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翔 李添华
·地方党史研究·
抗战胜利前后五岭根据地计划的提出与放弃
李 翔 李添华
豫湘桂战役期间,中共中央针对国内时局的变动,拟定了“巩固华北、华中,发展华南”的规划。五岭根据地计划的提出与实施,是“发展华南”的重要举措。抗战结束后,中共中央权衡国际国内局势,改提“向北发展,向南防御”,停止实施五岭根据地计划。从“发展华南”到“向南防御”的演变逻辑,体现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中央“以进为进”到“以退为进”的军事哲学思想,反映了中共中央制定战略、计划时从客观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精神。
发展华南;五岭根据地;359旅南下支队;东江纵队;向南防御
相对于华北、华中抗日根据地,主要由东江和琼崖根据地组成的华南抗日根据地,因生存环境艰难,军事力量比较有限*东江纵队的前身是1938年12月成立的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和1939年初的东宝惠人民抗日游击队。遵照中共中央指示,1943年12月,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正式挂牌。参见《东江纵队史》,广东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8—20页。。经过多年苦心经营,至1943年底,华南根据地主力部队东江纵队兵力达到4000余人*南方局党史资料征集小组:《南方局党史资料·军事工作》,重庆出版社,1990年,第176页。。1944年初,华北、华中解放区军民度过了最困难时期,巩固和发展了抗日根据地,八路军、新四军可以派出主力一部挺进“敌后之敌后”,在“外线发展新区”*高宏的:《抗战后期毛泽东发展新区的战略思想》,《毛泽东思想论坛》1994年第2期。。
1944年4月中旬,日本为扭转在亚洲和太平洋战场上的被动局面,发起豫湘桂战役,以打通大陆交通线。国民党军队丢城失地,抗战形象大为受损。针对局势变动,为维护民族利益,宣传中共抗战,兼顾未来民主革命,抗战七周年时,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将华南根据地誉为“广东人民解放的旗帜……并成为敌后三大战场之一”。这既是对东江纵队以往工作的肯定,又有依托东江纵队发展华南根据地的意图,因而是对“全体指战员极大的鼓舞和鞭策”。*《南方局党史资料·军事工作》,第177页。这是7月下旬毛泽东提出五岭根据地计划的重大背景。该计划要求八路军359旅南下,东江纵队北上,以湘赣粤桂边为中心,共建五岭根据地。其目标是“发展华南”,使之真正成为敌后三大战场之一,以待将来。*参见《王震传》上卷,当代中国出版社,1999年,第194—197页。抗战胜利后,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快速变化和民众盼望和平的强烈愿望,并基于国共军队的分布情况,中共中央转而提出“向南防御”的新构想。1945年9月,中共中央同意南下支队和东江纵队停止实施五岭根据地计划。*参见《李先念年谱》第1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503页;《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5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第257、281页。但五岭根据地计划的提出与放弃,未能引起学术界的足够重视*涉及这一问题的研究成果主要有曾庆榴:《中国共产党广东地方史》第1卷(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舒建:《华南抗日游击队》(人民出版社,2007年),唐洪森:《抗战胜利初中共让出南方解放区战略研究》(《中共党史研究》2006年第2期),王人广:《三五九旅南征记》(《炎黄春秋》2005年第6期),曾凡云:《抗战后期中共“向南发展”的战略方针》(《军事历史研究》2015年第4期),吕书正:《抗战后期中共“南下战略”述论》(《理论导刊》1995年第6期)等。这些著作或论文,仅从某一侧面解释了南下或北上的方针,没有对五岭根据地这一计划展开翔实具体的论述。。本文拟围绕计划提出的背景、实施过程、利与弊等话题,加以铺陈推展,对这一问题加以探究。
进入1944年,以美英苏为首的世界反法西斯阵营日益壮大。中国战场上,国共关系暂呈“平静”之态*《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4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年,第156页。。1月31日,中共中央给华南根据地东江游击区发出建立抗日民主政权的指示,要求“采取某些便于游击发展和军队转移的政权形式”*《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4册,第161页。。细思这一电文,1944年初,中央已有让东江根据地建立、巩固抗日民主政权,储备力量,以待来日从东江地区“转移”、向外“发展”的最初设想。
日军发起豫湘桂战役后,国民党军队接连溃败,大片国土“已成敌后地区”。5月11日,中共中央指令:“地方党员……应该组织抗日游击队及人民武装,建立根据地保卫家乡”。鉴于国民党“对我党表示好感”,中央提醒新沦陷地区的游击队“暂时不得用八路军新四军的番号,党的关系亦应暂时秘密。它们一律以地方人民保卫家乡的游击队名义出现”。*《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4册,第231、232页。与此同时,到1944年6月,八路军和新四军坚持和巩固了华北、华中敌后根据地,已拥有47万正规军,团结了敌后8600余万人民,组建了210万民兵部队*《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4册,第261、279页。另一种说法是19个解放区,9000多万人口,78万军队,200多万民兵。参见《王震传》上卷,第194页。。八路军、新四军的壮大,为中共中央进一步谋划华南根据地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稍后中央出台五岭根据地计划提供了可能性。
一边是中共抗战力量崛起,一边是国民党军队豫湘桂战线惨败,一边是日寇放手一搏,这些因素综合起来,使中共中央对抗战形成了新的看法。其一,“不占领大城市与交通要道,不能驱逐日寇出中国”。其二,纠正了“过去人们以为从大城市与交通要道驱逐日寇的任务,似乎只有国民党才能胜任”的观点,中共中央特别强调:“有些只有依靠我党才能胜任,有些主要依靠我党才能胜任,依靠国民党是无望的。国民党已腐化达于极点。”6月下旬,湘北、湘东、赣西北之间形成了宽广的敌后地区。*《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4册,第243、260页。开阔的沦陷区域,为未来八路军359旅南下支队贯彻五岭根据地计划,提供了驰骋的场地。
中共武装力量巩固根据地是够用的,但欲以此在反攻时夺取大城市与交通要道,最后驱逐日寇出中国,并对付从国民党方面来的可能的突然事变,则是不够用的。要完成上述任务,“非有一倍至数倍于现有的军事力量,不能胜任”。7月1日,中央指令各根据地:“一定要在一年内,加紧整训现有军队……目前根据地一切工作的中心任务,仍然是提高,是深入,是巩固,是准备将来大发展的条件”。*《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4册,第261、262页。很明显,中共中央对各根据地的要求是巩固既有力量,准备将来。这一指示表明,在1944年建党节这天,中央尚无另辟南方新区——五岭根据地的明确构思。
可是,世界反法西斯战场的胜利进军,很快促使中共中央大力调整7月1日给各根据地的指令,即从对内“巩固”,转向对外“发展”。7月15日,中央周密分析国际国内军事格局,预判华南大块土地将暂时沦陷。而在太平洋战场,英美进展顺利。一旦盟军接近中国南方海岸,实行对日反攻时,“则我华南根据地,将成为—支重要力量,可予盟国部队以直接的配合,并可能获得他们—部分帮助”。*《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4册,第280页。此句表明,中共中央认为盟军会在华南登陆,以东江纵队为主体力量的华南根据地既能配合盟军*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遵照中共中央指示,东江抗日游击队从1942年开始就积极开展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工作。参见《东江纵队志》,解放军出版社,2003年,第146—150页。,未来又可借助外力,在盟军帮助下得到发展。这是推动中共中央提出五岭根据地计划、发展华南所考虑的重要国际性因素。
鉴于国民党军队豫湘桂战线溃不成军,7月15日,中共中央指示东江纵队:“拯救华南人民的责任,不能希望国民党而要依靠我党及华南广大民众。”因华南根据地远离中央,双方无法当面交流时势,为让东江纵队明晰新的事态与任务,中央军委特别致电华南根据地领导曾生等人,一是告知东江纵队未来的地位与职守:“你们在华南的作用与责任,将日益增大。”二是要纵队领导未雨绸缪,积极迎接新的使命。为此,“必须更亲密团结自己的队伍,加紧整风,打通干部思想,坚持统战政策,加强与根据地人民的血肉联系,坚持原阵地,并力求继续发展,扩大武装部队,建立广大的与强固的根据地”。*《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4册,第280页。中央这一电文给东江纵队指明了工作方向,即在“巩固”——“坚持原阵地”的基础上,对外“力求继续发展”。立足自身、发展根据地,中共中央给东江纵队的这一新指令,为稍后正式提出五岭根据地计划做了进一步的铺垫。
要打败日军,发展华南,仅有南方的准备工作是远远不够的,更要动员华北、华中八路军、新四军主力部队承担主要任务。鉴于胡宗南部“调动十个师入豫”,陕甘宁边区“威胁减轻”,*《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4册,第282页。毛泽东决定把发展华南的重任交给防卫陕甘宁边区的八路军359旅。1944年7月下旬,毛泽东对王震旅长说:“最近中央准备派一批干部到南方去,路线是经河南先到新四军五师那里,再南下广东,与东江纵队会合,发展华南抗日游击根据地。”在王震接受任务后,毛泽东继续向他交心:“德日法西斯的灭亡已成定局……战争也可能还要打两三年。一旦美军逼近日本本土,在中国沿海登陆,日军就可能从印度支那、暹罗(今泰国)、缅甸后撤,从华南收缩兵力,退守上海、山东和辽宁。那时,中国的抗日战争将转入战略反攻阶段,蒋介石也会下山,内战危险也将十分严重……我们要抓紧这一有利时机,到日本军队的后面去收复失地,发动群众解放自己,推翻敌伪的残酷统治,建立抗日统一战线的民主政权……在当前形势下,我们的战略方针是巩固华北、华中,发展华南……由你们南下支队护送干部,挺进华南,会合东江纵队开辟湘赣粤桂边的五岭抗日根据地。在抗战胜利后,如果蒋介石依靠外国势力把内战强加在中国人民头上,我们也能进退有据……打败蒋介石,建设新中国。”*参见《王震传》上卷,第195—197页。至此,五岭根据地计划由毛泽东正式和盘托出。
仔细分析毛泽东的判断与决策,能够发现:至1944年7月下旬,中央认为抗日战争可能还要持续两三年。但因为豫湘桂战役国民党军队失利,全国抗战局势有短期恶化的可能。中共党人应挺身而出,深入敌后,创建若干新的抗日民主政权,使东西南北多个抗日根据地连成一片。*至1944年7月中旬,中共在华北、华中、华南三大敌后战场,有新的发展,夺回了许多土地,已经具备了把三大战场串联在一起的实力。参见《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4册,第284页。以湘赣粤桂边五岭为中心的华南抗战基地,就是毛泽东规划的多个根据地中的一块。建立五岭根据地的意图是:以八路军359旅带动东江纵队等华南抗日力量的发展壮大,等待时机,配合全国其他地方的抗日武装,加速日本侵略者的灭亡。同时,还要防患未然、立足长远,为以后制止蒋介石发动内战,将民族革命转向民主革命、民主革命在全国取得胜利,奠定牢固基础。在这一背景下,五岭根据地计划就成为中央“发展华南”战略部署中的重要环节之一。
自7月下旬毛泽东和王震面谈后,中共中央多次开会研究南下部队的组成问题。10月31日,中央专门召开书记处会议,即将参加南征的主要领导同志也受邀列席。会议最后确定了南征区域和组织机构,决定南征部队全称为“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独立第一游击支队”,简称“南下支队”。*《王震传》上卷,第198页。但仅有359旅南下,还不足以落实“发展华南”“建立五岭根据地”这一计划。东江纵队的有力协助,是计划顺利实施的必备条件。要协助有成,东江纵队自身的壮大就成为关键因素之一。而东纵的顺利发展,离不开中共中央的指导。
几乎在毛泽东与王震会谈的同一时刻,中央于7月25日致电东纵领导林平:“敌阁虽更迭,但对打通粤汉路仍势在必行,你处工作应一本开展敌后游击战争之方针加紧进行。1、凡敌向北侵占之区,只要其有久占意图,即应派出得力干部或武装小队至该区与当地党员取得联系,尽力发展抗敌武装斗争。与余汉谋部亦应避免摩擦,以便自己发展……希望广东我党武装能扩大一倍,并提高战斗力。”*《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4册,第297页。接到中央电文后,中共广东省临时委员会和军政委员会8月召开联席会议,议决:“本着中央指示深入敌后游击的方针……东江纵队,首先应创立罗浮山以北,翁源以南,东江、北江之间的根据地,并向东江、韩江(潮汕在内)之间伸展,然后准备向闽、粤边,粤、湘、赣边,粤、桂、湘边开展工作。中区则首先求得普遍发展,然后向西江、粤桂边及向南路前进,使前两方面配合,取得对广州的包围形势,将来会合于粤、桂、湘边界……确定到明年上半年止,东江纵队应发展四倍,中区部队应发展六倍(人枪同样)。”*广东省档案馆编:《东江纵队史料》,广东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17—118页。东纵随即落实省临委指示。联席会议前,东纵主要集中在东江下游、粤汉线两侧。联席会议后,东纵大部队稍向北移,以罗浮山为中心。但此时,东纵北上步伐并不大。这与中央7月15日的电文精神——“坚持原阵地”“力求继续发展”是一致的。可以说,这一时期,以湘赣粤桂边为中心的五岭根据地计划尚处在初步实施阶段。
两个月后,考虑到豫湘桂战役的演变,中共中央认为广东临委8月决定——以罗浮山为中心,小幅度北上,已落后于战局的变动。10月26日,中央向临委书记兼东纵政委林平再发电文:“战局重心在桂,但西北江已成敌人进出之路……因此,西江南路在目前最为空虚,敌占地区亦较东江为广。如桂柳不守,粤桂湘边国民党亦难屯大兵。如此种估计不变,我广东游击战争应以向西发展为目前主要方向,同时联系南路,打通琼崖联络,应成为目前最重要任务之一。”该电语言有所保留,即国民党“桂柳不守”。在这一前提下,东纵发展的主要游击区域不是向北,而是“向西”“联系南路”。此时,五岭根据地计划已由“坚持原阵地”和“稍向北移”,转为较大幅度地“向西”“联系南路”。中央给林平的电文指示,是不是超出了东纵自身实力能够承担的范围?细究电文内容,对东纵的中心任务似有矛盾之处:前文是“抽出得力干部”“向西”“联系南路”,后文又叮嘱“一切布置,应仍以东江游击区为中心根据,不要因此放松这个区域的巩固和发展”。*《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4册,第388—389页。
中央电令东江纵队“仍以东江游击区为中心”“向西”“联系南路”后不久,11月4日,任弼时受中央之托对南下支队干部开了动员会:“首先就是要搞武装……第二是要组织千百万的群众……第三是准备进城。”*《任弼时选集》,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369—370页。11月9日*一说10日。参见《王震传》,第199页。,以王震为司令员、王首道为政委的南下支队,携同调赴新四军第5师工作的随军团,共约4000多人,由延安出发南下。除南下支队外,359旅还留下约5000人,准备作为南下第二梯队待机南下。中央知晓东纵急需补充干部,扩充队伍,故在南下支队离开延安仅仅5天,中央又一次给林平指示:“特别注意西江,迅速向桂林、柳州发展,以便明年能和湖南部队(对外守秘)向桂林南进部分取得联系,好输送干部给你们。因此派往西江的部队及干部能多一点为好。你们今后主要发展方向是向广西与南路。”*《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4册,第399页。11月14日电文相当重要:其一,中央越来越倾向于把规划中的五岭根据地的中心往西转移,甚至放在广西;其二,南下支队进入湖南,以及东纵和南下支队取得联系的时间是1945年*1945年1月29日,南下支队在鄂豫边与新四军第5师会合。南下支队移交了赴新四军第5师工作的干部后,继续南进。。
鉴于“日寇打通粤汉,占领沿海,广东已处在全面沦陷状态”,广东省临委于1945年2月10日向中央报告:“西江之北与北江之西为一区,派武工队约四百人(内有在职的团级干部三人,营级十人,连排级九十余人),挺进清远、四会、广宁,打好基础,再向连阳、湘桂边推进。”*《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5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第49页。3月6日,中央批转临委报告,告诉林平:“在目前敌占地区及其周围,特别是湘粤桂边区,国民党的兵力乃极为薄弱,在将来沿海及敌占的城市要道,定将成为敌我友顽争夺的场所。同时也有可能日寇在盟国未登陆前,乃至登陆后发动新的攻势,将国民党这些军队压入山地,或部分消灭之。依这些估计及目前情势,我华南抗日武装斗争应由小北江入手,以湘粤桂边为主要发展方向,方能向北有所依靠,并便于造成更大的根据地,进行持久的斗争。你们对于地区划分原已合此方针,现再提醒你们,小北江方面可否再多派一些队伍,自然不要太削弱东江主力。”*《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5册,第47—48页。比较而言,中央1945年3月与1944年11月的两个指示,均强调要以湘粤桂边,尤其是以广西为实施五岭根据地计划的重心所在。东纵尽管按照中央指令行事,但自身力量有限,且中央给东纵布置了多项任务。在此情况下,为不削弱东江主力,东纵只能分兵400人西进。
1945年3月下旬,359旅南下支队进入湘鄂赣边的崇城、平江地区。考虑到战时环境和国共关系,为扩大部队政治影响,南下支队改名为“国民革命军湖南人民抗日救国军”,准备先在湘鄂赣地区发展抗日根据地,作为南下的后方基地。中央同意南下支队在湘鄂赣边开辟根据地的计划。3月31日,毛泽东给王震等发函:“你们占领平江、崇城及欢迎你们之电报,今日收到,甚为欣慰。同意你们在湘北工作一段时期,建立联系南北之中间根据地(包括崇、通、平、刘、岳、湘、长、潭),然后再南进。”*《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5册,第68页。
国民党方面得知南下支队到达鄂湘地区后,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急电副司令长官王陵基,要求制定详密的围堵计划,以期“剿灭”南下支队。5月4日,毛泽东为此发函王震:“(一)顽方既以六个师向你们进攻,你们可以采用机动作战……机动办法,或以大部向修铜行动一次,或由王震率精干支队向南行动,均由你们依据情况考虑决定。(二)湘鄂赣边区根据地必需创立,以为南北枢纽,区党委组成问题,中央另电通知。(三)七大辰有前可毕,会后数日九旅三千一百人,文旅二千一百人即可由延出发赴湘。”*《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5册,第142页。5月4日电文说明,毛泽东不仅主张建立湘鄂赣根据地,且计划中共七大闭幕后,南下第二梯队也实施南下行动,其目的是以湘鄂赣边为连接南北的基地,为进一步实施以湘赣粤桂边为中心的五岭根据地计划奠定牢实的根基。稍后,中央派遣张启龙、文年生率领南下后续部队携大批干部南下,继续执行五岭根据地计划*《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5册,第173页。。
因“王陵基集中对我,我主力回旋地小,已处被动”,6月15日,中央军委致电王震等人,给南下支队数种选择计划:“今后方针,不外(一)仍在现地坚持;(二)向南发展。如取第二项方针,又有(一)王震先率精锐南进,首道率余部在现地;(二)你们两人率主力(大多数)南进,留小部配合张体学创造湘鄂边区等候张启龙、文年生等。南进时之目的地又有两项:(一)以三个月左右时间一直进至湘粤边,在赣州、韶州、梧州、桂林、衡州五点之间创造游击区及根据地,与广东部队靠拢打成一片,启龙、年生等亦以八个月左右时间进至同一地区,建立南方局面,并准备被隔断;(二)你们进至衡宝地区创立根据地,张启龙率九旅后续亦进至此区,而以文旅进至湘粤边与广东打通,亦须准备被隔断。以上各项方针究以何者为宜请你们考虑电复,以便决定……美军由欧东调,须要时间,日美决战当在明年夏季以后,故你们尚有一年至一年半以上之时间可以利用,过此则将发生变化,国民党有发动内战可能,到那时你们的根据地须具相当规模,以便应付内战,造成南方一翼”*《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5册,第143—144页。。
虽然中央给南下支队多种选择,但是毛泽东和中共中央仍然偏向南下支队继续南进,创建以五岭为依托的湘赣粤桂边根据地,把广东、广西、湖南、江西根据地连成一片。6月,中央明确判断美军不会在华南登陆,东纵可以抽出原计划配合盟军登陆的那部分兵力北上*《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5册,第145页。。为此,军委给王震等发电的第二天——6月16日,中央指示广东区党委:“对日战争……明年可能有大变化……华南战略根据地不可能以目前之东江地区为中心,依今日敌情及将来变化,均应以湘、粤、赣边区为中心,并可东联闽、粤、赣,西联湘、粤、桂,中央即将电令现在湘、鄂、赣边区之王震部队……直向湘、粤、赣、桂边区发展,另由延安派出五千人部队,由文年生率领……向湘、粤、赣、桂边地区前进,并负责护送七大广东代表,及二百名军政干部给你们,计时七至八个月可到,以至配合你们创造南方局面……为实现此战略方针,你们应即派遣大的有力部队……迅向北江地区发展……扩大游击根据地,以便在数月后和王震、文年生各部打成一片,并接收干部。现在小北江支队,及在紫金支队,亦应继续向北发展,以扩张左右两翼。”*《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5册,第145—146页。开辟五岭根据地,不仅需要南下支队南下,还需东纵北上配合。一旦南下部队南下湘赣粤桂边不畅,则必定延缓五岭根据地的建立。而中央要求东纵北上湘赣粤桂边,正是要减轻南下部队的作战负担。因此,结合6月16日电文更能看出,中央在七大闭幕后,准备派出大批军政干部,重点创造南方五岭根据地的新局面。
中央原以为南下支队可以先在湘鄂赣边发展根据地,再继续南进湘粤赣边。但是由于国民党军队在湘北、鄂南、赣西集中兵力围攻,南下部队在湘鄂赣边已难以立足,其向北退路有被截断的可能。此时,盟军在太平洋战场接连挫败日本军队,即将逼近日本本土。国民党军队在局部地区对日军发动反攻,并准备向广州逼近。在中共中央看来,内战威胁近在咫尺。24日,中央再电湘鄂赣区党委,提醒南下支队:“现在距日寇崩溃只应估计尚有一年半,时间很迫促”。如果在“湘中衡、宝、潭、醴地区”不能建立解放区,“在日寇崩溃后要继续存在坚持,将是很困难的。那时有使我军处于极困难地位,甚至被迫北返之可能,而且不能和广东力量打成一片,违背着在南方一翼建立局面,以便在国民党发动内战时,牵制国民党一翼的战略意图”。6月24日电文表明,中央已经预料,一旦湘中不能稳固,湘鄂赣根据地则难以建立,南下支队挺进广东就缺少来自湘鄂赣后方根据地的支撑,五岭根据地计划的价值也会失去。为避免这种状况,中央电令南下支队:“现有主力及张文(张启龙、文年生——引者注)后续部队均应取道敌占区向南……直至湘粤边界,和广东部队联接,并准备将兵力和干部分为几个部分……准备一切条件,使我军在日寇崩溃国民党发动内战时,能够依据五岭山脉坚持并发展。准备被切断,准备独立作战”。*《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5册,第172页。南下支队决定杨宗胜、吴光远部继续以桃花山为中心,坚持敌后游击战争。张仲瀚、左齐率第三支队继续巩固鄂南、湘北,主力部队则南下五岭。南下路线为日伪、国民党间的缓冲地带,走“之”字路,直至湘粤边界。*《王首道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1988年,第376—377页。
7月15日,中央军委在给广东区党委的电报中,已有着急、催促之意:“华南问题的关键,在于你们能否在一年内(决不可错过此种时机)建立起真正有群众基础的粤北、湘南、赣南山区根据地,以准备在一年之后,英、美、蒋军占领广州及平原地区之后,我军能有山地依靠,将华南斗争坚持下去……我们曾电告你们,今后发展的主要方向是向粤北、赣南、湘南的五岭山区,建立湘粤赣桂边(以五岭为中心)根据地,迎接八路军南下部队,合力创造华南新阵地,配合华北、华中我军,进行对日反攻作战,并于日寇消灭后,能够对付国民党必然发动的内战。你们接电后,执行情形如何……你们要以极大注意力执行北上任务,派往北面的兵力与干部愈多愈好,并必须有强的党、政、军领导人前去。王震、王首道二同志所率部队,由湘北已开始南下与你们会合,望你们迅速与该部取得电台联系……达到华南全军团结一致完成党的任务。”*《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5册,第181—182页。东纵随即在罗浮山开会,决定分三批北上:第一批,林锵云、王作尧、杨康华率东纵第五支队1200余人和珠江纵队一部北上。第二批,以东纵第三支队为主,共1000多人,一个月后北上。第三批,林平、曾生率1000多人,三个月后北上。由珠江纵队抽调广宁、四会主力600多人,会同东纵西北支队向粤桂湘边挺进。南路和粤中打通后,抽调一个足数团的兵力派遣到粤北。*《东江纵队史》,第316页。
中央一边督促东纵,一边令南下支队快速南下,援助东纵,共建五岭根据地。7月22日,毛泽东向南下支队紧急指示:“你们的唯一任务是争取目前一刻千金的时间,在粤北、湘南创立五岭根据地……不要希望在浏、醴、衡、宝一带建立根据地,蒋介石必于日寇失败后出死力铲除这些根据地,那时将使我军处于不利地位。应该一直往南,建立五岭根据地,利用湘、粤、桂、赣四省交界之矛盾,日寇失败后,我亦可以立脚。此外,和东江纵队会合,使他们获得援助,保存并发展这个多年创立的南方力量,避免可能的失败,具有极大战略意义,也要你们去完成。”*《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5册,第186—187页。
7月26日,敦促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公告》发表。在中共中央看来,公告一出,定会加速日本的战败,刺激国民党发动反共战争。8月7日,中央电示广东区党委:“你们应立即加强北江及小北江各部之兵力及领导,并从东纵派出一有力支队……于半月至一个月内到达湘粤边宜章、乐昌地区,准备与二王会合,开创湘粤边根据地。”*《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5册,第202页。11日,中央再电广东区党委:“苏联参战,敌寇投降,内战迫近,华南马上会出现蒋、余争夺敌伪而又共同压我的局面……你们应乘目前混乱状态而蒋、余两系军队又忙于进入广、韶等大城市之际,仍以最大主力用极大速度迅向粤北发展,以便与湘粤边两周后可能到达之王震部队取得联系,造成我华南制止内战的主要根据地。这是最要的一着,没有此,你们将无退路。”*《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5册,第226页。16日,杨康华、王作尧、林锵云率领由东江纵队和珠江纵队部分人员组成的北上先头部队自从化出发,旋遭国民党军队袭击,被迫绕道。
8月,南下支队进入靠近南岭山脉脉系之一的八面山时,部队形势非常严峻。战士李立回忆:8月18日,部队“好几次想从山沟里穿了出去,但每个出口,几乎都被敌人堵住了。前面的队伍过去了,后面的队伍又掉了队”*李立:《四十八天》,《三五九旅南下北返纪实》,新疆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41页。。20日,部队准备开往汝城。王恩茂日记记载:“路上掉队的很多,原因是昨天露营没有吃饱饭,今天又没有吃饱饭,一夜没睡,想要睡觉……本来到田庄附近造早饭吃、休息,但因战斗关系又不可能,只有绕过田庄顽军的射击到开山去,人已经走得精疲力竭,又爬山绕路,顽军打枪,疲劳得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王恩茂日记·南征北战》,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第172页。26日,王震等致电毛泽东并转林平,告诉中央南下支队已经到达粤北的南雄北乡,但因“部队无粮,所携款项即将用完。我如上山搜粮将脱离群众,而我不能给群众实际利益争取群众”*《附l﹒两王给中央电报摘抄》,南雄县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南雄文史资料》第8辑,1989年,第25页。。29日,南下支队直告中央:“我入湘、粤、赣以来,连续跋山、涉水、战斗、露营、受饿、忍受种种痛苦,一致为达到与我粤军会师。惟此境是顽七、九战区之后方,敌为实现其剿共目的,所有村、镇、乡电话网和特务组织十分严密,使我们行动极为困难。日本投降后,形势根本变化,我在广东五岭建立根据地已不可能。”*《王首道回忆录》,第421页。根据侦察,南下支队“前方从南雄到始兴一线,已查明有余汉谋两个军的番号,后面湖南薛岳的尾追部队也紧追上来,左翼江西方面也发现敌人正在逼进,周围已有五个军的兵力正向我们合围”*王首道:《忆南征》(修订本),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56页。。南下支队召开军政委员会,集体作出重大决策,向中央请求北上靠拢李先念部。
就在南下支队提出北返的同一天,中共中央向相关根据地发出“迅速进入东北控制广大乡村和中小城市”的重大指示*《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5册,第257页。。1945年8月29日,成为中共中央从“发展华南”到“向南防御”“挺进东北”的关键日子。9月5日,王震等再电中央并转李先念,希望与新四军第5师会合。7日,中央军委致电王震、王首道并告郑位三、李先念,指示:“你们目前处境异常艰难,在日寇投降,时局变化的情况下,你们确已难于完成原有任务。同意你们即日由现地自己选择路线,北上与第5师靠拢。”*《李先念年谱》第1卷,第503页。建立五岭根据地,原计划以南下支队为主力。现南下支队决定北返鄂豫边,建立五岭根据地自然已不可能。
相比于南下支队,东江纵队原计划第二、三批北上的部队更是困难重重。直至9月8日,林平依然请示中央:“我们原决定最近北上,向二王等会师,创造五岭根据地。因时局变化,困难增加,主要是五岭无党的基础,顽军尾追及拦击,经济、粮食无法解决,许多战士、干部不愿远离家乡等现象。故我们决定迟几天北上。不知可否这样执行,盼速复。”*中央档案馆、广东省档案馆:《广东革命历史文件汇集——中共广东省委文件(1941—1945)》,1986年,第517页。此电表明,在中央军委已经同意南下支队北返靠拢新四军第5师时,东江纵队计划后续北上的部队依然无法北上,这也使得东江纵队和珠江纵队第一批北上的队伍处境艰难。9月19日,中共中央给广东区党委发电:“同意你们分散坚持的部署,但每区仍保有一千或几百武装部队”*《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5册,第281页。。电文未提及后续部队北上,转而同意东江纵队和珠江纵队分散部署。这意味着,中共中央已经允许东纵不再向湘粤赣边发展,五岭根据地计划正式停止实施。
五岭根据地计划虽然中途停止实施,但南下支队推动了湖北和河南抗日根据地的发展。南下支队除了要奔赴湘赣粤桂边开辟五岭根据地,还肩负着开辟湘鄂赣边根据地,护送干部南下的使命。支队与在鄂豫边的新四军第五师李先念部会合后,顺利移交了南下干部。这些在延安受训的干部——主要是知识分子、财经干部及城市工作干部——为鄂豫根据地的发展给予了重大支援。南下支队到达湘鄂赣边时,在这些地区发动群众,建立根据地,产生了一定影响。随后,南下支队虽继续南下五岭,但留下了若干部队坚守原地。这使南下支队北返时有了接应和落脚的地方。当南下支队北返湘鄂赣边时,因国民党军队的进攻,南下支队决定携原在鄂南及湘北桃花山坚守的杨宗胜部北上与李先念部会合,留下张体学与张仲瀚的第三支队和第5师40团坚守鄂南,进行游击战,以此牵制和吸引国民党军队。南下支队与第5师的重聚增强了鄂豫根据地的力量,在战后抗衡和牵制了大量国民党军队。此外,刘转连、文年生率领的南下第二、三支队,虽到达河南洛阳、新安地区时奉命转赴东北,但此举也带动了沿途根据地的建立和巩固。
与南下支队相对受益相比,东江纵队贯彻中央方略后,影响了日后战略部署和行动。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北上方略对包括东江纵队在内的广东游击力量的发展较为不利。抗战进入1944年,中共在广东的游击队逐步发展起来,其中以东江纵队和活跃在珠三角以西地区的游击队最为强大*到1945年5月,东江纵队扩大到9000人左右。参见许振泳等编:《广东革命历史文件汇集——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文件(1944.7—1945.11)》,中央档案馆、广东省档案馆,1988年印刷,第341页。。自1944年夏部队接到中央北上发展的指示后,即决定离开经营已久的广九线两侧,向北移动到罗浮山开辟根据地。罗浮山位于东江以北,距离广州100多公里,东南面是博罗县,西面是增城,北面是龙门县。日军据点主要在西南面的石龙镇和西北面的增城,外围据点有伪军李潮部。部队进入罗浮山虽拉开了与日军的距离,但再往上,就要与驻扎在粤北的国民党军队正面接触。广东军政委员会不仅要求东纵执行中央计划,还动员了分布在广东各地的抗日游击队,这些游击队的实力与日军和国民党军队比较起来太过悬殊。北上、西进,极易使游击队遭致损失。如1945年2月,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西进新兴一带,遭国民党158师473团进攻。部队损失包括司令员梁鸿钧在内的59人,被俘70余人,两部电台毁坏,丢失一批武器装备,士气严重受挫*中共江门市委党史研究室编著:《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史》,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129页。。中路的珠江纵队,直到1945年3月,才达1300多人*《广东革命历史文件汇集——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文件(1944年7月—1945年11月)》,第267页。。东纵北江支队因国民党156师进攻,退出英德东乡,转而集中在翁源、新丰间*舒建:《华南抗日游击队》(上),第1091页。。各路游击队派遣官兵北上、西进,反易被国民党军队“分而剿之”。
第二,北上计划影响了东江纵队等战后受降日伪军。东纵布置兵力北上时,接到日本投降消息。中共中央一面要求部队以最快速度北上,一面要求部队迅速占领广九线及各路小城市,收缴敌伪武装*《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5册,第226页。。日伪军拥有精良的装备和充足的给养,如果东纵尽可能多地接收日伪物资,收缴日伪武器,占据重要交通线,部队战斗力将大大提高。然而,事前广东各游击队积极贯彻中央向北、向西北挺进发展的方略,派遣若干兵力进入西江、粤北地区。这就造成部队缺少受降日伪军的工作人员和驻扎地区离日占区较远的困局,使得部队不能及时有效地受降。
第三,北上计划影响了东江纵队等战后集中北撤。抗战胜利后,中共中央结合形势,停止实施“发展华南”计划,转提“向北推进,向南防御”*《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5册,第279页。。1945年10月10日,国共双方签署会谈纪要。中共中央同意让出广东、浙江、苏南、皖南、皖中、湖北、湖南、河南等八个解放区,将上述地区的军队逐步撤退到陇海线以北及苏北、皖北的解放区。按照协定,东纵2600多人(战士1900余人,干部及家属600余人),由曾生率领,乘美舰北撤到山东烟台*《陈毅、张云逸、黎玉报告党中央:东江纵队抵达烟台》(1946年7月7日),《东江纵队史料》,第758页。。中共武装分四组,从三条线路撤到淡水,然后在大鹏湾乘美舰到山东,一个月内撤退完毕(5月25日达成的协议)*《军调第八小组首次招待记者》,《华商报》1945年5月25日。。珠江北、珠江南部队离大鹏湾较近,能够安全和准时到达集中地,最困难的莫过于粤北部队。粤北部队大部分是原第一批北上接应南下支队的林锵云、王作尧部。五岭根据地计划停止实施后,东纵要求北上先头部队留下若干人员坚守粤北、赣南、湘南等地。按照东纵部署,粤北部队只能撤800多名队员。部队集结时,国民党指使南雄县大队袭击粤北部队。5月18日,当第三支队到达虔南乌柏坝时,遭国民党军队400余人袭击。*《东江纵队史》,第368页。按王作尧说法,即“国民党的破坏行为是层出不穷的,他们总是想在我们南下途中消灭我们,起码想把我们打散或大大地削弱”*《东纵—叶:东江纵队副司令员王作尧将军回忆录》,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53页。。经过艰苦斗争,粤北部队在付出较大伤亡的代价下,终于在限定时间的前一天到达大鹏湾。
八路军359旅南下支队从华北,到华中,再进至华南;东江纵队从东江流域北上粤北,再从粤北南下粤南。这一军事行动,不仅从属
于中国战场的政治军事形势,也受制于美苏主导的世界反法西斯战场格局的变动。因国民党军队在华南囤积重兵,故而南下支队和东江纵队的南下与北上均多头受阻。从国共军争的华南区域性细节来看,五岭根据地计划没能大功告成。中共中央暂时放弃了全面进军、布局全国的庞大规划,转过身来向北发展,以待来日解放全中国。中央把“发展华南”调整为“向南防御”,充分体现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中央“以进为进”到“以退为进”的辩证军事哲学思想。1945年至1949年,中共从东北到华北再解放华南的进军历程,证明了这一计划转变的实效性。
(本文作者 李翔,南方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李添华,南方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3级硕士研究生 广州 510515)
(责任编辑 朱昌裕)
The Proposal and Abandonment of the Five Ridges Base Areas Plan before and after the Victory of the Anti-Japanese War
Li Xiang, Li Tianhua
During the Yu-xiang-gui Campaign, according to the domestic political situation changes,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drew up the plan of “consolidating North China and Central China, and developing southern China”. The proposal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Five Ridges base areas plan is the important initiatives of developing South China. After the victory of the Anti-Japanese War,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balanced the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situation, changed to propose “developing the north and defending the south”, and stopped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Five Ridges base areas plan. The evolution from “developing South China” to “defending the South”, embodies military philosophy thought from “attack” to “retreat” of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centering in Mao Zedong, and reflects the spirit of starting from the objective reality and seeking truth from facts of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when formulating strategies and plans.
K269.5
A
1003-3815(2016)-07-01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