协调和分配机制以及社会福利制度体系实现结果平等,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共享发展理念的实践,能够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与完善始终以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价值目标、进一步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内涵。

共享发展理念的实践并不是要回到过去的“平均主义”和“大锅饭”,邓小平指出:“我们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然而平均发展是不可能的。过去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实际上是共同落后,共同贫穷,我们就是吃了这个亏。”[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为基本价值取向,但这种“公平正义”并非同步富裕和绝对平均,共享发展理念科学地处理了“共享”与“发展”的关系,强调发展是前提和基础、共享是目的和归宿,“共享”与“发展”的关系与“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是一致的,共享发展理念能够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科学合理地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辩证关系,既能使广大劳动人民平等地享有经济利益、实现人民共享经济成果,又能使广大人民平等地享有社会主义的民主自由权利和社会主义文化权利。

2.坚持共享发展理念,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西方社会民主主义福利制度根本区别开来,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符合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和人类文明发展的方向

实现发展成果的人人共享是自古以来广大劳动人民的理想追求和奋斗目标,中国古代农民起义打出的“等贵贱、均贫富”的旗号,太平天国提出的“有饭同吃、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纲领等,无不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共享劳动成果的愿望。然而,在私有制条件下,共享劳动成果不可能成为现实。特别是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劳动站在了人的对立面,劳动始终臣服于资本的淫威,劳动反过来成为支配人的力量,马克思把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的这种现象称之为“劳动异化”,马克思指出:“资本就是对劳动及其产品的支配权”。[7]在资本逻辑的推动下,劳动成果反过来成为支配人自身的工具。马克思认为,劳动成果异化现象是资本主义制度特有的现象,只有消灭资本主义制度才能最终消除这种劳动成果的异化,“共产主义是对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它是人向自身、也就是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复归,是自觉实现并在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范围内实现的复归。”[8]即是说,要实现劳动向人自身的复归,必须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优越于资本主义的共产主义。正如恩格斯指出的:“由社会全体成员组成的共同联合体来共同地和有计划地利用生产力;把生产发展到能够满足所有人的需要的规模;结束牺牲一些人的利益来满足另一些人的状况;彻底消灭阶级和阶级对立;通过消除旧的分工,通过产业教育、变换工种、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通过城乡的融合,使社会全体人员的才能得到全面发展;——这就是废除私有制的主要结果。”[9]因此,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实现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根本制度安排。

然而,西方近代人本主义思想中同样渗透着财富共享的观念。近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通过发展社会福利实现财富的再分配。必须明确的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基础的共享发展根本不同于西方福利国家的财富再分配。譬如,瑞典社会民主主义福利国家模式建立了被称为“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福利体系,使民众的生活水平普遍有所提高,劳资冲突也得到了一定的缓和。然而,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核心在于追逐利润最大化,任何有违资本追逐利润的经济政策都会遭到资本的强有力抵制,瑞典的再分配体制不是内生于社会基本制度的必然结果,仅是依靠高税收、高福利政策人为地产生的,瑞典的这种福利分配人为地割断了收入与劳动之间的必然联系,不但遭遇了资本主义基本制度的制约,而且造成了一系列的福利弊病——“瑞典病”,瑞典福利体系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制度的贫富悬殊和两极分化现象。“据瑞典官方发布的材料,瑞典贫困阶层占全国人口的比例,1984年为14.4%、1985年为14%、1986年为16%。”[10]由此可知,作为社会民主主义典范的瑞典模式通过社会福利并不能真正实现广大民众对劳动成果的共享。概而言之,社会民主主义瑞典模式坚持资本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维护资本主义私有制,通过发展社会福体系实现“福利共享”并不能真正解决瑞典社会的基本矛盾,同时也说明了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的社会福利再分配并不符合人类历史的发展方向,也与人类文明发展的总趋势背道而驰。共享发展理念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经济基础、建立在广大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基础上,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广大劳动人民充分享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自由民主权利。因此,坚持共享发展理念,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更加符合人类文明发展的方向、更有效地消除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的劳动异化、实现劳动创造向劳动者的全面复归,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地向着“共同富裕”的目标迈进、最终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地发展。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助于推动共享发展理念的实践发展

如前所述,共享发展理念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价值取向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两者具有内在的逻辑一致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对共享发展理念的承载既存在根本制度的优势、也面临着很多挑战,只有不断加强制度建设,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基本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制度与体制机制,才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适合共享发展理念的要求,推动共享发展理念的实践发展。

首先,进一步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优势,更好地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让广大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中享有更多的“获得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有助于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我们党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在对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调整中所取得了重大理论成果。毫不动摇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凸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科学社会主义属性。社会主义公有制在经济结构中居于主体地位,能有效地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把私有制人与人之间的剥削关系转变为共同劳动、共同富裕的平等关系,人与人之间的新型关系是社会主义公有制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根本区别。社会主义公有制主体地位也使国家具有强有力的经济调控能力,通过实施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积极发展劳动就业、国家加大对教育、医疗、住房等民生工程的公共投资,从而使广大人民在经济方面获得实在的利益,有助于增进广大人民群众的经济“获得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有利于增进广大人民的政治“获得感”: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和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人民当家作主治理国家的最佳形式,因而得到了广大人民的衷心拥护和广泛认同。中国特色政党制度既有统一集中领导、又有多党团结合作,既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又能进行“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效地维护了祖国的统一,客观上形成了各民族之间相互帮助、共同发展、共享国家繁荣发展成果的和谐民族关系。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有利于城乡基层人民群众充分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有利于维护基层社会的和谐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主体是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也必然体现和反映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代表社会发展的前进方向,充分体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文化主体优势,有助于增进广大人民的文化“获得感”。

其次,进一步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体体制机制的完善与创新,进一步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运行有效性,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体制度安排符合共享发展理念的基本要求,为共享发展理念的实践提供制度保障。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基本成熟和完善,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共享发展理念的实践奠定了制度基础。然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具体制度和体制机制在实现共享发展的目标中仍然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譬如,经济非均衡发展导致的贫富差距的扩大、发展成果惠及民众的传导机制不畅、民主政治与法治彰显不足、思想意识与价值观凝聚力不够等等。共享发展理念的实践,必须有更合理有效的具体制度安排,必须有高效的成果管理与服务体制、积极的成果创造激励机制、合理的发展成果分配机制、流畅的成果共享传导体制等等。因此,必须按照共享发展理念的具体制度要求,进一步创新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具体体制机制,做出更加合理的制度安排:一是必须建立和完善高效的成果管理与服务体制。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建立服务型政府,政府不是成果的创造者,必须切实承担起成果分配的责任,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共服务制度;二是建立合理的成果分配机制。发展与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收入分配制度、不断发展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保障制度,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三是建立积极的成果创造激励机制。必须发展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平教育制度、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机会,发展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平等就业制度、让人民共享就业机会,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步伐,形成合理的人才制度,努力做到人尽其才;四是建立流畅的成果共享传导体制,发展与完善贫困地区扶持制度、做到精准扶贫、定点扶贫,提高发展成果的共享效率,发展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医疗保障制度,积极推动社会力量兴办慈善事业、实现慈善事业法制化、规范化。

再次,提升制度自觉,坚定制度自信,强化制度权威,促进共享发展理念的有效实践。要做到共享发展理念的真正实践,不能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和仅作表面宣传,必须使共享发展理念深入人心、转化为国家、社会、企业、个人的内心意志和根本原则,而这必须有强有力的制度支撑,只有通过系列的制度安排才能使共享发展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总的来看,必须努力做好以下几点:其一,进一步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觉。必须深刻认识到制度建设在共享发展理念实践中的重要性,必须把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体制和机制贯穿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之中,不断推动体制机制的创新,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运行效率。在制度创新中,必须始终以共享发展理念为基本价值准则,以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制度创新的价值指向;其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制度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深刻认识和坚定信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符合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也深得广大人民群众的价值认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更好地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更充分地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价值内涵,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中会更加有利于推动共享发展理念的实践;其三,在全社会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权威。大力倡导制度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必须“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正如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所说:“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从前些年和最近揭露出来的一些涉及领导干部的大案要案看,其犯罪情节之恶劣、涉案金额之巨大,都是触目惊心的,搞权钱交易、权色交易简直到了利令智昏、胆大包天的地步!之所以会弄到这个地步,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一些领域的体制机制还不健全。如何靠制度更有效地防治腐败,仍然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11]只有加强制度建设、强化制度权威,才能有效遏止腐败、才能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使共享发展理念真正得到贯彻,实现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总之,只有具备高度的制度自觉、坚定的制度自信和良好的制度权威,才能使共享发展理念深入党心、国心、民心,内化为国家、社会、企业和个人的根本信仰和奋斗目标、外化为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只有这样,才能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价值指引功能、使社会发展真正按照共享发展理念的目标前进。

[1]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13.

[2]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94-1095.

[3]《习近平在常委见面会上的讲话》http://news.sina.com.cn/c/ 2012-11-15/121925587435.shtml.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20.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85.

[6]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55.

[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30.

[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85.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3.

[10]丁冰.从瑞典经济模式看民主社会主义——兼论保障社会主义的实质.高校理论战线,2007(8).

[11]《习近平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124.

(责任编辑:周建瑜)

D61

A

1008-5955(2016)04-0001-06

2016-11-20

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视域下的共享发展理念研究”(2016ZDAXM002)阶段成果。

邹升平(1973—),湖南新化人,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法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中西方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比较研究。

猜你喜欢
成果理念特色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特色种植促增收
验收成果
工大成果
“健康照明”成果聚焦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三医联动”扩大医改成果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中医理念的现代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