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闻 陈姝燕
(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湖南 长沙 410006)
【政治与法律】
“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再思考
杨振闻陈姝燕
(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湖南长沙410006)
当前,我国“改革发展稳定”进入新阶段:改革剩下难啃的硬骨头、发展需要新的动力、稳定面临新的挑战。破解新挑战,需要我们着眼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重新思考“改革发展稳定”的辩证关系:第一,“改革发展稳定”是一个互为条件的总体性概念,三者相辅相成,具有不可分割的重要性;第二,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必须坚持科学方法论;第三,科学把握“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关键之处,在于抓住“改善人民生活”这一共同的结合点和根本的价值导向。
改革;发展;稳定;再思考
当前,我国“改革发展稳定”进入新阶段:改革剩下难啃的硬骨头、发展需要新的动力、稳定面临新的挑战。应对新情况、新问题,实现攻坚克难,需要我们着眼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重新思考“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辩证关系。
对于稳定、改革、发展,邓小平都各有一句名言:“压倒一切的是稳定”[1]284,改革“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1]368;“发展才是硬道理”[1]377。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习近平总书记在关注稳定重要性的同时,十分强调深化改革、促进发展的重要性。他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2]3,“我们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3]14。
从辩证法的角度看,“改革发展稳定”其实是一个互为条件的总体性概念,需要我们从整体上加以把握: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三者共同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因此,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系统论的观点,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局中,才能准确把握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正如江泽民所指出的:“改革、发展、稳定,好比是我国现代化建设棋盘上的三着棋子”[4]211。江泽民的“棋子”论,形象地说明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相辅相成,具有不可分割的重要性。
不仅“改革发展稳定”是一个总体性概念,需要从系统论的角度把握其不可分割的重要性,而且“改革发展稳定”这三枚“棋子”本身内部也是一个系统,需要全面加以把握。比如,“改革”就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面加以推进。
还应该指出,在把握“改革发展稳定”相辅相成、不可分割重要性的同时,还要正确理解在特定条件下突出强调某一方面特殊作用的必要性。改革发展稳定,都是中国现代化建设中非常重要的方面,但在特定条件下,究竟哪一个相对而言更为重要,则要看当时具体境遇,需要因时而变,不可一概而论。习近平早在任浙江省委书记时,就在《之江新语》中特别强调,我们“要树立新的稳定观”[6]46。所谓“新的稳定观”,就是主张通过深化改革、促进发展来实现一种积极的动态的稳定。当前,中国改革进入一个需要攻坚克难的阶段,社会处于深刻的转型期,迫切需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来实现社会的发展与稳定。
(一)抓住重点,掌握以“发展”来统领“改革和稳定”的方法
首先,发展在三者中的地位和中国特殊国情,决定了发展具有统领作用。从三者的辩证关系来看,发展是改革、稳定的目的之所在,对改革的方向、稳定的实现都具有统领作用。从当代中国的特殊国情来看,我们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正是基于对中国国情和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判断,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工作重点转移,即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才是硬道理”[1]377,就成为了时代最强音;“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就成为当代中国人的共识。从哲学方法论来讲,确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发展”对“改革发展”的统帅作用,就是“重点论”在“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处理上的具体运用。
其次,实现发展的统领作用,就是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着眼于发展,扎实推进维稳必须有利于发展。改革的实质,是一种利益关系的重新调整。调整的方向是要有利于实现发展,让最大多数人享受改革的成果。在改革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既得利益者的阻挠。在这种情况下,就不能以保持稳定为借口,将改革停滞下来。否则就既违背了改革的初衷,也无法实现真正的稳定。稳定是动态的积极的稳定。不以发展为导向的维稳,只能是消极的维稳,无法实现真实的稳定。
再次,实现发展的统领作用,就是指改革进程中出现的所有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新矛盾,最终都是要依靠发展的办法来解决。1978年以来,我国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打破了原来的平均主义,社会生产力得到了迅速提升。但在取得巨大发展成果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公平正义的新问题。这些新问题的最终解决,不能靠原来的平均主义的老办法,关键还是要靠发展。习近平总书记精辟分析了“公平正义”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最主要的还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我们必须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进一步把‘蛋糕’做大,为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5]96
最后,实现发展的统领作用,还要求在实践中不断充实发展的意蕴。发展不只是经济的发展,还包括政治、文化和人自身的发展。“人的发展”与“物的发展”必须统一起来:物的发展为人的发展奠定物质基础,人的全面发展是物的发展的最终目的,并反过来促进物的加速积累。只有实现“人的发展”与“物的发展”的统一,才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
(二)把握“火候”,驾驭“度”的哲学
把握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除了把握重点论,发挥发展的统领作用;还要坚持两点论,掌握“度”的哲学,把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协调起来。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提出明确要求:必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要增强改革措施、发展措施、稳定措施的协调性”[2]36。
首先,要把握好改革的力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改革已经到了一个新的重要关头,推进改革的复杂程度、敏感程度、艰巨程度,一点不亚于三十多年前”[2]40。在复杂的改革形势下,有些人开始畏缩不前,甚至走回头路;有些人担心失去既得利益,不愿甚至抵制改革;有些人在遭遇挫折后对改革失去信心,质疑改革。因此,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不实行改革开放死路一条”[2]15,“需要‘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不断把改革推向前进”[2]13。
其次,要掌控好发展的节奏。当今时代,国际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对于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来说,必然需要加快发展,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前行,就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2]12,“全国各族人民都要……发挥只争朝夕的奋斗精神,共同投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事业”[3]37。因此,在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前,我们的发展不能低速徘徊。只有树立只争朝夕的忧患意识,抓住机遇、寻找新的增长点,掌控发展的节奏,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再次,要掌握群众的承受度。在改革的进程中,我们需要保持社会主义正确方向,必须考虑人民的可接受程度,不需要也不能进行前苏联的那种失败的所谓休克疗法。中国的改革是“走一半、看一步”渐进式的积极而又稳妥的改革。“摸着石子过河”,就是这种改革模式特征的形象表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摸着石头过河就是摸规律”[5]68。只有掌握规律,改革才能取得扎扎实实效果。违背规律,贸然推进改革老百姓就会承受不起。我们全面深化改革过程,关键的一条,就是要充分听取群众心声,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对此,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遇到关系复杂、难以权衡的利益问题,要认真想一想群众实际情况怎样?群众到底在期待什么?群众利益如何保障?群众对我们的改革是否满意?”[2]4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结合点”[2]36。这就揭示了科学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关键。
(一)“改善人民生活”,是牢牢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的必然要求
当前,中国改革进入攻坚阶段,改革是中国发展的最大红利,但如果改革“红利”没能体现在民生的改善方面,就难以获得民众的支持,就必然丧失改革的动力。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36,“对党和人民事业有利的,对最广大人民有利的,……该改的就要坚定不移改”[5]107。换言之,改革必须坚持人民利益至上的价值导向,着眼于改善人民生活来推动全面改革。
(二)“改善人民生活”,是推动当代中国发展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我们实现了工作重心的转移,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实践过程中,我们也付出了“见物不见人”的发展代价。具体表现就是经济增长方式粗放,政绩观扭曲,片面追求GDP增长,主要靠“物”的方式来推动经济增长,造成生态环境恶化,可持续发展能力降低。发展是硬道理,但如果发展没能体现甚至违背人民的需求,那就不是“硬道理”,而是“没道理”了。
因此,我们在强调发展重要性的时候,不要忘记发展所要实现的目标。这一目标是什么呢?习近平总书记以平实的语言作出了回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91。人民群众是推动发展的真正主体,只有在推动发展中真正实现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切实改善人民生活,才能使发展获得可靠的群众基础。
(三)“改善人民生活”,是实现社会稳定的强大民意基础
如前所述,稳定本身不是目的,而只是促进改革、推动发展的根本前提。我们党之所以反复强调稳定是压倒一切的硬任务,其根本出发点,就是为给发展和改革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如果改革和发展只是许下美丽诺言,却没有给人们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那改革就不可持续,发展就无从谈起,稳定就失去群众基础。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和矛盾多发期,只有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切实改善人民生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从深层次上消除不稳定的因素,实现社会和谐。
[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3]习近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4]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5]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6]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出版联合集团、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任芃朴
D616
A
1009-0169(2016)08-0014-03
本文为湖南省哲学社科基金项目“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实质:重建当代中国人精神世界研究”(15YBA370)的阶段性成果。
杨振闻(1970-),男,湖南宁乡人,中共湖南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副主任、教授、哲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价值哲学研究;陈姝燕(1984-),女,辽宁建平人,中共湖南省委党校研究生部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