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黎明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江西 井冈山 343600)
[收稿日期]2016-08-26
[作者简介]梅黎明(1962—),男,江西遂川人,博士,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共党史和党的建设。
对小康社会理论的哲学思考
□梅黎明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江西 井冈山343600)
[摘要]小康社会理论,蕴含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既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有机体思想、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标准,也体现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不忘初心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从哲学的角度研究小康社会理论,有助于全面系统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深刻内涵,克服认识和实践中的主观片面性。
[关键词]小康社会;马克思主义;哲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D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599(2016)05-0035-05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是13亿多中国人民的共同期盼。”在建党95周年纪念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地重申:到2020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实现这个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当前,深刻认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特别是从哲学的高度全面、深入、系统地把握小康社会理论,对于我们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协力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践行五大发展理念,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现实而深远的重大意义。
马克思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需要的程度。”[1]P10新中国建设和发展的历史已经证明,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主义事业就会顺利进行;反之,任何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偏离和违背,都会危害社会主义事业,危害人民群众。中国现代化的小康社会理论正是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刻理解的基础上逐渐丰富和发展起来的。
作为一种哲学理论,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学说,揭示的是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唯物辩证法指出,世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所构成的运动,其本质是发展的;发展是事物的上升运动,发展的本质是旧事物的灭亡和新事物的产生。因此,唯物辩证法被称为“最完整深刻而无片面性弊病的关于发展的学说。”同时,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存在和发展也是一个过程。正如恩格斯所说,“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即认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2]P244小康社会理论的产生也不例外。
“小康”是一个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概念。“小康”概念最早出自《诗经》,《诗经·大雅·民劳》中说:“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意思是说,老百姓终日劳作不止,最大的愿望就是稍微过上安康的生活。中国古代典籍《礼记》一书描述了作为一种社会模式的“小康”,人们“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可见,古人眼中的“小康社会”是一种财产私有、生活宽裕、家庭和睦、上下有序、讲究礼仪的社会状态。在这里,“小康”指在自然经济条件下比较宽裕的生活状态,是比理想中“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较低级的发展阶段和社会形态。今天我们所讲的小康社会理论,是指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理论。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第一次提出了“小康”概念以及在20世纪末我国达到“小康社会”的构想。他说:“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3]P3131984年3月25日,邓小平会见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时说:“到本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这个小康社会,叫做中国式的现代化。”[4]P54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20世纪末,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开始达到小康水平,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牌。
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居民收入大幅度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连续跨越几个台阶,从基本消除贫困,到解决温饱,再到实现总体小康,正在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迈进。这就体现了社会发展的自然逻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是过程和阶段相统一的集合体。我们把到本世纪中叶实现中国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作为一个长期过程和目标,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国梦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是我们谋划发展的基本依据。”[5]只要我们始终坚持辩证法的发展观,始终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一定能如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也一定会实现。
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是由“社会体系的各个环节”构成的,是“一切关系在其中同时存在而又互相依存的社会有机体”。[6]P143社会有机体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为我们理解人类社会的本质,特别是全面理解社会的内部结构、生长机制以及运动规律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列宁也指出:“马克思和恩格斯称之为辩证方法的,不是别的,正是社会学中的科学方法,这个方法把社会看作处在不断发展中的活的机体。”[7]P135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有机体思想是从总体上把握人类社会功能及其整体系统发展规律的理论。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由经济、政治、文化、自然环境等要素构成并且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作用、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具有整体性、系统性、同构性和多样性等特征。在这个有机联系的的社会关系中,各种因素是按照特定的方式组合起来的,彼此形成一种固定的关系,表现出一定的秩序,从而使社会成为一个具有内在统一性的整体。
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具体内容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这个目标是一个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统一整体,体现了马克思所说的“一切关系在其中同时存在而又相互依存的社会有机体”。作为中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要阶段,全面小康社会是一个具有整体性、系统性和全面性的社会有机体,其建成也是一个具有整体性、复杂性和协同性特征的推进与实现过程,其中的任何一个方面都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交互作用关系,彼此间体现出高度的关联性。依据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理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面”,体现为构成社会诸要素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建设目标要求上的全面性。同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体现了社会有机体自组织、自调节的特征。
物质生产实践作为解决人类生存第一需要的基本活动,是人类其他实践活动的基础。马克思指出,“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6]P79而生产力就是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解决社会同自然之间矛盾的实际能力,是人类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从哲学上看,生产力是标志人类改造自然的实际程度和实际能力的范畴。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人类社会发展的全部历史也表明,社会的发展总是从生产力的发展开始的,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实现的。因此,一切社会、一切国家、一切政党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我国社会发展的任务很多,但根本的任务、第一位的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对不对,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长,这是压倒一切的标准。所谓生产力的标准,就是指把是否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判断我们路线、方针、政策正确与否的根本标准,作为判断我们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作为判断社会制度是否优越和进步的根本标准。这也是马克思主义者应有的科学态度。
“小康社会”首先是一个经济概念,内含着生产力标准。邓小平说,“所谓小康社会,就是虽不富裕,但日子好过。”[4]P161“所谓小康,就是到本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人均800美元。”[4]P64小康社会是一个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综合国力特别是经济实力将会显著增强的社会发展阶段。党的十八大确立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目标就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要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这就是生产力标准,也是第一位的标准。所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根本最紧迫的任务还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8]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坚持世界物质性的必然要求和逻辑结论,它是党的思想路线的重要内容,也是进行一切实际工作的根本方法。“实事求是”一语,源出于《汉书》,班固称汉景帝之子刘德“修学好古,实事求是”。毛泽东在1938年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第一次提出实事求是概念,他说:“共产党员应是实事求是的模范。”1945年党的“七大”上,以实事求是为核心的思想路线在全党得以确立。我们党正是依靠这条正确的思想路线,最终夺取了全国胜利。邓小平同志指出:“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过去我们搞革命所取得的一切胜利,是靠实事求是;现在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要靠实事求是。”[9]P14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不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都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时间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10]P25小康社会建设的理论和实践就充分体现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从小康社会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轨迹,我们党始终把小康社会同中国的现代化建设相联系,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从中国国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1979年,邓小平就指出:“到本世纪末,我们大概只能达到发达国家70年代的水平,人均收入不可能很高。”[11]P112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初期构建的小康社会是从当时的中国实际出发,是实事求是的,并已被前二步战略目标实现所证实。十六大报告也对当时所实现的小康作了实事求是的总结,“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有机联系、相互贯通的顶层设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处于统领地位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三大战略举措。这“四个全面”,是从我国发展现实需要中得出来的,是从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中得出来的,是为推动解决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是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成果,进一步明确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战略方向、重点领域、主攻目标,开辟了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新境界,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行动指南。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根本工作路线,是党的根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党的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石。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历史从根本上说是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人民群众具有首创精神,是社会实践和历史发展的主体,是社会变革和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的力量是无限的。毛泽东把共产党比作种子,把人民群众比作大地,他说,“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这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12]P139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需要人民群众的积极推动,也必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邓小平同志所说的“小康社会”,是指人民的生活达到“小康水平”,这是指在温饱的基础上,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达到丰衣足食。可以看出,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是小康的主要标准。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以“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 使人民生活更加殷实”、“文化更加繁荣”等为目标,充分地体现了人民群主作为历史主体的目的性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准确把握当代中国实际,科学回答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的诸多重大问题。他一再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不能丢了农村这一头”“决不能让一个苏区老区掉队”等等。特别是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要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信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5]这一系列讲话,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充分体现了共产党人的本色初衷、雄心壮志和使命担当,为决胜全面小康、实现中国梦凝聚起必胜信心和磅礴力量。
今天,不忘初心,为民造福,首先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正是不忘初心,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也只有不忘初心,始终践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坚持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相信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向人民学习,对人民负责,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真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践行不忘初心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关键要让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生活,要让人民群众尝到实在的甜头,解决人民群众最需要解决的事情,特别要注重从吃、穿、住、行、医疗、文化、教育等方面,让群众能真切感受到日子越过越滋润,切身体会到生活越过越红火。要坚持像关心亲人一样关心群众,像感受亲情一样感受民意,使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归属感、幸福感增强。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人民群众对全面建成小康的认同感和参与建设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7-07-02.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列宁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8]习近平.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N].人民日报,2014-01-01.
[9]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10]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1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思想年谱[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12]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A Philosophical Refection on the Moderately Well-off Society Theory
MEI Li-ming
(ChinaExecutiveLeadershipAcademyJinggangshan,Jinggangshan,Jiangxi343600,China)
Abstract:The theory of completing the building of a moderately well-off society comprehensively contains enriched ideas of Marxist philosophy.It not only embodies the development view of materialistic dialectics,the social organism thought of Marxism and the productivity criterion of Marxism,but also embodies the Marxist line of being realistic and down-to-earth and the Marxist mass view of never forgetting where we are from.Studying the theory of moderately well-off society from the angle of philosophy is helpful for comprehensively and systematically mastering the deep connotation of completing the building of a moderately well-off society,and overcoming the subjective one-sidedness in our cognition and practice.
Key words:moderately well-off society;marxism;philosophical reflection
(责任编辑:朱文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