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钦军
(阿克苏地区环境保护监测站新疆阿克苏843000)
浅析阿克苏地区环境应急现状及对策
许钦军
(阿克苏地区环境保护监测站新疆阿克苏843000)
随着阿克苏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类环境突发性事故逐渐升高,并且突发环境污染事件也呈现出上升之势,尤其是重大突发性环境化学污染事故逐渐增多,环境应急监测面临着重大压力。为了进一步做好阿克苏地区环境应急监测工作,本文结合阿克苏地区的实际情况,阐述环境应急监测在突发事件处置中的重要作用,概述了阿克苏地区环境应急监测现状,分析了阿克苏地区突发事故环境应急监测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强环境应急的对策建议。
应急监测能力;现状;存在问题;对策建议
随着阿克苏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突发性环境事件也呈高发态势,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不同于一般的环境污染,他没有固定的排放方式和排放途径,突然发生,来势凶猛,在瞬间或短时间内大量的排放污染物,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和破坏,给群众的生命、社会的稳定、经济发展和国家财产造成重大损失和恶性事故,以及造成社会不安定因素和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具有严重的危害性以及影响的广泛性和长期性等特点,因此建立健全有效的环境应急监测系统,加强各级环境监测站应急监测能力建设,提高其应急监测能力,意义十分重大,这就对目前地区突发性环境应急监测和环境应急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针对我站环境应急监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对策。
地区环境监测站属于国家二级监测网,是地区唯一的环境监测机构,承担着地区八县一市国控、区控重点污染源监督性监测、环境环境质量例行监测、“三同时”竣工环保验收监测以及环境应急现场监测、委托性监测等大量的基础性工作。由于阿克苏地区位于新疆天山南麓、塔里木盆地北缘,经济发展、能力建设与中东部城市相比还相差甚远,尤其在西部地区技术人才、环境监测能力建设、监测运行经费投入相对严重不足,地区站普遍存在人员少、经费紧张、日常工作繁琐等问题。
2.1 环境应急管理机构设置情况
阿克苏地区还没有成立环境应急管理机构,只确定了环境应急管理科室(监管科)、环境应急小组及部分应急装备,定员定岗、明确应急范围、应急分工及应急处置程序,确保在突发环境事件时,环境应急小组能够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开展应急监察、监测,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控。
2.2 制定环境应急处置预案和组织应急演练
建立健全应急监测制度和运行机制,编制了《阿克苏地区环保局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规范阿克苏地区环境应急程序,进一步明确具体工作任务,完善应急程序和工作机制,及时、依法、公正、合理的调查处理环境污染事件和环境破坏行为提供了有力的措施,对应急处置工作进行细化分解,落实到人,并根据可能会出现的环境污染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制定了相应的处置应对措施。地区环保局每年组织开展一次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演练,建立健全应急监测制度和运行机制,提高地区环境监测系统应对突发性环境事件的应急监测能力,增强了协同作战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
2.3 提高预警能力,增强公众意识
加强多浪河、阿克苏河、塔里木河等重点流域的监测力度,加密监测频次。定期着重对饮用水水源地、企业排污口等环境敏感区进行常规监测,加强地区涉危、涉重等重点企业及危险化学品生产、贮存、使用单位现场检查频次,及时掌握辖区内风险源隐患的最新情况,对辖区各类重点污染源对发现的污染隐患要求企业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方案,从源头上杜绝各类环境污染事故的发生。
阿克苏地区正处于社会经济迅速发展时期,随着工农业生产活动的日益频繁,对目前环境应急监测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根据我站的实际情况来看,在专业技术人员、内设机构、仪器设备、资金投入还存在瓶颈问题,环境应急预案还不完善,应急监测演练起不到实际的效果,整体上,阿克苏地区环境监测机构应对环境突发事件的应急监测能力还很弱。
3.1 监测站机构方面
目前,阿克苏地区环境监测队伍、能力水平还远不能适应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工作的需求。阿克苏地区只有一级站(阿克苏地区环境保护监测站),部分县市虽然成立县级环境监测站,但都不具备检测能力。要想提高应急监测部门的各工作水平,必须要对环境监测站的组织机构进行科学合理的设置,才能适应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应急监测的需要。统一、标准、完整、科学的组织机构设置是提高应急环境监测工作水平的关键。尽管我国的环境监测站按层次划分为总站、一级站、二级站、三级站,但现行环境监测机构的设置往往只考虑了上层宏观管理的需要,而忽视了下层环境监测站机构的基本构设,主要根据本身工作实际分类不同,致使上下左右环境监测机构呈现诸多环节运行不畅。环境监测机构的另一个问题是环境监测机构的行政级别问题,目前我国各地的二级环境监测站,有的定为副县(处)级,有的定为正科级,呈现同级城市的环境监测站社会地位和人员待遇却截然不同等,环境监测的力度自然也就有所差别。甚至在同一地区二级站(网头单位)与三级站属同一级别,企业监测站的级别高于二级站的规格,势必在应急监测指导、工作安排上出现弱化。
3.2 环境应急监测的方法标准不健全
根据实际工作需要,现在的应急监测方法及标准还不能很好的适应突发性环境应急监测事故,目前我国环境监测的实验室方法标准系统较为完善,但不适用于环境应急监测。首先,针对实验室的方法更注重结果的准确性,较少考虑方法的快捷程度,而应急监测中需要的是在保证数据质量的前提下最快速度地出具监测数据,为政府和环境管理提供技术支撑;其次,这些标准方法通常针对常规污染物,而环境污染事故中的污染物种类复杂多样,很多污染事故中的污染物连实验室方法都没有建立和实践。本身环境应急监测的方法标准的制定刚刚起步,远远还不能覆盖面对复杂多样的环境事故污染物监测的需求。目前使用的各种现场监测方法大多未标准化,各种仪器厂家所采用的方法之间差异较大,造成目前现场检测方法与实验室方法的误差情况以及优劣比较均难以说清,监测过程无法律效应,严重制约数据的可信度。
3.3 应急监测机制不完善
环境应急监测机制就是环境应急监测制度和环境应急监测方法。在建立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应急监测机制的过程中,应该首先着重注意制度化和立体化,我们必须重视环境应急监测制度的法治化,但我国关于环境应急监测的技术规范、质量管理规定、监测标准方法存在巨大空白,环境应急监测机制的另一个核心问题是立体化建设,就是要求我们建立各部门相互合作的管理机制,使各部门加强通力合作和交流,查漏补缺。但是目前各个环境监测部门还是很少与社会上的环境检测机构的监测力量结合在一起。由于突发性环境污染具有突发性、复杂性、多样性等特点,给环境应急监测的预测工作带来了重大的困难,加上地区环境监测站尚未建立科学的预警系统,不能对突发性污染事件进行有效的预测。
3.4 技术设备严重不足
环境应急监测的仪器、设备、工具,是环境应急监测人员的武器,是开展环境应急监测工作的必要条件。环境应急监测的仪器设备不同于常规监测仪器设备,它更注重仪器测量的快速、便携、现场定性半定量。虽然国家要求环境监测部门的人员经费、科研经费、办公经费、专项经费等均纳入政府经费预算,但在实际工作中,环境监测部门工作经费短缺的现象仍然十分普遍。一是资金保障的困难。环境监测被定为公益性事业单位,创收项目和范围极其有限,每年大型仪器设备的运营及维护维修费很难保证,导致仪器设备不能正常运转和带病运行,对监测数据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无法保证。但阿克苏地区环境监测站的应急监测装备均是一步步积累起来的,在国家、自治区层面还没有相关的标准化配置和新的标准化建设标准出台,导致应急监测的装备严重紧缺和配置到位严重滞后。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环境应急监测能力和技术的发展。
3.5 人员素质方面
新形势下环境应急监测工作对监测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技术水平,提高应急监测专业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就是提高华景应急监测水平的必然条件。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的环境应急监测既是一项体力劳动的工作,同时又是一项脑力劳动的工作,而且还是一项高风险的工作。因而对环境应急监测人员素质的要求就较之其它工作有更高的标准。
3.6 环境应急监测响应方面
没有事先的周密计划和充分准备,就不能获得环境应急监测的圆满完成。环境应急状态是非常规状态,在环境问题出现前,环境监测站应急小分队就应该时刻做好准备,出现环境问题后也要及时做出解决方案,进行周密的计划和安排,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办事效率和处置效果。但在实际应急监测中,一旦发生应急突出事件,应急监测小分队却准备的不充分,还不能做到“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能力,不能有效应对和为政府部门决策提供支撑数据,更不能说清楚应急突发事件的污染因子和处置措施,延误了最佳处置和应对时机。
4.1 应急监测及环境监测能力急需加强
依据《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下简称“气十条”)及应急现场监测要求,加强应急监测的能力建设,说清楚污染源现状和成因,及时统计和更新地区风险工业企业数量和风险源,对突发环境事故风险隐患大要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排查,一旦发生应急突出事件,做到“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能力,有效应对和为政府部门决策提供支撑数据,说清楚应急突发事件的污染因子和处置措施。
4.2 提升监测人员技术水平和综合能力
充分利用好环保对口技术援疆的机遇,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理念,借鉴援助单位先进工作理念和经验,创新机制,全面提升了地区环境保护监测站实验室分析能力和管理水平,通过加强两地的交流,拓宽思路,提高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技术能力,开拓视野、达到“全面学习,转变观念”的目的。
4.3 健全重点污染源监测制度
完善重点排污单位污染排放自动监测与异常报警机制,提高污染物超标排放、在线监测设备运行异常等信息追踪、捕获与报警能力,增强工业园区环境风险预警与处置能力。落实污染物排放监督性监测及信息公开的法定责任,严格执行排放标准和相关法律法规的监测要求。进一步加强对重点监控企业污染物排放在线监测系统的比对和验收工作;加强重点企业自行监测、信息公开和第三方运维的抽查和指导工作。
4.4 加强环境应急监测人员队伍建设
以“技术援疆”为契机,加强监测人员分析技能,应急预案、应急监测方案、报告主要内容编制等方面的培训,多了解掌握各类新信息和各种先进仪器的原理及适用,提高环境应急监测人员的素质,提升应急监测能力、应变能力和现场处置能力。
4.5 以《全国环境监测站标准化监测》为标准
地区环境监测站的标准化能力建设还相差甚远,急需购置应急监测等大型仪器设备、先进的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IMS系统)及所购置的大型设备的维护、仪器鉴定及运行所需的资金纳入当年的政府资金预算管理,加大财政投入,保障经费的及时拨付。
4.6 应对突发污染事故的监测
加强监测部门的内设机构建设,专业人员的配备,政府资金的投入,应急设备的配备,完善应急预案的编制,加强应急监测人员的培训和应急监测演练的常态化。
4.7 建立应急监测平台及数据库
当事故发生时,通过应急监测预案,现场工作人员在确定污染物信息后,通过系统移动的办公终端、工作人员能快速把事故信息、监测数据、气象数据、现场图片、现场视频、事故报告等信息传输到系统,以便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后台指挥大厅可以直接与现场进行实时地声音、视频的交互,即便没在现场也能身临其境地对现场进行指挥,提供决策报表,根据现场反馈的信息,应急监测数据库可以自动生成预案,对布点位置、监测频次、采样方法、监测项目、应急监测处理方法等都会有一个详细的介绍。
许钦军(1979—),男,山东省单县人,学士,工程师,主要从事环境监测及环境管理等方面工作。