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评论员 刘葳漪
在折叠的北京,邂逅高贵的灵魂
□本刊评论员 刘葳漪
1、2016年8月21日,第74届雨果奖正式揭晓,郝景芳继刘慈欣之后成为“第二个获得雨果奖的中国人”。 《北京折叠》即此次雨果奖的最佳中短篇小说。
这是小说集《灵魂深处》的其中一部中短篇,22世纪的北京,空间被分为三层。
大地的一面是第一空间,五百万人口,生存时间是从清晨六点到第二天清晨六点。
空间休眠,大地翻转。翻转后的另一面是第二空间和第三空间。第二空间生活着两千五百万人口,从次日清晨六点到夜晚十点。
第三空间生活着五千万人,从十点到清晨六点。
时间经过了精心规划和最优分配,小心翼翼隔离,五百万人享用二十四小时,七千五百万人享用另外二十四小时。
《北京折叠》中,作者构建了一个不同空间、不同阶层的北京,可像“变形金刚般折叠起来的城市”,却又“具有更为冷峻的现实感”。
欣于所遇,暂得于此,温饱之外,皆为妄念。
2、我是在京沪航线的客舱里打开《半生为人》的, 1小时50分钟的飞行时间加上之前的延误、滑行和之后的落地、停靠廊桥,261页的篇幅正好完成。
作者徐晓的文字富有画面感,在她的笔下,早年的北岛、芒克、史铁生、周噤英都鲜活起来,一群年轻人在大病初愈的国家为自己建造了一个友爱共同体,这个共同体无拘无束地穿行在时代的清晨。她怀念去世的丈夫——“时间并不能淡化一切。事实上,一个曾经占据过你生活的人不是别的,他是你的蓝天,你的阳光,你的空气。一旦失去,没有什么可以取代,可以弥补。他将覆盖你的生命,直到永远。”
在空客A330的小桌板后面,我忽然想到,白先勇在纪念他的爱人时也用了同样的表达:“春日负暄,我坐在园中靠椅上,品茗阅报,有百花相伴,暂且贪享人间瞬息繁华。美中不足的是,抬望眼,总看见园中西隅,剩下的那两棵意大利柏树中间,露出一块楞楞的空白来,缺口当中,映着湛湛青空,悠悠白云,那是一道女娲炼石也无法弥补的天裂。”
《半生为人》其实是徐晓的个人回忆录——在作家刘瑜看来,所谓时代,不过是各种“奇人轶事”中散发出来的气息而已。
与之前和之后的时代相比,80年代应该是中国人惟一真正抵达谦逊的时代——之前是拯救世界与水火之中的革命激情,之后是“大国崛起”的豪迈与自信。
《半生为人》中的主角们,他们是一些真正的精神贵族,真正的理想主义者。他们的理想主义不是创造神话,而是身体力行地试图将神话变为现实。如果谁有幸感受这样的生活状态,有幸在这样的氛围中被熏陶,有幸在这种群体中被点燃,他可能仍然是平凡的、贫穷的,但他不会庸俗。
3、在我们的生活中,确实有些人仅仅因为更有钱,或有了点小权利,就觉得自己无所不能,可以凌驾于他人的生命之上。把逾越规则视为平常,对其他的生命个体也没有基本的尊重。
他以为自己高冷,无非是粗鲁罢了。
戾气的根源是自大,更深的解读是自卑,更是对自然和历史缺少必要的敬畏。那种很荒唐的膨胀感越多,这个人就越可怜。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有些看似不起眼的生命已经在世界上活了几万年甚至几十万年,跟它们相比,我们几十年的短短人生真的连个省略号都算不上。
治疗自大症的良方之一,就是多出去看看世界,尤其多看看那些世界上最古老的建筑和生命。你之所以在乎、执着于那些鸡零狗碎,纠结于别人对你的态度,是因为你的世界太小,见识太少。
蕾切尔·萨斯曼(R a c h e l Sussman)是一位美国摄影师。从2004年起,她开始跟地质学家和其他志趣相投的科研工作者一起周游世界,寻找地球上年龄超过2000岁的生物。在旅途中,她遇到了上面提到的几十万岁高龄的细菌,几万岁的海神草「草甸」,神奇的地下森林,和被人用来当酒馆、监狱甚至厕所的猴面包树。
在这本《世界上最老最老的生命》中,一棵9550岁的挪威云杉令人尤其震撼。它位于瑞典达拉纳省,出于保护的目的,它的精确位置对公众保密,萨斯曼将它的生命姿态展示给我们,人家的低调与坚韧,更像是自然与艺术的结合。
《世界上最老最老的生命》。这本书曾雄踞《纽约时报》畅销书榜,《纽约时报》也给了它极高的赞扬,今天我的推荐,是因为,它,终于有了中文译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