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丽贤
(河源市污水处理厂广东河源51700)
新丰江水库湖滨带的生态恢复措施
庄丽贤
(河源市污水处理厂广东河源51700)
水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是支撑人类2l世纪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的资源。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以及国家对湿地保护力度的增加,人们对改善生存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人们崇尚自然,回归自然的心情越来越迫切。本文介绍了湖滨带的定义及功能,阐述了湖滨带生态系统恢复的不同工艺,并对新丰江水库湖滨带的生态恢复参考工艺进行了综述。
生态恢复;水库湖滨带;新丰江
新丰江水库位于河源市东源县,水库水域面积370km2,总库容量139×108m3,平均深度30m~40m,深达80m~90m,多年年均进出库水量为61×108m3。水库集水区地跨广东河源、韶关两市,是全国第七大水库和华南地区最大的人工湖,其所属的东江流域是我国最重要的饮用水源地之一。新丰江水库及其所属的东江流域作为华南地区重要的4000多万人的饮用水源地,其水质好坏事关下游香港的繁荣稳定,以及河源市和珠江三角洲经济圈深圳、东莞、广州、惠州等东部城市群的供水安全,事关我国的现代化进程和中华民族的崛起大业,是我国重要的“生命水”、“政治水”和“经济水”,在广东省的水资源管理及生态环境保护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湖滨带是湖泊与陆地之间的过渡带。自然状态下,陆向界线为周期性高水位时湖泊影响地形、水文、基质和生物的上限。本项目界定的湖滨带是指,新丰江库区一级保护区的陆域范围为基准,即新丰江库区常年最高水位线116m沿地表向外水平延伸500m的范围。
湖滨带具有诸多重要的生态和服务功能,比如消解与滞留污染物、稳固湖岸与维持清水稳态、支撑区域生物群落、美化环境等,湖滨带对维持区域生态系统健康十分重要。每个区域除1种主体功能外,还可划分多种非主体功能,具有多种生态功能的,主体功能优先划定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
3.1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
湖滨带作为湖泊鱼类、鸟类、底栖动物等的重要栖息地,对湖泊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3.2水质净化功能
湖滨带可作为湖泊的“天然屏障”,具有通过水-土壤(沉积物)-植物系统的过滤、渗透、吸收、滞留、沉积等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控制、减少来自地表径流中的污染物的功能。湖滨带也可以通过营养竞争、化感物质作用等抑制水华藻类,改善湖体水质的作用。
3.3水土保持与护岸功能
湖滨带植被可降低湖滨径流冲刷,减轻水土流失;湖滨植被的消浪、固岸等作用可以降低风浪对湖岸线的侵蚀强度,提高湖岸的稳定性。
3.4景观美学功能
湖滨带丰富的空间格局和物种造就了独特而秀丽的湿地景观,可提供人群休闲娱乐,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对景观美学价值较高的区域,可适当选择部分区域划定为休闲娱乐区。湖滨带应严格控制休闲娱乐区范围,一般不超过湖滨区域的10%,休闲娱乐功能区也需同时强调生物多样性保护、水质净化、水土保持与护岸等生态功能。
湖滨带修复是为完善库区保护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保护管理的能力,逐步修复退化库区,提高库区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有效发挥库区生态系统的各种功能和效益。同时,努力提高库区资源科研监测、宣教能力,合理开发利用库区生态旅游资源。因此需遵循以下原则:(1)充分发挥自然恢复的能力原则。(2)保护优先的原则。(3)生态功能保护为主的原则。(4)生境改善先行的原则。(5)整体设计、分阶段修复的原则。(6)避免引入外来种的原则。
5.1生态修复模式设计
5.1.1缓坡型湖滨带
该类型湖滨带原有生态系统仍有保留,但人为干扰造成其生态退化生态修复,重点考虑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按陆生生态系统向水生生态系统逐渐过渡的完全演替系列设计,植被类型包括乔灌草带、挺水植物带、浮叶植物带、沉水植物带四带。
根据水位高程及其变化设计植物带。水位变幅小的湖泊,陆生乔木带设计在最高水位线以上,湿生乔木和挺水植物设计在常水位1m水深以内的区域。浮叶植物设计在常水位0m~2m水深的区域,沉水植物设计在常水位0.8m~3m水深的区域,水位变幅大的湖泊湖滨带植被以湿生草本植物带自然恢复为主。
5.1.2陡坡型湖滨带
该类型湖滨带现状为山体直接入湖,地势较陡,湖滨带宽度较窄。生态功能定位为水土流失控制区的,植被仅修复陆生植被。具有大型底栖动物重要栖息地功能且生态受损的,通过基底构建、生态岸坡构建、群落调整,恢复附生藻类生物多样性,构建底栖动物栖息地。主要以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区的,通过消浪、生态岸坡构建、修复营造鱼类及其他水生动物栖息地进行生态修复。
5.2湖滨护岸技术
湖滨护岸结构型式应遵循因地制宜、技术可靠、经济合理的原则,分类型研究确定。一般情况下,湖滨带自然形态无需刻意突出人工护岸(护坡)结构的实施,宜在满足其稳定状态下保留其自然特征。为满足湖滨带生态修复工艺需求,一般可将湖滨带护岸(护坡)在构造型式上分为路堤型、农田型、山坡型、房基拆除型等。根据新丰江库区的实际情况,工艺参见如下。
5.2.1缓坡型湖滨带护岸(护坡)
缓坡型湖滨带视水位变幅区的冲刷情况,布置植被生态护坡,宜以植物根系护坡为优先考虑方式,并宜考虑布置植物绿篱带,降低人类活动的干扰。对于整体坡度大于1:3的区段,可视为陡坡型,宜在水位变幅区及其附近区域设置砌石、石笼等具有植物恢复或生长条件的多空隙护坡结构,并宜在坡脚位置构筑抛石护脚结构体,对现有树木的生长形成防护能力。
5.2.2山坡型湖滨带护岸(护坡)
应视山体地质条件情况,判别山坡的整体稳定性状况,对于山坡存在边坡坍塌失稳情况的,宜首先对山坡进行加固处理。对于稳定的山坡区湖滨带,宜在必要的情况下,结合消浪构筑物的布置,从改善陡岸山坡坡脚的生境条件角度,通过零散抛置大块石或人工预制构件,营造具有鱼类或其它水生动植物栖息繁衍的环境条件。
5.2.3景观石护岸
为突出景观节点的布置需要,在局部湖滨带可通过结构设计,采用混凝土结构基础,设置必要的碎石反滤层,并利用黄石等景观石突出景观效果,实现护岸防护与景观配套的综合效果。
5.3湖滨带群落配置设计
5.3.1筛选先锋种应考虑水生植物生物学特性、耐污性、对N、P去除能力及生态系统演替规律,并遵循:(1)满足功能需求;(2)本地种优先;(3)适应当地环境;(4)最小风险和最大效益原则。
5.3.2水生植物群落的配置常以植被的历史演变特征或相近健康湖滨带的群落结构为参考,配置多种、多层、高效、稳定的植物群落,主要措施包括确定合适的物种数、进行合理的空间配置和节律匹配等。一般情况下,由沿岸向湖心方向依次配置乔灌草、挺水植物、浮叶植物和沉水植物所组成的植物系列。节律配比可保证植物群落生态环境功能具有较强的周年连续性。
5.3.3通过一定的措施或生境干扰,调整各种群组成的比例和数量、种群的平面布局,以优化种群稳定性。主要措施包括生境控制、人工捕捞收割、引入竞争种等,但在引入时要谨慎。通过栖息地生境营造、食物补充、人工招引和野化放归等措施,实现湖滨动物群落优化配置。生境营造包括调整水位及水域面积,营造生境阻断,恢复自然驳岸、营造鱼洞和微生境等。
5.3.4景观设计应遵循以自然景观为主、注重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协调性、体现生态价值的景观美学的原则对生态修复进行指导。应以湖滨生境类型多样性为基础,构建层次鲜明、季节变化的优美湖滨景观。
本文通过湖滨带生态的恢复,可有效改善新丰江库区水质、修复湖岸生态系统,推动流域生态保护的步伐,力争将其恢复为万绿湖生态与水质的重要保护圈层,使湖滨带成为关系万绿湖水质安全和水生态健康的必不可少的保护屏障与防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