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丽桃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州 350025)
长征时期红军标语口号浅析
于丽桃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州350025)
长征时期的红军标语口号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是中国革命文化史上独特的现象,是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形式,是红军宣传动员工作的一大创举。它以通俗的语言向大众传播革命真理,震慑瓦解敌人;宣传抗日救国,唤醒受苦民众;鼓舞战斗士气,凝聚革命力量。每一幅标语,每一句口号,都是党和红军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都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都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
红军;长征;标语口号;历史价值
中国共产党登上政治历史舞台后,在残酷的革命斗争中经常将标语口号作为传播其革命思想和理念的重要宣传形式。红军长征途中,我党广泛运用这种宣传形式,并将其发挥到了极致。这一时期,党和红军领导机关通过大力倡导多写标语口号,来宣传党的政策和主张,并要求把所在地群众的迫切愿望编写成标语口号,以扩大党和红军的影响力,进而能够广泛地组织和发动群众进行斗争。实践证明,长征时期的标语口号充分发挥了其宣传动员、激励士气的重要作用,对我党团结红军和革命群众、取得长征的伟大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在长征过程中,我党对标语创作极其重视,战士们也表现出了极大热情,常常是“兵马未动,标语先行”。1934年11月25日,《红星》报转载《战士》报“实行连队写标语竞赛”,“为着把我们一切标语口号更深入到群众中去,发动群众的斗争,因此我们号召各连队开展写标语竞赛,具体办法如下:第一,凡是能写字的战士,每人练习写熟一条至十条标语;第二,每人每天都写一个(条)至五个(条)标语;第三,标语可用毛笔、炭灰、粉笔、石灰块等书写(不管字的大小);第四,凡是宿营地及大休息地方的墙壁都要写满标语。”1935年3月10日,《红星》报再次发表“写标语”的文章,“在所有的墙上、窗、房内、屋外,到处写满。写的时候,不仅用粉笔,要用各种颜料,写得清楚触目,不易抹去”;1935年3月10日出版的《红星》报号召“大家学习写标语的模范连队,赤直属队3天内写了对白军士兵标语600余条,其中司令部写了200余条,保卫局也写了100多条”。在这种号召动员下,战士们几乎把写标语当成战斗任务的一个重要部分。积极写标语已经成为战士们自觉的行动,红军走到哪里,标语就写到哪里。据调查,仅四川一省,现存石刻标语即有近千条;雅安地区能辨认的标语就有320余条;北川一县,现存石刻标语尚有72条;广西文市镇一带,现存标语有50余条。
长征时期红军的标语口号充分发挥了其“传播革命真理、唤醒受苦民众,震慑瓦解敌人、宣传抗日救国,鼓舞战斗时期、凝聚革命力量”的重要作用,对我党团结红军和革命群众、取得长征的伟大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一)传播革命真理,唤醒受苦民众
伟大的长征,既是红军战略的大转移,又是革命真理的大传播。长征开始后,各支主力红军先后进入西南、西北地区。当红军初入这些地区时,不少民众持冷漠、怀疑态度和恐惧心理,有的甚至举家躲避。为了使受苦民众从胆怯和迷茫中解脱出来,红军每到一地,就利用标语口号的形式传播革命真理,广泛宣传马克思主义新思想,广泛宣传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和革命主张,广泛宣传建立苏维埃政权的好处。如“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坚决消灭敌人!”“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是替穷人找饭吃的政党!”
长征标语口号使各地群众了解了共产党和红军的性质、宗旨、方针政策,唤起了广大民众的觉醒,为他们指明了翻身求解放的奋斗之路,引导他们逐步走上了革命的道路。红军遵纪爱民的种种实际行动,展示了党和红军的光辉形象,赢得了各族民众的衷心拥护和爱戴,军民结下了鱼水深情。在长征标语口号的感召下,成千上万的群众主动帮红军带路,运送粮食物资,帮助和收留伤员,支援红军作战。
(二)震慑瓦解敌人,宣传抗日救国
长征标语口号是瓦解敌军、战胜敌人的强大武器。红军在流动分散、频繁行军作战的情况下,坚持因地制宜、因人制宜,采取多种多样的手段和办法,向国民党反动军阀展开强有力的政治攻势。在双方对峙时,常常通过火线喊话、散发传单,来震慑瓦解敌军;在敌方军政要员和白军士兵经过的交通要道,到处张贴和散发标语、传单、漫画、布告;有的还根据标语口号的内容编成歌谣、童谣,组织青年儿童团四处演唱。
为了使标语口号做到有的放矢、切中要害,各部队在认真摸清敌方的政治历史状况、官兵之间的具体矛盾和白军士兵的思想情绪以及面临的生活困苦后,注重从“天下穷人是一家”,“穷人不打穷人”等基本道理上唤起白军士兵的觉醒;从揭露敌军虐待士兵、克扣军饷的典型事例中,引导他们认清国民党军的反动本质,鼓励他们“不当炮灰,白白送死,奋起反抗,杀死贪官污吏”,号召“白军弟兄与红军联合起来,共同打日本帝国主义”。这些标语口号上下有别,声声入耳,威力无穷,像一把把犀利的匕首刺向敌人的心脏,攻破他们的心理防线,使许多敌军官兵思想消沉、士气低落,有的丢枪逃跑,有的投奔红军。
(三)鼓舞战斗士气,凝聚革命力量
在长征时期,红军凭着艰苦奋斗、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征服了千难万险,战胜了强大的敌人,创造了世界军事史上的奇迹。然而,除了红军主力以外,创造这伟大奇迹的主体还包括着大量稚气未脱的孩子、文化程度较低的农民以及战败被俘的士兵。正是由于红军持续不断地开展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才使这支包括孩子、农民以及俘虏兵等在内的队伍拥有了无比坚定的理想信念,使他们凝聚成了无坚不摧的钢铁集体。每当重大关头和危急时刻,各级政治机关都会发布简明扼要的标语口号,以鼓舞军心、振奋斗志,如“踢死黔军,踩死川军,打死滇军,拖死中央军!”“乌江虽险,又怎样能挡住红军飞渡!”
此外,长征时期红军各部队还拟制了诸多顾全大局、维护团结的标语口号,如“红一、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发扬阶级友爱,相互帮助,相互慰问,克服困难!”“想尽办法救阶级兄弟出草地”等。在同强大的敌人和恶劣的自然环境搏斗中,各路红军风雨同舟、生死与共,面对危险,总是将希望让给他人,表现出了高度的全局观念和团结精神,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团结战斗的光辉篇章。
长征时期留下的大量标语口号,见证了红军气吞山河、波澜壮阔的辉煌历史,反映了我党在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进行不屈斗争的智慧,记录了红军艰难困苦的战斗足迹和可歌可泣的英雄传奇,承载着红军的优良传统、作风和革命精神。这些镌刻在墙壁、木板、石头上的史诗,不仅是了解和研究红军长征历史的珍贵资料,而且对了解长征时期的政治宣传、文化工作和红军行动的轨迹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些历经几十年留存下来的历史文物,是宝贵的革命历史遗产,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今天,我们学习、了解和深入研究长征标语口号,不仅要从中国革命历史的角度,而且要站在传承和弘扬中华红色文化的高度上进行解读,准确把握长征标语口号的历史价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使这一跨越历史长河的宝贵精神财富和优秀文化遗产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利用,进而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和军事文化建设,从而为推进军队科学发展和有效履行历史使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和强大的精神力量。
〔注释〕
本文出现的所有标语口号,都引自李世明、田修思所著的《指路的明灯──长征标语口号》(国防大学出版社,2012年)。
〔1〕文化部党史资料征委会.长征中的文化工作〔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
责任编辑白慧玲
D231
A
1009-1203(2016)05-0040-02
2016-08-20
于丽桃(1992-),女,山西孝义人,中共福建省委党校2015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共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