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磊
(黑龙江省春蕾捐助中心,哈尔滨 150001)
博士硕士论坛
刍议当代青年婚恋的价值取向
郭磊
(黑龙江省春蕾捐助中心,哈尔滨 150001)
[摘要]“80后”和“90后”共同组成了当今社会青年人的主流群体,他们的婚恋观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独有的突出特点。现代理念与传统文化共同造就了“80后”青年统筹兼顾的婚恋观,他们既追求婚恋中的独立人格又注重维护传统的婚姻家庭观念,将两者十分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而在我国全面对外开放背景下成长起来的“90后”青年,受外来文化因素的影响,他们对于恋爱和婚姻的认识已经日趋偏离传统的价值取向,总体上较为自由、开放,并且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虽然当代青年人婚恋观的主流是健康向上的,但也表现出一些不良倾向,这对于青年人树立正确的婚恋观会造成非常不利的影响。因此,应该加强社会舆论引导,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优势,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青年人塑造正确的婚恋意识。同时,要普及婚恋教育知识,培养青年人经营爱情与婚姻的能力,使他们掌握解决婚恋问题的方法,为他们在建立情感关系时奠定一个良好开端。青年人在婚恋中还应该注重自我管理,自觉抵制各种不良诱惑,直面婚恋中所遭遇的逆境,做一名讲自律、负责任、有担当的青年人。
[关键词]80后;90后;青年;婚恋观
婚恋观是人们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年人如何看待和处理婚恋问题,不仅关系到他们自身婚姻家庭的幸福美满,而且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80后”和“90后”是当今社会青年人的主流群体,他们都出生在改革开放之后,其婚恋观与20世纪其他年代的人相比呈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和变化趋势。本文将通过对“80后”和“90后”两个群体的婚恋观进行纵向比较和差异性分析,进而对当代青年人的婚恋价值取向进行梳理和总结,这对于引导青年人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帮助他们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80后”青年婚恋观的特点
现代理念与传统文化共同造就了“80后”青年的婚恋观,他们既追求在婚恋中的独立人格又注重维护传统的婚姻家庭观,恰到好处地平衡了两者之间的关系。
(一)婚恋选择崇尚自主性,兼顾来自父母的意见
龚晓洁的调查显示,在恋爱方式的选择上,“追求身边的人”成了大多数“80后”青年的选择,达到55.6%,还有25.9%的人选择了“朋友介绍”[1]24。这表明“80后”青年更愿意通过朋友和熟人来寻找生活伴侣。而传统的相亲方式并不受“80后”青年的欢迎,选择家里相亲的人只占到了11.1%[1]24。虽然如今的微信、QQ、婚恋网站等新兴的社交媒体大行其道,但是真正通过网络结识并开始恋爱关系的人却只有7.4%[1]24。同时部分“80后”青年在与家人交流婚恋方面的问题时,会受到家人的影响,而且其对女性的影响远高于男性。虽然多数人在婚恋对象的选择上会征求父母的意见,但与之相对的是“80后”青年的个体主体意识在不断觉醒,他们开始日益关注起婚恋选择中的个人权利、个人幸福和人格尊严。另外,“80后”青年在婚恋过程中有着非常强烈的自主精神与平等意识。主要表现为男女双方在爱情、婚姻和家庭中追求相互独立的地位、自主发展的空间、双方人格关系的平等以及在家庭生活中获得同样的事务决策权和财产处置权。
(二)认同爱情是婚姻的基础,但现实中却日趋功利化
“80后”青年普遍认同和接受“爱情是婚姻的基础”这一婚恋理念,将爱情作为婚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社会经济因素的比重在“80后”青年的婚恋选择中却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龚晓洁就这一现象作了问卷调查,有57.4%的人认为没有物质基础不可能有幸福的婚姻[1]24。这表明“80后”青年在追求物质享受的过程中,其生活方式对婚恋观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2010—2011年中国男女婚恋观调查报告》也指出,从性别的角度看,女性在择偶时比男性更看重收入、职业、学历、有无房车等与经济实力相关的条件。同时,在婚恋对象的选择上男公务员颇受女性的青睐,而“有房女”也更容易赢得男性的关注。
(三)性观念存在着矛盾性,生育观受家庭和社会双重影响
马妍对“80后”青年性观念的调查显示,在对待多个性伴侣的态度上,在传统道德观念和现行法律制度的双重制约下,“80后”青年普遍表示不赞同“一个人若只有一个性伴侣太受限制”的说法,这反映了“80后”青年性观念较为保守和传统的一面。然而在对待一夜情这种短期的两性关系时,“80后”青年的态度却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虽然反对者的人数仍然高于赞同者,但反对的呼声却明显弱于多个性伴侣的情形,有40.42%的人表示可以接受两相情愿的一夜情。这反映了“80后”青年性观念较为开放的一面[2]。可见,“80后”青年在处理婚外两性关系时表现出相互矛盾的心理状态。生育子女也是婚姻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这一问题。龚晓洁的调查显示,超过八成的受访者表示结婚后会生育孩子,只有4.2%的人结婚后不会选择生育,原因是生活成本太高,养育孩子负担过重。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有生育意愿的受访者中,有相当一部分人表示结婚后生育孩子并非出于自己的本意,而是迫于家中老人的压力。同时,在生育孩子的数量上,大多数人选择只会生育一个[1]25。这表明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双重压力,对“80后”青年生育观的形成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二、“90后”青年婚恋观的特点
在我国全面对外开放背景下成长起来的“90后”青年,受外来文化因素的影响,他们对于恋爱和婚姻的认识已经日趋偏离传统的价值取向,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新特征。
(一)恋爱动机多元化,恋爱态度过于随意
孙明辉的调查结果显示,当被问及恋爱动机时,有50.7%的人选择了“有共同的理想和兴趣爱好”,27.2%的人为的是“积累经验体验人生”,23.5%的人选择了“寻找合适结婚对象”,25.3%的人是为了“弥补内心空虚”,25.6%的人为的是“找个伴学习和交流”,选择“满足生理需求”和“受同学影响不谈落伍”的人各占6%[3]。这一结果表明“90后”青年的恋爱动机呈现多元化。感情因素并不是恋爱的唯一出发点,寻求精神上的寄托、满足自身的生理需要和从众心理也占有一席之地。李东风的研究也指出了“90后”青年恋爱观中消极、轻率的一面,调查显示有22.2%的人认为恋爱与婚姻只是两个当事人的事,与社会、父母、亲友、物质等都没有关系。还有一些人认为恋爱和婚姻是分开的、互不相干的,恋爱并不一定要结婚,只要两个人在一起开心就好[4]。可见,部分“90后”青年不能正确处理好恋爱与婚姻之间的关系,表现为婚恋责任感的缺失。
(二)择偶标准较为理性,但婚姻形式上存在非理性倾向
张凯的调查显示,“90后”青年在择偶标准方面,将“为人善良”“责任心”和“共同语言”排在前三项,分别为71.4%、55.8%和32.2%[5]153。这表明大部分“90后”青年倾向于将性格、人品等内在因素作为恋爱的基础,更加注重精神上的情感交流。而“家庭背景”和“经济条件好”等外在因素则排名靠后,分别为13.3%和12.1%[5]153。可见,现实的物质基础并非“90后”青年在择偶方面的首要考虑因素。龚晓洁的调查数据表明,“90后”青年已经摆脱了“门当户对”这一传统思想的束缚,只有8.1%的人将其作为择偶标准[1]24。此外,部分“90后”青年在婚姻形式的选择上表现为考虑问题不够成熟,存在一定的非理性和情绪化。当被问及对待“裸婚”的态度时,有33.9%的人表示“爱情最重要,其他的可以之后一起打拼”,只有18%的人表达了反对意见,认为“裸婚”不靠谱、反传统、没保障。对于“闪婚”这种婚姻形式,有28.9%的人表示能够接受,其中有12.7%的人不仅能接受闪婚,还能接受闪离[5]154。
(三)传统的贞操观念淡化,对性行为的态度大胆前卫
在性观念问题上,马晓利的调查表明,有82%的人接受和默认在公共场合接吻、拉手和拥抱等亲密行为,并且有68%的人表示可以接受婚前性行为[6]。可见,“90后”青年对性行为的态度是十分超前和开放的。在章瑛对同居现象的调查中,有28.3%的人表示身边有同居的人,至于同居的原因,29.7%的人选择了试婚,55.2%的人选择了生理需要,还有22.4%的人选择了逃避学校管理[7]136。可以看出“90后”青年同居的目的并不单纯,并且表现出一定的盲目性。在对待同居现象的态度上,只有3.5%的人表示“非常反对”,而超过70%的人则表示“一般”[7]136。这表明“90后”青年对于同居现象的包容程度较高,同居者面对的社会压力较小。
三、“80后”与“90后”青年婚恋观差异性分析
婚恋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凝结在一个时代的社会文化中,它最能反映一个时代的特征[8]。不同的时代特征造就了“80后”与“90后”青年风格迥异的婚恋观特点,通过对其差异性进行深入细致地分析,可以帮助我们厘清当代青年人的婚恋价值取向。
(一)爱情与婚姻
爱情是人与人之间真挚和纯粹的情感,婚姻代表着夫妻双方共同的责任与义务。“80后”青年信爱情、重婚姻,他们恋爱的动机往往是为了寻找适合的结婚对象,他们相信爱情是婚姻的基石,而婚姻则会使爱情得到升华。他们追求爱情与婚姻的一致性,在享受甜蜜爱情的同时,更加期待美好的婚姻生活。中国青年报在2010年12月23日做的一项调查显示,当家庭和事业出现矛盾时,选择以家庭为重的人占到了63.8%,只有14.2%的人选择以事业为重[9]。可见,婚姻家庭在“80后”青年的心目中处于一个极其重要的地位。“90后”青年在对待爱情和婚姻的问题上,在心理方面表现得尚不成熟。他们的恋爱动机趋于多元化,并非单纯以结婚为目的,他们恋爱的原因更多的是为了排遣生活中的寂寞,找一个可以聊得来的朋友陪伴自己,而非寻觅未来的结婚对象。因为他们缺乏成熟的婚恋观,往往将爱情与婚姻作为两个独立的事物去看待,在处理两者的关系时表现得过于随意和草率。他们更多的将爱情当作一种情感的体验,而不去考虑未来的结果。
(二)理想与现实
物质和爱情在现代婚姻中孰轻孰重,是人们一直以来关注的话题。随着时代的发展,两者的位置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80后”青年虽然在理念上认同爱情是婚姻的必要条件,没有爱情作为基石,就不会有美满婚姻的出现。但是面对现实,他们深切地感受到现代社会已经不是过去那种单纯的生活时空,物质基础在婚姻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有些“80后”青年认为没有物质基础,爱情就是空中楼阁,虽美,却不实用。物质对于婚姻来说是雪中送炭,爱情对于婚姻来说则是锦上添花。没有爱情,或许婚姻不美满,但没有物质,根本就不可能有婚姻,他们已经默然接受了物质至上,爱情其次的婚恋观。“90后”青年在择偶时却非常重视人的内在因素,并且将其列为首要考虑的择偶标准,而与物质有关的外在因素则不是重点考量的前提条件,这反映了“90后”青年的主流择偶观还是较为理性健康、积极向上的。究其原因,从个人成长的角度看,20世纪90年代出生的人从小的生活环境比他们的父辈要优越得多,大多数人是在不愁吃穿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没有经历过艰苦生活的磨砺,对生存压力的感触不深,在择偶时便不会过于看重对方的物质条件。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随着1995年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实施,女性的社会地位不断弥补,男女两性之间在学历、收入、职位等方面的差异逐渐缩小,这使得“90后”青年在择偶时更加关注对方的个人吸引力,而经济条件、家庭背景等物质因素的影响正在逐渐弱化。
(三)保守与开放
在对待多个性伴侣和一夜情的态度上,“80后”青年表现出保守与开放并存的性观念。这种在处理婚外两性关系时体现出的看似相互矛盾的结果,充分反映了处于社会快速转型期的“80后”青年在传统保守的性观念和现代新兴的性观念之间游走和徘徊。在两者的双重作用下,“80后”青年表现出绝大多数时间里普遍遵循传统道德观念的引导,愿意忠于自己的婚姻伴侣,维系保守单一的两性关系模式。但与此同时,在某些情况下,他们中的一些人偶尔也会去寻求一些生活上的刺激,暂时摆脱传统性观念的道德规范对自身的束缚,感受与以往迥然不同的一夜情经历,这是保守与开放两种观念相互碰撞的结果在“80后”青年身上的现实体现。“90后”青年的性观念较为前卫和开放,他们是在经济高速发展,社会全面对外开放时期成长起来的一代人。特别是随着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越来越频繁,中西方思想文化猛烈碰撞,传统保守的性观念被强势入袭的西方性观念所冲击,“90后”青年正是在这种文化思潮的影响和熏陶下,形成了较为开放的性观念,加之网络时代的到来,更加速了“90后”青年性开放的步伐。如今“一夜情”“婚前性行为”“同居”等曾经为人们所诟病的社会现象,在他们的生活中都已不再是禁忌。
(四)传统与现代
相亲作为一种颇具中国传统特色的恋爱方式,有着相亲的当事人目的明确、各方面条件比较直观、信用门槛相对较高等特点,但是这种方式并没有受到大多数“80后”青年的青睐。他们认为相亲的目的性太强,彼此陌生的两个人带着这样的心理见面比较尴尬,特别是在有长辈陪同的情况下,相亲场合过于拘泥,两人无法自然交流,而且长期的相亲失败会导致一个人丧失信心,产生疲惫感和挫折感。对于通过网络结识异性,寻觅爱情这种新潮、时尚的恋爱方式,由于其存在着诸多的缺点与风险,同样无法在“80后”群体中产生共鸣。“80后”青年更喜欢在自己的生活圈子中追求人生的另一半,原本熟识的人或者通过某个活动、某段经历认识的人,彼此之间慢慢产生好感,相互吸引、依恋、萌发爱情,最终水到渠成走入婚姻的殿堂是他们理想的恋爱方式。“90后”青年在择偶方面崇尚自由,不愿意遵循“门当户对”的传统观念,他们认为“门当户对”是对爱情的歧视,是对情感自由的一种压抑。爱情需要精心呵护,跟门第没有关系,追求幸福生活要靠自己掌握,不该局限在“门当户对”上。此外,在“90后”青年中还有一部分人认同“裸婚”“闪婚”等新兴的婚姻形式,但是这些形式都存在着隐患,为婚姻的不稳定埋下了伏笔。在“裸婚”问题上他们表现出理想化倾向。婚姻与爱情不同,爱情可以浪漫到不食人间烟火,但婚姻必须尝尽人间的喜怒哀乐,历经居家度日的大小事端,而“裸婚”只能意味着对婚姻概念的模糊。对于“闪婚”他们的态度又太过轻率。“闪婚”的主要因素是“一见钟情”,它看上去挺美好,但在现实面前却非常脆弱。婚姻是极其严肃的事,需要人们彼此磨合、共同经营,一起面对时间的考验。
四、结论
任何一代青年人婚恋观的形成都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其所处时代背景的影响,“80后”和“90后”青年由于他们生活的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环境的不同,其婚恋观也被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烙印。“80后”青年在现代理念与传统文化双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其独特的统筹兼顾的婚恋价值取向;而“90后”青年的婚恋观总体上较为自由、开放,并且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当代青年人婚恋观的主流是健康向上的,但是在部分青年人身上所反映出的一些不良婚恋现象也必须引起高度关注。对此,我们应该认真地研究与思考,找出应对之策,帮助这些青年人真正理解爱情与婚姻的真谛,促成他们正确婚恋观的形成与发展。
(一)加强社会舆论引导
一个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对青年人婚恋观的形成会产生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当今以网络、电视、广播、报纸为载体的大众传媒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每天都有大量的信息铺天盖地地展现在青年人的面前,但是在这些让人应接不暇的信息中也掺杂着许多负面的、消极的内容,严重误导甚至扭曲了青年人的婚恋观。因此,政府部门应当加大管理力度,坚决杜绝一切不良信息在媒体中的传播,同时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以此为导向引领青年人的婚恋价值取向。要借助大众传媒这一高效的传播平台,为青年人提供有益的婚恋信息,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青年人塑造正确婚恋意识的社会舆论环境。
(二)普及婚恋教育知识
婚恋教育在使青年人形成正确婚恋观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我们都知道美满幸福的婚姻与爱情是无法自然天成的,需要通过逐渐的磨合与适应过程才能有所成就。因此,人们常常面临一些婚恋方面的问题需要抉择,若青年人已经学习了相关知识,懂得如何正确处理和解决婚恋中出现的问题,便不会被错综复杂的事物表象所困扰,更重要的是他们可以提前做好准备,尽力避免此类问题的发生。
无论在社会中还是在校园里都应当为青年人提供婚恋知识的相关课程或讲座,培养他们经营爱情与婚姻的能力,从而使他们在面对婚恋中的种种压力时,知道如何克服与调适,帮助青年人在建立情感关系时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
(三)注重婚恋中的自我管理
自我管理是通过个人自身内在的力量而非外界的因素来制约自己行为的一种策略,它能够促进有益行为的养成,减少不良行为的出现。因此,在婚恋过程中青年人应当做好自我管理,自觉进行自我约束,明白自己所做的一切不仅关系到本人,而且也涉及婚姻伴侣和其他家庭成员。
青年人应当清楚地认识到什么是正确的价值观,哪些行为符合社会道德规范,以及自己应该做什么和如何做。要发自内心地抵制不良婚恋风气的侵扰,拒绝各种诱惑,直面婚恋中出现的逆境和挫折,真正做一名讲自律、负责任、有担当的青年人。
[参考文献]
[1]龚晓洁.当代青年的婚姻家庭与价值取向[J].重庆社会科学,2012,(8).
[2]马妍.传统观念与个人理性的碰撞:80后知识精英婚恋观研究[J].青年研究,2012,(5):39-46.
[3]孙明辉,丁小燕.90后大学生恋爱的性别差异研究——基于湖南某重点高校的调查分析[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3,(2):83-87.
[4]李东风,付可可.“90后”大学生婚恋观浅析[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4):50-53.
[5]张凯,张晓婉,等.大众传媒背景下“90”后大学生婚恋观的调查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
[6]马晓利,王鑫,卜慧楠.90后大学生恋爱观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3):40-41.
[7]章瑛,刘兰芳,朱莹.90后大学生试婚现象法规解析——以上海市高校为例[J].高教探索,2013,(1).
[8]崔玉凤.“80后”青年婚恋观的变迁及走向[J].青年探索,2010,(6):68-70.
[9]秦琛,傅新禾.青年婚恋观现状透析[J].当代青年研究,2012,(2):28-32.
〔责任编辑:徐雪野〕
[收稿日期]2016-06-14
[作者简介]郭磊(1978-),男,黑龙江哈尔滨人,副研究员,硕士,从事婚姻家庭研究。
[中图分类号]D66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284(2016)07-012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