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王 婷
“金叶子”鼓胀烟农钱袋子
文丨王 婷
走进天平村,集中连片的烟田里,三五成群的烟农正在采收烟叶,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从公路边延伸到山脚下;在蜿蜒盘旋的道路上,一辆辆满载烟叶的微型农用拖拉机不停的来回穿梭,烟农们挂满汗水的脸上也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早就听说绥阳县黄杨镇天平村是唯一连年被评为“烟叶第一村”的种烟大村,究竟是何原因使“她”如此出名,是土质,是环境,还是人勤?带着各种疑问,近日,笔者走进该村进行了实地探访。
走进天平村,集中连片的烟田里,三五成群的烟农正在采收烟叶,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从公路边延伸到山脚下;在蜿蜒盘旋的道路上,一辆辆满载烟叶的微型农用拖拉机不停的来回穿梭,烟农们挂满汗水的脸上也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我家今年种了150亩烤烟,现在种烤烟价格好,政府还有补贴,光烤烟收入就有50多万元,比种玉米好多了。我们之前都在外打工,在外搞建筑,每天起早摸黑的,每个月两人加起来也才一万多点,比起种烤烟悬殊还是太远了。不过这一切都得归功于我们的余主任啊。”一边向笔者算收入账,一边采收着烟叶的烤烟大户张小华乐呵呵地对笔者说。
“余兴忠主任是我们村的村委会主任,种烟能手,还是带领大家伙致富的引路人。这会儿不是在烟地里看烟叶长势,就是在烤房看烘烟情况。”来到村办公室,值班人员杨元江这样告诉笔者。兜了几个圈圈,果不其然,见到余主任时,他正在村里烟叶烤房与几位烟农讨论着今年烤烟的收成情况。
天平村地处偏僻,交通不便,十多年前,这里的老百姓住泥瓦房子,守着金土地,过着苦日子。面对这样的困境,余兴忠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深知要想富、走新路这个道理。他四处收集信息,多次实地考察,最终看中了烤烟这个被誉为“黄金产业”的项目。之前村里也有烤烟产业,由于穷,经济条件差,修不起烤房,又害怕承担风险,几乎每家的烤烟种植都是零零散散。
余兴忠是一名党员,曾经的他每天都在思考着怎么样才能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带领周围的群众脱贫致富。为了探寻致富路子,他养过猪、牛、羊等,但是因为养殖这类牲畜周期长、见效慢,而且价格不稳定,风险较高。几经挫折的他在看到大批年轻人外出务工,撂荒了家里的土地时,他因地制宜开始带领着群众开始种植烤烟。
2009年开始,余兴忠租用周边土地规模种植烤烟,在那时,烤烟价格虽然不高,但种烤烟比种粮食要划算得多,每年的纯收入都在四五万元左右。几年下来,他靠种植烤烟率先走上致富路,村民们看到种烟能脱贫致富,也纷纷种起了烤烟。由于群众不懂怎么种烟,他便时常上门给他们讲烤烟的育苗技术、移栽技巧、田间管理方法等,在烘烤期间,又时常登门帮助大家“观火”,他手把手传授烘烤技术,怎样分级扎把。作为村主任,余兴忠不仅把工作做好,还自己带头把烟种好,还主动向乡亲们宣传烟叶生产政策,毫无保留地传授烟叶种植技术。
2013年,余兴忠开始担任天平村村主任。他说:“作为村委会主任,只为群众解决难题是不够的,最重要的是带领群众致富,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俗话说:“群众看党员、党员看支部。”自从当上村干部,怎样走新路,怎样奔小康,在种植烤烟上,他开始有了个大胆的想法,那就是做好做精烟叶这篇文章。说干就干,他带领村“村支两委”一班人,决定把烟叶作为村里的支柱产业来发展,并发动党员干部带头种烟,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通过“带、扶、帮、包”四字工作法,实现烟叶产业从有到大,由大到精。
村组干部带。为坚定群众发展烟叶的信心,2009年他率先流转土地180亩,开始规模化种植烟叶。由于他重视科技,强化精细管理,当年烟叶就实现了大丰收,使群众真真切切地看到种烟致富的希望。眼下,全村党员人均种植烟叶5亩以上,村班子成员中,种烟面积最少的也有10多亩,一批观望等靠的农户逐渐成为铁杆烟农。聘请技术员扶。村支部从种烟大户和技术能手中选聘5名烟叶技术员,每月给予200元的补贴,为全村烟农提供全方位技术指导,解除不懂技术和新加入烟农的后顾之忧。合作社帮。村以支部为核心,组建了宏润烟叶合作社,下设机耕、育苗、植保、烘烤、挑拣分级、劳务输出6个分队。从机耕供苗到烘烤分级全程配套服务,极大减轻了烟农劳动强度。党员干部包。由村组党员干部分包弱户,提供技术指导等服务,保证每亩收入不低于3000元。
今年该村种植烟叶2200余亩,几乎占全村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一,预计年收入100多万元。“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走在通往天平村烟基道上,余兴忠信心满满地说。他保守地给大家伙算了一笔账,一亩产350斤干烟,按一斤15元价格算,那就是5000多元,除去种子、育苗、劳务等各种支出,净收入3000元应该不是问题。别说脱贫了,小康都是很有盼头的。正是有余兴忠这样一位“领头羊”,天平村连续三年被评为五好党支部、创业富村、黄杨镇“烤烟第一村”,他本人也连续三年被评为镇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