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粥盛得下中国半部历史

2016-02-10 07:52柴玉
中医健康养生 2016年12期
关键词:食粥灾荒稀粥

文/柴玉

一碗粥盛得下中国半部历史

文/柴玉

“黄帝始烹谷为粥。”(《周书》)不去考量粥是否为黄帝所创,但至少那时人们已经拿起农具耕种谷物,用明火烤肉、器皿煮粥,人类文明又进了一步。

据史料记载,除了腊八节,古代还有一个“人口粥”,在每年的腊月二十五。家家煮粥祭食神,祈愿人丁兴旺。

然而,粥并未满足人们探索各种美味的欲望。

《礼记》中记载:“饘粥之食,自天子达。”鲁穆公的母亲去世,讨教曾子如何办丧,曾子说,通过喝粥表达孝子食不甘味,天子庶民,均一样。那时的粥只作为“食不甘味”的选择。

直到宋朝,粥终于登上大雅之堂。《太平御览》中“饮食部”有“糜粥”一节,首次把粥“册封”成国食。

我们看看宋朝文人对粥的喜爱:大文豪陆游把喝粥当成天下第一乐事:“粥在腹中,暖而宜睡……天下第一乐也。”诗人张未“每日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胃虚,火气便作,所补不细,又极柔腻,与肠胃相得,最为饮食之良”。苏东坡更是喝粥喝到惬意:“粥即快美,粥后一觉,尤不可说,尤不可说。”

为何宋朝偏爱粥?大概与宋朝的道教发展有关。清淡、内敛、寡欲的老庄哲学,不正像是山珍海味、各色佳肴都比不得的一碗清粥吗?明代医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和清代养生家曹延栋的《养生随笔》中粥的记载,对现代人用粥治疗、养生都有很好的指导和借鉴。清代学者黄去鹄在《粥谱》中写道:“食粥一省费,二味全,三津润,四利膈,五易消化。终生不敢厌。”他们对粥的享飨之情,喜粥之人都理解。

太平盛世,粥是品赏、养生的享受,而在战乱、灾荒时期,黎民百姓对粥的感受更殷切,不管天下再乱成“一锅粥”,只要手里捧着粥,心里就踏实。历史上有一个关于粥的典故,叫“啜粥声闻”。讲的是周宣王时,有一年闹饥荒,大臣兮甲吉甫一家在院子里用大鼎镬熬粥喝,全家老小、主仆几百人一起啜粥。几百人喝粥的声音,几里外都能听到。在饥荒岁月,传闻数里的啜粥声,像是欢快、甜美的乐曲。

灾荒期,天子下令煮粥赈济灾民,用一碗粥安定民心,力保江山,这是最实在、有效的办法了。

社会学家王春瑜先生说过:“如果以稀粥来划分中国的历史,两千年来不过是:大多数人尚有稀粥喝的时代;大多数人连稀粥也喝不上,不得不改变现存秩序,争取能再喝上稀粥的时代。”粥成为政权安危的标志。所以说,一碗粥盛得下中国半部历史。

文学家张抗抗在文章《稀粥南北味》中写道:“稀粥在中国,犹如长江黄河,源远流长。”锅鬲相传,一勺一碗,历代国人以粥为生命的源泉。

猜你喜欢
食粥灾荒稀粥
在国民党灾荒统治下的饥饿大众
趣说古人食粥
叙述·立场·记忆:戏曲文学中的灾荒叙事
古人食粥养生
冬来且食粥
各有其土 (外一首)
稀粥南北味
晚明河南灾荒原因探究
1945-1947年桂林地区劫后灾荒原因探析
论《伤寒论》桂枝汤将息法中的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