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的几个小问题

2016-02-09 02:38黄耀鹏
中国汽车界 2016年11期
关键词:特斯拉自动人工智能

□本刊记者 黄耀鹏

人工智能的几个小问题

□本刊记者 黄耀鹏

过去在科技方面的实例一再表明,在技术远未成熟时大肆炒作、任意解读,并不会毁掉技术本身,只会毁掉公众对技术的认识和期待。去年的大数据、前年的车联网,都属于此类情况。幸好,今年“人工智能(AI)”尚未遭此荼毒。关于人工智能的讨论在舆论圈只得到有限的讨论。

部分原因在于,迄今为止人工智能研究并没有“交付”一个惊人地改变人类生活的产品,而是以连续进步的方式缓慢地进展。因此,对AI存在广泛的低估。

那么,到底什么是人工智能?从未有过精确地定义。斯坦福大学的一个项目组给出了两个要素:机器“有远见”地、“适当地”实现功能。按照这个标准,边界似乎清楚了,计算器肯定不算人工智能,而L4级自动驾驶汽车无疑属于AI。

汽车应用场景

汽车或者称泛交通领域,是人工智能的重要应用场景,也是目前资本最为集中、关注度最高的区域。有些奇怪的是,尽管传感器、计算机能力都在飞速发展,但自动驾驶的商业应用进行得并不顺利。

在当下的无人驾驶汽车争夺战中,特斯拉是被人谈及最多的公司之一。这家公司正在引领整个行业向无人驾驶汽车的梦想迈进。为什么是特斯拉,而不是比它大得多、资金实力更雄厚、对汽车的理解更“深入”的传统主机厂?

有人认为,传统车企对汽车的刻板见解,妨碍它们对自动驾驶领域的进取心。在舆论纷纷质疑的时候,它们选择放慢实用化脚步。放弃对客户观念的塑造,商业上的谨慎不能受到指责,但它们也因此放弃了领导行业的机遇。

就普遍的观点而言,传统车企也认为,自动驾驶是汽车产品下一个周期的希望所在。但它们的做法恰恰相反。

今年以来,特斯拉几乎每一起人身伤亡事故,都被置于放大镜下仔细端详。如果由电池或者自动驾驶系统的缺陷引起,这家企业必定受到全球媒体连篇累牍地抨击。连续不断的压力,迫使特斯拉和自己的自动驾驶系统供应商“Mobileye”解约。

针对特斯拉的指责,大致为“有意误导客户,将能力有限L2级辅助驾驶渲染成无所不能的‘完全’自动驾驶”。而特斯拉的申辩,被有意忽略了。

除了证实该公司确实在公共关系方面表现拙劣以外,也反映了公众对于目前人工智能在汽车上应用的焦虑。

焦虑大体上集中于安全和能力方面,而特斯拉的失误则成为投射对象。特斯拉之所以备受关注,与该公司激进的技术态度有关,更与其自动驾驶技术上处于领先有关。

车展上光鲜、一尘不染的样车,不能衡量车企的研发实力,街头跑的车才能。

特斯拉正在致力于更复杂的应用场景。它用数据链将汽车全都连接在一块,因而汽车之间能够相互学习。它们在驾驶期间收集到的数据能够帮助改进数字地图的质量,也使得各辆汽车能够根据其他所有汽车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学习。“车队学习”加速了车载计算机学习速度。

有人提出“人工智障”的概念。认为目前的人工智能几乎没有进化能力。学习能力曲线像蠕动的蚯蚓一样长期徘徊在低位。

谷歌董事长埃里克·施密特(Eric Schmidt)承认,人工智能比人们想像的更加原始。在AlphaGo战胜世界围棋前冠军后,他似乎有意对恐慌的公众采取抚慰态度。

不过,他举例称,前几年谷歌的科学家们研发出一种神经网络,向里面填充了1.1万个小时的YouTube视频内容,研究其在未经任何训练的情况下能学会什么。施密特失望地称“它只发现了猫的概念”。

这再次证实“人工智障”概念并非调侃。

“奇点”会不会来临?

虽然图片(视频可以理解为多帧图片)识别能力一直是机器学习的难点,但人工智能仍然比数年前有进步,只不过按照人类儿童学习的标准,进步非常缓慢。

在目前使用的自动驾驶系统中,图像识别占据重要位置,但目前的方案都是将图片抽象为数字矩阵,然后进行数学特征的计算和比对。在某些特殊场景下,计算谬误积累得相当快,以至于出现安全事故。

显然,人类不是这样识别图片的。如何让车载计算机能够以人类的方式观察?这显然是另一条路。在摄像头、超声波雷达,甚至激光传感器变得越来越便宜的时候,机器学习没有跟上脚步。

表面上看,软件设计存在问题。实际上,理想中AI应该能像人类一样从错误中学习,并在所有实践中迅速寻找解决途径。在云端能够处理大量数据后,其他汽车的道路行驶(实践),和本车的实践没什么不同。更新算法甚至可以从人工智能内部产生,无须程序员干预。

这是一幅美好得令人恐怖的图景。

一旦机器具备自我学习的能力,随着车载计算机的进化,学习曲线在某个时间点上,就会突然变得陡峭。学者们称该时间为“奇点”。

奇点之后是什么?一切都将不同。比人类智商、经验和反应速度、敏捷性高出N倍的新物种出现了。也许称之为超人或者上帝更为合适。这个上帝是人类制造的,只不过人类随后失去了控制权。可悲性在于,人类不知道何时加强控制权为妥。它们将如何对待自己曾经的造物主、现在的可怜虫?

因为对那时的人工智能来说,人类也是重大威胁。它们如果想对付脆弱的有机生命体,似乎有很多办法。核电站运行、民航飞机飞行、汽车行驶,人类将自己生活托付给人工智能,这一点看上去很容易被利用。

霍金和马斯克都公开警告人工智能对人类的危险。而施密特则称,谷歌已经设计了“末日开关”——当人工智能进化到失控边缘,触发预设条件,该开关迫使人工智能立刻死亡,通俗点说就是令其脱线或者断网。

如果坏局面出现,我们祈祷该开关正常工作。即便如此,结局也不大美妙,人类将被迫重返AI时代之前,甚至互联网时代之前。

短期商业价值

等等,我们不是担心人工智能进展太慢吗?怎么又担心它可能变得强大而不受控?恰恰说明我们对人工智能的进展缺乏掌控力。

科技公司并不认为在自动驾驶上经历挫折。它们往往误认为自己是未来本身,而对手公司和政府代表守旧势力。它们坚信科技将带来“深远、积极的影响”,而不大理会可能引发的混乱。

人工智能在自动驾驶上表现乏力,有人暗示要归咎于政府行动迟缓,未给予更大的支持。科技公司在享受一系列税收优惠和土地价格优惠后,还要求政府提供巨额补贴,以便供它们向“未来人类福祉”投资。

本质上,自动驾驶也好,更广泛的人工智能也罢,其生命力仍然取决于商业前景。哪怕能赚回来成本也好。特斯拉股票仍然受到追捧,不是因为它不断赔钱。

的确,政府和公众都对泛交通的智能化缺乏想像力。但是,这两者向来是看到确切的改变,才会采取跟进步骤,而非一开始就冒冒失失地摇旗呐喊。

自动驾驶涉及到的科技以外的因素太多,以至于受到掣肘。而只处理自然语言的AI——智能助手就发展得如火如荼。苹果Siri、亚马逊Alexa、微软Cortana、IBM沃森等智能助手正展开军备竞赛,它们的响应速度和应变能力正在加速提高。几年内,注定可以摆脱目前的花瓶地位,成为人类不可或缺的助手。人们很确定,届时搜索引擎将成为古董。就连谷歌也毫不怀疑这一点。

相比而言,传统汽车厂商的生命力还很强。即便它们拒绝一切转型(实际上并非如此),这些老牌企业仍然具有明显的商业价值。将自动驾驶和传统主机厂对立起来似乎匪夷所思,因为后者也正致力于开发相应系统。但是,杀手级应用将会终结人类对于汽车的认识,也将终结这个产业。不管有多少科幻影片探讨过,一旦具备商业价值的应用摆在我们面前,我们仍然会目瞪口呆。

这一天不像想像那么远,但我们仍然拒绝做像样的准备。这便是人工智能应用的最大问题。

猜你喜欢
特斯拉自动人工智能
林志颖驾驶特斯拉出车祸
自动捕盗机
真的“很香” 特斯拉Model3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数读人工智能
让小鸭子自动转身
自动摇摆的“跷跷板”
关于自动驾驶
下一幕,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