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向鸿
(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 党史党建教研部,河北 石家庄 050051)
习近平人才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张向鸿
(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河北石家庄050051)
从《知之深爱之切》一书可以看出,习近平在正定工作时期,形成了丰富系统的人才思想。主要体现在人才兴邦的价值理念、求真务实的评判标准、以制度揽才的工作思路、以真情留人的个人魅力。习近平人才思想的形成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和现实背景,是其对马克思主义人才思想的创新发展,是其遵循人类社会治理规律、致力于解决中国问题的实践探索,也表现了一名领导干部在历史关键时期敏锐的政治意识和担当精神。对各级领导干部尤其是肩负推动一方发展大任的县委书记,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一是要坚持以人为本,提升“党管人才”的科学化水平;二是要坚持务实致用,靠人才拉动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创新机制,提升用制度管理人才的能力;提升修养,增强吸引人才、凝聚人心的能力。
人才工作;人才兴邦;党管人才
治国之道,用人为本。人才工作是党的重要工作,历来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人才工作的成效不仅事关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品性和兴衰的重要标志。读《知之深爱之切》一书,深切地体会到,高度重视人才建设,将人才资源作为推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是习近平同志打开正定工作新局面的重要抓手,也是其人才兴邦治国理念形成的最初渊源。
八十年代初,正是中国改革开放方兴未艾之时,习近平从其基层治理实际出发,逐步形成了以人才开发带动县域发展的工作思路,也初步构建了其丰富、系统的人才思想的基本脉络,展现了宝贵的创新意识和时代色彩。
(一)人才兴邦的价值理念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农村普遍推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但是,大包干解决了温饱问题,让老百姓的肚子鼓起来,却不能解决富裕问题,让老百姓的钱包鼓起来。习近平同志深刻认识到,要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必须依靠政策和科技双轮驱动,“而要使车轮运转自如,稳步前进……归根到底离不开人才的积极作用”[1]45。他提出“人才问题,既是振兴正定的当务之急,也是具有长远意义的百年大计。对人才问题早认识、早重视、早去抓,我们的经济工作就早主动、早搞活、早见效”[1]46。他要求“各级领导班子要把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到重要议事日程上来,把既搞活经济又出人才作为自己的双重任务共同抓好”[1]53。在他领导制定的正定发展规划中,重视招商引资,更是把“招才引智”放在首位。县委县政府的门口挂上了“人才技术开发公司”的牌子,先后聘请省内外55名专家、教授、工程技术人员成立了顾问团。在引进外来人才的同时,正定对全县知识分子进行登记造册,建立 “人才账”,对有专长者破格启用,量才选用。在人才驱动战略下,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县群贤毕至,人才辈出,全省有名的高产穷县实现了经济的腾飞,成为河北改革开放的标杆。
(二)求真务实的评判标准
能否选拔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选拔者的思想高度、洞察能力发挥着重要作用,故有韩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之叹。正定的人才开发工作中,有的干部也曾经抱怨人才难选,无才可用。习近平批评他们是视野太窄,自己把自己束缚住了。他号召全体干部要坚决肃清“左”的思想影响,摆脱“论资排辈”的封建观念和“人要完人”的形而上学观点的束缚,以“五百金买马骨”的精神,招贤纳士。他的人才观是开放的,指出不要把重视业务技术与要求政治进步对立起来,正确看待知识分子的超前意识以及因脑力劳动带来的一些生活习惯。他的人才观又是辩证的。他提出“德才兼备和不拘一格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1]47,对人才的包容并不是无原则、无底线。“既要看小节,更要看大节,这才是对待人才的正确态度。”对于党员干部,习近平要求“政治上要敏锐,工作上要创新”[1]148。对于技术人才,他提出对那些“出身不好,社会关系复杂,过去犯错误已经改正的;曾当作资本主义典型批判至今不被重视的;由于社会上的偏见,使其科研工作遭受压制的;没有学历而自学成才的”[1]55等人才要大胆启用,用其一技之长。
(三)以制度揽才的工作思路
人才资源与自然界其他资源不同之处,在于其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否挖掘人才的潜力,激发其创造性,直接影响着人才开发的程度和水平。习近平提出,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关键要靠“一个有吸引力、有感召力、有推动力的政策”[1]46。首先,他给予人才实权。他提出“大才者要大用”,突破了“非党人士不得担任党政机关正职”的惯例,任命贾大山为文化局长;也曾经将一名工程师从一个工会干部连升三级,提拔为经委副主任。其次,他给予人才实利。在他亲自起草审定的 《树立新时期的用人观点,广招贤才的九条措施》中,不仅给予技术人员利润按比例分成或一次性总付酬的经济奖励,还为各种科技人员制定了晋级、记功、办理农转非等各种优惠政策。再次,他给予人才保障,《九条措施》明确提出“同时也允许研究项目失败,不追究责任,工资报酬、往返车费照付”[1]55,承诺来去自由,并由县委、县政府提供方便。
(四)以真情留人的个人魅力
为政尚贤,国以才立。中国自古就有“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传统,流传有羊皮换相、三顾茅庐的美谈。但对于封建时代的统治者而言,其重才爱才只不过将人才视为可以供其驱使、谋取自身利益的工具。对于习近平同志来说,他重视人才是为了地方事业的发展,他结交人才更是出于对人才的英雄相惜。《习近平时代》一书称习近平具有“儒生气质”,从《知之深爱之切》一书也可以看出,习近平博览群书,融通古今,和知识分子打交道,他说得上话,有共同语言,所谓英雄惜英雄。更为重要的是,他为人谦和包容,境界高远,有一颗惜才、爱才、敬才之心。为了请研究“三露”医用化妆品的武宝信出山,他可以在其小区一个楼一个楼地寻找,直至深夜;他曾经和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民技术员主动合影;也曾经在离开正定多年后多次探望已经离职、身患重病的大山。习近平的重才爱才之举也得到了真情回报,无锡能人邱斌昌背井离乡来到正定,一干就是十几年,“为的是找到一个开明果断的领导,为的是干一番事业,我的愿望实现了。”
习近平人才思想的形成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和现实背景,是其对马克思主义人才思想的创新发展,是其遵循人类社会治理规律、致力于解决中国问题的实践探索,也表现了一名领导干部在历史关键时期敏锐的政治意识和担当精神。
(一)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发展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活跃的要素,是实现人类解放和社会发展的根本途径和决定力量。社会的发展首先是人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首先是人的进步。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史,就是人的发展史。同时,从人的社会属性出发,马克思又指出,人作为社会关系的综合,其最根本的关系就是利益关系。“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跟他的利益有关”[2]“任何个人如果不是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3]。马克思以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从人的社会属性出发,从不否认人的需要和利益,而是一直以此为基点思考人的发展问题,从而得出一个伟大的结论:“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社会的发展就是人们在追求个人自由与自身利益的过程中,将自身利益和需要与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联系起来,成为推动社会发展、人类进步的重要动力。
习近平同志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出发,敢于打破身份、级别、资历等种种限制,让每一个人可以凭借自己的劳动和能力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各尽其能,各得其所,成就自身,造福社会。习近平关于人才工作的成功实践,正是他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理论的深刻理解和继承,是对中国计划经济条件下以阶级划线,以身份、资历管理社会的强烈冲击,体现的是社会的公平正义,也是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必然要求。
(二)对“人才兴国”治国理念的深刻把握
选人用人制度变革的本质,是权利和利益的重新分配。历史上每一次成功的用人制度改革,其内在本质是社会结构的调整、国家权力的重新整合,是冲破旧的制度束缚、形成更有利于人类进步的新的社会秩序,也都极大地推动了人类文明向前发展。
战国时期,秦孝公任用商君之法,以军功爵制代替世袭制,废除了贵族子弟世代为官的特权,偏居一隅的偏僻小国从而雄霸六合,最终统一天下。曹魏时期,曹操正是凭借“唯才是举”冲破了世族大家凭借门第垄断国家政权的藩篱,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分裂局面。唐太宗时期,举贤任能,知人善用,从而成就了光耀历史的“大唐盛世”。西方发达国家的的现代化道路同样以人才开发为先声。新加坡小国寡民,地小物薄,在建国后即坚持人才为本的兴国理念,采取开放式的人才选拔和独特的人才管理制度,短短40年跃升为“亚洲四小龙”。美国之所以成为当今世界上经济科技最为发达的国家,在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其千方百计地引进世界各国优秀人才。800万人口的以色列,近年来在军事科技、计算机科学、生物医学、物理学以及农业上的研发成果惊人,被誉为当今“世界上最小的超级大国”,也是因为其始终将人才资源视为国家核心利益,尤其注重创新人才的培养与开发使用。习近平将人才看作是“富国之根本、兴邦之大计”,将人才开发放到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地位来谋划,正是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洞察,对现代化国家治理理念的清醒认识。
(三)对国家战略目标和大政方针的正确遵循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后,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在世界范围内迅猛发展,信息技术、知识经济极大地影响了人类的思维方法和生产生活方式,社会经济结构从劳动力密集型、资金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转变。而此时的中国,十年动乱刚刚结束,国家百废待兴、百业待举,国民经济几近崩溃的边缘。面对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邓小平同志敏锐地认识到,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第一生产力,现代化的本质首先是人的“现代化”。他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及国家民族未来命运的战略高度,提出“现在我们国家面临一个严重的问题,不是四个现代化的路线方针不对,而是缺少一大批实现这个路线、方针的人才。道理很简单,任何事情都是人干的,没有大批的人才,我们的事业就不能成功”[4]220-221。
时任县委书记的习近平,从中国基层社会的治理实践中,深刻地认识到,人才短缺已经成为制约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其不拘一格、识才重才之举,正是对国家发展战略的深刻认识,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贯彻,表现了作为一名地方领导者明大势、识大局的政治意识,破旧立新、改革创新的过人胆识,迎难而上、引领潮流的担当精神。
无论科技革命还是社会变革,人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要把我们的事业发展好,就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创新的事业呼唤创新的人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才越多越好,本事越大越好。知识就是力量,人才就是未来。回顾习近平同志担任县委书记时的用才之道、重才之举,大家可以看到,习近平同志人才思想的形成与他在正定的实践经历密不可分、一脉相承,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实事求是的方法选择和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对各级领导干部尤其是肩负推动一方发展大任的县委书记,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坚持以人为本,提升“党管人才”的科学化水平
人才资源是任何一个政党都必须加以维护、开发和整合的重要执政资源。“党管人才”是党对人才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重要作用和战略地位的清醒认识,对政党执政规律和人才发展规律的自觉把握,也是党一直以来促进事业兴旺发展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鲜明地提出,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习近平在正定的执政实践告诉我们,国家要发展,就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但也必须充分认识到,人才作为特殊的执政资源,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党管人才”与“党管干部”不同,这个“管”更多体现的是服务式管理。党既要保证对人才工作的领导权,又要充分尊重人才成长发展的基本规律,同时还要遵循市场配置资源的原则,将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与政府组织的监管作用积极整合起来,完善人才合理流动机制,方能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让人才的活力充分迸发,形成万众创新、万众创业的生动局面。
(二)坚持务实致用,靠人才拉动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将人才工作视为经世致用的头等大事是习近平总书记人才价值观的核心。他多次在讲话中指出,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没有一支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难以顺利实现。这启示我们要树立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观,对人才的认识要把能力、素质和对社会的贡献联系起来,而不能单纯用学历和职称等单一指标来衡量。对人才的培养要重视人才资源的能力建设,尤其是人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再学习能力等等。同时,还要注重人才资源的使用性和政策性开发,注重实用、实效,引导人才向基层一线流动,形成共圆中国梦的强大合力。
(三)创新机制,提升用制度管理人才的能力
依法治国、依规治党,是十八大以来新一届领导集体治国理政的显著特征。《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是十八大以来,党深入推进人才强国战略,以制度建设加强人才工作的根本举措。我们要以此为指导,进一步改革用人制度、健全用人机制、改善人才环境。要从实际出发,将那些经过实践证明的、成熟稳定的党的人才政策上升为国家法规制度;逐步建立完善的人才教育培养、使用、引进、激励、保障等制度,努力形成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符合各类人才培养需求的、与人才成长发展规律特点相配套的制度体系;进一步加强各行各业和各条战线与人才工作密切相关领域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的配套建设,使其形成相互衔接的体系结构。
(四)提升修养,增强吸引人才、凝聚人心的能力
习近平同志始终将知识分子工作看做是党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喜欢和知识分子打交道、善于和知识分子打交道,也是他做好人才工作的“秘诀”。今年,在安徽合肥召开的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充分信任知识分子。他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善于同知识分子打交道,做知识分子的挚友、诤友。”
作为工人阶级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先进生产力的代表,知识分子在推动国家与社会进步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坚力量。因此,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是领导干部必备的政治智慧,也是推动工作的重要抓手,在专业技术领域,领导干部要充分信任知识分子,积极为知识分子搭建干事创业的平台。在工作生活中,要充分尊重知识分子,允许他们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和独到见解,以厚德包容的胸怀对待知识分子的意见和批评。同时,作为一名领导者,要努力提升自我修养,如习近平所说的那样,“要勤于自我开发,努力于四化,懂一点八门,多一些知音通意之能,成才于己,识才于人,才能更有效地做好开发工作”[1]165。中国的知识分子素来有修齐治平、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重义轻利、见贤思齐的德操,只要我们处之以公,待之以诚,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定能凝心聚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起无穷力量。
[1]习近平.知之深爱之切[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15.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2.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286.
[4]邓小平文选: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4.
责任编辑:邓小龙
D262.3
A
1009-0169(2016)09-0011-04
张向鸿(1970-),女,河北安国人,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讲师、法学博士,主要从事党的建设、干部工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