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补偿的环境公正视角

2016-02-08 00:22张丽丽
资源节约与环保 2016年1期
关键词:公正补偿环境

张丽丽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100083)

生态补偿的环境公正视角

张丽丽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100083)

生态补偿是一项行在当下,功在千秋,造福子孙后代的伟大举措。生态补偿通过受益方付费,受损方获补,使生态系统相关方利益均衡。利益均衡体现了必要的公正,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应有之意,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本文首先对生态补偿和环境公正的概念进行了界定。进而,从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两个角度探讨了环境不公正的现实表现。最后从对自然的补偿和对人的补偿两个方面阐释生态补偿如何体现了环境公正。

生态补偿;环境公正;人与自然;人与人

我国《宪法》和《环境保护法》等法律规定,任何人都应该平等地保护生态、维持生态平衡;任何人也都具有平等的获取和享受生态服务功能的基本权利。但实际上环境权利的不公正在人与人之间和人与自然之间都广泛存在。生态补偿机制作为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种环境不公正。

1 相关概念界定

1.1 生态补偿

由于生态补偿的复杂性和研究的角度不同,目前国内外对生态补偿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1991年《环境科学大辞典》对生态补偿的定义是:“生物有机体、种群、群落或生态系统受到干扰时,所表现出来的缓和干扰、调节自身状态使生存得以维持的力或者可以看作生态负荷的还原能力;或是自然生态系统对由于社会、经济活动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所起的缓冲和补偿作用”[1]。生态补偿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调控手段,它的基本原理是为了解决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公平”与“效率”之间的矛盾,追求人与人和人与自然之间的公平和正义,运用正面激励性补偿或者负面惩罚性补偿,对由于发展带来的环境不经济,由获益方对造成的环境破坏进行赔偿,或者当一方为了保护环境放弃发展机会时,其有权获取相应的补偿。具体而言,生态环境的正负外部性都需要通过生态补偿来达到福利平衡;生态补偿的补偿主体是环境受益方,补偿客体是包括人与自然在内的环境受损方;生态补偿的目标是实现对人和自然的公正;生态补偿的内容是由于生态破坏或者环境污染而造成的直接或间接损失。

1.2 环境公正

“环境公正”一词在1987年介绍美国瓦伦县居民示威活动的著作《必由之路:为环境公正而战》中首次使用。此后,环境公正一词被广泛使用。其产生的社会背景是1982年北卡罗来纳州华伦县居民(非洲后裔占60%,印第安人占4%),在联合基督教会的支持下,举行示威游行反对把黑人和少数民族等弱势群体的社区用作有毒废物和危险化学品掩埋场。1988年美国纽约大学出版了彼得·S·温茨(Peter·S·Wenz)的《环境正义》一书,从环境法的角度阐述了约翰·罗尔斯的正义论,提出了环境公正、安全和效率问题。环境公正是指在环境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制定、实施和执行等方面,全体国民不论种族、肤色、国籍和财产状况差异,都应得到公平对待和有效参与环境决策。其实质是倡导在人与人之间,人与地区国家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一律平等的分配自然资源和承担环境义务,强调环境权利与义务的对应与公平。

2 环境不公正的表现

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世界上两种最重要的关系是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与人关系的基础,人与人的关系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这两种关系相互制约、不可分割。环境不公正的问题也可以概括的体现在人与人之间和人与自然之间两个方面。

2.1 人与自然之间的环境不公正

地球经历了数十亿年的协同进化具有保持自身平衡的机制。如果人类活动的强度超过了地球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能力,它就可能失去原有的稳定状态,从而因压力过大而导致生态系统的崩溃。“即使按照联合国对人口增长、资源消耗和气候变化最乐观的预测,到2030年,人类将需要两个地球以吸收排放二氧化碳并满足对自然资源的需要[3]。可见生态环境破坏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人类发展甚至是生存的重要现实问题。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所有资源都来源于大自然,我们一直在享受自然的无私的馈赠。但是我们为了发展经济,为了满足人类无止境的物质需要,疯狂的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并排放大量的污染物。物种灭绝、江河断流,土地沙化、大气污染这些我们对自然母亲的“回报”是极不公正的,也是愚蠢的。而且一旦生态环境被恶性破坏,需要一代甚至几代人的努力才能恢复,也可能永远无法修复。

2.2 人与人之间的环境不公正

同在一片蓝天下生活,人人都享有平等的利用自然环境资源的机会。但是实际上环境不公正却广泛的存在于国家之间、地区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发达国家把污染重和利润低的企业迁至发展中国家,凭借自己的优势对发展中国家的资源进行掠夺式开采,这是不公正的;需要进行生态建设与生态保护的地区大多是一些经济落后闭塞偏远的山区和弱势群体聚居地,而经济较发达的下游地区及城市则无偿享有前者提供的生态服务,这是不公正的;占世界人口1/4的富人,消费着或者控制着世界60%~80%的资源,而占世界人口3/4的穷人,则只消费世界20%~40%的资源,这种消费差距是畸形的,是极不公正的;当代人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工业经济时代的生产、生活方式耗费了巨大的资源,而这些资源是我们后代人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这对后代人也是极不公正的。

3 生态补偿实践中体现的环境公正

宋代哲学家张载用“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来表述世界大同的思想。解决环境公正缺失问题除了改变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消费方式,还需要践行“回馈”自然的生态补偿机制。

3.1 “为天地立心”——对自然的补偿

马克思提出人与自然是一个本质统一的整体。首先要承认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着平等的权利地位和价值地位,进而通过物质变换实现人与自然之间权利义务的公平交换,由此才可确立起人与自然之间的环境公正。1998年以来,我国先后启动了多项重大生态建设工程,累计投入约8000亿元。以退耕还林工程为例,从1999年到2009年十年间全国累计实施退耕还林任务0.28× 108hm2,其中退耕地造林0.09×108hm2,荒山荒地造林和封山育林0.18×108hm2[4]。通过退耕还林生态补偿的实施使荒山荒地变成绿洲,使当地生态环境得到优化,利益百姓也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是在“为天地立心”。即人类得活动既要有益于自己,又要有益于自然。人们在自然中的创造,既要为自己而创造,又要为自然而创造。

3.2“为生民立命”——对人的补偿

在生态补偿的实践中,发展中国家的生态补偿目标往往要兼顾保证效率和减少贫困两个目标。我国实行生态补偿的原则在人与人的关系层面,是要实现资产者对弱势人群的利益补偿。我国生态建设的主力军是那些生活在偏远地区生存条件相对恶劣的农村的环境弱势群体,他们在自然资源利用、环境权利与生态利益分配与享有等方面都不处于有利地位。以退耕还林工程为例,自1999年启动至2009年,10年间国家财政投入2332亿元,范围涉及25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2279个县、3200万农户、1.24亿农民。生态补偿的实施吸引了大量弱势群体的参与,有利于改善弱势群体的福利,缩小贫富差距,使经济发展惠及全体人民。可以认为生态补偿是将资金从经济实力比较雄厚的地区或人群向贫困落后的地区或个人转移的一种政策手段。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认为生态补偿的实施是在“为生民立命”是环境公正的体现。

4 结语

通过实施生态补偿可以把公平公正、共享利益、分摊风险的环境公正伦理和理念,从小部分人扩展到更大的利益相关群体,从当代人扩展到子孙后代,从人类自身扩展到所有生命体和自然界。这体现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新认识,更是对人与人关系的新思考,现了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公正和平等。有助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这是环境公正的表现,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

[1]环境科学大辞典编委会.环境科学大辞典[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1.326.

[2]美国国家环境保护署主页,http://www1 epa 1 gov/chinese/pdfs/ EJ%20Brochure_CHI 1 pdf1.

[3]世界自然基金会.地球生命力报告2011[R].世界环境,2011(3): 42.

[4]欧阳志云,郑华,岳平.建立我国生态补偿机制的思路与措施.生态学报,2013,33(3):0686.

张丽丽(1981—),女,吉林省四平市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级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

猜你喜欢
公正补偿环境
Chapter 21 A dilemma 第21章 艰难的抉择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基于西门子VCS的大型五轴机床空间误差补偿
环境
解读补偿心理
吕坤公正观浅析
离婚时,能否要求家务补偿
公正俄罗斯党往何处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