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问题导向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构建

2016-02-10 15:59:37韩喜平
知与行 2016年8期
关键词:社会科学哲学马克思主义

韩喜平

(吉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长春 130012)



以问题导向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构建

韩喜平

(吉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长春 130012)

理论创新只能从问题开始,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论创新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哲学社会科学之所以能够为人类实践提供思想和理论指导正是源于哲学社会科学的实践来源与问题导向,问题导向是哲学社会科学重大理论创新一般特征。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品格,不仅致力于科学的解释世界,而且致力于积极改变世界。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初就有一种基于问题进行理论创新的自觉,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是在不断破解中国革命、建设和发展问题的过程中渐进积累和形成的,坚持问题导向是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基本经验。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具有问题担当精神,强烈的问题意识,中国知识分子自古以来就具有强烈的问题担当意识和社会责任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路上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更应继承这一宝贵的问题担当传统,要以重大问题为导向,集中解决人民群众紧迫关心的、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重大现实问题,要统筹兼顾问题的理论性与实践性。牢牢把握理论与实践互动的基本规律,坚持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在破解重大问题过程中建构起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

问题导向;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论创新只能从问题开始”[1]。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论创新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品格。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建构自然更应该坚持问题导向。

一、问题导向是哲学社会科学重大理论创新一般特征

理论来源于实践,理论脱离实践就会出丑。哲学社会科学不是简单抽象的、空洞无物的话语逻辑和话语体系,而是深深根植于人民群众的伟大社会实践过程中。实践、问题、理论从来相伴而生,人类实践的过程就是问题持续丛生、理论不断发展以及问题不断解决的过程。问题是理论生长点,实践中生成的问题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和繁荣的重要现实素材,为解决实践中问题提供理论需要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现实逻辑起点。实践中的问题的丰富性、重大性和复杂性有助于理论的建构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之所以能够为人类实践提供思想和理论指导正是源于哲学社会科学的实践来源与问题导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之所以具有旺盛生命力,与其着眼于最大多数人的现实问题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人类任一时期、任一国家和地区哲学社会科学的生成和发展都是当期实践以及实践过程中问题的反映。而解释以及解决实践中问题的能力是哲学社会科学生命张力彰显的重要尺度和标杆。当前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建构必然建立在中国改革、转型的实践基础之上,观照并着眼于中国发展过程中的现实问题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必由路径。

问题是哲学社会科学建构的重要动力来源。马克思指出:“主要的可能不是答案,而是问题”,恩格斯指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院推向前进”[2]。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有两大动力来源,一个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主观能动上的共同劳动,另一个是实践发展过程中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共同劳动主要围绕着重大现实问题的阐释和解决而推进。问题是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内在原动力,问题性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动力属性。人类实践的发展以实践过程中问题的解决为前提,破解横亘在实践中的问题依赖于理论的生成和创新。历史表明,人类社会实践中重大问题凸显、重大问题爆发时期往往是重大理论生成、创新和发展时期,也是哲学社会科学建构的重要机遇期。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文艺复兴、资产阶级革命等人类社会大转型阶段都是理论大发展、思想大解放、哲学社会科学大繁荣时期。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在列举柏拉图的《理想国》、西蒙·库兹涅茨的《各国的经济增长》等著作后指出“这些著作都是时代的产物,都是思考和研究当时当地社会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结果”[1]。并且强调指出“世界上伟大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都是在回答和解决人与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中创造出来的”[1],“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将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1]。

二、坚持问题导向是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基本经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不仅致力于科学的解释世界,而且致力于积极改变世界。”[1]19世纪30—40年代,欧洲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同时,内在矛盾不断暴露,由此接连爆发工人阶级反对资本主义制度,探求人类社会新的制度和未来美好生活需要理论界做出回答。这一时期,资本主义经济已发展到机器大工业时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西欧先进国家占了统治地位,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所有制之间的矛盾日益暴露,在个别企业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的无政府状态,生产的无限扩大和劳动人民购买力相对缩小的矛盾下,资本主义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频繁性的爆发,工业无产阶级日益壮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无产阶级革命亟须有自己的经济理论作为思想武器。马克思站在工人阶级的立场,在继承与批判德国古典哲学、英国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的基础上,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进行了深刻批判,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社会发展形态和发展前景等问题经过思考,逐步形成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利用科学的方法,深刻剖析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认清资本主义的本质,科学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联系及其发展趋势,为欧洲工人运动和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哲学基础和理论指导。强烈的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是其固有品质。

列宁主义同样是针对解决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的过程中,出现的新现象、新问题而提出的,比如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统治社会的情况越来越严重、垄断资产阶级争夺和瓜分世界的形势日益激烈等。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引发了系列的政治、军事、经济问题,而且严重波及俄国。解决这些问题首先就要找到问题的根源,列宁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写下了《帝国主义论》全面透彻地分析帝国主义的矛盾、特征与本质,揭示了帝国主义产生、发展和必然灭亡的规律,把马克思主义的经济理论、社会主义理论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开拓了无产阶级取得革命胜利的新途径,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俄国十月革命取得了胜利。

“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正是应中国需要而产生的,是共产党人在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问题中形成与完善的。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初就有一种基于问题进行理论创新的自觉,就以“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为己任,致力于解决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压迫和奴役人民的历史课题,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解决问题,在指导中国实践中不断开拓自身创新发展的新境界。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并及时总结井冈山斗争的经验,相继写了一系列阐述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抗日战争时期,党面临的环境的复杂性、矛盾的多样性、斗争的艰巨性更为突出,为共产党人在伟大的斗争中处理矛盾、积累经验、创新理论提供了实践基础。1938年10月,在中国共产党的六届六中全会扩大会议上,毛泽东在《论新阶段》的报告中深刻指出:“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所谓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就是通过民族形式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斗争中去,而不是抽象地应用它。成为伟大中华民族之一部分而与这个民族血肉相连的共产党员,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4]通过总结中国革命战争规律,阐述了人民战争的思想,形成了完备的军事理论,总结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丰富经验,形成了一套策略方针和策略原则,发展了统一战线理论,论证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纲领,形成了完备的新民主主义理论,完善和发展了党的思想建设理论,这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的成果——毛泽东思想走向成熟。

新中国成立后,党又面临着生活、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一系列问题。总体来说就是“能不能保卫住人民胜利的成果,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能不能战胜严重的经济困难,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能不能巩固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能不能经受住执政的考验,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和艰苦奋斗的作风”的四大问题,毛泽东把当时的情况概括为三句话:“有困难,有办法,有希望。”[5]针对这些问题,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用敏锐战略眼光和高超的领导智慧,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面对问题迎难而上,在解决问题中不断总结经验,进行理论创新,先后发表了《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论人民民主专政》《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论十大关系》《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总结讲话》《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等重要讲话和经典著作,回答和解决了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的总任务问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党的建设和统一战线思想等,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已经成为一个完备而成熟的思想体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一步探索和改革开放的实践做了理论上的充足准备。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面临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等一系列问题,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理论上展开了真理标准大讨论,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强调“我们坚信马克思主义,但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只有结合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才是我们所需要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6]。“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7],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水平。邓小平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形成了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方面比较完备的科学理论体系,开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后,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国际国内环境空前复杂。同时,国内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以江泽民为领导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需要吸取苏共解体的教训,加强自身建设,才能不断提高执政水平和领导水平,准确把握世界发展的新潮流、新趋势,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化解风险,进一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明确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文化制度,开创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成功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21世纪。进入新世纪,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的领导集体,在实践发展中同样注重理论创新的重要性,形成了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创新理论是为了解决我国的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问题而形成的,是为了适应新的发展要求而提出来的。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已经对实现中国梦进程中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有清晰的分析和认识。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经过艰苦奋斗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中国共产党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所肩负任务的艰巨性和繁重性世所罕见,在改革发展稳定中所面临矛盾和问题的规模和复杂性世所罕见,在前进中所面对的困难和风险也世所罕见。”[8]习近平总书记在把握“三个没有变” 和“三个世所罕见”基本国情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三个前所未有”的时代坐标,强调“我们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前所未有地具有实现这个目标的能力和信心,但前进道路绝不会一帆风顺”[9]。鉴于这样的现实考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要走下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要干下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要写下去。在总结历史经验、解决发展问题、回应国际关切中逐渐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历史与现实的交集、国内与国际的联系上,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提升到新的高度,是党治国理政方略的又一次与时俱进,体现了强烈的问题意识、问题自觉和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精华和最新成果。

三、破解问题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基本路径

问题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构的重要现实素材和集中解决对象。发现、研究和解决问题,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发展和建设的需要。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在不断破解问题的过程中建构、发展和演化的。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以重大问题为导向,集中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重大现实问题。问题是时代声音,重大问题是时代的最强音。重大问题或重大矛盾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全局性影响。众多小的问题都是由大问题衍生出来的,其存在的基础是大问题,重大问题解决了,小问题就失去了其赖以依存的土壤,自然土崩瓦解。古人说,“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相反,如果一味地盯着小问题不放,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仅不利于问题的根本解决,还会延误问题解决的最佳时机,加重问题的负外部性效应,提高问题解决和治理的成本,甚至陷入积重难返的灾难性陷阱。中国经济发展与资源生态环境的矛盾就是典型代表。所以,党的十八大以来把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执政纲领地位,接续提出美丽中国、美丽乡村、绿色发展等一系列重要理念,这些为解决重大问题而生成的理念、思想和理论就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内容。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构应立足于这些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结构性、累积性重大问题,着力解决我国发展过程中亟须的理论和亟待解决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尤其是对于环境污染、贫富分化、医疗卫生、食品药品、教育体育、社会保障、住房就业等民生领域的重大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关注和解决,可以说,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中国的社会发展还是依然要认清和遵循这个现实。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统筹兼顾问题的理论性与实践性。中国改革发展转型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有些属于理论上的问题,有些属于实践上的问题。理论性的问题是根本问题,理论问题不彻底解决,实践上的问题就不能根本根除。实践上问题的解决既依赖于理论上的彻底,同时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推进理论的发展。理论上的问题,比如,我们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一直是人民的国家,结果却出现了民生问题。在传统理论中,私有制是两极分化的根源,而我们现在公有制经济内部也发生了严重的不平等现象,这些问题需要学术界予以理论上的深刻阐释。实践上的问题,比如,如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如何适应和引领新常态推动经济持续发展,如何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如何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需要理论界给出战略性前瞻性方案;再比如,“如何进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如何创新驱动型发展战略”“如何让农民分享现代化成果”等一系列问题,需要理论界拿出清晰合理具体的对策和建议。这些理论和实践上问题的解决过程就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构的过程。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牢牢把握问题的主流和主要方面。问题也分为主流问题和支流问题,问题也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正确把握问题的主流和支流,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对于问题的有效解决具有决定性、根本性的意义和价值。理论上,问题是无限的,但主流的、核心的问题是有限的。把握主流的、核心的问题的关键是理清问题生发的源头,抓住问题的根本,整体把握问题之间的关联性、内在逻辑性以及问题的层次性,动态掌控和驾驭问题的发展趋势。

四、坚持问题导向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基本精神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具有问题担当精神。发展永无止境,问题永无止境,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建构和发展永无止境。中国知识分子自古以来就具有强烈的问题担当意识和社会责任精神。无论是孔子“天下有道”的社会责任,还是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济世情怀,都集中表达了学者直面问题、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当下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更应继承这一宝贵的问题担当传统,深入研究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深入探究解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深入研究党的建设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把服务党和国家科学决策,解决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为研究的根本旨趣,充分发挥“思想库”“智囊库”的作用,在服务社会、实现自身价值过程中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构建。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牢固树立强烈的问题意识。意识是行动的先导,问题意识是问题破解的前提条件,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牢固树立问题意识才能及时发现问题,站在问题发展的最前沿,把握住问题发展的时代脉搏;才能准确把握问题发展趋势,凝聚问题共识,汇集问题解决的群众合力,进而更好的解决问题,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构建提供更多、更好的实践素材。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牢固树立问题思维。恩格斯指出,“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顶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思维决定出路,问题思维是解决问题的钥匙。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打破陈旧、教条、固化、腐朽的思维方式和思维模式,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推进问题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养成,并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从而使我们的思维与时俱进地适应问题发展和变化的需要,适应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构建的需要。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端正问题态度。问题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属于历史范畴。问题是发展着的问题,新的问题产生根植于旧的问题的解决,人类社会发展中的核心问题一定建立在新旧问题更迭的连续性上。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既要看到问题的有限性,又要看到问题的无限性;既要看到问题的阶段性,又要看到问题的长期性;既要看到问题的静态性,又要看到问题的发展性;既要看到问题的相对独立性,又要看到问题的关联复杂性;既要发挥解决问题的主观能动性,又要遵循问题运行的客观规律性。要处理好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坚持理想不动摇、认清现实不盲目,在理想和现实间不徘徊。

理论是实践着的理论,实践是需要理论的实践,“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不断在实践和理论上进行探索、用发展着的理论指导发展着的实践”。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应牢牢把握理论与实践互动的基本规律,坚持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在破解重大问题过程中建构起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

[1]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02).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05.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

[4]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658-659.

[5]毛泽东文集(第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6]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13.

[7]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

[8]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2012-11-08.

[9]习近平.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关于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EB/OL].人民网,人民日报,2014-07-14.

〔责任编辑:张毫〕

2016-07-11

韩喜平(1965-),男,内蒙古乌拉特前旗人,经济学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

C01

A

1000-8284(2016)08-0005-05

猜你喜欢
社会科学哲学马克思主义
《云南社会科学》征稿征订启事
《河北农业大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喜报
菱的哲学
文苑(2020年6期)2020-06-22 08:41:58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当代陕西(2019年11期)2019-06-24 03:40:16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当代陕西(2019年10期)2019-06-03 10:12:38
认真看书学习 弄通马克思主义
少先队活动(2018年9期)2018-12-29 12:18:44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中国卫生(2016年11期)2016-11-12 13:29:12
数学在社会科学中的应用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天津人大(2015年9期)2015-11-24 03:26:32
社会科学总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