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保忠
(解放军西安政治学院 马克思主义理论系,西安 710068)
论“四个全面”战略的核心内涵及其重大价值
李保忠
(解放军西安政治学院 马克思主义理论系,西安 710068)
“四个全面”战略中的每一个“全面”都有一个逐步提出、日益明晰的过程,这是经历了一段较长时间的酝酿、丰富和完善的过程,都有其核心内涵。“四个全面” 战略布局形成有其特定的历史条件和时代背景,它是从我国发展的现实需要中得出来的,是从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中得出来的,也是为推动解决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有重大现实与历史价值: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角度看,“四个全面”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新飞跃;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角度看,“四个全面”使我们找到了实现中国梦的战略抓手;从党和国家治理的角度看,“四个全面”开创了新形势下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全新布局;从国际社会贡献的角度看,“四个全面”为推动世界治理变革提供了中国经验。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为标志,当今中国进入了全面发展的时代,进入了全面转型的时代,进入了全面治理的时代,它必将在实现中国梦的征途中发挥其独特的指导作用。
新飞跃;战略抓手;全新布局;中国经验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从执政党治国理政的大局出发,提出并形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即“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思想。“四个全面”一经提出,便在党内外、国内外引起了广泛关注,成为一个重要的政治话语,也成为目前学术界、理论界研究的重要课题。
“四个全面” 战略布局不是在短时期内突然完成的,它的提出和形成,经历了一段较长时间的酝酿、丰富和完善的过程。
(一)“四个全面”中的每一个“全面”都有一个逐步提出、日益明晰的过程
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问题。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邓小平同志就提出了“小康之家”的设想。2002年,十六大提出“要在21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2007年,十七大要求“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2012年,十八大将“建设”改成“建成”,进一步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由此可以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概括如下:涉及领域更加全面,涵盖五位一体总布局;覆盖人群更加全面,惠及十几亿人口;发展要求更加全面,瞄准经济、社会和人的素质全面提升;坐标定位更加清晰,到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目标,这是民族复兴的重要里程碑。
2.全面深化改革问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的改革开放不断发展。2012年的十八大,进一步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就全面深化改革的若干问题作出重要决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描绘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蓝图、新愿景、新目标。习近平总书记说,这“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又一次总部署、总动员”。由此可以把全面深化改革内涵概括如下: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范围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体制,以及国防和军队建设改革、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原则要求是向纵深推进,解决深层次矛盾问题,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与协同性。
3.全面依法治国问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不断加强。1997年,十五大把依法治国提到治国方略的高度,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2012年,十八大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要求。2014年10月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在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把法治建设作为中央全会的专门议题,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做出了全面的战略部署。由此可以把全面依法治国的内涵概括如下: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工作布局是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重点任务是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和队伍建设。
4.全面从严治党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不断对党的建设作出部署。1985年11月24日,中共中央整党工作委员会发出《关于农村整党工作部署的通知》,提出“要从严治党,坚决反对那种讲面子不讲真理,讲人情不讲原则,讲派性不惜牺牲党性的腐朽作风”。这是中央文件中首次明确提出“从严治党”的概念。1987年党的十三大后,“从严治党”开始在党的文献中大量使用。十三大报告本身也用了“从严治党”的概念。1994年,十四届四中全会提出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2002年的十六大和2007年的十七大,都提出了党的建设的基本格局。2009年,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重要命题和任务。2012年,十八大要求,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并再次强调要从严治党。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进一步提出全面推进从严治党的要求,并对全面推进从严治党进行了部署。现在,又直接使用了“全面从严治党”的表述。由此可以把全面从严治党的内涵概括如下:核心问题是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重点是从严治吏、正风反腐、严明党纪,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方法是落实从严治党责任,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发挥人民监督作用;目标是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二)在每一个“全面”的基础上进行重要整合,明确提出了“四个全面”的概念定位
在逐个强调每一个“全面”的基础上,2014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治国理政大思路的高度,进一步对“四个全面”进行重要整合,明确提出了“四个全面”的概念,使这“四个全面”成为一个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当然,作为一个整体概念的使用,也经历了一个过程。从现在公布的材料来看,在起草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过程中,中央对于文件的一个重要考虑,就是要“体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三个全面’的逻辑联系”。2014年8月,在就《中共中央全面推行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听取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领导人和无党派人士意见和建议时,习近平总书记明确阐述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的关系,提出文件要把握好这“三个全面”的逻辑联系。在十八届四中全会上,在对《决定》作说明时,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说明了“体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三个全面’的逻辑联系”的指导思想。2014年11月,在福建考察调研时,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列举了“三个全面”,要求“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程”。
2014年12月,在江苏考察调研时,习近平总书记又在“三个全面”后增加了一个“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这是在公开报道中,第一次把“四个全面”并提。由此,“三个全面”进一步上升成了“四个全面”。这“四个全面”意味着什么?怎么定位?2015年2月2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肯定“四个全面”是“战略布局”,并且第一次用“战略布局”这个词来概括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总体框架,这说明这“四个全面”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2015年2月11日,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同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代表共迎新春时强调,要着力服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他明确指出,“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是从我国发展的现实需要中得出来的,从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中得出来的,也是为推动解决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这段论述是理解“四个全面”提出时代背景的重要依据。
(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从我国发展现实需要中得出来的
我国现阶段发展的现实究竟到什么地步,有什么需要?我觉得至少有这样几个问题需要思考:一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了一个关键时刻。我们民族复兴在21世纪中叶以前,主要就是两大标志,第一大标志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按照我们的时间表,也就是五年多了。2015年是“十二五”规划实现的最后一年,国家已经制订“十三五”规划。“十三五”时期将是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后5年。完成这个任务是国家未来所有任务中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二是改革开放到了一个新的重要关头。改革到了深水区、关键期。怎样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怎样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怎样系统、协调推进改革?这些问题必须要解决。三是社会转型到了一个重要阶段。尽管改革开放已经30多年了,但不能说我们已经完成了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转型。这个转型有多种标志,但最根本或者说最集中的标志是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型。四是我们党的发展到了一重要的关节点。中国共产党成立已经95年了,是一个正在向百年迈进的老党、大党。我们拿什么成绩迎接党的百年诞辰呢?一党如何长久执政,在社会主义国家目前还没有出现过经历百年而不衰的执政党,即使在国际社会目前也很难找到,我们党有望成为第一个这样的党。按照党的代表大会五年召开一次的规定,到2022年我们将召开党的20大。党的20次代表大会将是一个重要的历史关节点: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个100年结束,第二个100年开始,它是两个百年的交汇点。要把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带入未来,要把一个什么样的党带进下一个百年,这是习近平总书记思考的战略问题,也是中国梦的核心问题。“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正是基于我国发展的这些现实需要而得来的。
(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从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中得出来的
2012年11月15日,刚刚在党的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的习近平,与其他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讲道:“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坚定不移地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没有良好的发展,没有全面深刻的改革,一句话,没有“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就很难将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落到实处。所以说,“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是从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中得出来的,这是非常实在的结论。
(三)“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为推动解决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而提出来的
从现代化进程的实践看,“四个全面”实际上就是要解决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每一个全面对应的就是一个突出的矛盾。例如,全面建成小康,按联合国的标准,目前我国还有7000多万贫困人口,这意味着在未来的5年多中,每年要减贫人口平均须在1 500万以上,这绝不是一个轻松的任务。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中国面临新的挑战:劳动力成本上升、人口老龄化、资源和环境压力加大等。再如全面深化改革,总书记多次强调,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而深化。中国改革经过30多年,已进入深水区,可以说,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这就要求敢于担当,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针对的、瞄准的、解决的都是矛盾和问题。因此,可以说,“四个全面”实质上就是面向中国问题的战略布局,每一个全面都有明确的、很强的现实问题指向,就是要解决突出矛盾,就是要解决紧要的问题。
对“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价值的认识,可以有不同的角度,本文尝试从以下四个角度去解读。
(一)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角度看,“四个全面”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新飞跃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社会从本质上来讲,是一个全新的社会,是一个全面发展的社会。但怎样全面治理社会主义社会这样全新的社会,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还没有成功的模式和经验。马克思、恩格斯没有遇到这样的实践,他们关于未来社会的原理很多是预测性的。列宁在俄国十月革命后不久就过世了,没来得及深入探索这个问题。苏联在这个问题上进行了探索,取得了一些实践经验,但也犯下了严重错误,没有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党在全国执政后,不断探索这个问题,虽然也发生了严重曲折,但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上积累了丰富经验,取得了重大成果,改革开放以来的进展尤为显著。我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民族团结,同世界上一些地区和国家不断出现乱局形成了鲜明对照。这些说明,我们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总体上是好的,是适应我国国情和发展要求的。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相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比人民群众期待,相比当今世界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相比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我们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方面还有许多不足,有许多亟待改进的地方,还面临着不少突出矛盾和问题。也就是说,怎样发展和治理社会主义社会这样一个全新的社会,无论世界社会主义范围的实践,还是我们自身的经验,这个问题并没有真正解决。其标志有两个:一是迄今为止,没有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了现代化,迈入现代化国家行列。二是迄今为止,没有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拿出一套比较成熟的国家治理体系的方案、理论,而且在国际社会产生比较大的影响。把“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放在这样一个背景下看,放在世界社会主义一百多年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看,其里程碑意义便显示出来了。“四个全面”顺应历史潮流、紧扣时代脉搏,围绕如何发展、如何改革、如何治国、如何管党,深刻阐明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新飞跃,是新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成果。它既是理论创新,也是实践创新,是两者的统一。
(二)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角度看,“四个全面”使我们找到了实现中国梦的战略抓手
中国梦提出后,得到全国人民的高度赞赏,也得到海外华人的广泛共识,成为推动民族伟大复兴的巨大精神力量。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四个全面”的重大战略思想,贯穿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人民立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着眼于人民福祉,通过发展生产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面深化改革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推进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改革就是要让人民有更多的获得感;全面依法治国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着力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承担应尽的义务;全面从严治党顺应广大人民的期盼和意愿,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赢得人民群众拥护和支持作为最根本的标准,筑牢党执政的坚实根基。“四个全面”深刻诠释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充分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立场。
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事业越前进,任务越艰巨,就越需要用“四个全面”这一锐利思想武器开拓创新、攻坚克难。只有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理论自信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勇毅笃行,驰而不息,才能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才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得到最广大人民的衷心拥护,才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坚强领导核心,才能续写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可以说,“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使中国梦的实现有了更加清晰的路线图、施工图,使我们更好地找到了战略抓手。针对这一点,有些外国学者观察问题的视角值得我们注意。例如,英国伦敦经济与商业政策署原署长罗思义就指出,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四个全面”在西方观察家中引起了广泛兴趣。原因显而易见,“四个全面”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它表明中国梦不只是停留在设想中,而必将逐步成为现实。中国梦符合中国和全人类的共同利益。中国拥有全世界1/5的人口,这决定了中国不可能是一个普通国家,即使中国百姓普通的梦想,也会给世界带来非同一般的影响。尤其是实现第一个“全面”,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这意味着中国接近甚至会迈进高收入经济体行列。这不仅会让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还会给世界带来更多机遇,影响世界发展进程。中国人口超过美国、欧盟和日本人口的总和,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味着世界上生活在高收入经济体的人口将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是中国,也是人类社会向前迈出的一大步。所以,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对于实现中国梦具有重大意义,而且是向实现“人类梦”迈出的至关重要的一步。
(三)从党和国家治理的角度看,“四个全面”开创了新形势下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全新布局
治国理政是执政水平的集中表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包括改革开放以来在这方面我们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治国理政需要有大视野、大思路、大战略。尤其是在某些重要的历史节点上,有没有一个科学的治国理政的大思路至关紧要。思路错了,就会把国家领错方向;思路有毛病,也会产生很多消极影响;而思路正确,就能够把国家引向兴旺发达的未来。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党和国家伟大的历史转折,随之改革开放的潮流蓬勃兴起,使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中国社会主义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992年春,邓小平同志发表南方谈话,确认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从而为改革开放打开了广阔的空间。所有这些都证明,关键时刻能不能把国家引向正确方向,是治国理政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经验的积累也需要一个过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都上了大的台阶,但同时也遇到许多发展中的新问题,面临着许多新考验,诸如经济总量领先下的人均落后,先富起来之后的共富挑战,资源环境约束下的转变压力,创新能力与发展需求脱节,国内外安全风险叠加交织,治理现代化目标任重道远,等等。这些问题不解决或解决得不好,必然会影响民族复兴的伟大进程。“四个全面” 第一次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定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第一次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确定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第一次将全面依法治国,论述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姊妹篇”,形成“鸟之两翼、车之双轮”;第一次将全面从严治党标定为路径,要求“增强从严治党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实效性”,锻造我们事业更加坚强的领导核心。这些大都具有开局的性质,是从不同角度回答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如何执政、如何治国、如何引领国家走向未来的问题。“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正是中国“发展起来以后”,怎样更好地治国理政的一种全新布局,是更加注重发展和治理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必然选择。
(四)从国际社会贡献的角度看,“四个全面”为推动世界治理变革提供了中国经验
现有的国际经济政治秩序是二战后以美英为主要代表的发达国家,按照当时的实力、以有利于发达国家的利益而建立起来的,有许多不公正、不合理的地方,发展中国家多年来一直想改变这种状况并为此不懈地努力着、奋斗着。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当然有自己的责任,也应该在这方面做出贡献,这也是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希望,所以当年广大发展中国家把中国抬进联合国,就是这种希望的表达。几十年来,我们也做了不少工作,起了不少作用。但要真正发挥更大的作用,长期以来,我们受到两个因素的制约:一是总体国力没上去,在世界经济份额中占比例小,没有多少话语权。二是我们自己不稳定、本身社会治理缺少成熟的经验,拿不出多少像样的、被国际社会认可的理论。这个局面到21世纪第二个十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之后有了很大改观:一是到2013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一贸易大国,经济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实力上来了。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有很强的创新能力和担当精神,特别是十八大以来治国理政的实践,尤其是一带一路的提出、亚投行的建立以及一系列新政的出台,令世人刮目相看。
1.一带一路和亚投行的提出和建立,是一个大手笔、大棋盘、大格局,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经济外交中的一个成功运作、成功体现。2015年3月28日,随着《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发布,“一带一路”建设进入新阶段。“一带一路”建设,标志中国开创了全球合作发展新局面。正如有学者指出的,“一带一路”是区域的,也是全球的。区域视野下的“一带一路”沿承丝绸之路的历史路线,重点在于加强亚欧非三大洲合作;全球视野下的“一带一路”则有三层含义:第一,通过合作促进沿线地区和平稳定,直接对世界和平做出贡献;第二,在全球化背景下,各经济体的利益息息相通、密切相关,“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经济繁荣会带动其他地区的经济增长和人民福利的提升;第三,它搭建的是一个开放包容性的合作框架和平台,并不局限于丝绸之路的历史路线,其他国家只要愿意参与,中国都持欢迎态度。
2.“一带一路”合作框架体系完备、重点突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区域合作中最为关键的几个要点,“五通”为打造共同体提供了必需的硬件、软件、情感三大要素,并且定位准确、互为补充:政策沟通为国家之间的合作提供前提与保障;道路等基础设施联通是合作的优先领域和很好的切入点;贸易畅通是重点内容,是互利共赢的载体和路径;资金融通是重要支撑,是配置资源的重要工具;民心相通是社会根基,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良好氛围。《流量经济新论》一书的作者孙希有认为,“一带一路”思维是经济流动性发展的元叙事战略,也是人类主义发展的元叙事战略,具有典型的人类主义思想意识,是具有人类主义共同发展观的新概念。
3.对于亚投行来说,直到2015年初,谁能想到它的创始会员国会达到令人吃惊的57个,而且这些国家包含了亚、欧、非、拉美和大洋州除美国和日本以外的所有的主要国家。仅从形式上来看,亚投行使得中国的国际号召力更让世人吃惊,它孤立了敌视中国的美国和日本,让很多中国人感到扬眉吐气。亚投行是中国在美国主导的世界银行和日本主导的亚洲开发银行之外另起炉灶,在国际金融市场上有了一席立足之地,取得了一定的话语权。实际上,亚投行的政治意义和经济意义远非如此。亚投行的成立标志着新一届中央开始从被动应付国际形势变化转变为主动出击主导国际形势,已初步显示出习近平治国安邦的雄才大略。一带一路、亚投行的成功运作,说到底是新形势下中国构建“世界命运共同体”、“亚洲命运共同体”,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蠃”旗帜的胜利,是坚持“共建、共享、共赢”准则的胜利,是倡导“亲诚惠容”的外交理念的胜利。而所有这一切的背后,是新形势下中国价值观的彰显。正如有学者强调的,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构想符合人类主义发展的最终目标。可以说,在当今世界,只有这种价值观超越地域、超越国界、超越意识形态,把人类的生存和幸福作为发展的目标,因而具有真正的普适性。它展现的是历经五千年文明积淀的中国所特有的博大、包容的胸襟和智慧,反映了当前国际社会发展的趋势,这与西方弱肉强食式、霸道式的、损人利己式的理念和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而受到广泛赞誉和认同。所以说“四个全面”战略,是我们在当前国际形势下为推动世界治理变革提供的一种经验、一种方案,对于仍处在国际金融危机后深度调整期的当代世界,具有重大价值和意义。现在真的到了需要世界睁眼看中国的时候了。正因如此,国际上一些有识之士对“四个全面”战略给予了很高评价。如澳大利亚创新金融研究院院长郭生祥指出,中国领导人推进的改革综合起来有如下特点:一是系统、全面、深刻;二是专业,把中国实际与国际经验,西方经济学与中国特色的经济学结合得较好、较专业。他强调,中国改革实践堪称一部“改革教科书”。可以说,中国改革在各国改革实践中,无愧为个中翘楚。“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无论在站位、视野,还是方式、方法,都是中兴时代的大手笔,有骨有架、有血有肉,可谓高瞻远瞩。
总之,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为标志,当今中国进入了全面发展的时代,进入了全面转型的时代,进入了全面治理的时代。通过实施“四个全面”战略,要达到四个重建:即重建秩序(包括国内经济、社会等秩序。也包括新的国际经济秩序、政治秩序)、重建道德(包括纠正精神道德领域中的一些乱象,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建生态(包括自然环境生态和国内政治生态)、重建信心(包括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最后指向一个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同时,从“四个全面” 战略布局形成过程、核心内涵及重大价值看,它既是对改革开放几十年实践经验的全面总结,也是对几代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执政智慧的继承和发展,更是新的中央领导集体面对新形势、解决新问题、实现新目标的理论与实践的伟大创新,“四个全面” 战略布局必将在实现中国梦的征途中发挥它独特的历史作用。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习近平关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
〔责任编辑:崔家善〕
On the Core Connotation of the “Four Comprehensive”Strategy and Its Significant Value
Li Baozhong
(DepartmentofMarxisttheory,People'sLiberationArmyXi'anPoliticsInstitute,Xi'an710068)
there is a gradual process and an increasingly clear process for "every" comprehensive "in “four comprehensive” strategy, which has experienced a longer brewing, enriching and improving process, and it has its core meaning. The formation of "Four comprehensive" strategic layout has its specific historical conditions and historical background, and it is out of the real need of development process in our country, and of our eagerness of the people , as well as promote the settlement of outstanding contradictions and problems we faced. “Four comprehensive” strategic layout has great practical and historical valu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theory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four comprehensive” is a new leap in the combination of Marxism with the reality of contemporary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four comprehensive" enable us to find out a starting point in strategy to realize the Chinese drea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party and state governance, the“four comprehensive” creates a new layout in the new situation of our party for governing the count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ontribution to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four comprehensive” promotes world governance changes by providing Chinese experience. Putting forward the "four comprehensive" strategic layout marked today's China entered the era of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entered the era of comprehensive restructuring, entered the era of comprehensive governance, and it will play a guiding role in the realization of its unique Chinese dream journey.
a new leap; strategic starting point; the new layout; Chinese experience
2016-07-10
李保忠(1954-),男,河南汤阴人,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D61
A
1000-8284(2016)08-003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