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华裔老人为何成自杀高危群体
美国一项针对华裔老人心理忧郁与自杀问题的调查显示,每百名华裔老人就有15人有自杀念头。2007年迄今,纽约地区至少已发生十多起华裔老人自杀案件,其中有70%的自杀者生前深受忧郁、空虚困扰。
在中国传统社会里,三代同堂、四代同堂、儿孙绕膝,是人们心目中的美满家庭、幸福生活的模式,令人羡慕。
如今,这随着中国移民家庭数量的不断增加,这种模式有了“升级版”——子女在美国扎根,许多华裔老人便远渡重洋来到被誉为是“养老天堂”的美国与儿女团聚,共享天伦之乐。本该是令人艳羡的幸福生活,现实与梦想的距离却常常令这些来到陌生国度生活的老人猝不及防……
周奶奶老伴早年过世了,10年前由女儿申请移民来到美国。
性格强势的周奶奶对女儿家的大小事情都要操心,看不惯就唠唠叨叨。而女儿简妮是一名小学教师,很早在外求学,成家立业,早已形成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行事规则,加上也遗传了母亲的性格,两个强势的人碰到一起,矛盾不可避免。家里经常爆发母女俩的争吵声。
每次发生剧烈争吵,周奶奶都会搬出最棘手的一招威胁女儿:“你再这样对我,我就搬出去。”
老是跟母亲争吵,简妮也很烦恼,每次吵到母亲说要搬出去,她就软下来了。想到如果老人出去独自生活,无依无靠,生活会很不方便,自己心里也过不去,周围的朋友也会指责,还是忍了吧。
转眼10年过去了,周奶奶的家庭矛盾始终没有改善,争吵还在继续,母女俩有时好长时间都不说话。最终,周奶奶在周边社区租了一间房子搬了出去。
年迈的老人抛下国内的一切,远度重洋只为一家团聚。对于他们来说,子女就是他们在异国的一切,离开子女就意味着被全世界抛弃,无依无靠。传统的孝道对于此时的周奶奶来说,无疑是插在心上的一把刀。
然而,许多事情却不是我们想的那么简单。研究防止虐待耆老的郑石在接受美国《侨报周刊》的采访时就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他说一位长者经常来老人中心活动,常常向他抱怨女儿不给他买面包吃。他向这位长者的女儿了解此事时才得知,他们不住在华人社区,在曼哈顿上班的女儿下班后在家附近给老人买面包,但老人却认定:“我要吃中国面包店的面包,外国的面包不好吃。”
71岁的华裔老人刘俊惠于今年9月在纽约街头拾荒时不幸被撞毙,全美各地的善心人在得知其遭遇后自发捐款,向其家人表示慰问。美国亚总会将收到善款交给其家人,帮助其家人渡过难关
得知事情经过的他也倍感无奈。他说:“许多华人子女在外边受委屈,如被老板或者同事欺负,心里很气愤,却无处发泄。刚回到家吃饭就听见父母抱怨‘菜咬不动’,像是被火上浇油的子女往往就会说出‘吃不动就不要吃’这样狠毒的话来。”
研究人员发现,在华裔社区中,以家庭为中心的价值观依旧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研究表明,在美华裔家庭中,父母与子女之间存在的文化和隔代的差异,时常导致家庭纠纷,关系进一步恶化,甚至出现家庭虐待等状况。
对此,多数老人觉得很伤心。辛苦养大子女,送出国,还帮他们带孩子,做家务,不但没有回报,反而招致反感、嫌弃,连一点基本的尊敬都没有,心里很苦。
的确,随着时代的变迁,老少两代人的思想观念、生活习俗及价值取向已经两极分化,很难调和。
近年来,美国华裔老年化的趋势明显。
在过去10年中,65岁以上的华裔老人增长比例为55%,远远高于美国老人的15%。但是一般的华裔老人移民美国后想要享受这些服务并非易事。
在法拉盛,大约有60%的华裔老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有些老人无儿无女、单身家庭、身体残疾等;有的则是爱子心切,被儿女“啃”得身无分文。虽然美国也为老人提供各种福利待遇,但很多华裔老人特别是新移民老人却很难申请到。
纽约法拉盛福寿老人中心主任王能表示,年龄超过65岁、没有收入或收入在一定水平之下的低收入者、资产又在一定数额以下的美国公民才能申请生活补助金,而很多老人都因为语言不好而无法成为美国公民。再比如说,有的老人想申请粮食券,但申请者必须要拥有绿卡超过5年。
这些限制造成很多老人申请政府福利受阻,最后不得已之下花钱请律师提供帮助,但结果很多都无疾而终。即使“幸运地”申请到,一个月的生活补助金也仅有400-600美元(1美元约合7元人民币)不等。
数据显示,华人移民耆老平均年收入偏低,仅为7000美元,其中有39%的华裔没有养老金收入。
另外,92%的华裔耆老英语水平有限。英语水平低让很多耆老无法获得房屋补助、养老金、医疗补助等福利,同时也有可能造成孤独的生活环境。
所谓“穷则思变”,没有受到美国政府补贴的很多老人不得不开源节流。
来自广东台山的唐老太住在旧金山唐人街,独居的她现在基本靠社区组织派发的免费食物过日子。她每天四处打听免费食物派发点,只要腿脚听使唤就去排队领食物。
另外,在法拉盛,许多独居的华裔老人迫于生计甚至干起了捡垃圾的活儿。据《广州日报》报道,已年过八旬的华人李老太家住法拉盛,她每天必做的工作就是和老伴儿一起去赌场吃顿免费午餐,顺便赚点小钱,然后再搭乘“发财团巴士”回法拉盛。
“发财团”已成为华裔老人的“另类美国生活”。原来,美国不少赌场为开发客源、增加人气,通过华人旅行社专门招揽华裔客人。为吸引这些年长者,赌场不仅提供接送服务,还提供免费饮料及午餐,并且提供赌资。虽然要忍受往返两三个小时的舟车劳顿,还要花好几个小时“坐班”,但一个月能挣六七百美元现金。
然而,生活上的打击不是最大的问题,心理上的空虚和寂寞才是这些在异国老人的“索命武器”。
99%的华裔老人没有英文基础,很多甚至连ABC都不认识,这严重影响了他们与当地社会的互动。有的华裔老人由于没有可以谈话聊天的对象,经常是几天开不了口。
这些老人离开大半辈子生活的地方,离开大半辈子的亲朋好友,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不会英语、不会开车,儿女又因为工作繁忙不能时时相陪照顾。
于是,生活日益无趣,内心的孤独感、无助感也随之挥之不去。寂寞成了这些老人心里最大的痛,以致患上抑郁症的也不在少数。“我们不在乎粗茶淡饭,只求能跟孩子多待一会”。但不少华人父母表示,即便这么低的要求,在美国也属奢华。
美国帕洛阿图大学副教授朱贲靓曾率领博士班研究所学生做了全美国第一个针对华裔老人心理忧郁与自杀问题的调查。结果显示,其中每100名华裔老人就有15人始终有自杀念头。
调查指出,华裔老人面对压力时往往埋在心中,缺乏处理问题的能力,结果造成更严重的忧郁症状。由于家人的冷淡不关心,使老人失去自尊,心里总想不愿成为家人负担,于是产生一了百了念头。
2007年迄今,纽约地区至少已发生十多起华裔老人自杀案件,其中有70%的自杀者生前深受忧郁、空虚困扰。
可见,想象中的“养老天堂”与现实的差距,恐怕只有身临其境的异国老人才能细细丈量。
但可以肯定的是,子女多一点的关心和包容总是会给这些身处他乡的老人带来宽慰。
(《京华时报》2016.11.14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